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幹木富義”的故事:魏文侯月夜登門拜請段幹木,段越牆逃避


戰國時魏國的開國王侯魏文侯,曾建都於今河北省邯鄲市東部的魏縣開創了百年霸業。魏縣城東北五公里處的禮賢臺,是紀念魏文侯招賢納士、訪賢、禮賢、敬賢之舉的,始建於公元前445年,比建造於公元前200年左右的邯鄲叢臺還要早200多年,與徐州的掛劍臺和臨漳“三臺”等齊名。

魏文侯在位50年,首霸中原,開創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這與段幹木雄才大略輔政安邦密不可分。戰國呂不韋著《呂氏春秋》記載:段幹木姓李,名克,封於段,為幹木大夫,故稱段幹木。其數名好友先後為將,唯段幹木清高隱居。

魏文侯弟魏成子,極力推薦段幹木,魏文侯月夜登門拜請段幹木。他尊從“不為臣不見諸侯”的古訓,越牆逃避。文侯求賢若渴,每過段幹木家門,扶軾致敬,以示其誠,終於感動了段幹木,得以相見。期間,車伕問其故,文侯曰:“我富於勢,幹木富於義”。成語“幹木富義”即源於此。


周安王六年,秦國欲伐魏國,出兵至陽狐。有人勸秦王說:“魏君禮賢下士,有段幹木輔佐朝政,國人上下團結一致,萬萬不可輕舉妄動”。秦王遂停止對魏國用兵。

禮賢臺古稱魏臺,故址在魏縣舊治洹水鎮東南。明初,縣治毀於漳水,遂移治五姓店,魏臺亦漸趨荒廢。嘉靖間知縣陸柬改築魏臺於外城東堤上。萬曆十九年,知縣梅守相建奎光塔於上。清代改稱禮賢臺,並屢有修葺。至民國,禮賢臺奎光塔尚存。解放後,臺塔俱毀。2010年,禮賢臺移於魏縣城東北五公里重建。

今禮賢臺位於漳河灣入興源河口處,禮賢檯面南背北,總高度26米,基礎平臺高14米,東西長95米,南北寬69米;拾階而上,即可在平臺廣場遊覽;再向上是高12米的主峰臺,東西長39米,寬29米,主峰臺上建仿古房屋9間,涼亭2個,立石碑2塊,主景觀創意為魏文侯拜段幹木人物石雕。獨具深厚的魏文化特色,展現了禮賢檯曆史原貌和獨特的現代化氣息。【《瑞視覺》原創文圖,歡迎收藏、轉發、分享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