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算不算是“撿漏”了西伯利亞?

龍拳舞秀


在十八九實際,沙俄通過一百多年的時間陸續東進,最終將遼闊的幾乎是無人區的西伯利亞收入囊中,這應該說是佔了大便宜了。

然而,在前蘇聯解體後,俄國的經濟一落千丈,各方面情況也都不容樂觀,已經遠沒有前蘇聯的規模與實力了。

從某種程度上說,目前俄國的軍事只能算二流國家,而經濟更是淪為了三流。

那麼,現在就有人要問了,以俄國目前的這個狀況,他們能還保住遼闊的西伯利亞嗎?會不會像一百多年前一樣,將西伯利亞出售?



出售領土這種事,俄國人也不是沒有幹過。

在1867年時,俄國就曾將阿拉斯加出售過美國,其中原因有二:一是因為經濟緊張、二是阿拉斯加位置偏遠,控制不力,於是,俄國就以720萬美元的價格將阿拉斯加賣給了美國。

但是,俄國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們認為一片荒原、冰原的阿拉斯加毫無價值,但幾十年後,美國人卻從這裡開採出了石油,而且獲得了大量的漁業資源。

以此而言,說俄國打算出售西伯利亞,恐怕還得考慮考慮這個前車之鑑。

當然,其實能出售那還算是好事,很多情況下,領土是不能也不必出售的。

以歷史的長鏡頭看,各國的人口和疆域其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並非一成不變。比如一塊疆域,很多族群在此來來往往,很難說這塊地是誰的。



以阿拉斯加而言,難道這是屬於俄國人的嗎?顯然不是。這不過是因為這裡地處冰原,當時幾乎沒有人口,這才被俄國據為己有的罷了。

事實上,西伯利亞的情況也是一樣,在近代以前,這片遼闊的區域因為完全不適合農業乃至於畜牧業,因為即使遊牧民族也極少在此生活。

在這種情況下,哥薩克人才不斷東進,並逐漸佔據了遼闊的西伯利亞。

然而,以歷史的長鏡頭而言,這種存在未必是永續的,這塊區域的所有權其實和控制國的實力有著重大的關係。

換言之,一旦其核心區域出現衰落,其控制的邊緣的附屬的地區勢必支離破碎而重新分配,這也是歷史的常例。



譬如,在前蘇聯瓦解了,因為烏克蘭等各聯邦的獨立,俄國的領土面積幾乎減少了七成。

更為致命的是,隨著俄國經濟的停滯不前,其人口增長尤其是西伯利亞的人口持續下降,而所謂“守土有民”,如此遼闊的西伯利亞最終會落入誰的手中,這個恐怕還是未知數。

如此,就像前面說的那句話,如果領土能夠出售,那還是好的。通常情況下,領土是不需要出售也出售不了的。

因為勝利者絕不會也完全不必要支付這個代價,所謂領土撿漏,是不存在的。歷史的發展,不就是如此麼。


坑爹史冊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怎麼說呢,這個說法也對也不對。

實際上,當時西伯利亞的蒙古人實力真的不強,甚至可以說是很爛。

西伯利亞汗國有100多年的歷史,本來是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一個國家,實力弱小。

他的領土面積非常大,佔有託博爾河、額爾齊斯河與鄂畢河之間的廣大地區。

然而,大家猜猜西伯利亞汗國人口有多少?

只有18~20萬,而且民族複雜,包括韃靼人及奧斯加克人、沃古爾人、巴什基爾人等。

這個汗國非常非常落後,北部甚至停留在奴隸時代甚至原始公社時代。這些人只能從事狩獵、馴鹿和養蜂業,和幾千年前的原始部落區別不大。而且,汗國少量大汗和頭領之間還有激烈矛盾,經常內訌。

不談內訌,就算西伯利亞汗國聯合起來,能夠出動的男性最多隻有一二萬人。

然而,當時沙俄消滅喀山汗國就出動了15萬大軍。

所以,西伯利亞汗國毀滅是必然的。

果然,西伯利亞汗國和沙俄對抗了35年,還殺死了哥薩克領袖葉爾馬克,仍然不能避免失敗亡國的命運。

說白了,實力太弱了,難以自保。

換句話說,當時除了沙俄以外也沒有國家能夠征服西伯利亞。

無論是土耳其還是中國,距離西伯利亞都太遠,無法佔領。退一步說,就算中國能夠佔領西伯利亞,也無法有效統治。

對於這麼廣闊的地區,最少要駐紮上萬士兵。那麼,這些糧食和補給如何解決?

就算是今天有了鐵路,物資運輸在西伯利亞仍然是困難的。

更別說,在古代的人看來,西伯利亞根本沒有任何價值,第一不能耕種,第二氣候過於惡劣難以生存。

其實,沙俄對於佔領西伯利亞也不積極,不然不會花費了接近40年時間。還讓葉爾馬克這種土匪來打頭陣。

只是沙俄一直有打通到東方陸地線路的意圖,這才佔領了西伯利亞。


薩沙


這個問題並不好回答,因為在我們看來,沙俄就是幾乎“白撿”了1200多萬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亞;而在俄羅斯看來,這塊土地也是他們一步步“侵略”得來的,相當不容易的說。

而事實上也確實相當矛盾,因為沙俄在西伯利亞的擴張,看起來就是“撿漏”,但也是歷史的必然。

因為這塊土地數千年時間裡,一直都不曾被重視,尤其是被近在咫尺的我們,這是沙俄能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西伯利亞的根本原因。

在擺脫了蒙古人250多年的統治後,沙俄開始了迅速的崛起過程,1582年,第一批哥薩克騎兵越過烏拉爾山向東挺近,很快消滅了西伯利亞汗國和喀山汗國,打通了鯨吞西伯利亞的道路。

為了尋找皮毛及溫暖的出海口,哥薩克騎兵在廣袤的西伯利亞橫衝直撞,其建立的據點也一步步向東延伸。

1600年,哥薩克到達貝加爾湖西部和北部,此時的我國正處於明朝萬曆統治時期,明朝和蒙古的戰爭雖然從1571年“隆慶和議”後落下帷幕,但蒙古各部的分裂沒有停止,各自為戰的狀態給了沙俄可趁之機,貝加爾湖附近的布里亞特蒙古難以抵擋哥薩克的衝擊,貝加爾湖西部和北部成為沙俄的勢力範圍。

1639年,哥薩克前進到鄂霍次克海沿岸,1643年侵入黑龍江,瘋狂屠殺當地的達斡爾等族民眾。而此時的中原正處於明清交替時期,八旗軍隊入關爭奪天下,難以顧及遙遠的黑龍江。

直到1683年康熙消滅鄭氏,收回臺島,清朝才終於抽出精力應對來自北方的威脅。

相比於傳統的漢家王朝,來自白山黑水的清朝除了對北方寒冷的氣候有更強的適應性,在統治形式上相比於漢家王朝的羈縻統治更加成熟,這使得清朝具備了在北方和沙俄進行領土爭奪的能力。

因為東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因此康熙在東北地區據理力爭,在兩次雅克薩之戰取得輝煌勝利後,要求沙俄徹底退出外興安嶺以南地區,而1689年的《尼布楚條約》也正是以外興安嶺為界劃定的。

而之所以以外興安嶺為界而不是將沙俄徹底逐出東西伯利亞,是因為外興安嶺是古代中原王朝疆域的最北界。

雖然今天的元朝和明朝地區在東北地區都未能準確顯示疆域北界,但根據郭沫若等學者對古代遊牧民族遊牧範圍的考證,得出東亞地區遊牧民族活動的最北區域在北緯58度線附近。在這條線周邊,分佈著薩彥嶺、貝加爾湖以及外興安嶺等多處地物,從這些地物分別向南北方向延伸,海拔逐漸降低。

也就是說,北緯58度線是中原王朝向北所能達到的極限,是中原王朝名副其實的“自然疆界”。自北緯58度線向北,地形向北極傾斜,河流向北流動導致的凌汛讓西伯利亞低地滄海橫流,夏季更是沼澤遍地。而更可怕的是,從北極吹來的極地東風,將北緯58度以北地區吹得透心涼,這裡也誕生了北半球的寒極,即奧伊米亞康。

這樣的區域,自然不是中原王朝想要的土地,因為這裡不能種地發展小農經濟,更不能發展畜牧業養活成群的牛羊。

所以,康熙在《尼布楚條約》中所能接受的底線才定在外興安嶺這條界山上,雍正時期雖然在貝加爾湖地區吃了數十萬平方公里土地的虧,但同樣守住了蒙古高原這一制高點,對於清朝而言同樣是有利的。

當然,康熙之所以沒有向北推進,除了沒有興趣,更多的還是因為西部準噶爾汗國的巨大威脅。

而在清朝確定了自己的疆域紅線後,沙俄在事實上獲得了幾乎整個西伯利亞的所有權。在工業化時代到來前,這片物產豐富的區域,最大的價值就是豐富的毛皮。

雖然沙俄相比於其他歐洲國家,經濟更加滯後,所謂的工業化始終不見蹤影。但因為北方對南方的地理優勢,沙俄始終在西伯利亞的爭奪上佔據著巨大優勢,清朝不得不疲於奔命,這也是康熙和雍正寧可吃虧也要簽訂邊界條約的重要原因。

但隨著清朝國力的由盛轉衰,從無信用的沙俄捲土重來,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奪去了外東北和外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1911年有割走蒙古和唐努烏梁海,蘇聯時期甚至奪走黑龍江主航道我國一側數百個島嶼。

乾隆年間,沙俄第一次登上庫頁島,逐步確定這是一個島嶼而不是大陸,並和從南向北的日本探險隊遭遇,最終雙方將庫頁島分為南北兩部分,而作為宗主國的清朝竟然毫不知情。

應該說,作為噬土成性的國家,沙俄確實不是白撿的西伯利亞,從越過烏拉爾山開始,沙俄確實付出了相當巨大的努力,期間和準噶爾汗國、清朝及日本都發生過激烈衝突。但總體而言,相比於其他列強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開拓,沙俄鯨吞西伯利亞的速度和難度實在是不值一提,用“白撿”來形容並不過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誠邀,如題。“撿漏”是古玩行業裡以小博大的運氣之術,至於沙俄是不是“撿漏”了西伯利亞,小編以為這既有運氣的成分,也有實力的原因。

為什麼說沙俄吞併西伯利亞是“運氣”呢?

很簡單,因為沙俄16世紀侵佔西伯利亞的時候,西伯利亞除了庫楚汗國,大部分的地區都是無主的地盤。老毛子的騎兵基本沒有遇到對手,所以才能在短短的百年時間將近千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亞收入囊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老毛子的確撿漏了。

當然,這也與老毛子的實力有關

雖然老毛子運氣好,但說不說的,沙俄的實力在當時也算是不錯。老毛子西伯利亞部隊雖然人數不多,但火器極為先進。就拿當時東北亞最強的大清來說吧,雅克薩之戰中上萬清兵都沒有直接拿下1000兵員的哥薩克騎兵,只是最後用了圍城戰術,沙俄才不得不妥協,這正是由於其先進的火器,沙俄才能在西伯利亞橫行無忌,所以沙俄吃掉西伯利亞,也有其自身實力的原因。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西伯利亞是北亞地區的一片廣闊地帶,西起烏拉爾山脈,東至白令海峽,北臨北冰洋,南抵哈薩克斯坦、蒙古和外興安嶺,面積約1300萬平方公里,比大洋洲和歐洲都大,跟南極洲面積差不多。其實,中國一直開發西伯利亞:

漢唐朝廷曾考察過,宣誓過主權。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這個瀚海就是貝加爾湖;

唐朝廷曾統治西伯利亞遠東地區諸族部,多以朝貢形式進行,“皆奉貂馬入朝”,唐朝皆“厚禮其使”。唐朝廷對這些都督府、州的酋長按唐朝的職官制度授職,即置松漠都督府、饒樂都督府、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合稱“四府”。

元朝對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的行政管轄範圍更大,“漢唐極盛有不及焉,蓋嶺北、遼陽之邊,唐所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於內地。” 即是說,漢唐勢力範圍所及的邊遠地區,現成了元朝內部地區,通過設立嶺北和遼東行省,加強對西伯利亞地區的統治;

明朝朱棣時期曾在“外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管理黑龍江口、烏蘇里江流域。15世紀中期,明朝疏忽大意,將防線退到了遼寧,整個東北都成了女真人的領地。

沙俄葉兒馬克等殖民者們到達 “外東北”,用武力征服女真人,侵略黑龍江流域,赫哲族被屠戮殆盡,鄂倫春族被迫遷入大興安嶺,女真族被迫遷入黑龍江以南,搶佔了10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國土,俄羅斯移民竟成了當地的主體民族。

清朝末年,大量漢民族移民到黑龍江左岸的海蘭泡64屯屯墾,漢人是東北的主體民族,成為鞏固東北邊防的強大力量,與俄羅斯移民相抗衡。

1900年7月沙俄侵略者製造了海蘭泡慘案,約有6000人被俄兵刀斧砍殺和推入江中溺水而亡;接著又製造了江東64屯慘案,約有7000餘人被殺,兩起慘案震驚世界,並稱“庚子俄難”。

沙俄滅掉西伯利亞汗國,掃清了征服西伯利亞的最後障礙,但在西南部崛起了一個強大的準噶爾汗國,而準噶爾對北部的嚴寒之地不感興趣,倒是對南部的新疆和蒙古高原情有獨鍾,企圖恢復蒙古帝國,於是跟沙俄勾結在一起,共同對付大清帝國。

沙俄自稱是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事實上也是蒙古帝國翻版,瘋狂擴張,血腥屠殺,將攻勢延伸到中國的黑龍江並佔領了一大部分中國領土。

康熙帝組織軍民反抗,經過兩次雅克薩之戰,最終擊退了老毛子。康熙帝為了平息戰火,集中精力對付準噶爾,於是跟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當時清朝談判代表除索額圖外,還有一個名叫徐日升的傳教士,他控制索額圖,暗中竟幫老毛子,無恥之極。中國作為戰勝方,完全可以將西伯利亞劃分到自己的名下,由於索額圖缺乏談判經驗,一次又一次落了下風,徐日升又時不時給予沙俄代表提示,所以沙俄代表戈洛文一直處於優勢,而索額圖又拿不定主意,真的沒有用,廢物一個。徐日升便對康熙說,反正西伯利亞只是一塊普通的土地,不如割了算了,也可以展現我們大國的風度。

康熙很好面子,一聽徐日升這句話,點了點頭就將土地割讓出去了,這樣沙俄獲得了西伯利亞這塊寶貴的土地。康熙聰明一世,卻糊塗一時,明知自己是勝利方,卻窩囊地成了失敗方,從此這塊國土一直就難以收復回來。

與其說“撿漏”,不如說霸佔。不過,這種國仇家恨想從歷史中抹掉,根本不可能。後來事情的發展,大家都知道,無須贅述。(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天寧閣


我是HK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1.撿漏的說法是珠寶行業的說法,用歷史觀點來看,應該這樣說——沙俄是抓住了歷史空檔期,實現了戰略崛起

當時,俄羅斯正處在自身文明的青年時期,我國文明的青年時期是春秋戰國,中年時期是隋唐,老年時期就是明清了。

我國的封建統治者這時候將主要力量用於對內鎮壓人民,已經喪失了對外擴張的能力,還美其名曰——我們熱愛和平,我們中華民族確實熱愛和平,但是封建統治者卻沒有資格說這樣的話,因為槍桿子裡出政權,如果你真的熱愛和平,那你是怎麼建立封建王朝的?

其實擴張很容易,就是建立殖民據點,我國封建王朝最失敗的地方,就是不會建立據點,當然在先秦的春秋戰國時代就不一樣了,我國長城本來是為了擴張而建立的基線,到了明朝成了純防禦的建築設施,只是後世大一統王朝就不會建立據點了。

具體到時間點,當時的噶爾丹和後金政權都在將戰略擴張方向鎖定在明朝舊地。

也就是說噶爾丹和後金都想著征服前明朝的地區,戰略方向是向南的,而不是向北。

這種情況就給沙俄擴張西伯利亞創造了戰略機遇期,沙俄在噶爾丹與滿清之間左右逢源,通過噶爾丹,在《尼布楚條約》中獲得了貝加爾湖與尼布楚等城市。


2.滿清統治者的狹隘思維

用現在的看法來分析沙俄為什麼能在與我國的歷次戰爭和條約簽訂中獲取大量的利益,就是利用信息不對稱。

《孫子兵法》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沙俄從歐洲擴張到遠東,對於滿清和噶爾丹的情況非常瞭解,所以可以聯合噶爾丹制衡滿清,也可以聯合滿清侵吞噶爾丹的土地。

如果,當時的康熙或者後來的雍正、乾隆如果具有世界眼光,瞭解歐洲的國際事務,就知道應該聯合奧斯曼土耳其、英國來打擊沙俄。

可惜,康熙、雍正和乾隆不具有世界眼光,因此說他們是大帝,實在是侮辱大帝的稱號。鴉片戰爭爆發時,清朝都不知道英國在什麼地方?

清政府,從康熙、雍正、乾隆和道光這些皇帝開始就愚昧落後,又妄自尊大,不瞭解國際事務,也不想了解國際事務,以為閉關鎖國就能千秋萬載地奴役中國人民……

所以,說沙俄撿漏,不如說清政府是人傻錢多速來!或者說是人傻、地大、速來!

因此,與其說沙俄撿漏,不如說清政府無能

外東北是沙俄不費一槍一彈就獲得的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美國人在擴張的時候,還是派兵、宣戰、最後贖買,費了好多力氣!而沙俄在面對清政府的時候,完全不需要,只需要一紙條約即可。

這世界上,沒有人比從中國清政府這裡獲得土地更輕鬆的事情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HK君,期待您的關注。


HK君


歷史上西伯利亞長期是北亞遊牧漁獵民族活躍的舞臺:至少在相當於中國唐代時這裡的民族已開始向國家形態過渡,在唐代史籍中記載的驅度寐國、流鬼國、夜叉國三個屬國就位於西伯利亞。元代的遼陽行省和嶺北行省已深入到西伯利亞腹地,明代的奴兒干都司也曾管轄過西伯利亞部分地區。蒙古帝國分裂解體後西伯利亞形成了相對較為複雜的局面:西伯利亞南部的貝加爾湖地區成為蒙古的瓦剌、韃靼等部族遊牧之地,東部則是明朝的奴兒干都司管轄之地,西部是從蒙古帝國分裂解體過程中誕生出來的西伯利亞汗國(又名失必兒汗國)統治,這是一個由西征的蒙古後裔與突厥系民族混血產生的國家,是從蒙古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四大汗國(克里米亞汗國、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西伯利亞汗國)之一。蒙古帝國的分裂解體為俄羅斯民族的崛起壯大以及日後征服西伯利亞地區創造了條件:俄羅斯的歷史起源於東斯拉夫人的基輔羅斯國家,12世紀中葉基輔羅斯國家解體成一系列小型公國。1236年成吉思汗之孫拔都西征歐洲,羅斯諸公國全被其席捲。1240年拔都在南俄草原建立了金帳汗國。蒙古金帳汗國對羅斯諸公國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在基輔羅斯分化出來的諸公國中莫斯科大公國逐漸脫穎而出——莫斯科大公國通過為蒙古可汗徵收貢賦和征討不聽號令的公國而取悅於蒙古金帳汗廷,而莫斯科大公國則利用蒙古人的威勢趁機削平群雄,逐漸完成了羅斯諸公國的統一。1378年夏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伊凡諾維奇率領羅斯諸公國在沃扎河和金帳汗國大打出手,戰後莫斯科大公國從蒙古人的統治下贏得了獨立,但在1383年金帳汗國的脫脫迷失再次入侵莫斯科。1480年日漸強大起來的莫斯科大公國徹底擺脫了蒙古的統治,到16世紀初莫斯科大公國已兼併了特維爾、普斯科夫和里亞贊等羅斯公國,又從立陶宛人手中收復了斯摩稜斯克,至此一個北起白海、南至奧卡河、東臨烏拉爾山、西達第聶伯河的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宣告誕生,然而這僅僅只是俄羅斯民族擴張史的開始。

148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兼併諾夫哥羅德共和國;1552年第一位正式使用“俄羅斯沙皇”這一頭銜的伊凡四世親率15萬大軍,攜帶150門大炮征服了由蒙古金帳汗國分化出來的喀山汗國;1556年伊凡四世又吞併了蒙古後裔建立的阿斯特拉罕汗國;1557年沙俄在北高加索的中心要地松孟河與捷列克河的匯合處設立哥薩克軍屯以窺視格魯吉亞;1595年3月沙皇自行頒佈詔書聲稱哈薩克歸屬於俄羅斯。1581年哥薩克人葉爾馬克奉沙皇伊凡四世之命糾集了840名俄軍侵入失必兒汗國,1584年失必兒人一度打敗俄軍,甚至葉爾馬克本人也在逃跑途中落水淹死,然而沙皇俄國還是在1598年征服了這裡。至此整個伏爾加河流域的韃靼人、瑪里人、楚瓦什人、烏德摩爾特人、巴什基人、摩爾多瓦人全部臣服於俄國,俄羅斯逐漸成為一個多民族國家。隨著1598年失必兒汗國的被征服,俄國人已越過作為亞歐分界線的烏拉爾山進入到西西伯利亞平原,此時東面遼闊的中西伯利亞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由於惡劣的自然環境沒能形成統一的政治實體,而始終是以分散的原始部族的形象存在,這大大刺激了沙俄向這一地區擴張的野心:1601年康德拉特、庫羅奇金沿著葉尼塞河下游駛往大海,佔領了皮亞辛河一帶;1609年沙俄在葉尼塞河中游地區建立了葉尼塞斯克城;1620-1624年他們又發現了勒拿河;1627年沙皇任命別克托夫為葉尼塞斯克的行政長官,負責征討外貝爾加;1633年伊凡·勒布羅夫和伊里亞·彼爾菲列夫沿勒拿河順流而下到達北冰洋,完成了對西伯利亞北部沿海一帶的擴張;1632年沙俄在雅庫茨克建立進一步向東擴張的根據地。截至1637年俄國人已推進到鄂霍次克海一帶。

當俄國人在西伯利亞地區逐步向東推進之時西伯利亞南部的外貝加爾、外興安嶺等地也逐漸進入了他們的視野:這一時期正值明清易代,中原王朝對俄羅斯的東擴幾乎一無所知,當地的土著部族面對擁有新式火槍的俄羅斯人處於絕對的劣勢。1643到1644年間哥薩克人瓦西里·波雅爾科夫沿黑龍江而下進行探險考察並建立了雅克薩城等要塞,沙俄的勢力開始滲透到外興安嶺、黑龍江一帶。直到1685年清軍對俄軍發起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儘管清軍戰勝了俄軍,然而這一時期蒙古準噶爾汗國崛起成為同清帝國和俄羅斯在北亞並立的三大地緣勢力之一。1689年8月27日簽訂的《尼布楚條約》為避免沙俄和準噶爾結盟還是在貝加爾湖等地對沙俄進行了讓步,根據《尼布楚條約》的規定:中俄東段邊界線以外興安嶺為界——嶺北屬俄國,嶺南屬中國。南下黑龍江受挫的俄國人繼續向東推進,終於到達了亞洲最東段的勘察加和楚科奇兩大半島。雍正在位時期因為與準噶爾汗國戰事吃緊,又與沙俄簽訂了《恰克圖條約》,這才將整個貝加爾湖的西南部和南部全部劃給沙俄並確立了中俄的北部邊界。1858年5月28日沙俄通過《璦琿條約》割讓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同時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1860年11月14日沙俄又通過《中俄北京條約》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沙皇俄國自1581年葉爾馬克入侵失必兒汗國到1860年11月14日《中俄北京條約》的締結用279年時間征服了整個西伯利亞。

從俄羅斯向西伯利亞擴張的全過程來看:在俄羅斯向西伯利亞擴張的早期階段基本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這是一系列因素共同造成的結果:東歐平原和西伯利亞之間其實並沒難以逾越的天然地緣屏障,分隔兩地的烏拉爾山脈最高點海拔1895米,這一高度甚至還低於我國五嶽中的華山和恆山,我們不妨試想在數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華山、恆山就不是諸侯國之間的天然分界線,換句話說即使華山這樣的天險在數千年前就能克服,五百年前的俄羅斯人越過烏拉爾山進入亞洲似乎也不是什麼難事。西伯利亞不僅在地形上與俄羅斯起家的東歐平原不存在難以逾越的地緣屏障,在氣候上也同屬高寒緯度帶的大陸性氣候,因此俄羅斯人在一路向東擴張的過程中總是能較快適應當地環境。廣袤的西伯利亞平原上自西向東分佈著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三大河流及其支流構成了縱橫交錯的水運交通網絡,這不僅大大便利了俄羅斯人向東推進的軍事行動,同樣也利於俄羅斯人在當地展開貿易和移民活動,從而鞏固自己的佔領區。由於西伯利亞地區的氣候過於高寒,一直以來都沒能形成本土的強勢民族,而是廣泛分佈著眾多的原始漁獵部落。俄羅斯的人口普查顯示:其境內生活著多達176個大大小小的民族,這些民族絕大部分分佈於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然而每個民族的人口都很少,遠遠不能和歐洲部分的俄羅斯族、烏克蘭族、白俄羅斯族、日耳曼族等相比。在古代西伯利亞這些人口稀少的原始漁獵部落顯然是無力抵抗已從西方引進火繩槍等熱兵器的俄羅斯人的對手。俄羅斯人在西伯利亞擴張的全過程中只在向南部的外興安嶺、黑龍江、烏蘇里江等地的擴張中才遇到了真正的對手,這也是當時唯一可能遏制他們在西伯利亞擴張的競爭對手。

隨著火繩槍等新式技術的應用普及已使西伯利亞的漁獵部族根本無力同俄羅斯抗衡,唯一能遏制俄羅斯向東擴張勢頭的是位於南方溫暖地帶的中國。儘管這時統治中國的清王朝本身也出自漁獵部族,然而這時的清王朝實際上已是一個逐漸漢化的中央集權帝國。如果說俄羅斯在接近東歐平原的西伯利亞西部地區佔據地緣優勢,那麼西伯利亞東部地區在地緣上明顯與中國的關係更為密切。如果當時清王朝有開拓西伯利亞的想法,那麼即使不能完全控制整個西伯利亞,至少能在西伯利亞東部地區佔據絕對的優勢。然而這時的清王朝已然是一個定居農耕型的帝國——西伯利亞的高寒凍土地帶在一個定居農耕型帝國眼中利用價值並不大,反而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經營,因此在此之前歷代中原王朝擴張到漠北草原的尚且不多,更何況更為高寒的西伯利亞。歷代王朝皆視西伯利亞為苦寒之地,只與當地民族保持一種鬆散的羈縻朝貢關係即可。當然在西伯利亞南部相對較為溫和的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一帶中原王朝還是曾一度掌握的,然而這幾乎就是中原王朝向北拓展的極限了。已轉型成為定居農耕帝國的清王朝同樣也視西伯利亞為苦寒之地,況且清朝國防的重點從來不再這一地區。清朝愛新覺羅皇室儘管是滿人,然而從立國之日起就積極同蒙古各國聯繫。清朝入關後為壓制關內漢人的反抗仍需與蒙藏諸部保持密切聯繫,然而這時蒙古準噶爾部的葛爾丹勢力日益崛起並將統一蒙古諸部提上議事日程,這就威脅到了清朝對蒙古諸部的統治。清王朝對蒙古各部的長期定位是:用資源籠絡蒙古各部並提倡滿蒙一家,借蒙古各部的勢力來震懾中原的漢人的反抗,同時嚴密防範蒙古諸部中出現某一部族獨大的局面。準噶爾部的崛起恰恰犯了清朝的忌諱,因此清王朝必定會聯合已歸順於自己的蒙古各部消滅準噶爾部。如果蒙古各部與俄羅斯長期持續爭鬥勢必會大量消耗蒙古的實力,那麼蒙古各部震懾漢族、打擊準噶爾的力量也就變得薄弱,與此同時清王朝也擔心蒙古各部會在與俄羅斯的交鋒中做大做強,從而導致又一個準噶爾部的誕生。

清王朝沒主動開拓西伯利亞的想法,然而當俄羅斯向位於西伯利亞南部的外興安嶺、黑龍江一帶擴張時還是感受到了俄國入侵的威脅,於是雙方不可避免發生了衝突:事實上早在我們熟悉的雅克薩之戰前的1654年(順治十一年)雙方的第一次衝突就已爆發。根據俄國人史料的記載:“6月6日(俄歷,公曆為6月16日)與博格達大軍遭遇,博格達(蒙古對清朝皇帝的尊稱,哥薩克用此稱呼清朝皇帝及清帝國)軍帶有各種火器——大炮和火繩槍。我們與該軍交了火,博格達軍的騎兵騎馬、步槍架船與我們交戰。他們用大型武器——大炮和火繩槍作戰,他們向我船開炮轟擊。他們從土筐壘的工事和土牆後面開火。”“許多軍役人員受了傷,我們無法與這些博格達人繼續作戰了,因為庫存的火藥、鉛彈均已用盡”。“他們打起仗來陣法嫻熟,井然有序。”此戰後俄國殘兵逃到黑龍江上游,在呼瑪河口築城,準備過冬。清朝決定徹底殲滅盤踞在呼瑪爾城堡的俄國哥薩克,因此在1655年(順治十二年)派明安達禮“自京師率師征討,進抵呼瑪爾諸處”。三月末清軍在當地原住民的配合下猛攻蜷縮在呼瑪爾城堡的哥薩克,俄軍據險死守,一時間雙方相持不下。最終由於清軍糧餉不支以及對俄軍彈盡糧絕的情況估計不足,在四月中旬撤退。俄國哥薩克因此得以絕處逢生,繼續竄犯黑龍江流域。1657年(順治十四年)清廷派寧古塔昂邦章京沙爾虎達征討斯捷潘諾夫率領的俄國哥薩克。由於當時清朝主要兵力集中在西南地區對付南明永曆朝廷,因此當地清軍兵力仍然薄弱,而且籌餉也比較困難,於是向藩屬國朝鮮求援。1658年(順治十五年,朝鮮孝宗九年)三月清朝使者李一先來到朝鮮告知情況。《朝鮮王朝實錄》記載道:“大國將發兵伐羅禪(李氏朝鮮對俄羅斯的稱呼),饋餉甚難。本國亦當助兵,請自本國,齎五月糧以送。” 於是朝鮮政府“差北道虞侯申瀏為領將,率哨官二員,鳥銃手二百名,及標下旗鼓手、火丁共六十名,帶三個月糧往待境上”。

1658年(順治十五年)五月九日以申瀏為首的朝鮮遠征軍來到寧古塔,這次戰鬥清軍充分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船隻載重有限,火炮威力小,不適宜水中戰鬥,沒能全殲敵人。因此清軍建造大型船艦,加強了火器攻勢,船上配有各類型的火炮,每隻船上都有朝鮮鳥槍手。關於中朝軍隊方面的武器裝備情況,俄國史料記載:“博格達大軍在過了松花江口的阿穆爾河上乘坐四十七條大船並帶著大量火器裝備,用大炮和小型火器進攻阿穆爾軍役人員,他們從船上用大炮轟擊”。人數上中朝方也佔優勢,參加戰鬥的清軍為1400人,朝鮮軍隊200多人,而俄國哥薩克為500多人。此次戰鬥和1654年的戰鬥不同——因為中朝方準備完善。六月五日中朝聯軍在沙爾虎達的統率下從三姓出發,五日後在黑龍江與松花江匯合處的今同江市附近遭遇俄軍,開始展開戰鬥。這次戰鬥比1654年第一次羅禪征伐更為激烈。為了全殲哥薩克,中朝軍隊乘船入水,先炮擊俄艦,然後躍上俄艦,與俄軍短兵相接。戰鬥持續了三天,俄國哥薩克的11只船中有7只被燒燬,3只被俘,1只逃跑,俄軍頭目斯捷潘諾夫被擊斃,他手下270名“軍役人員”被打死。清軍付出的代價也很大,傷亡320人,朝鮮軍隊傷亡37人,其中8人陣亡。結合中、俄、朝三方史料記載來看:這應該是沙俄在向西伯利亞擴張過程中遭遇的最大反擊。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年—1688年)中國軍民兩次針對盤踞在雅克薩城的沙俄勢力展開自衛反擊。1689年8月27日簽訂的《尼布楚條約》規定:中、俄兩國的東段國界以外興安嶺為界,嶺南屬中國,嶺北屬俄國。此後俄國暫時停止向南擴張,轉而一直向東推進到白令海峽乃至阿拉斯加。至此整個西伯利亞地區只剩下南方的外興安嶺一帶尚未被俄國控制,到了晚清衰敗之後沙俄終於得以通過《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實現了對整個西伯利亞的完全佔據。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17世紀中期開始,沙俄、準噶爾、大清上演了北亞與中亞的三國演義,從位置上來說沙俄好似魏國居北方,準噶爾居西南角好似蜀國,居東南的大清就像東吳。

1480年沙俄正式擺脫金帳汗國統治,但蒙古人在南俄實力依然非常強大,經常夥同他國擄掠俄羅斯。

16世紀中期後,由於大航海時代來臨歐洲繁榮異常,火器技術突飛猛進。俄羅斯人與時俱進,加上人口優勢,逐漸取得對蒙古作戰的優勢,一方面加強對南俄蒙古的反擊,另一方面,開始逆向攻擊蒙古人進入亞洲,切斷亞歐大陸的遊牧通道,將歐洲蒙古人和亞洲隔離開來,壓縮蒙古人的戰略空間。

到17世紀中後期,在中北亞形成了沙俄、準噶爾和大清三強對峙的局面,恰似三國演義。

當時的情形,噶爾丹汗雖然完成了對漠西蒙古統一,但處境還是最窘迫,作為遊牧部落他們向西向北被俄羅斯人阻隔,向東又被大清阻擋,他們要重現蒙古霸業,僅僅依靠漠西蒙古實力顯然不夠,必須整合整個蒙古勢力。可他的蒙古親戚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都依附大清,至於西亞和歐洲的蒙古親戚更不要指望了。

當時的大清,戰略資源在三強之中最雄厚,人力資源最多,戰備也處在巔峰期。可是大清剛平定三藩之亂,漢地民心不穩,他們也不願將優勢資源投放在中北亞那個不毛之地,維持戰略平衡是他們的訴求。

羅剎國地位最超然,他們沒有絕對實力拿下準噶爾和大清,卻有辦法抵禦另外兩方的進攻。但羅剎國還是有自己的訴求,一他要遏制歐洲蒙古和亞洲蒙古人的整合,另外他們需要一塊氣候溫暖的土地,以作立足之地。

準噶爾要整合整個蒙古,羅剎國需要南方溫暖的土地和不凍港,他們的利益訴求具有一致性,所以他們兩率先結盟對付大清。

沙俄為準噶爾提供火器,準噶爾攻擊蒙古,沙俄攻擊東北,1681年三藩之亂平定,大清隨即展開反擊,80年代將沙俄逐出東北,但鑑於準噶爾壓力就在眼前,不便與沙俄結怨太深遂簽訂《尼布楚條約》,雙方劃定勢力邊界。

90年代,大清在與沙俄簽訂和平條約之後,開始驅逐準噶爾在蒙古的勢力,失敗後的準噶爾發生內亂,噶爾丹汗也被殺害。

17世紀最後二十年,大清乾得很漂亮,連敗兩強。但也至於此,進入十八世紀後,準噶爾與大清為爭奪蒙古領導權,雙方戰爭不斷,互有勝負。

戰略資源不足,再加上準噶爾制度不穩定,經常發生內亂。1755年準噶爾再度內亂,大清乾隆帝抓住機會,聯合沙俄,哈薩克一舉消滅準噶爾。

中北亞地區由三國演義,變成沙俄與大清的雙雄對峙。

所謂沙俄撿漏西伯利亞本人不贊同,首先俄羅斯人擊敗金帳汗國獨立,說明沙俄有實力對抗蒙古人。

另外,沙俄有兩個訴求是他想佔領中北亞的原因:

1、它要隔斷歐洲蒙古人和亞洲蒙古人的聯繫,壓縮蒙古人的戰略空間,從而保障莫斯科的安全。

2、經濟訴求,大航海之後,歐洲極度繁榮,皮貨貿易十分發達。而西伯利亞森林的野獸,為沙俄提供大量皮貨創收。

有動機,才有動能,再加上有實力,當然也少不了運氣,準噶爾與大清爭奪蒙古人的領導權而大打出手,他們抓住了這個機會。

再說,機會是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禮物,沙俄受之無愧。


茶亭浪子



沙俄向東擴張,肯定撿漏了啊。西伯利亞,一直以來就是中原王朝以外北方遊牧部族的世居之地,西伯利亞,看名字都知道來源於古代的鮮卑,不過是鮮卑利亞的訛稱而已。

由於地處苦寒之地,西伯利亞一直不為中原王朝所重視,即便連崛起於北方的遊牧政權,也基本上很少去維護控制這個區域。

因此,當沙俄向東擴張的過程中,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並沒有有效的國家形式的存在,甚至連那裡的部落也還多少存在半原始的痕跡。所以,沙俄佔據西伯利亞,根本就沒有花費什麼力氣,基本上插一塊旗幟,宣佈這個地方為沙俄所有,就算被沙俄“征服”了。

沙俄在擴張到西伯利亞的時候,有能力遏制沙俄的清朝,對沙俄的擴張卻同樣也沒有當一回事,儘管當時的西伯利亞是清朝的勢力範圍,或者說就是清朝的模糊國土。清朝坐事沙俄在西伯利亞的擴張,導致整個西伯利亞盡入沙俄之手。

不過,沙俄的擴張,其實在清朝那裡或許根本算不上“擴張”,因為沙俄的探險隊,要麼就幾十人,最多不過百人,甚至就只有幾人的情況也存在。而這些人或許只是囚犯,或者其他人員,壓根算不上是正規的建制軍隊。這種插旗式的擴張方式,在清朝那裡應是被笑話的,這也能叫“擴張”?也能持久?但是事實上沙俄還真就這個樣子了。

所以,沙俄向東擴張,完全就是“撿”來的,如果中原王朝,或北方部族,能夠稍微對沙俄的“擴張”進行干涉,想必沙俄都難有所得的,至少會付出一定代價是必然的。


蘇綻


細細品讀沙俄在西伯利亞的擴張,我認為確實算撿漏了整個西伯利亞。自從跨過烏拉爾山之後,俄毛子最初的佔領圈地行為幾乎是貼著中亞各汗國、蒙古高原各汗國如喀爾喀蒙古、準格爾汗國 和清朝等各國的北疆擴張過來的。



1598年沙俄還在烏拉爾山一帶建據點,1649年就在鄂霍茨克海沿岸建立了據點,俄毛子僅用了半個世紀,就從烏拉爾山附近擴張到了太平洋沿岸(如下圖),堪稱神速、一路無阻。

這不是因為沙俄當時有多強大,而是因為他最初的大多數佔領的地方是無人區或荒蕪人稀之地,沒有且儘量避免與中亞和和東亞各大汗國發生正面衝突摩擦,等到站穩了腳跟,才開始慢慢向南擴張,蠶食各大汗國和清朝。

沙俄趁著中國外東北當時無人管理(實際上是古代邊界模糊統治力薄弱),他也進來了,然而被清軍兩次雅克薩戰爭教訓後感到棘手才提出用談判來劃界,誰知清朝果真著了道,不僅談判還劃給了俄國一大片土地。沙皇彼得一世當時有多高興呢?剛回莫斯科的談判官戈洛文就受到彼得一世表彰慶祝,後來這位談判官還印上了俄國紙幣上。然而現在竟然還厚顏無恥得了便宜還賣乖的說尼布楚條約吃虧了,說是不平等條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