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各市縣名字由來,快來看看你們家鄉的由來吧

四川省地處中國西南部、長江上游,簡稱川,省會成都市。因商周時川東為巴國,川西為蜀國,故又稱巴蜀,簡稱蜀。秦置巴、蜀二郡。漢屬益州。唐屬劍南道及山南東、西道。宋置西川、峽川二路,後分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始有四川之名。元置四川行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為四川省。1950年分川東、川西、川北、川南四行署區,1952年復為四川省。

四川各市縣名字由來,快來看看你們家鄉的由來吧


四川各市縣名字由來,快來看看你們家鄉的由來吧


四川各市縣名字由來,快來看看你們家鄉的由來吧


四川省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50個市轄區、16個縣級市、113個縣、4個自治縣。

【遂寧市】南朝齊置小漢縣,梁改小溪縣。北周置遂州,北宋末為遂寧府,元降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遂寧縣。1985年改設地級市。

【船山區】1985年改原遂寧縣為市中區,2003年析設船山區。以船山得名,山形如船。

【安居區】北周置柔剛縣,隋開皇十三年(593年)改安居縣,以安居水得名。南宋寶祐六年(1258年)廢入小溪縣,後屬遂寧縣。1985年設遂寧市,原遂寧縣改置市中區,2003年析設安居區。

【蓬溪縣】唐永淳元年(682年)置唐興縣,武周長壽二年(693年)改武豐縣,中宗神龍初復改唐興縣,天寶元年(742年)改蓬溪縣。據《太平寰宇記》:“取邑內蓬溪為名。”

【市中區】1985年設市中區。

【射洪縣】西魏置射江縣,北周改射洪縣。據《元和郡縣誌》:“縣有梓潼水,與涪江合流,急如箭,奔射涪江口。蜀人謂水口曰洪,因名射洪。”

【大英縣】東晉永和十一年(355年)置巴興縣,西魏改長江縣,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併入蓬溪縣。1997年析置大英縣。以境內大英卓筒井得名。卓筒井為世界鑽探深井之始祖。

【成都市】秦惠王置成都縣。“成都”,氐羌語意為“高原人的地方”。漢為益州治,唐以後為成都府、路治。1913年改縣,1930年設市。

【武侯區】1991年設武侯區。以境內武侯祠得名。

【錦江區】1990年改東城區為錦江區。以錦江得名。

【青羊區】1990年設青羊區。以境內道觀青羊宮得名。

【金牛區】1960年設金牛區。以金牛壩得名。

【成華區】1991年設成華區。以成都、華陽兩地各取首字得名。

【龍泉驛區】1960年設龍泉驛區。以明代龍泉驛得名。

【青白江區】1960年設清白江區。以清白江得名。據《讀史方輿紀要》:“源出灌口,下流入沱江。宋趙汴過此曰:‘吾志如此江清白。’因名。”

【新都區】蜀王魚鳧氏都郫,開明氏徙邑於天隳山(今天回山)外沱江之北,稱新都。“新都”,氐羌語意為“新地”。西漢置縣,2001年改區。

【溫江區】西魏置溫江縣。《郡縣釋名》:“總志雲以江水溫潤也。予過溫江,詢之父老,雲溫水發源於岷山,至灌口,水在山谷中,其氣寒,至溫江而氣暖,故云溫江,其說近是。”2002年改溫江區。

【雙流區】西漢廣都縣地,隋仁壽元年(601年)改雙流縣。地當岷江與溫水,二水挾縣東西而南流,故名。1965年華陽縣併入,2015年改區。

【都江堰市】三國蜀漢置都安縣,北周省入汶山縣,五代孟蜀設灌州,明改灌縣。1988年改都江堰市。以都江堰得名。據《讀史方輿紀要》:“岷江出岷山北,經松潘衛西,又南經疊溪所西,復南流歷茂州及威州西,折而東南至灌縣,導流益多,包絡於成都府境而南入眉州界,經州東,又南歷嘉定州東,復東南流歷敘州府城北,又東北經瀘州城東,又東北歷重慶府南,又東經涪州北,復東北出經忠州城南,又東經夔州府城南,出巫峽而入湖廣界。《志》雲:岷江亦曰汶江,亦曰都江,亦曰外水。其在州郡城邑間者,往往隨地立名,而都江、外水則岷江之通稱也。”

【彭州市】南朝宋置晉壽縣,北周改九隴縣,唐垂拱二年(686年)析置彭州,據《元和郡縣誌》:“以岷山導江,江出山處,兩山相對,古謂之天彭門,因以名州。”元省縣入州,明降彭縣。1993年設彭州市。

【邛崍市】秦置臨邛縣。以邛崍山得名。據《太平寰宇記》:“常多風雨雲霧,少有晴明,首夏尤冰,初秋即雪,本自邛筰而來,故名邛崍。”元入邛州,1913年改邛崍縣。1994年改設邛崍市。

【崇州市】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以高宗潛藩於此,升崇慶軍為府;元改州。1913年改崇慶縣。1994年改崇州市。

【簡陽市】西魏置陽安縣。隋置簡州,以蜀漢簡雍為政於此得名。元省縣入州,1913年改簡陽縣。取簡州、陽安首字得名。1994年改設市。

【金堂縣】唐咸亨二年(671年)析新都縣置金堂縣。以金堂峽得名。

【郫 縣】秦置郫縣。以郫江(今都江堰內江)得名。或謂“郫”即卑,因地處岷江衝擊平原而得名。

【大邑縣】唐咸亨二年(671年)置大邑縣。《太平寰宇記》:“縣在鶴鳴山東,其邑廣大,遂以為名。”

【蒲江縣】西魏置廣定縣,隋仁壽初改蒲江縣。以蒲江得名,江岸多生蒲草。

【新津縣】漢武陽縣地,北周置新津縣。以居皂裡江(今金馬河)津之所得名。

【自貢市】1942年合富順縣自流井與榮縣貢井兩地置市。以二地首字得名。

【自流井區】1953年設自流井區。自流井因鹽水自流得名。

【貢井區】1953年設貢井區。貢井因鹽質精良入貢朝廷得名。

【大安區】1950年定名大安區。以大安寨得名。

【沿灘區】1953年設沿灘區。以駐地沿灘得名。

【榮 縣】唐武德初置榮州,以榮德山得名。貞觀初析置旭川縣,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避神宗趙頊諱改榮德縣,元省州治榮德縣入榮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州為縣。

【富順縣】北周置富世縣,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諱改富義縣。北宋初改富義監,太平興國元年(976年)避太宗趙光義諱改置富順監,治平元年(1064年)置富順縣,元升州,明覆改縣。

【攀枝花市】1965年析四川省米易、鹽邊與雲南省永仁、華坪等縣置渡口市,1987年改攀枝花市。以北郊銀江鄉駐地一棵大攀枝花樹得名。

【東 區】1973年設東區。以處市東得名。

【西 區】1973年設西區。以處市西得名。

【仁和區】1973年設區,寓意“仁義道德,和衷共濟”。

【米易縣】1951年析德昌、會理兩縣設迷易縣,1955年改米易縣。

【鹽邊縣】清析鹽源縣置鹽邊廳,1913年改鹽邊縣。以處鹽源縣邊緣得名。

【瀘州市】西漢置江陽縣,隋改瀘川縣。南朝梁大同三年(573年)置瀘州,以瀘水得名。歷為瀘州治。1913年改瀘縣,1950年析設瀘州市。

【江陽區】西漢(前151年)置江陽縣,以在長江之北得名。1995年設江陽區。

【納溪區】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置納溪寨,南宋紹定五年(1232年)改縣。以納溪得名。《郡縣釋名》:“是溪也,吐蕃、六詔、緬甸、木邦、金齒、麓川諸夷納貢之所必由,故云納溪。”1996年改設納溪區。

【龍馬潭區】1995年設區。以龍馬潭得名。據《四川通志》,唐朝王昌入瀘州,落魄仙授其道術,取馬送王昌歸家,馬化龍入潭。王昌後遂仙去。

【瀘 縣】西漢建元六年(前135年)置江陽縣,隋大業初改瀘川縣,元省入瀘州,1913年改瀘縣。以瀘水得名,其水色黑。《讀史方輿紀要》:“瀘水出黎州所西徼外,其源曰若水,下流曰瀘水,流經建昌行都司南,又南經會川衛西而入金沙江。”

【合江縣】西漢置符縣,東漢為符節縣,東晉永和中改安樂縣,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改合江縣,以縣城處赤水河與長江會合之口而得名。

【敘永縣】南朝梁置戎州,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改敘州,取義“西戎即敘”。元升路,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府,清乾隆元年(1736年)置敘永直隸廳,後改永寧直隸州。1913年改敘永縣,取義“敘州永寧”。

【古藺縣】唐置藺州,北宋廢。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置古藺縣。以古藺河得名,河境叢生藺草。

【德陽市】西漢初置綿竹縣,北周廢。唐武德三年(620年)置德陽縣。以在德水之陽得名。1983年析設地級德陽市,1984年德陽縣併入。

【旌陽區】1984年改德陽縣為市中區,1996年改旌陽區。以旌陽街道得名。

【廣漢市】西漢置雒縣,東漢為廣漢郡治。據《大明一統名勝志》:“《釋名》:‘廣,大也。言能廣大漢業也。’”唐置漢州,以漢水得名。元省縣入漢州。1913年改廣漢縣,1988年設廣漢市。

【什邡市】西漢置什方縣,古代慣稱少數民族地區為“方”,《史記》稱“汁方”,“汁”古義為柒,即“漆”,自古此地產漆。東漢改什邡縣。據《蜀中廣記》:“邡水流為什,故名什邡。”1995年設什邡市。

【綿竹市】西漢高帝六年(前201年)置綿竹縣,東晉改晉熙縣,隋復改綿竹縣。據《寰宇通志》:“以其地竹性柔韌,可以綯綆,因以名縣。”1996年改設綿竹市。

【羅江縣】西晉置萬安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羅江縣。以羅江得名。《讀史方輿紀要》:“縣之右水自安縣來,即安昌水也;左水自綿州來,即涪水也;合流南經此蹙成羅紋,縣因此名。”清順治末省,雍正中復置。1959年併入德陽縣,1996年撤市中區復析置羅江縣。

【中江縣】隋初置玄武縣,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中江縣。據《郡縣釋名》:“東、南兩水夾流。南江來自綿州舊神泉縣,東江來自涪城縣,至玄武山下與南江合,邑居其中,故名中江。”

【綿陽市】西魏置巴西縣,隋置綿州,元省縣入州。1913年改綿陽縣,以在綿水之陽得名。1976年析市,1979年並縣,1985年升地級市。

【涪城區】西漢高帝六年(前201年)置涪縣。晉永嘉元年(307年)改涪城縣。1992年改綿陽市市中區為涪城區。以涪江得名。據《讀史方輿紀要》:“涪江出松潘衛北九十里之小分水嶺,東南流過小河所北,又東南徑龍安府東及江油縣北,又東南經劍州西南入成都府境,經彰明縣東,又歷綿州城東南,亦謂之綿水。又歷羅江縣治東北,亦謂之羅江水。又東南入潼川州境,過州城東,歷射洪縣東及遂寧縣城南,又東南入重慶府境,經銅梁縣北,定遠縣西南,至合州城東南,而與嘉陵江合。又東南至府城北而東入於岷江。”

【遊仙區】1993年設遊仙區。以東漢高士李意期仙遊此地得名。

【安州區】唐置龍安縣,以龍安山得名。元為安州,明改安縣。2016年改設安州區。  【江油市】三國蜀漢置江油戌。西魏改江油縣,元入龍州,明覆置江油縣。《郡縣釋名》:“以涪江一水縈迴清澄如油也。”1988年設江油市。

【三臺縣】西漢置郪縣,唐為梓州治,明入潼川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三臺縣。以城西三臺山得名。其山突起三級,狀若層臺,故名。

【鹽亭縣】南朝梁大同間置鹽亭縣。《郡縣釋名》:“以地多鹽井,據鹽亭而創縣也。”

【梓潼縣】西漢元鼎元年(前116年)置梓潼縣。以南依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

【平武縣】蜀漢為陰平郡廣武縣,西晉改平武縣。取陰平、廣武尾字得名。

【北川羌族自治縣】北周置北川縣,唐貞觀八年(634年)改石泉縣,1914年因與陝西石泉縣同名復改北川縣。以北川水得名。2003年改自治縣。

【廣元市】秦葭萌縣地,蜀漢析置漢壽縣,西晉太康初改晉壽縣,東晉太元中析置興安縣,隋改綿谷縣。元至元十四年(1278年)置廣元路,取義“擴大元疆”。明省縣入州,後降廣元縣。1985年設地級市。

【利州區】南朝梁承聖三年(554年)置利州。元改廣元路。1985年改設地級廣元市,2007年改市中區為利州區。

【昭化區】北宋開寶五年(972年)欽賜昭化縣,取義“昭皇恩化萬民”。2013年改元壩區為昭化區。

【朝天區】據傳唐天寶年間玄宗避亂奔蜀,蜀中百官聚此接駕朝見天子,後因名此地為朝天。1989年設朝天區。

【旺蒼縣】1941年析廣元縣置旺蒼設治局,1945年改旺蒼縣。縣四面皆山,其中地勢平坦,宋江、黃洋水環繞其間,四時登眺,望之蒼然。

【青川縣】西魏置馬盤縣,唐改青川縣,清為平武縣。1941年析平武縣置青川縣,以青川溪得名。青川溪水色青秀,因名。

【劍閣縣】蜀漢置劍閣縣。《元和郡縣誌》:“取劍閣為名也。”《讀史方輿紀要》:“《水經注》:‘連山絕險,飛閣通衢,謂之劍閣’”,“晉元康八年李特帥關中流民就食巴蜀,過劍閣太息曰:‘劉禪有如此地,面縛於人,豈非庸才耶?’”東晉廢,南朝齊置南安縣,西魏改普安縣。明省縣入劍州。1913年改劍閣縣。

【蒼溪縣】西晉太康中析閬中縣置蒼溪縣,南朝齊改漢昌縣,隋複名蒼溪縣。《太平寰宇記》:“因縣界蒼溪谷為名。”

【內江市】北周置中江縣,以在沱江中段而得名。隋文帝避其父楊忠諱改內江縣。《讀史方輿紀要》:“(中江)一水周環九十餘里,縣當其中,故曰內江。”1951年析設內江市,1985年撤內江地區升地級市。

【市中區】1985年設市中區。

【東興區】1989年撤內江縣設東興區。以駐地東興鎮得名。

【威遠縣】隋開皇三年置威遠戍,十一年(591年)改威遠縣。據《郡縣釋名》:“取威加遠人之義也。”

【資中縣】西漢置資中縣,北周改磐石縣,隋為資州治。元入資州,明降資縣,清復為資州。1913年改資中縣。以處資水(即沱江)中游得名。《郡縣釋名》:“資江在縣東四十里,受珠江諸水,水深百丈,為群川總會之所,故曰資江。邑以是名。”

【隆昌縣】明隆慶四年(1570年)置隆昌縣。據《讀史方輿紀要》:“縣址故屬榮昌而為隆橋驛之地,故以隆昌為名。”

【樂山市】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樂山縣。以至樂山得名;或謂以縣南洛山得名,當地“樂、洛”音同。1978年設市,1985年升地級市。

【沙灣區】1985年設沙灣區。以駐地沙灣鎮得名。

【五通橋區】1951年設五通橋市,1959年併入樂山縣,1978年設樂山市,1985年撤樂山地區設地級樂山市,設縣級五通橋區。以五通橋得名。

【金口河區】1985年設金口河區。以金口河得名。據民國《峨邊縣誌》:“秦水河即涇水,一名天津水,今名金口河。金者,涇口之訛也。”

【峨眉山市】北周置峨眉縣。以峨眉山得名。據《水經注》:(大峨、二峨)“兩山相峙如峨眉焉。”或謂峨以名言,狀其巍峨;眉以形言,有如秀眉。1988年改設峨眉山市。

【犍為縣】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開西南夷置犍為郡,北周置武陽縣,隋開皇三年(583年)改犍為縣。以犍為山得名,山形如牛。

【井研縣】西魏置蒲亭縣,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改井研縣。以邑多鹽井而得名。研,精美也。

【夾江縣】隋開皇三年(583年)置夾江縣。以縣城在青衣江邊,兩山對峙,一水中流,故名。或謂以地處岷江與青衣江之間而得名。《讀史方輿紀要》:“青衣水出雅州蘆山縣東九里之蘆山,由雅州西境東北流經名山縣南而入洪雅縣界,歷眉州之丹稜縣,東南流歷青神縣東南而入嘉定州夾江縣界,又東至州西而合於陽江,即大渡河也,又東而入於大江。志雲:沬水亦出蘆山,合於青衣,故青衣兼有沬水之稱。而大渡河下流曰陽江,亦名沬水,則沬水又青衣大渡之通稱矣。”

【沐川縣】元至正中置沐川長官司,清為沐川鎮,1940年析屏山縣置沐川設治局,1942年改縣。以沐川(今沐溪河)得名。《讀史方輿紀要》:“川旁有峰崖竦立,如人新沐,故曰沐川。”

【峨邊彝族自治縣】清置峨邊廳,1913年改峨邊縣。以在大渡河(又稱峨水)南岸得名。《讀史方輿紀要》:“大渡河出雅州西北生羌界,一名沬水”,“流經雅州蘆山縣北,又西南流經黎州所西,折而東南經建昌行都司越雋衛北境,東流入嘉定州界,歷峨眉縣南,至州城東南而入於大江。”1984年改自治縣。

【馬邊彝族自治縣】清置馬邊廳,1913年改馬邊縣。以馬邊河得名。1984年改彝族自治縣。

【南充市】西漢初置安漢縣,隋開皇十八年(593年)改南充縣。以在漢充國縣之南得名。1950年析設南充市,1993年撤南充地區升地級市。

【順慶區】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置順慶府。1993年設順慶區。

【高坪區】1993年撤南充縣析設高坪區。

【嘉陵區】1993年設嘉陵區。以嘉陵江得名。《讀史方輿紀要》:“嘉陵江出陝西寶雞縣大散關東之嘉陵谷,西流經漢中府鳳縣北,又西入鞏昌府徽州境,歷兩當縣及州之南境,又西南入漢中府寧羌州界,經略陽縣城南,又西南至州東而西漢水合焉。又南入保寧府境,經廣元縣西,又西南歷昭化縣東北而白水流合焉。過縣界至劍州東境,又東南流經蒼溪縣南,歷府城西,又東南經南部縣東而入順慶府界,過蓬州西經府治東,又南經嶽池縣西境入重慶府界,經定遠縣北境至合州城東北而渠江合焉。又經州城東南而涪江合焉。並流至府城北,又東南而入於岷江。亦曰漢水,以上流合西漢水也。亦曰閬水,以流注閬中也。亦曰巴水,以水流曲折也。亦曰渝水,以歷渝州而名也。”

【閬中市】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年)置閬中縣。據《讀史方輿紀要》:“以閬水紆曲繞縣三面而名。”又“志雲,‘嘉陵水上源曰西漢水,至閬中曰閬水,至渝州曰渝水。’”唐為閬州治,元、明、清為保寧府治。1991年改設閬中市。

【南部縣】南朝梁置南部縣。《郡縣釋名》:“以縣居巴西郡治之南也。”隋改南隆縣,唐開元間避玄宗李隆基諱複名南部。

【營山縣】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相如縣置朗池縣,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營山縣。據《郡縣釋名》:“舊志雲,前擁翠屏,後據云鳳,芙蓉拱其左,太白揖其右。曰營山者,取營衛皆山之義也。”

【蓬安縣】南朝梁置相如縣,後周置蓬州。明省縣入州,1913年改蓬安縣。以縣有蓬山,狀若海上蓬萊,置縣以安,故名蓬安。

【儀隴縣】南朝梁置儀隴縣。據《讀史方輿紀要》:“儀隴山,縣西三十里。岡巒回曲,為境內之望,梁因以名縣。”

【西充縣】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南充縣置西充縣。以在南充縣之西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