中山“松山湖”夢想有多遠

有人說,一個地區能否具有世界性的影響有3個衡量指標:有沒有舉辦世界級盛會;有沒有世界級公司;有沒有向外輸出影響世界的產品或商業模式。

近日,位於東莞市的松山湖開發區有了第二個指標的答案——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大中小企業融通專業賽(華為專場)在這裡啟動。這項圍繞華為全場景智慧生態打造的國家級創業賽事,舉辦地沒有放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而是放在一個地級市的科技產業園區,足見舉辦地的產業地位。

近年來,華為公司在松山湖園區先後投資建設華為機器、華為大學、華為終端、華為研發實驗室、華為臺灣科技園南部學校、華為人才房等項目。在松山湖畔,華為效應正在加速擴散,不僅數以萬計的研發人員匯聚於此,松山湖已然成邁向一個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產業園區。

在中山,與松山湖發展起步模式類似、同被當作重大發展平臺的翠亨新區,除了火炬區原有的臨海片區工業園之外,其他更多的仍停留在起步階段。當東莞松山湖高新區GDP連續三年跨越百億大關、2018年GDP突破600億之時,翠亨新區2019年1月至11月規上工業總產值數據是74.5億元。

這對於一個建設了8年的城市新中心來說,速度有些慢了。而松山湖,只用10年時間,成長為國家級高新產業園區。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吳擒虎

建設8年仍為“工地”

從翠亨快速路進入翠亨新區,入口處有塊標牌,寫著“中山的未來,灣區的未來”。

深入翠亨新區腹地,到處是正在施工的工地。圍蔽的道路、臨時應急的橋樑隨處可見。

熱火朝天的工地,是如火如荼的建設信號,也是配套滯後、歷史欠賬的體現。

翠亨新區怎麼建,是中山近8年來一直在反覆調整的問題。

2012年,翠亨新區獲廣東省發改委批覆成立,定位為全省轉型升級重大合作平臺。第二年,翠亨新區掛牌,目標是建設海內外華人共有精神家園探索區等“四區”;2015年,翠亨新區提出建設“一區三中心”,即高新技術集聚區,創新中心、產業中心、高新技術企業集聚中心;2016年,提出建設“翠亨新區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集聚區”規劃;2018年,翠亨新區起步區整體規劃調整,提出建設現代化國際化濱海城市新中心;2019年,翠亨新區起步區規劃迎來重大調整,方案最終於同年7月對外公佈。

可見,翠亨新區的文化、工業、產業等的產城空間規劃,其功能片區劃分,其城市定位,自批覆成立以來一直沒有找到方向。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產業的佈局、平臺的建設、配套的完善。

翠亨新區內有兩大“中字頭”園區:中瑞工業園和中德(中山)生物醫藥產業園。有著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國際合作背景,但目前這兩個園區的招商進展不盡如人意,進展緩慢。

截至2018年底,翠亨新區共有入園企業135家,其中已投產65家,在建37家。2019年,新區全年在建項目40個,總投資約130億元。

值得關注的還有翠亨新區項目的投資規模。2019年12月18日,該區8個重點產業項目集中動工,總投資額超25億元。8個項目的投資總額加在一起,還比不上環珠江口其他幾個新區一個重點項目的投資額。

這樣的量級和水平,相比於珠三角各地日新月異的高新區、城市新中心來說,也遠不夠競爭實力。

翠亨新區所承載的發展意義,和東莞的松山湖極為相似。2001年,東莞就認識到“村村點火”的鎮街經濟不可持續,提出建設松山湖開發區。彼時的中山,經濟一片大好,專業鎮經濟正處在快速上升階段,資源碎片化利用、市鎮管理效率、行政區劃帶來的產業集群佈局瓶頸等,還沒有暴露出來。

“單打獨鬥”的尷尬

翠亨新區的一系列問題,其實不僅是新區建設的問題,而是中山行政架構、財權事權等深層次的問題。

這樣的問題,已為不少領導幹部所意識到:中山的建制是市轄鎮,地級市與25個鎮區之間缺乏縣一級的過渡,導致發展碎片化;25個鎮區都是競爭關係而共享程度不足;多年來事權不斷下放,但財權卻從沒調整,鎮區不得不捂緊口袋過日子。

那改革的阻力是什麼?“因為缺乏碰觸行政體制的決心,深層次的行政體制隔閡不能解決,核心矛盾依然存在。”“組團發展長期沒有法律保障,只靠政府督辦推動,效果不佳。”有基層幹部一語道破。

對於翠亨新區來說,這個問題還體現在資源統籌力度方面。由於行政架構、事權方面的限制,翠亨新區自我把握的空間並不大。而由市區統籌的力度,並不能及時、高效地與新區建立密切聯繫。另外,儘管從市級層面看,中山在全力推動翠亨新區建設,而涉及到具體的招商、產業政策時,由於財稅考核制度沒有改變,翠亨還是“要跟其他鎮區競爭”,幾乎是單打獨鬥的局面。

翠亨新區的尷尬,也是中山組團發展未能真正改變“各自為政”的原因。

組團發展,是中山、東莞這些市轄鎮的“直筒子”市破解資源碎片化的一種改革。1992年,《中山市總體規劃(1992—2010年)》就提出,從全市一盤棋的思路出發,將市域城鎮劃分為北部、中部、南部三大組團。2002年,中山再次提出“組團式發展”的概念,《中山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將中山劃分為中心組團、中部組團、西北組團、南部組團4個組團。2017年,中山市實施組團發展戰略,將全市劃分為“一中心四組團”,併成立了組團管委會和管理中心,在組團管理機構設置上實現了突破。

然而,由於中山市各組團管理中心更多的是進行協調、服務工作,統籌力度仍然較弱,鎮區在經濟發展、招商引資、城市建設等方面仍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鎮區之間協同作戰、抱團發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相比中山實施的“組團式發展”戰略,東莞啟動加強市級統籌方面的探索可以追溯到20年前。2001年,東莞市設立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2010年,松山湖升格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一階段,東莞通過市級統籌,打造了一個增長極核。松山湖憑藉著顯著的區位條件、產業配套和城市環境等優勢,逐漸成為深圳產業轉移的首選地之一。

東莞實施“園區統籌組團發展”戰略的成功之處在於,不僅繞過了實施難度較高的行政區劃調整,還建立了園區和鎮區發展利益共享的有效分配機制,減少了改革的阻力;通過強化市級規劃和主導開發的職能,實現核心權力“上收”,明確各層級之間的事權劃分,在行政管理、資源配置、利益平衡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創新探索。

擁有權力的統籌,才能形成真正的統籌。

新機遇下如何彎道超車

放眼未來,抓住“雙區”驅動機遇的迫切性,中山市委、市政府早已意識到。

2019年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順應灣區城市發展的普遍規律,推動中山環灣佈局,加快城市發展重心向東延伸。其中,完善翠亨新區馬鞍島城市設計、片區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是將翠亨新區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新中心”,力爭把馬鞍島打造成為新時代代表中山參與大灣區分工和建設的戰略平臺。加快對接南沙、前海、橫琴自貿片區,爭取創建成為自貿區新片區。

2019年,中山市重新調整的翠亨新區起步區規劃,是因為已經意識到根據廣東省對翠亨新區的產業定位要求,上一版控規在新形勢下存在定位偏低、產業定位不夠準確的問題,已不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

坐擁深中通道登陸點優勢,翠亨新區是深圳資源到珠江西岸的“第一地”。但從目前的規劃來看,至少在發展思維和節奏方面,翠亨的步伐是慢了的。

再看東莞,已經步入高速、高質發展軌道的松山湖,也對未來的發展規劃作出重要部署。在不久前召開的松山湖功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動員大會,透露了松山湖功能區未來建設的諸多重要信號:松山湖功能區及各園鎮作為重點探索平臺,亟須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佈局上加強與深圳的規劃銜接,引領和保障深莞合作不斷深化;亟須開展國土空間規劃,進一步深化國土空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土地要素供給,提升國土空間品質和利用效率;亟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作為改革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探索重塑新型城鄉關係,強化都市空間協同和自然資源統籌利用,推動解決制約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難題,助力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取得更大成效。

這次會議也專門提到,接下來松山湖要“著力化解過去各類規劃原因導致的歷史包袱”,使松山湖功能區成為“灣區都市、品質東莞”建設的先行區和排頭兵。

千言萬語,改革成功的最終關鍵性因素,無非指向兩個維度:面對累積的歷史問題,敢下真功夫、敢啃“硬骨頭”;面對未來的機遇,勇於擔責任、富有前瞻性。

而這,恰恰是過去8年中山在翠亨新區建設上所缺乏的維度。

當前,翠亨新區正在籌備建設科學城,中山首批重大科學裝置也計劃設在翠亨新區,“雙區”驅動機遇也給這個伶仃洋岸的城市新中心帶來無限可能。新一輪城市發展的邏輯正在發生變化,環灣佈局的深圳行動、東莞行動、佛山行動、惠州行動已經走得又快又遠,以翠亨新區為主力的中山代表,能否在這輪競跑中實現彎道超車?我們拭目以待。

啟示錄

松山湖:再窮不能窮科技

近日,由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中國高新區研究中心聯合編寫的《東莞松山湖高新區創新發展指數(2019)》在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發佈。

研究顯示,松山湖創新發展指數總體呈現持續快速上升態勢,其中創新驅動指數增長幅度最大,有超過七成的定量指標持續優化。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園正在崛起,回到松山湖最初打基礎的時候,是“再窮不能窮科創”的底線,催生了今天的高速發展奇蹟。

服務科學家不打折扣

很多人都知道松山湖的散裂中子源,但不一定知道這裡的荔枝林、拉魚車,還有背後的動人故事。

2010年,大朗鎮水平村一帶,還是一片鬱鬱蔥蔥的荔枝林。當地村居發現,不知何時起,偏僻冷清的荔枝林裡,經常出現一輛拉魚車。這輛車每天晚上負責拉魚,白天則拉著幾位長相斯文、學者模樣的人走進山林。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就是拉魚車的乘客。他回憶:“前期工作條件非常艱苦,幾位老同志頻繁上山考察選址,因為經費限制,租了輛拉魚車,每天在工地上穿梭,大家下班後身上都有一股魚腥味。”

坐著拉魚車考察選址的項目,就是中國首臺散裂中子源。時間再回溯兩年,2008年,東莞站到了歷史發展的十字路口。

當年,受世界金融危機衝擊,對外依存度極高的東莞經濟,面臨極大困境。根據東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7年東莞GDP同比增長18.1%,而2009年增速只有5.3%。

東莞市和松山湖面臨兩難選擇:一方面,實體經濟受到嚴重衝擊,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否則東莞歷時30年辛苦培育的產業基礎,可能很難完成轉型;另一方面,散裂中子源項目有望落子東莞,在當時該項目的建設前景還不明朗,即使建成也不會直接帶動GDP增長,東莞當時的財政實力也是捉襟見肘。

站在歷史拐點,東莞做出一個鄭重的抉擇:主動承接散裂中子源建設任務,再窮不能窮科創!

無論當時多“窮”,松山湖服務起科學家來,不打折扣。項目兩期1000畝用地,都由東莞市無償提供;為讓科學家們安心工作,東莞在寸土寸金的松山湖提供了50畝地,建設科研人員生活區;為方便員工往返住處和工地,開通了專門的公交線路,由財政貼錢保障線路的運行;工程土建成本超了1億元,東莞對超標部分提供了很多支持。

有科學家至今還記得,在2008年的一次會議上,一位科學家問當地主要幹部,為何東莞如此支持項目建設。這位幹部說,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東莞用真誠吸引了一大批臺商、港商前來投資。現在,東莞也希望以同樣的赤誠之心,把科學家吸引到東莞,為他們的科研提供優質環境和有力支持。

如今的松山湖,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近300家,國家及省級科技孵化器40家,新型研發機構32家,重點實驗室67家,並且擁有省級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東莞70%的省級創新科研團隊,87.8%的市領軍人才,59.4%的市特色人才,都匯聚在松山湖。

打造新興產業聚集的熱土

2019年8月,全球矚目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開場第一句話就是“感謝東莞”。

這句話的背後,凝聚了創新創業者對東莞和松山湖營商環境的評價。

2015年,松山湖機器人研究院給了鍾昆恆一筆探索基金,他用這筆錢成立恩茁科技,研究農業自動化設備。

鍾昆恆最初看準的是桉樹的巨大市場。但讓他沒想到的是,一年後產品生產出來了,卻遇上桉樹市場滑坡,項目虧損30多萬元。合夥人相繼離職,公司只剩下鍾昆恆一個人。

跌倒了怎麼辦?“在硅谷失敗是個加法,投資者認為如果你的公司沒有失敗過,證明沒交過學費。”松山湖機器人研究院創始人李澤湘鼓勵鍾昆恆說。在松山湖一系列創業扶持政策的幫助下,恩茁科技克服困難,如今步入正軌,產品市場前景向好。

幾年前,當李澤湘帶著首批5名創業青年來到松山湖,沒想到,其中4人後來成為了至少擁有三四十名員工、產品銷往全球的創業新星。李澤湘說:“80%的孵化成功率,這樣高的青年創業孵化成功率在全球範圍都罕見。要感謝松山湖這片創業沃土。”

除了這些“明日之星”,已經成長為行業龍頭的企業同樣將票投給了松山湖。在華為終端東莞基地生產車間內,數十條120米長的自動化生產線一字排開,不到半分鐘的時間,一臺智能手機就已經封裝完畢。不遠處,松山湖畔的華為歐洲小鎮,數萬科研人員在風景如畫的古堡園林內,默默從事科研創新,為華為搶佔技術競爭優勢而努力。

在高端電子信息領域,華貝科技連續5年位居手機ODM行業全球第一,生益科技則是國內最大覆銅板生產商;新能源產業領域,新能源科技的鋰電池佔據全球智能手機行業60%的市場份額;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400多家機器人與智能裝備企業,覆蓋從智能裝備、核心零部件製造、系統集成、技術服務等產業鏈條;生物技術產業方面,三生製藥、東陽光藥業等優質企業也躋身行業前列。

如今的松山湖,已經成為東莞新興產業聚集的熱土。

專家建言

中山大學經濟系教授林江:

有明確目標才能形成鮮明的特色

中山和翠亨新區當前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規劃相對保守,缺乏遠見;特色和比較優勢不突出;營商環境有待優化。

中山在園區平臺、產業規劃、城市定位等方面,是相對保守的,缺乏前瞻性。在上世紀90年代,中山獲批國家級健康產業基地,是國家科技部批建的第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當時廣東各大城市,只有中山有這個平臺優勢。但這麼多年下來,火炬開發區的創新龍頭作用不斷減弱,沒有形成健康的、具有競爭力的科創資源。如今中山在規劃建設翠亨新區時,起步晚、動作慢,同樣表現出中山的這種保守和缺乏遠見,不敢大膽嘗試、先行先試。

各個城市都在忙招商,招商已經不是新鮮事。投資者為什麼要選擇中山?在營商環境、土地稅收、商業配套、現代服務業支持等方面,中山並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競爭優勢。中山和其他城市的差異並不明顯。中山需要通過專業化的招商,來凸顯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例如,東莞松山湖最開始什麼企業都接收,後來只接收高新技術產業,再後來只承接電子信息、智能裝配等行業,最終形成以華為智能手機研發製造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中山需要在招商引資、平臺建設方面有明確目標,形成鮮明的特色。

中山在加快翠亨新區建設,培育新的發展平臺和經濟增長極的過程中,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持之以恆地提升科研創新水平,想盡辦法激活中山的發展動力,積極參與大灣區的產業協同合作。

近年來,東莞大投資金,引進很多高校院所,設立新型研發機構,這些機構正在成為東莞發展的科創引擎。與之對比,中山在這方面的工作相對滯後。中山需要考慮,自己靠什麼吸引高端科研院校落戶中山。可以通過加大財政獎補力度、加大優惠政策供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個人所得稅減免等多元化的形式,引進高校院所和科研人才。其後,以高校院所為突破口,在中山營造重視科研創新的氛圍,提高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提高企業的研發投入比例,形成共抓科研創新的大格局。

要推動一個地方經濟的發展,無非就是依靠內生動力和外來動力。在內生動力方面,中山的民營經濟比較活躍,民間有充足的資本,需要激發起社會資本的投資慾望,讓大家內心火熱,對中山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在外來動力方面,中山有很好的投資前景,國內外的投資者也樂於到這裡投資,需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

內生動力和外來動力是相互影響的,要用開放來倒逼改革。中山也需要繼續擴大開放,包括對國外的開放和對國內其他城市的開放,在開放的過程中,檢視自己的營商環境和服務能力,增強制度創新的動力。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中山更加需要思考,翠亨新區在大灣區的特色定位,翠亨新區與前海開發區、橫琴新區、南沙新區、濱海灣新區的關係和角色,避免同質化。

目前,珠江口西岸還沒有一個經濟中心,這對於翠亨新區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會。翠亨新區可以考慮與澳門、橫琴新區共同打造珠江口西岸經濟中心。在深中通道開通前,翠亨新區也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積極承擔起溝通珠江口東西兩岸,促進大灣區經濟跨區域協同發展的重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