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金融科技“監管沙箱”公示,為什麼這6個項目被納入試點?

中國版金融科技“監管沙箱”公示,為什麼這6個項目被納入試點?


1月14日,央行營管部向社會公示首批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應用,即中國版金融科技“監管沙箱”。


業內人士指出,本次試點工作有利於我國建設國際一流的金融科技生態,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對此,「看懂經濟」邀請幾名看懂經濟評論作家對此文進行了深度解讀。(評論內容精選自看懂App的解讀)

中國版金融科技“監管沙箱”公示,為什麼這6個項目被納入試點?


孔繁強

資深金融專家,看懂App評論作家

北京一向是金融科技、監管科技的創新重鎮,要建設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範區,監管沙箱要求的相對較嚴,必須是持牌金融機構或與其他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方可,這和國外的情況是不同的。

目前的公示既是在徵求社會意見,也是在指引方向。剛打擊完P2P,又在推監管沙箱,要求金融科技公司在創新方面需要加強和持牌金融機構的合作,要抓對金融這個本質,要有足夠的風險意識,方可更好的共創和維護好合規的創新環境。

從機構來看,主體有國有大行的工行農行、有優秀的股份制銀行中信銀行、城商行的翹楚寧波銀行、獨立法人資格的直銷銀行百信銀行、國家隊背景的銀聯,各個背景赫然;從具體應用來看,都有一定的創新型和風險性,都是值得嘗試和推廣的金融科技可應用成果,每個應用都值得關注。


中國版金融科技“監管沙箱”公示,為什麼這6個項目被納入試點?


卜振興

高級經濟師,金融學博士,看懂App評論作家

監管沙箱的項目必須滿足以下幾個特點和要求:

一是,滿足金融行業和金融科技發展和創新的方向,是金融發展模式和發展手段的有益嘗試和探索。

二是,當前的監管手段和監管政策無法實現有效監管,需要進行先期試驗,只有滿足一定條件下才能大規模的推廣和複製。

三是,風險整體可控,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實踐基礎。


中國版金融科技“監管沙箱”公示,為什麼這6個項目被納入試點?


王昭彧

監管科技數據專家,看懂App評論作家

技術實質創新、持牌機構參與、傳統手段無法有效監管、消費者損失有風控化解機制,作為入箱標準,反映了監管者的取捨。

金融科技,是基於技術創新的服務(產品)創新,既需鼓勵創新,又需防範風險,於是出現了這一標準。希望相關標準能細化為可操作的管理標準與風控評估技術,在優勝劣汰中發現適合數字經濟與普惠金融的好產品,誰拔得首籌,既叫好又叫座,就會贏得市場活躍與監管合規的雙豐收,值得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