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創業,用Excel組成商業智能依然很主流

互聯網創業,用Excel組成商業智能依然很主流

會計的概念

現在已經是9012年了,本人在上海從事BI實施業務與數據分析工作,市面上走一圈下來,剛剛開始建數據倉庫做BI報表的企業仍然是大把,且不乏世界500強和涉及全國業務的老牌公司,你問他們的財務和統計人員怎麼分析數據?回答最多的仍然是將數據從業務系統下載下來,然後,用Excel存儲數據用Excel處理數據,用Excel分析和呈現數據(做報表)。

對於初創企業,數據量沒有那麼大的情況下,Excel仍然是最優選擇,另外建議配合市面上第一梯隊的BI商業智能可視化圖表工具:Tableau、PowerBI、Qlik或國內的帆軟,為了節約你的篩選成本,推薦僅在這四款裡選擇。其中powerBI是完全免費的,其他的用免費版也基本可以滿足需求。

Excel能與市面上的BI產品進行輔助。首先公司裡很多業務都是基於數據的,其原型都是對錶格的操作,Excel“天生”就是表格。Excel提供了剛剛好的“編程能力”,Excel中的各種公式、透視表等功能雖然無法與編程語言寫出的高級算法相比,但卻是異常實用和靈活的功能,同時能衍生出眾多貼合業務初期發展的功能邏輯。同時,Excel具有無與倫比的成本優勢,這個成本不僅僅指它低廉的價格,還指其與其他軟件的兼容程度、普適性和學習成本。

或者你會認為Excel很老,很土,但對於初創公司(尤其是非“純IT”初創公司)來說,Excel幾乎包辦各種工作。無論是計算、ETL、輕量級的CRM、建立財務分析模型、項目管理、數據存儲,BI能做的一切,Excel都能實現,而現在很多BI產品的免費版本,又能很好地對Excel的不足進行補益。

初創企業建立商業智能體系的難點在於,初創公司的業務往往是不確定的,業務領域需要探索,業務規則也需要不斷修訂。對初創公司來說,除非自己養著非常厲害的開發團隊,系統又做得足夠高質量足夠靈活,一面猛改一面還保持穩定,否則即便“上系統”,也經常被系統困住手腳,業務反而受到拖累。這些現象其實體現的是很多初創公司思維上的侷限:無論是數據還是各種工具,其本身都不能創造業務價值,他們需要在一個相對穩定和清晰的業務背景下,才能以“工具”的角度去創造更多的價值。工具是一個放大鏡,可以將1放大到10,但從0到1,並非數據分析工具的優勢所在。

初創企業建立數據分析體系困難的本質之一:是在對問題域還不夠了解、問題解法還沒有徹底明晰之前,需要一種具有一定規範性同時低成本的手段——一方面對現有操作進行約束,另一方面能持續探索問題、完善已有方案。

這時候,他們往往重新選擇了Excel。在一篇名為《You are not Google》的技術諮詢類文章中,作者同樣強調,不要盲目推崇那些大公司吹得神乎其神的技術,真正重要的是理解你的問題。

盲目地上線一整套商業智能系統無疑是不明智的。GFS和Map/Reduce的出現是為了計算、存儲、索引所有的網頁(數據量達8000萬)。亞馬遜上線SOA系統時,已經有7800名僱員,年營業額超過30億美元了。而Stack Exchange在2016面對2億的日訪問量的時候,也只部署4臺SQLServer。

創業公司數據分析體系(工具包)的構成和選型,必然和大公司有著規模上的巨大區別。Excel仍然無法被忽視,但BI也並非成本高到無可附加,相反,很多BI軟件當前都處於免費的狀態,這對於初創公司無疑是十分友好的,只需使用Excel+BI工具,即可輕鬆地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數據可視化分析和呈現體系,解放很多繁瑣的報表製作過程。而且,BI工具普遍擁有比Excel更穩定的性能,這使得其在面對更大量級的數據時,更小概率出現像Excel報表那樣出現令人難受的卡頓崩潰體驗。

事實上,談及初創企業的商業智能建設,很多真正的專家最先建議做的,就是“技術的倒退”。Excel+BI工具或許並不會使其聽上去有多麼“高大上”,但卻是最切實最高效的初創企業BI體系之一。有助於你去蕪存菁地針對當前業務和問題,形成你在數據管理與分析領域的

“最小可行性產品”。事實上,這也是初創公司IT技術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如果未來你的業務真的獲得更大的成功,再在這個精雕細琢的“小原型”上進行開拓,也未嘗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