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國:長江存儲CEO楊士寧是中國半導體的天才,幸運攜手寫歷史

長江存儲董事長、紫光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趙偉國 16 日出席以“新十年,芯夢想,新格局”為主題的第一屆長江存儲市場年會,首次揭開中國第一顆自研 64 層 3D NAND 芯片的低調面紗,作夥伴年會更攜手合作夥伴一起展示強大的產業生態鏈。

趙偉國回首長江存儲自研 3D NAND 芯片這三年多來的過程,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來闡述這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更透露長江存儲的“造芯”之路,共投入超過 1000 億元的資源。

趙偉國:長江存儲CEO楊士寧是中國半導體的天才,幸運攜手寫歷史

長江存儲投入 3D NAND 技術研發,從 32 層技術切入,一直到 64 層芯片成功研發、量產,更提出獨步全球的 Xtacking 技術,這當中執掌研發、組織團隊的關鍵人物即是長江存儲 CEO 楊士寧。

趙偉國表示,楊士寧絕對是中國半導體研發界的天才,組織了一支半導體研發團隊,一路以來能吃苦、能打仗。他更謙稱自己是幹不了活的人,但非常幸運能和楊士寧把長江存儲做起來。

趙偉國指出,楊士寧在半導體產業多年來的經驗,已經被肯定有能力,但做存儲芯片的研發還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現在已取得非常好的進展,未來還要補充之處,是運營管理等環節要再改善,追求精益求精。

存儲“造芯”之路以來,趙偉國也感悟存儲行業是很非常血腥,競爭十分慘烈,但仍有群聯董事長潘健成、江波龍董事長蔡華波這些優秀的企業倖存,他對存儲產業的前景是充滿信心。

趙偉國:長江存儲CEO楊士寧是中國半導體的天才,幸運攜手寫歷史

技術狂人楊士寧:要相信上帝,因為他創造了物理

一向個性低調且不愛面對媒體,對於半導體技術研發有著瘋狂熱情的楊士寧,也在年會上首度對外侃侃而談長江存儲的 3D NAND 研發成果。

楊士寧早年的研發生涯中,在美商英特爾非常多年,之後才投入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研發領域。

他形容,存儲芯片真的是不好做,比他當初在英特爾研發 CPU 還難,因為 CPU 最難在前段,只要前段問題解決,之後不會有大問題,但存儲芯片不是,從前段到後段要一路過關斬將,跨越很多檻。

“問芯Voice”詢問楊士寧在打造 3D NAND 技術的同時,是如何建置 3D NAND 專利保護網?

他表示,“我可以非常負責任的保證,我們的做法跟在美國公司沒有不一樣。”

從投入研發的第一天起,長江存儲就對知識產權有高度的尊重,要追求世界一流標準,且要求要“雙向保護”,意思是公司不能侵犯別人,但別人也不能侵犯公司累積的技術專利。

楊士寧進一步對“問芯Voice”解釋,只要合法合規做出來的產品,沒有任何公司可以保證不會和別人完全沒有衝突,長江存儲也獨家開創 Xtacking 技術,且核心專利都掌握了,未來也持開放的心態,如果友商想要授權獲得專利,都是可以談。

趙偉國:長江存儲CEO楊士寧是中國半導體的天才,幸運攜手寫歷史

Xtacking 技術:新人的全壘打

楊士寧表示,全線導入 Xtacking 技術的 64 層 3D NAND 芯片是全球存儲密度最高,和國際競爭對手如 96 層的技術比較,差距僅在 10% 之內,但真正的瓶頸在“規模”,只要產能規模夠大,就算是生產 64 層 3D NAND 芯片也是可以有毛利的。

他也感謝供應商,因為供應商當初陪著長江存儲在走過試水溫的 32 層技術這條路時,也跟著“賠了一點錢”。

過去,談到國產芯片,大眾的刻板印象是技術低端、策略低價,總是走不出“雙低”格局。

長江存儲開創的 3D NAND 新局,對於國內半導體產業的意義,不單是打破 3D NAND 技術國際壟斷,其創造的另一個高度,是無論在產品質量、知識產權,都比肩國際大廠,追求世界級的標準。

楊士寧強調,一定要守住產品的質量底線,出去東西不是走低端在地毯上賣,絕對要對標國際企業級的規格。

趙偉國:長江存儲CEO楊士寧是中國半導體的天才,幸運攜手寫歷史

2018 年,長江存儲的 Xtacking 技術在國際會議上問世時,完全驚豔市場。

楊士寧對“問芯Voice”指出,當時確實很多人包括業內、公司內部都對於 Xtacking 技術抱持相當大的懷疑,認為若是這種工藝在性能、密度、成本上都有好處,那為什麼別人不做?

他解釋,因為長江存儲在這個領域是個新人,如果再依循傳統工藝的路子走,不會是最合適的。

因為是存儲界新人,一來負擔小,二來公司也需要一個戰略突破點,來支撐一家新公司進入成熟行業。雖然 Xtacking 技術非常難做,但在分析利弊下,做了一年的實驗,長江存儲也證明自己現在成功了。

他認為,長江存儲剛成立的時候雖然規模很小,資歷很年輕,但在基本判斷上,是絕對的勇於創新。

楊士寧說了兩次,要相信上帝,因為物理是上帝創造的。

他也透露,長江存儲在量產 64 層 3D NAND 技術後,要跳過目前國際大廠都在生產的 96 層技術,直接上 128 層。這樣的宣言也證實業界多時的傳言。

Xtacking 第一代的技術雖然非常好,但第二代 Xtacking 才是真正開拓功能和性能上的優勢,不單是技術上的突破,未來還要追求商業模式上的創新,讓客戶可以透過客製化要求,以工藝和性能展現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