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伊拉克會和伊朗打八年仗?

芶志強明瞭一知了


1980年,中東這個“火藥桶”又一次被點燃,使得海灣地區成為全世界所關注的熱點中的熱點。9月22日凌晨,伊拉克軍隊突然向伊朗發起了全面進攻,在一週之內深入伊朗境內15-30公里,打得伊朗軍隊措手不及。一些軍事分析家、政治家和新聞記者據此預言,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伊拉克軍隊只需幾個星期就能贏得戰爭。但恰恰相反,這場戰爭成了一場拉鋸式的消耗戰,一打就是8年之久。

這場戰爭的爆發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這中間還夾雜著民族糾紛、宗教矛盾、領土爭端、個人恩怨等,使得戰爭的原因更加紛繁複雜。伊朗人多數是波斯民族,伊拉克人是阿拉伯民族,在現代歷史上,兩個民族曾多次兵戎相見,相互都有被統治的經歷,都視對方為宿敵,結怨很深。圍繞半條阿拉伯河的主權歸屬問題,兩國鬥了70年。

伊朗一直要求河的後一段以主航道中心線為邊界,雙方共管;伊拉克則認為整個阿拉伯河應歸自己管轄。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近丁斡旋下,簽訂了《阿爾及爾協議》,協議規定,兩伊以河中心為界,作為補償,伊朗讓出原屬伊拉克的扎固高斯、賽義夫、薩阿德等四個地區(總面積為300平方公里),並承諾不支持伊拉克的庫爾德族反政府武裝。

但協議簽訂後,伊朗遲遲不交割土地。伊拉克認為自己受了“奇恥大辱”。霍梅尼掌權後,伊拉克多次提出修改協議,重新劃定邊界,但遭到拒絕。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決心“以戰鬥收復領土”。

不僅加此,兩國長期存在的宗教矛盾更趨激化.伊朗人90%以上屬什葉派,國家政權也掌握在什葉派的領袖霍梅尼手中;伊拉克政權卻一直掌握在遜尼派手中,而且它基本上是一個世俗的國家。這和霍梅尼要在海灣地區建立一個以伊朗為中心的,政教合一、神權至上的“大伊斯蘭聯邦”的目標是相違背的,所以霍梅尼上臺後即聲稱要“輸出伊斯蘭革命,號召各地什葉派起來奪權。

為報當年被薩達姆驅逐出境的一箭之仇,霍梅尼將伊拉克作為“輸出革命”的第一站。霍梅尼的這種做法,不僅伊拉克不能容忍,而且也引來了向來保守的其他海灣國家的反感,這給薩達姆發動戰爭提供了藉口。

為了獲得阿拉伯國家的支持,薩達姆又將自己打扮成阿拉伯的民族英雄,聲稱要為阿拉伯奪回被伊朗霸佔的原屬阿拉伯的領土阿布穆沙、大布通、小布通三個小島。這一招果然一試就靈,薩達姆在阿拉伯世界贏得一片讚譽之聲。薩達姆自恃伊拉克是海灣的頭號軍事強國,又有阿拉伯國家的大力支持,便準備對立足未穩的霍梅尼政權動武,一舉打敗伊朗,進而稱霸海灣。

於是在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軍隊貿然向伊朗發動進攻,兩伊戰爭由此全面爆發。

在戰爭的最初,伊朗軍隊節節敗退。伊拉克在一週之內深入伊朗境內15~30公里,佔領了39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控制了阿拉伯河東岸地區。但伊朗很快就扭轉了這種被動局面,到10月底就阻擋了伊拉克軍隊的全面進攻。

戰爭並沒有像伊拉克所希望的那樣,伊朗在進攻面前會承認戰敗並求和。整個1981年,兩伊戰爭處於相持狀態。伊朗採用人海戰術,伊拉克利用武器裝備的優勢,進行了一些激烈的戰鬥,雙方互有勝負。

1982年4月,伊朗軍隊開赴前線隊發動“聖城”戰役。一舉收復了霍拉姆沙赫爾及全部失地。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伊拉克宣佈單方面停火,但伊朗人正殺得性起,對伊拉克的建議根本未予理眠,並找新勝的餘威向伊拉克境內大舉進攻,卻也未能討到便官,戰爭呈膠著狀態。

1983年到1998年期間,戰爭同時在陸上和海上展開。陸上戰鬥大多是“襲城戰”,在海上雙方展開了“油輪戰”。這不僅給兩國的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也給中立國的油輪帶來嚴重的威脅。美蘇兩國以此為藉口,爭相護航,並在海灣地區明爭暗鬥,使海灣局勢進一步複雜。

兩伊武裝衝突,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嚴重關注,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全體一致通過了要求伊朗、伊拉克立即停火的決議,即598號決議。伊拉克在第二天就作出了反應,表示歡迎安理會的決議。

一年之後,伊朗迫於戰爭形勢非常不利,在國際上形象孤立,國內經濟衰敗、政局不穩,人民厭戰情緒加劇,軍隊損失慘重,於1988年7月18日,宣佈接受598號決議,霍梅尼說:“接受這一現實比喝毒藥還要厲害,為了使真主滿意,我要把它喝下去。”兩伊終於在血戰8年之後實現停火。

戰爭沒有解決兩國之間的爭端,一場戰爭,兩個輸家。

<strong>


秦皇唐宗


一提到出海口,伊拉克人就窩火。面積43.7萬平方公里的伊拉克,出海口只有60公里,就像一個大肚瓶子倒過來。

伊拉克的石油資源超級豐富,全指望把油運到海外賣錢。可這隻有60公里的海岸線,卻給伊拉克賣油帶來巨大麻煩。和伊拉克有恩怨的小國科威特正好扼死伊拉克的出海口,屬於科威特的布比延島把伊拉克60公里海岸線差不多堵死了。而科威特邊界線的不遠處,就是伊拉克的天生死敵——伊朗的海岸線。

包括伊拉克在內的西亞地區,本是奧斯曼土耳其的地盤。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戰敗后土崩瓦解,英國、俄羅斯、法國擠進來,在1916年5月16日,瞞著阿拉伯人,秘密簽訂了一份稱為《賽克斯—皮科協定》的文件,瓜分奧斯曼帝國。小亞細亞半島、伊拉克西北部,敘利亞成為法國地盤,小亞細亞半島東部被沙俄拿走。伊拉克的大半、科威特、約旦、巴勒斯坦,成了英國的菜。

這些洋鬼子在當地劃邊界特別缺德,從來不考慮大自然形成,比如以山脈、河流為界,或考慮到信仰問題。他們在地盤上就是拿起一枝筆胡亂劃界,根本不管一個地區不同的人群能不能過到一塊去。中東現在亂成這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這個坑人的協定。

以上是伊拉克陸地邊界的主要由來。而關於伊拉克的出海口問題,在《賽克斯——皮科協定》的前幾年,1913年11月,奧斯曼土耳其還健在時,曾和波斯(伊朗)簽訂了《君士坦丁堡議定書》。奧斯曼和波斯為了阿拉伯河的出海口問題沒少掐架,雞毛滿天飛。英國和沙俄為了各自利益,躥進來聲稱我們來給你們議和。這份條約,規定阿拉伯河的所有權歸屬奧斯曼,但波斯在阿拉伯下游城市霍拉姆沙赫爾以下,擁有河流的一半水域,直到匯入波斯灣。

當時還沒有伊拉克這個國家,看上去一切正常。等到伊拉克在1932年自立後,問題就出來了,海岸線太短了。科威特當時處在半獨立狀態,也在同年和伊拉克劃清了分界。不過,伊拉克需要更長的海岸線,伊朗要打,科威特也不能放過。

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薩達姆打伊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擴大海岸線,否則石油運輸太麻煩。伊拉克想得到阿拉伯河以西的胡齊斯坦,這足以讓伊拉克獲得更多的海岸線。伊朗是好惹的嗎?整體實力強於伊拉克,打了8年,兩國什麼也沒得到,伊拉克也沒獲得本屬伊朗的海岸線。

咬不動伊朗這顆大核桃,那就只能去咬軟柿子科威特了。伊拉克所謂60公里海岸線,有很長一部分是內河的海岸線,無法形成有效航運。再加上伊朗佔有阿拉伯河入海地段的一半水域,運油船那麼大,擠在阿拉伯河的伊拉克一側,稍不留神就能開進伊朗……

這60公里海岸線,真正能用起到運油作用的,也就十幾公里。更要命的是,這十幾公里的海岸線水太淺,還以泥沙為主,想修建個港口都困難,運油的大船進不來。伊拉克賣油,要麼從西部進入約旦,通過約旦亞喀巴港經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要麼借道科威特出波斯灣進入亞洲東部。

對於這樣受制於人的情況,伊拉克早就不滿了。剛打完兩伊戰爭,薩達姆就找科威特談判,實際上是逼科威特割讓地盤。老薩說你把堵住伊拉克出海口的布比延島和沃爾拜島給我,咱們就兩清了。科威特當然不會就範,對於伊拉克的所有要求全部拒絕。這才有了1990年,舉世震驚的伊拉克吞併科威特事件。

伊拉克的理由是:科威特曾是奧斯曼巴士拉省的一部分,而巴士拉省併入伊拉克,科威特自然也是伊拉克的。

結果呢?伊拉克竹籃打水一場空。老薩在十幾年後也被美國送上西天。伊拉克的海岸線,沒有什麼變化,繼續受制於人。


地圖帝


可以說,兩伊戰爭從80年打到了88年,兩個國家用最現代化的武器打了一場最原始的戰爭,兩伊戰爭也成為美蘇大國的新式武器試驗場。

兩伊場戰爭一共造成雙方53 萬職業軍人死亡,各種經濟損失高達九千億美元。這場戰爭除了沒有使用原子彈之外的所有的現代化武器,(如果他們有原子彈也一定會用)而實際的水平和一戰差不多,甚至無能到了使用了人海戰術的地步,在戰爭的白熱化階段居然上演肉搏戰,為後續主力機械化大軍開路,兩伊戰爭是一場徹底的比拼國力、拼人命,拼經濟,拼一切的消耗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到目前為止最殘酷和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但戰爭的結局卻是沒有最終的贏家,也給後來的海灣戰爭埋下了隱患。

應該說,兩伊戰爭是伊拉克在美國的誘導下率先發起的,伊拉克乘伊朗在霍梅尼上臺,與美國關係惡化決裂斷交,而且與阿拉伯大部國家關係都不睦。政教合一的政府剛剛成立時機發動了入侵伊朗的戰爭。時機選的很好。伊拉克從美國政府那裡獲取了外交、經濟支持與武器的暗中幫助上。而伊朗新政府剛剛成立,嚴重缺乏指揮軍官,在外交和戰略上比較孤立。武器裝備極其匱乏,兩伊最大的爭端就是邊界沒有明確的劃分,長達1200多公里的邊界線時常發生糾紛,最最關鍵的是伊拉克沒有出海口和貿易港,石油和大宗貿易進出口都得經過科威特和伊朗,受到貿易制約的伊拉克對此強烈希望有屬於自己的港口,希望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進而掌控海灣地區的石油貿易。阿拉伯河是兩伊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但卻被伊朗完全控制,而伊拉克就想佔領阿拉伯河。第二就是宗教矛盾。伊朗的伊斯蘭教徒以什葉派為主,伊拉克雖然什葉派穆斯林佔多數,但掌握國家政權的是遜尼派。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希望以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和阿拉伯地區,號召伊拉克民眾推翻薩達姆的政權。也就是伊朗在伊斯蘭革命成功後推行“輸出革命”的政策,引發其他人阿拉伯國家不滿,他們也大都支持伊拉克。

兩伊戰爭一直是伊拉克佔據上風,美國國會不允許聯邦政府向無外交關係的伊朗出售武器,但里根政府發財心切(又加上情報失誤)暗中向伊朗出售反坦克導彈,後被媒體披露。這就是震驚世界的“伊朗門”事件。就此引發全世界強烈抗議。而且兩伊戰爭雙方相互攻擊對方船。波及第三國船隊安全,影響到非交戰國的利益和國際貿易。科威特多次向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前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提出調解兩伊外交照會。但效果不明顯,直到1988年,伊拉克佔據軍事和政治優勢,伊拉克才答應和談。“為兩伊通向平和拓荒了路途”。伊朗在軍事和政治優勢都喪失的情況下, 只得於1988年7月18日宣告,贊同承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抉擇。8月20日,兩伊兩邊完成停火,(用霍梅尼的話說,比喝毒藥都痛苦)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總算落下了帷幕。

兩伊戰爭可以說是在美國的慫恿和挑撥下戰爭,意圖就是讓伊拉克推翻反美政權,但打的時間如此之長是美國沒有想到的。兩伊戰爭是小學生聽大學課程。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高水平的低能現代化戰爭,戰爭耗費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戰爭形式非常落後。是兩個無能的國家打了一場無能的戰爭,結果是兩敗俱傷,便宜的是歐美的軍工公司,就戰爭本深的行為而言,往往最能暴露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這也可以證明日本是什麼樣的國家。而就戰爭本身而言沒有對錯,只是一場“用現代化武器打的非現代化戰爭”


清水空流


這場戰爭被稱為兩伊戰爭,而戰爭的原因則是因為1979年伊朗發生的伊斯蘭革命所引發的。1979年,伊朗君主沙阿被霍梅尼所推翻,當時的伊朗人民認為由沙阿領導的伊朗不應該成為西方國家的傀儡,伊朗不能被西方世俗化。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成功後,使整個地區的阿拉伯國家都產生了較為嚴重的恐慌,尤其是與伊朗相鄰的伊拉克,霍梅尼所領導的什葉派掌權伊朗後,使得身為遜尼派的薩達姆坐立不安。除此之外,對中東地區“老大哥”沙特以及剛建國不久的以色列構成了威脅。於是薩達姆就趁伊朗剛革命完根基不穩,就對伊朗發起攻擊,想迅速將霍梅尼打下臺,結果這一打就是八年。

伊朗和伊朗的互相傷害導致了兩個經濟嚴重下滑,也為以後的薩達姆的死埋下了伏筆。這場戰爭也沒有最終的勝者,雙雙受傷嚴重,這場被稱為20世界最長的戰爭中共導致100萬餘人死亡,170萬人受傷。


走進伊拉克


兩伊戰爭是伊拉克與伊朗為爭奪中東地區領導權進行的一場戰爭。兩國經過八年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國力,因此兩伊戰爭沒有勝利者。



1.伊拉克與伊朗有1200多公里長的邊界。兩國在阿拉伯河界限問題上存在領土糾紛,這是兩國由來已久的歷史問題。

2.伊朗1979年2月爆發了革命,以宗教領袖霍梅尼代表的什葉派上臺,而伊拉克是什葉派的發祥地,全國55%的人口信仰什葉派,而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信仰遜尼派。因此伊拉克成為了伊朗輸出革命的首要目標,對薩達姆的執政地位產生了挑戰。

3.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沒收了歐美國家在伊朗的經濟利益和資產。並且非常反對美國和以色列。伊朗同時也威脅了沙特做為中東大國的地位。



4.而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希望富國強兵,稱霸中東地區,因此在歐美西方國家和沙特、以色列等中東國家的支持下,伊拉克對伊朗發動了兩伊戰爭。

5.伊朗和伊拉克經過八年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國力,使伊拉克負債700多億美元。伊朗負債450多億美元。造成伊拉克40多萬人傷亡,直接經濟損失3500億。

6.戰爭導致伊朗100多萬人傷亡,直接經濟損失3000億美元。使兩國的經濟發展至少倒退了20到30年。這場戰爭沒有勝利者只有失敗者。兩國的人民成為了戰爭的犧牲品。


香堂風子


兩伊戰爭呢,屬於是兩個都想當老大的人鼓搗出來的一個戰爭,兩個都想當老大的人湊在一起,就沒有不打起來的道理。這兩個想當老大的人,一個叫薩達姆,一個叫霍梅尼,當時的地區霸權主義頭子。

薩達姆這個人呢,屬於一個很有野心的夢想家。當年薩達姆上臺之後,一直都致力於擔任阿拉伯世界的領袖,畢竟他手頭那個軍隊非常強勁。而想當老大,打一仗是最好的,打的轟轟烈烈,開疆擴土,壯大實力。正好,阿拉伯世界都比較煩伊朗,那就打伊朗吧,他還剛革命完,立足未穩。

霍梅尼大教主上臺之後呢,推行政教合一,他的夢想其實更加宏偉,他想當的是伊斯蘭世界的老大。然後就開始滿世界推銷他的伊斯蘭革命,上下輸出,搞得所有伊斯蘭國家都防備他。恰好,伊拉克有一堆什葉派,霍梅尼當年流亡伊拉克,在這些什葉派挺有威望,那就拿伊拉克開刀吧。

兩伊戰爭爆發以前,刀還沒等拔出來呢,刀尖就已經對準對方了。這兩個國家,都是地區大國,都是實力不俗,歷史上的淵源就一大堆,總結起來三樣:邊境衝突、宗教矛盾、民族仇恨。

邊境問題是他這個阿拉伯河邊界的問題,按理是一家一半,但是伊拉克認為,一家一半對伊拉克不好,河道上很多島嶼都會被伊朗掌控,到時候出海口就被伊朗控制了,伊拉克要的是,全歸他自己。

至於這個宗教矛盾呢,兩國同為伊斯蘭國家,伊朗是什葉派為主,而伊拉克是什葉派遜尼派都有,什葉派人多,但掌權的是遜尼派。霍梅尼當初號召伊拉克什葉派推翻薩達姆政府,號召那些什葉派聽他的話。這些什葉派也就開始暴動,這個仇,薩達姆自然要記在伊朗頭上,薩達姆發動戰爭的理由之一就是抵禦伊斯蘭革命的入侵。

另外民族矛盾就不多說了,一個阿拉伯人一個波斯人,自古就打的死去活來。還有一個重點就是美國的挑唆,美國挑唆之下,伊拉克才徹底決定入侵伊朗的。

這場仗呢·,前期伊拉克勢如破竹,伊朗軍隊壓根就打不過伊拉克。而伊朗為了扭轉局面,發動人海戰術,那些半大小子,抱著炸藥包去炸坦克,伊朗人是通過這個方式才扳回一城。

兩伊戰爭之所以打這麼久,這兩國就是屬於不會打仗的。他們手裡面握著的都是當時非常先進的飛機坦克導彈,飛毛腿山毛櫸這都有大把的,開著蘇聯美國的先進戰機,結果卻打了一場一戰級別的戰爭。他們就是握著這些東西,玩塹壕戰、刺刀衝鋒、毒氣戰這些一戰時才有的打法。就這種打法,夠膩歪不?打的時間能短下來才怪。

而且,這場戰爭外部勢力又是錯綜複雜,阿拉伯國家為了防止伊斯蘭革命的輸出,防止伊朗打贏,都支持伊拉克,然而他們又怕伊拉克打贏了太強大。以色列這邊又怕伊拉克打贏了,鼓舞阿拉伯國家,又支持伊朗。而那五常則是更心黑,兩邊賣武器,同時接待雙方代表,賺了個盆滿缽溢。

這場戰爭,給雙方都打了個燈盡油枯,死了不少人,國力也都消耗的差不多了。這場戰爭從結果上看,雙方都聲稱自己打贏了,實際上國際公認的都是輸家,給國家打的破敗不堪。


軍武文齋


一直以來,伊朗和伊拉克在諸如邊界等各種問題上發生過許多衝突。這兩個國家都對對方國家放過狠話,伊朗曾說過要推翻伊拉克的政權,伊拉克也曾說過不論是進行怎樣的戰爭,他們一定會和伊朗抗戰到底。

對此,不少人都有疑問,因為伊朗和伊拉克其實是有很多相同點的,比如說,他們都是第三世界國家,而且他們都是伊斯蘭國家,那麼按照常理他們之間不應該總是爭端不斷,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間的爭端一直不斷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宗教信仰。很多人知道這兩個國家大部分居民都信奉伊斯蘭教,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實他們信仰的伊斯蘭教所屬的教派是不同的。在伊朗,大部分人屬於什葉派,在伊拉克,國家政權長期由遜尼派掌握。這兩個派別歷來就有很大的矛盾,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分歧。

因此,受宗教影響,這兩個國家間的爭端一直不斷。不過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問題,不光光只是宗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