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營商環境這場“攻堅戰”:一個細節一個環節都不能放過

過去這一年,“營商環境”這4個字,與上海這座城市的發展密不可分,無論是重大項目落地簽約、硬核產業加速佈局,還是不斷推進的“放管服”改革,背後都凝結著各級政府部門的智慧、努力與擔當。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持續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站在國際舞臺,如何讓上海更有國際競爭力?今天,代表委員在審議討論時提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這場“攻堅戰”,任何一個細節、一個環節都不能放過。請聽上海電臺記者呂春璐、顧雋傑、代靈、胡旻珏發來的報道:

兩會現場,談到上海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被代表委員們頻頻提及。一年時間,365天,特斯拉實現了從開工、建設、新車投產到上市,一次次被刷新的“上海速度”,不僅讓馬斯克驚歎,更讓世界點贊!

市政協委員、澳門彩虹集團總經理梁加祈在上海工作、生活多年,在他看來,特斯拉是一個里程碑,更是一個新的開始。

梁加祈:“我覺得很不可思議,那麼短短的一年就可以國產的特斯拉3去交車,我特意買了上海的第一批。這個是上海才能夠做到的,我覺得是一個里程碑。“

但,亮點又何止是特斯拉!政府工作報告中發佈的數據顯示,去年上海新設外資項目數量、合同外資金額、實到外資金額分別增長21.5%、7.1%和10.1%,這組來之不易的“三連升”數字,正是全球資本對上海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用腳投票”的結果。

看好上海,看好未來,不僅有這些“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大項目,還有“鋪天蓋地”的中小微企業。去年,上海平均每個工作日新註冊企業1476戶,如何幫助這些小企業一步步做成大企業?市人大代表、森信控股董事長王文其建議,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不能侷限於簡化開辦流程,更要注重“售後服務”,企業在哪裡、服務在哪裡;企業想什麼,服務要想方設法給什麼。

王文其:“進來以後,一直要服務到底,才能留得住。小微企業融資確實很難,虹口區工商聯跟四家銀行,銀企對接,小微企業貸款從工商聯推薦,成功過好幾筆了,手續上面就很快。小企業一步步做成大企業,還有很多需要政府服務的。”

在這個不斷優化的過程中,任何一個細節、一個環節都不能放過。市政協委員、上海金磐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建民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就提到了要解決政策實施的“最後一公里”問題,比如,企業在辦理相關證照時,如何準備材料就是“最後一公里”。

劉建民:“一網通辦,一天辦成,確實是這樣。你材料齊了,當然一天辦成。你要湊齊材料,不是一天的概念。這個事情不講清楚,最後一公里不落地,對我們來說就始終存在一個不知道要配多少材料,不知道跑多少次。”

代表委員們認為,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是一項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的系統工程,政府部門既要在服務保障上具備貨真價實的“硬實力”,也要在政策機制上擁有完善完備的“軟實力”。

市人大代表、嘉定區區長陸方舟的關鍵詞是“主動”。

陸方舟:“要有一個主動的招商的概念,要把我們現在國際國內在頭部的一些汽車企業要有個榜單,哪些企業已經在我們有投資、有業務、有合作,哪些企業我們要主動去跟蹤、要去對接、要去引入,而不是等項目源我們再來跟進,是主動的去物色項目員,按照產業規劃和產業鏈招商的要求來定位。“

只有敢於與全球對話,逐步建立起與全球頂尖水平接軌的規則體系、營商環境,才更容易招徠全球範圍的頭部企業,更有助於上海在全球範圍內有所作為。

市政協委員、華壘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春華在《政府工作報告》第22頁上,對“聚焦企業辦事的難點、堵點、痛點”這句話上,特別做了標記。她把這樣的表述概括為一個字——“懂”,政府部門要懂企業、懂產業,要能成為各行各業的“行家裡手”。

黃春華:“這個懂非常重要。往往很多政策的出臺,因為政府沒有切身的企業經營的感受,所以他只能針對指標,我去把這個工作做好。但往往這個指標、國際的指標不一定是符合我們現階段企業的。我覺得要從企業的角度,滲透到企業發展生命過程中。”

「听」营商环境这场“攻坚战”:一个细节一个环节都不能放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