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故事|春風十里,不如你——蒲城民俗畫

渭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瑾)《追故鄉的人》中有句話,對大多數人而言,故鄉是雙重枷鎖,它既是一個回不去的地方,也是一個走不出的地方。正是因為回不去又走不出,才會滋生出鄉愁和鄉情。何處安放這些感情?作家用文字,畫家用畫作,看到蒲城民俗畫,鄉音彷彿就在耳畔響起,那些生活氣息濃郁的畫,拽著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再一次重新站在村口巷道,回到清白之年,重溫兒時的鄉里民俗,故鄉原風景。怎麼形容那種親切感,大概就是這句,春風十里不如你,此心安處是吾鄉吧。

非遺故事|春風十里,不如你——蒲城民俗畫

青山青草裡,蓬蒿漫天邊。 金黃的稻草堆上,你給我講過去的故事……房前屋後玩耍的孩童,田間地頭辛勤勞作的奶奶,一臉滿足吃著褲帶面的老鄉,這些拙樸的形象在簡單的勾勒與素淨的色彩中,忠實地記錄著那些早已逝去的歲月。看著這些畫,一股暖暖的鄉情便在心中油然而生。

非遺故事|春風十里,不如你——蒲城民俗畫

“蒲城民俗畫最大的特點就是來源於我們的黃土地,紮根於我們的黃土地,體現的是我們黃土地人民百年來的生活,現在的人早都見不到那種生活了,看到那些生活,就看到了我們的根,不僅有趣,而且很有教育意義。蒲城民俗畫不是在玩賞丹青,縱橫筆墨,而是記錄一段溫暖厚重的農耕文明史,展現的多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渭北鄉村生產、生活的歷史風貌,為後人留下一段珍貴的記憶,溫馨的回憶。這種記憶裡涵蓋了很多民俗的因素,解讀了三秦大地特別是關中平原一些民俗風情,這種記憶很多時候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符號,一種生活,是對那個時代文化的一種傳承。”蒲城縣文化館原館長高起勝介紹道。

非遺故事|春風十里,不如你——蒲城民俗畫

正如高起勝所言, 歷史的長河中,以描繪市井生活為主的民俗風情畫,是留存時代記憶的最為形象生動的藝術形式。而那些已載入史冊的民俗風情畫更為後世的創作者留下了許多可供學習的藝術經典,據考證,民俗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400年前的東漢時期,那時候人們是把民俗刻在石頭上的,也稱之為畫像磚。至唐宋時期民俗畫的製作已蔚然成風,尤其是宋朝成為民俗畫製作的鼎盛時期,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李嵩的《貨郎圖》,不僅把宋代風俗人情、衣冠服制流傳於現代,也為後來者進行藝術創造提供了借鑑的範本。

非遺故事|春風十里,不如你——蒲城民俗畫

“因為工作緣故我有幸目睹有些民俗畫的真跡,內心真是激動加興奮,這些畫就像那個時代的一面鏡子,把鏡頭聚焦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平凡的生活也能通過畫作表現的熱鬧又極具生活氣息。我也有一種想把老鄉的生活通過畫作記錄下來的願望,對我來說,與其說這是一種藝術創作,不如說是一種情感體驗,我希望能用手中的畫筆畫出對農耕生活的感情,對純真年代的懷念,我更懷念那個時候人們的那一種精神狀態,那時候,人和人之間都很簡單、很淳樸,我希望能把我經歷過的那個時代和那些人的記憶留存下來。”蒲城民俗畫傳承人王一雯如是說。

當我們看到王一雯畫在白色土布上的百米民俗畫長卷《渭北民俗圖》的時候,在震驚讚嘆的同時也瞬間就被帶回到小時候的小村莊,滾鐵環、扎笤帚、釘鍋,跳皮筋、編籮筐,睡土炕……畫面上的上百個人突然就活生生地站在了觀者眼前,而這幅作品也得到了外界的一致稱讚。不過作為蒲城民俗畫傳承人的王一雯卻從未停止對民俗畫這門藝術的追求和創作,他認為,還有很多民俗風情,生活場景沒有被記錄下來,大多數原因還在於自己觀察的不夠細緻,體會的不夠深入,因此,他更加勤奮的寫生,走遍了渭北的多數村莊,不再滿足於對簡單人物場景的素描而更專注於一個大時代場景的展現,形成了《四季農耕圖》、《堯山廟會》、《老碗會》、《婚慶圖》等四十多個民俗風情繫列畫。

“這些蒲城民俗風情畫給人一種情韻,情是什麼呢?我認為是渭北情,他把渭北的風俗和民情淋漓盡致、充分地體現在了他的畫作上,韻呢?我認為是一種大秦之韻,比如說在人物的服飾方面,他進行了一些藝術誇張,來體現秦韻的粗獷、憨厚,這樣的藝術處理就讓繪畫與生活更加貼近。再一個特點就是他的蒲城民俗畫,以人物為主,千人千面,沒有雷同,另外,我還欣賞的是他的有些畫儘管展現的是背面,但神韻仍然生動,這就是他的匠心,也恰恰是蒲城民俗畫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蒲城縣民俗專家魏文明如是解釋王一雯和蒲城民俗畫。

說到蒲城民俗畫的繪畫風格與其他民俗畫的不同之處,王一雯說:“我們蒲城民俗畫的特色一句話就能概括完。就是用簡潔的線條勾勒略帶誇張的人物形象,用淡雅的色彩點染懷舊的情緒基調。在很多民俗畫作中,著色都是比較鮮豔的。但我認為,色彩不是最主要的語言,線條才是。之所以選用淡雅的色彩就是為了突出線條的流暢性和生動性,同時淡雅的色彩能營造出一種滄桑、懷舊的氣氛,也能營造出鄉村那種恬靜的意境,這樣一來儘管表現的多是大俗的生活場景,但卻給觀者一種大雅的藝術感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和天涯,每個人都要像愛天涯那樣愛故鄉。這就是我們從王一雯和蒲城民俗畫中讀到的濃濃鄉情。不過,王一雯也有自己的愁悶—儘管蒲城風俗畫近來收穫的關注和讚歎極多,但也面臨後繼乏人的困境。“之前我帶了兩個娃,但娃娃們學了幾個月都不學了,都說這太難了。一來是娃娃們對過去的生活場景不熟悉,還有就是人物畫本來就比山水風景畫要難得多,最重要的就是沒有娃娃像咱這樣真正喜歡這個,這個真的是沒辦法。”王一雯眉頭緊鎖,有些憂慮蒲城民俗畫未來該何去何從。

也許是因為擔憂未來的緣故,王一雯在蒲城民俗畫的創作路上更加勤奮,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走遍渭北的各個村落,留下農耕文明的田園牧歌,也許對於他來說,民俗畫不是簡單的藝術創作,而包含著一種對故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唯有說不盡的眷念,才能滋生出為你千千萬萬遍的無盡情感。

我猜想,蒲城民俗畫大概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故土情懷:走遍千山萬水,春風十里不及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