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核心期刊發兒子文章數十篇,主編已停職反省

1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的一篇評論文章《核心期刊豈能淪為主編父子“自留地”?》讓《銀行家》雜誌及其主編王松奇成為新聞主角。

文章稱,王松奇長期在其擔任主編的《銀行家》雜誌開設“父子集”專欄,刊發自己的書法和兒子王青石的文章,至今已有數十篇;王青石2006年首次在《銀行家》發表散文和詩歌時年僅10歲。這篇評論文章認為,王松奇的行為有“以權謀私"和學術腐敗的嫌疑。

一份金融領域的核心期刊為何為要發表小學生的文章?難道僅僅是因為“父子情深”嗎?北京青年報記者進行了相關採訪和調查。儘管記者聯繫到王松奇本人,但他表示對此事暫不作回應。今日(1月15日)晚間,有知情人士透露,此事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高度關注,王松奇已經停職反省。

獨家 | 在金融核心期刊發兒子文章數十篇,主編已停職反省

《銀行家》雜誌“文化休閒”欄目不談金融只談生活

公開資料顯示,《銀行家》是山西省社科院主管、被列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文核心期刊目錄的一本專業刊物。該期刊創刊於2001年,宣稱“以推動中國金融業改革與發展為己任,密切關注中國金融改革和金融發展的進程”,志在成為“聚焦業內發展的鏡頭,瞭解國外動態的窗口,反映中國國情的陣地,總結政策得失的平臺,記錄精彩人生的檔案”。

知網信息顯示,《銀行家》雜誌是月刊,也是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目前該刊出版文獻量為13770 篇,總下載次數1933240 次,總被引次數33376 次。

北京青年報記者看到,最新一期《銀行家》雜誌的欄目主要聚焦金融領域,包括“特別關注”、“行長視點”、“商業銀行”、“宏觀經濟”、“金融市場”等,但是最後一個欄目“文化休閒”刊登的是一篇名為《我深深愛戀的祖國》的文章,明顯與前面的專業文章風格迥異。

有常年閱讀《銀行家》雜誌的人士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銀行家》雜誌的文章作者大部分是銀行從業人員或金融專家。雖然是核心期刊,但與普通的學術類刊物還是有很明顯的區別。比如,《銀行家》刊發的專業文章一般無文章摘要、無計量模型也無參考文獻。“文化休閒”欄目也是該刊一大特色。這個欄目的文章主要反映銀行人的業餘生活和人生感悟。文章內容豐富,題材多樣,散文、詩歌、書法、繪畫、回憶錄等都有。

12年間主編之子在“文化休閒”欄目發表文章數十篇

獨家 | 在金融核心期刊發兒子文章數十篇,主編已停職反省

北京青年報記者在知網查詢到,從2006年11月至2018年10月,《銀行家》雜誌12年來共發表了以王青石為作者的文章數十篇。除了2010年外,《銀行家》雜誌每年都有他的文章,少的年份只有1篇,多的年份有13篇,2013年-2017年發表的篇數比較多。

王青石的文章均發表在“文化休閒”欄目,大部分都是獨自署名,少數文章是與王松奇等聯合署名。這些文章基本都配有照片或王松奇的書法,其中冠以“父子集”名稱的系列文章編號最大達到24。

從文章標題看,王青石的文章有描述大自然的,有講述親情的,有談藝術的,有讀書觀影感想,也有對人生和社會現實的思考。2010年王青石去美國讀中學後,也繼續在《銀行家》發表作品,主要描述他在美國的學習生活經歷,也不乏中美比較的所思所想

13年前主編坦然回應:“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一份金融領域的專業期刊為何要發表小學生的作文?這個問題其實13年前就有讀者提出了。“在自己主編的雜誌上發表自己兒子的作品算不算是‘以權謀私‘?”主編王松奇在13年前就考慮過這個問題,並且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獨家 | 在金融核心期刊發兒子文章數十篇,主編已停職反省

2006年11月,王青石最早在《銀行家》發表的文章有兩篇,分別為《我愛大自然》和《四季之歌》。《四季之歌》寫道:“春天小草綠了,迎春花開了,春天來了!春天是個歡笑著的小姑娘,她走過的地方充滿快樂。”

北京青年報記者在知網查閱到,2007年1月的《銀行家》雜誌刊登了一封讀者來信和回覆讀者的“王松奇按語”。此前,該雜誌已經刊登了四篇王青石的散文和詩歌。

這位忠實讀者在寫給雜誌總編審的信中稱:“在本期的休閒欄目中,我讀到兩篇文章,起初還以為是翻到了兒童讀物,‘春天像個小姑娘’這樣稚氣十足的文字似乎不應出現在像我們這樣專業性較強的刊物中。我不知道這位作者的作品在什麼方面吸引了您的視線,竟連登兩篇,那麼貴刊在選稿方面有什麼樣的標準與要求,作為讀者或投稿人我們應如何定位《銀行家》?”

針對讀者來信,王松奇在“按語”中向讀者如實交代了王青石的身份:“他是我兒子,今年只有10歲,還在讀小學五年級。在給《銀行家》寫稿子之前,他已經寫了150多篇作品,其中已有11篇在《中國少年報》《中國少年兒童》雜誌和《中國少年英語報》上發表。”

在自己主編的雜誌上發表自己兒子的作品算不算是“以權謀私”?王松奇主動提起這個敏感的話題,認為自己必須回答。

獨家 | 在金融核心期刊發兒子文章數十篇,主編已停職反省

王松奇稱“我兒子王青石的才氣遠在我之上。他的文章和詩歌,我們這些已略有文名的教授在當年寫不出來,現在更寫不出來。”

他同時強調,作為欄目主持人,他希望把這個欄目辦得賞心悅目,讓每個讀者都感到心情愉悅。只要是好文章,不管作者是誰,都可以投來發表。“我連續三期甘冒風險刊登我兒子王青石的文章實際上就是要顯露一種所謂“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處世姿態和不拘俗套、文章至上的辦刊理念!”

是“舉賢不避親”還是“公器私用”?

有業內人士表示,該雜誌其實一直都有公開徵稿,也鼓勵銀行人及家屬向“文化休閒”欄目投稿。但是相對於大量的發稿需求,版面還是比較緊張的。

也有熟悉王松奇的人士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一般託關係找熟人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主要是為了評職稱、升學或謀求提拔。但是王松奇的做法應該沒有這樣直接的功利目的。王青石小學畢業後,就去了私立的國際學校,14歲就去美國上中學了。後來,王青石被美國名校錄取,也沒有子承父業學金融。《銀行家》發表的這些文章跟王青石小升初和出國留學都沒有關係。王松奇這麼做,就是單純欣賞兒子的才華,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兒子的作品。而且,這些年來,確實有一些讀者認可王青石的文章,覺得他寫得很不錯。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不少網友認為,既然是專業雜誌就應該多刊登學術性、專業性強的文章。站在父親的角度,王松奇的行為可以理解,但是作為一本學術核心期刊的主編,他的做法的確有“公器私用”之嫌。

最先引爆此事的《新華每日電訊》評論稱:“和學生對導師與師孃的推崇相似,父親對兒子的喜愛甚至寵愛、偏愛,都可以理解。如果這些文章發在自媒體上,絕對不會有如此大的爭議。但是,徇私情決不能用公器,將核心期刊當作‘自留地’,在自己擔任主編的期刊大量刊發自己和兒子的作品,無疑越過了邊界,擠壓了真正有學術和實踐價值的研究發現的空間,有“以權謀私”的嫌疑。”

山西社科院:將對《銀行家》雜誌進行全面整頓

1月15日下午,《銀行家》雜誌主管單位山西省社科院的機關紀委書記孫勇接受媒體採訪,對此事進行回應。孫勇稱,該雜誌是2019年轉至山西省社科院主管,由山西省社科院和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共同主辦。山西省社科院在發現輿情後,院領導高度重視,目前有一位副院長在進行情況調查,會對《銀行家》雜誌社進行全面整頓,同時將對《銀行家》雜誌主編王松奇進行相應處理。

今日晚間,北京青年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王松奇已經停職反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