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再婚後,我變成家裡最討厭的孩子。”

有位媽媽跟我說,女兒脾氣越來越怪,平時母女倆經常吵架,如今上了初中,她一定要寄宿,不願回家。怕女兒學壞,她讓我跟女孩聊一聊。

微信上和那個女孩聊了幾句,聊到目前的狀況,女孩啪啪給我發了一長串話。

這一切還不是她逼我的,10年前領回一個男人啥也不說的逼我叫爸,我不叫就罵。後爸女兒比我大5歲多,我好像處處都比不上人家。他們一家三口,要我這個多餘的女兒幹嗎?我是家裡最討厭的孩子,我媽親口說的,別否認。

“媽媽再婚後,我變成家裡最討厭的孩子。”

彷彿瞭解了一些原委。女孩剛出生時父母就離婚,她跟著媽媽。4歲時媽媽再婚了,繼父還帶來一個10歲的女兒。原本母女相依為命的家庭,突然擠進來兩個人,女孩一直沒有走出不適應期。

她承認繼父和姐姐對自己沒做啥過分的事,但就是有種“看著就討厭的陌生人”一般的感覺。而媽媽,在這場親情的拉鋸中,令自己越來越失望、和自己越來越疏遠,自己的被拋棄感,也越來越強烈。

我想起她的媽媽跟我說過的話:“不知道這孩子有什麼怪癖,就好像誰虐待她了一樣!我和她爸都是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啊,沒虧待她啊!”

真的,倒是有必要和這位媽媽好好聊一聊呢。孩子一個4歲一個10歲,她們對大人意志的應對能力是不一樣的。還一碗水端平?想到這裡,只覺得這10年,這個家裡最“討厭”的孩子,過得太辛苦,太令人同情。

一個4歲原本生活中只有媽媽的孩子,生活中被硬塞進一個必須叫“爸爸”的陌生人,她得有多恐懼,有多惶惑,沒人瞭解。大人的意志死死壓住,她的疑惑得不到解答,她的委屈得不到伸張。

“媽媽再婚後,我變成家裡最討厭的孩子。”

我有一次對媽媽說,你為什麼不跟我說一聲,就帶一個爸爸回來。我媽說:“大人的事情,小孩不要管,你當時4歲,懂什麼。你只要相信媽媽能找給你個好爸爸就夠了。”我真的好痛苦,她一點都不尊重我。

有很多單媽認為,就要趁著孩子小不懂事的時候,趕快再婚,不然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再婚就難了。

的確,4歲孩子還不明白成人情感世界的複雜與難,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的意見不配得到尊重。孩子也有知情權,也有發表意見的權利。

只是,很多人還不懂把孩子放在一個平等交流的位置上,去尊重他的感受。

大人的溝通方式總是粗暴簡單:“以後他/她就是你的爸爸/媽媽。”如果孩子不明白,得到的也是一句似是而非的回答:“別問那麼多,你只要知道我是為你好。”

“媽媽再婚後,我變成家裡最討厭的孩子。”

殊不知,年齡越小,這種因家庭關係變化而產生的無所適從,便會越強烈。而大人意志壓制了孩子的反抗,讓孩子的情緒沒有出口,只能深埋這份恐懼和孤獨,逼迫自己成熟起來,順應既定的現實。

離婚後的再婚,是成人自己處理情感關係的方式,的確無需孩子的主導。但是,請尊重孩子,溫柔地告訴他們,並讓他們有表達的權利。

允許他們說“不要”,允許他們哭、鬧、抗拒。因為這都是他們自然的反應。

而你需要做的,只是在當他表達的時候,認真傾聽,讓他明白,他的意見被聽到、被接受、被權衡和考慮。

“媽媽再婚後,我變成家裡最討厭的孩子。”

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是令他較好地適應父母再婚的過渡期,接受現實、建立健康心態的基礎。

不抱著說服的目的,而給予雙方足夠空間的溝通,是一種成熟的溝通方式,也是孩子能夠從大人身上學到的最寶貴的人際關係處理能力。

很多大人自己終生都沒有掌握這種可貴的技能,如果你願意,你可以和孩子一起來習得這種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