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你們用微信時的感覺是什麼樣的?

二掌櫃帝


當時還在經常用臺式電腦嘛,“iPhone QQ在線”屬實是很靚的一個標誌。

後來微信推出以後,電腦上開始顯示“微信在線”。相比於“iPhone QQ在線”、“iPhone QQ接收離線消息”這一類的標誌,“微信在線”顯得簡潔了不少。

實際體驗上,微信也是化繁為簡。當時少部分親朋好友先行開始使用微信,手機裡無非就是多了個App這樣的變化嘛!喜歡QQ聯繫就接收QQ消息,喜歡微信聯繫也能接收到消息。

當時的感覺,主要還是新鮮感。多年後更多的用戶在使用微信,尤其是一些男神、女神更為的注重隱私而選擇使用微信,也有那麼一絲高冷範和高級感。

我個人當時看心情,心情好了下回來,心情不好了就給微信刪了(聯繫我另想辦法)。而如今,微信卻變成了比QQ更重要的軟件,主要是那些更重要的人在使用微信。

換手機的話,聊天記錄難以100%同步是那個時代一直延續到今天的一個微信問題。我也思考過微信成功的原因,多半是利用了QQ基礎用戶、至少也是手機號碼基礎用戶。所以一直覺得那些歌頌張小龍的人簡直不可理喻……微信的成功是偶然的,但依託的時代特徵和一些有利條件讓它的成功變成了一種必然。

使用感受多半是和QQ、短信中對比出來的。如果運營商們能早日覺悟,短信價格低廉甚至是免費,那個時代微信是不會有這麼高的成就的。如今由於人們已經習慣微信的操作邏輯,即使免費,短信溝通也成為了人們不太願意去體驗的操作。

相比之下,蘋果的iMessage失敗了。原因不在於做的不好,而是在我們這裡安卓用戶量龐大。我多次想體驗iMessage溝通,結果都失敗了。驗證碼等短信界面與iMessage界面分不開也導致了其臃腫的呈現在我們面前。

回憶起那個時代,微信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原來即時通訊軟件可以如此簡潔。





APS設計工作室


第一次用微信,那時還是三星galaxy2 剛出來不久,買來後裝的第一個APP就是微信。

打開微信,我都不知道怎麼玩。反而打開頻率最高的是QQ然後就是拿著手機拍視頻,那時沒有抖音,也沒有別的短視頻APP。後來發現微信還有朋友圈功能,然後才慢慢習慣把視頻發在朋友圈裡。我記得微信被我刪除了好幾次。而且那會界面真的是土,感覺一點都不想玩。還不如QQ界面舒服。特別值得一提的,微信的語音功能,那時真不習慣。我想為什麼要有個語音發送給好友呢,打字不是很舒服了嗎。而且那時需要用表情來表達,比如笑臉,哭臉等常用表情。

那時最喜歡用的功能,是漂流瓶功能,現在已經很少玩了。覺得漂流瓶很神秘,總能收穫不同的驚喜。而且還能把漂流瓶扔給不同的人,大家都是匿名的,所以增加了很多神秘感。

最後,吸引我的是找附近的人,這個功能為微信前期迅速擴張奠定了很強大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功能,微信和QQ還是有很多重合性。利用手機定位,找附近的人這個功能是微信的一大神器。

最後,讓我能夠真正重視微信的,還是微信公眾號的推出。公眾號推出對微信流前期有非常大的貢獻,如果沒有公眾號,我們看資迅還要通過其它入口去獲取,比如百度,比如新浪。那時還沒有頭條號和更沒有抖音。所以,公眾號正好利用了14-16年這兩年搶了很大的流量給微信。

所以總的來說,微信還是抓 住 了用戶體驗的時機,行業競爭少的時間差,再利用了QQ用戶的流量基礎,佔得了先機。

總的來說,這8年來,微信還是國內最成功的APP沒有之一。





網絡課代表



2011年,也就是微信剛剛誕生的那年,當時智能手機還沒有大規模普及,國內的主流移動社交還是QQ,記得第一次看到微信也是通過QQ。

那會兒用電腦登錄QQ的時候發現有個別好友的個人信息處顯示“微信在線”,還有一個綠色的圖標,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下載了一個微信APP。當時微信的功能實在是太簡陋了,就像是一個普通的發短信的工具,更要命的是,當時身邊根本沒幾個人知道微信,更別提已經安裝註冊了的,你想發信息還不知道要發給誰。


總的來說這款應用在當時給我的感覺就是很雞肋,因為它有的功能QQ全部都可以實現,所以很快就把它卸載了。


真正接觸微信其實是2013年,13年的時候微信用戶已經比兩年前多了很多,當時日活甚至可以達到1個億。微信這款產品之所以在2013年有了比較明顯的起色,主要是基於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離不開QQ的強勢導流,微信的早期用戶大部分都是從QQ遷移過來的,經過兩年的沉澱,微信開始具備一定的用戶基礎。

其次,2013年的時候智能手機開始多了起來,硬件的發展推動了軟件的發展,除了那些在使用微信前接觸過移動社交工具的用戶以外,有一部分從來沒用過移動社交工具的人也因為購入智能手機開始琢磨了起來。尤其是部分中老年人,微信於他們來說是比QQ更為便捷的選擇,是他們打開移動社交工具的大門。


另外,2012年到2013年這兩年間微信的功能做了比較多的改進,玩法變得更加豐富。彼時的微信已經可以發朋友圈、語音群聊、搖一搖、掃一掃,還加入了語音提醒和根據對方發來的位置進行導航等功能,2012年年底的時候微信公眾號的雛形也開始初現。

不過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微信依然不是首選的社交工具,頂多算個備胎,那個時期微信的產品成熟度還是遠不如QQ。



2014年微信的各種功能框架已經和現在差不多了,當年微信公眾號開始火起來,我也隨之加入了這波浪潮,也正是從那一年開始,微信變成了我的必備APP。

當然了,也有其他的一部分原因,那個時候,家庭和工作的交流陣地開始向微信轉移,為了更方便聯繫,QQ有的群微信也必須建一個,久而久之便慢慢養成了使用微信的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微信簡潔的界面和更具隱私性的功能設置似乎也更討人喜歡。

到如今,微信已經不再是當年的“微信”,不再是一個純粹的社交工具,而是一個集社交、支付、金融、城市服務、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應用。要放在8年前,如果手機上安裝的微信突然消失了你可能覺得沒什麼影響,或許連它消失了都不會察覺,但是放在今天,沒了微信你會很快發現日常生活的諸多不便。



趙廣亞


我沒有經歷過2011年的微信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我是在2014年才開始正式使用微信。因為在這之前,我始終堅信QQ才是我最好的選擇。那時候,微信雖然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但比起qq的量級還是有一大截距離。關鍵在這個西南地區的省市裡,那時候我身邊使用微信的人幾乎沒有,QQ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依舊是我們的主力社交app。

所以,當我開始正式接觸微信的時候,已經是2014年了。2014年的微信還沒有那麼多花裡胡哨的功能,微信公眾號是它最大的特色,也正因為微信公眾號,才開始了新媒體的發展,我也認為這是它能戰勝QQ的關鍵。公眾號那時候雖然還在起步,但它的影響力已經不能小視了,我也是因為很多巧合的事情,開始關注微信公眾號,在上面看很多文字,逐漸覺得微信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工具,於是就開始了使用微信之路。

在2014年,我用微信時的感覺是主要用它來學習看文章。後來,陰差陽錯的看到qq可以直接導通訊錄到微信,然後就開始了大學之路,在廣州,微信幾乎已經取代了qq,入鄉隨俗,微信現在也成為了我的主力app,而qq也只是用來登陸游戲和其它賬號,幾乎不會使用qq來聊天了。

現在回想一下,那時候的微信剛剛起步,剛剛把公眾號做起來,突然感到了一種強大了生命力,而我卻錯過了那個美好的自媒體起步時代。


初始值


那時候在小縣城上班,整個公司就我第一個用智能手機,然後有一位在移動公司上班的朋友,單位逼迫任務沒人必須讓幾個人下載安裝微信,於是他就找到我了。那時候是為了幫忙安裝的,朋友幫我操作下載安裝。微信好友只有他一個人,後來幾天我每遇到一個人就問有沒有微信,但是大家都沒有聽過什麼是微信,我說:可以發語音的,不用打字。但是得到回覆說,我們用QQ不用微信!就這樣過了一個月,我覺得微信太佔空間了,就刪除了。後來有過了十多天,我移動公司的朋友問我為什麼不回覆微信給他,我說刪除了呀,他又逼我下載安裝了,然後過了一個星期左右,就突然發現微信就像是病毒發生裂變一樣,一夜之間,身邊所有遇到的人都知道了什麼是微信,每個人都換了智能手機,那時候是金立和小米的還有HOT的天下,人手一部。可以發語音不用打字,讓我們都覺得好神奇!那時候好多人連朋友圈都不知道是什麼。後來扣扣也更新了可以發語音,但是已經晚了,來不及了,張小龍一個人面對所有反對的人成功了!馬先生慧眼識英雄,成就了他,到現在進入微信的界面,依然是張先生孤獨面對地球的畫面!成大器者必經磨練,成大智者胸懷天下。


白拉拉


2011年4月第一次用微信,當時手機是索尼愛立信X10i,E網。

當時沒覺得它能像現在這樣這樣普及,只是覺得可以替代Skype,和國外同學聯繫會很方便…

那會兒讓身邊人下載註冊,好多還都不情願,放著好好的手Q不用,再下個APP好佔內存的。畢竟當時都是第一代安卓機,內存有限。

因為還是2G手機,網速太慢,基本都是WiFi下才能正常使用。

再然後大概5、6月份有了朋友圈(最初好像不叫這個名字)。

基本上一直到2014年,我的微信都處於半使用狀態,後來朋友用的多了,我才真正開始使用。。。


藍色回憶830


要說用微信如果不是因為一個人其實我是不會用這個軟件的,或者說不會那麼早開始用(其實也不早了,那時候微信已經火了)其實還要從2011年說起

2011年我還在上學,學校也不讓帶手機,別說微信了 手機都沒有。

2013年11月份才第一次開始接觸微信,但當時用微信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把那個QQ圖標開了,開完我就卸載了,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微信事情就這樣過去了。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微信雖然在我的手機裡但是一直躺在我桌面的左上角那個我手指夠不到的地方,我還是一如既往地喜歡用QQ,直到18年2月份的時候騰訊推出了刺激戰場,當時不以為意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遊戲但還是下載下來了,挺好玩,當然了還是用QQ登陸的。

在18年大年初六的時候,我們幾個小夥伴就聚了一下,當時才知道原來她早就開始用微信了,不光是她身旁很多小夥伴都開始用微信了(我說QQ怎麼都不說話了呢)

2018年3月份當時買了個平板就專門來玩刺激戰場,因為她用的微信登錄,其他人也都是用的微信登錄QQ沒人玩了已經,打那時候起我微信打開的次數感覺明顯比QQ多了,雖然都是騰訊家的產品但我還是更喜歡QQ一點,至於微信我還是沒有那麼喜歡這個軟件,可能是先入為主吧


徐向晚


第一次用微信是在11年五月左右 那時候還天天聊QQ,用的手機是諾基亞6400 天天刷手機騰訊網看新聞,在頁面最上面有微信的廣告 下載了一個感覺和QQ根本沒法比 唯一不同的就是可以發語音 用了幾天就刪掉了 在後來聽說推出了漂流瓶和搖一搖功能 又重新下載的,我認識的一個最好的網友就是在漂流瓶認識的 到現在九年了


我想上天zj


記得是2011年9月份,在泰山排隊等纜車,用iPhone4拍了個人多的照片,用微信發給朋友。旁邊一起排隊的一個女孩問,發微博呢?我說不是,是微信。不知當她後來玩微信的時候會不會想起碰到的第一個告訴她微信的人。


醉舞De深秋


作為2011年用塞班系統的諾基亞上微信的第一批用戶,當時根本想不到這樣一款約妹軟件,竟然有朝一日可以壟斷中國人的社交!

講真的,早期的微信用戶我敢說十個有九個是衝著“附近的人”這個功能和不可描述的目標去的。但是微信一出世就引起了早期智能手機玩家的高度重視,而它的地位也是首屈一指的。

我們先來看看2011年,同期的其它產品:

QQ:那個時候的手機QQ在移動端幾乎沒有任何價值就只能收發消息,整體還是作為PC端QQ在特殊環境下的替代品,這種顯像直到2013年才有所改善。

飛信:(已涼)雙方同時移動端在線可以互相免費發文字,一方不在線以短信形式接收文字。

Apple message:國內iPhone用戶當時不足1%

陌陌 探探等:不存在的

米聊:市場份額太少

微信:可通過手機收發文字和圖片,可以一鍵導入QQ好友到微信。

可以看出,2011年剛出生的微信就具備很大的優勢了,如果微信不是騰訊做,也不會有今天。QQ扶持了一個強大的對手把自己的地盤瓜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