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剛性兌付”意味著什麼?有什麼影響?

尛萘


包商銀行債權處置新進展: 5000萬元以內保本保息,同業超過50億,先期兌付7成本金]5000萬元-1億元的同業負債僅兌付本金; 1億元- 20億元的同業負債兌付90%本金; 20億元- 50億元的同業負債兌付80%本金。。包商銀行債權處置新進展: 5000萬元以內保本保息,對老百姓而言,超過50萬的銀行存款,銀行破產是沒有賠付的,國家正在打破傳統的剛性兌付。投資有風險

通過這個可以看到投資額大於5000萬的,基本上沒有拿到本金,他在50億以上的。只拿了70%的本金。

投資有風險。哪怕是你的錢存到銀行。你要承擔風險。我們目前只有保險可以最多給你賠50萬。影響就是大家認虧唄。都是自己的選擇,


你的財經小妹妹


不請自來。新的資管新規出臺後,打破了原有的保本型理財剛性兌付的原則。再加上最近六大行全部批准籌建理財子公司,今後的理財不再有剛性兌付,而是要讓投資人自行承擔風險,對於各方面還是有影響的。

對於投資人來說,就需要轉變投資觀念。原來因為是保本理財,所以無所謂,隨便買,反正銀行兜底,大爺大媽誰都可以。現在就不同了,去剛對後,如果還想投資理財,必須要學習一定的理財知識,看的懂風險提示函,以及理財產品投資方向等等一些列的基礎知識,如果什麼都不懂,還像以前一樣,兩眼一抹黑,隨便買,很可能會造成本金的損失。

對於銀行來說,少了一個攬儲手段。通過保本理財,銀行完成攬儲目標問題不大。但是去剛兌後,投資理財產品的人肯定會有所下降。那麼銀行為了彌補這部分人群的流失,肯定會採用結構性存款等等來彌補這部分缺口。

任何投資都存在風險,沒有既享受利益,又不承擔風險的情況。去剛兌其實是對老百姓理財觀念的一種轉變,讓老百姓有一個風險意識,理性看待理財,理性看待風險,這個是一個全社會逐步提升的過程,


小黑看財經


自從今年的資管新規實施後,所有保本型理財產品都將退出市場,銀行的“剛性兌付”也被打破,意味著將錢交給銀行就可以做甩手掌櫃的時代結束了!

也就是說,今後大家必須要轉變理財觀念,更要提升自己的風險防範意識。銀行理財產品今後無法實現保本保息,說白了就是銀行不能保證你的本金安全及固定收益。



很明顯,銀行的保本型理財產品會在兩年的過渡期後完全退出市場,銀行不再承擔本金虧損的責任,需要投資者自身負責。


正是基於此,近年來銀行推出來的大額存單和結構性存款等低風險產品備受廣大用戶青睞,成為較為火爆的投資方式之一,也是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最佳替代。因為這兩者對於本金百分之百安全來說,是有保障的。


東震木


打破“剛性兌付”成為了最近幾年的金融行業監管中的重點。而這一點也正在深刻的影響著咱普通百姓的投資。從信託到債券,再到銀行存款,層層的,剛性兌付正在被層層打破。

什麼是“剛性兌付”?

說的直白一點就是“保本保收益”,當咱投資信託或者債券,股票,存款等投資理財產品的時候,雖然寫著投資有風險,可是最終有風險變成了沒風險,本金和收益,都會交到投資者的手裡。一點風險都不用承擔

為什麼要打破“剛性兌付”?

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但是之前,在信託,債券(包括很多地方債和企業債),存款等,普通老百姓是感受不到風險的存在。

那麼,風險到哪兒去了?轉嫁了。這部分風險的轉嫁有一部分是合同約定的比如地方債務,有地方政府背書或者擔保的,而還有一種是隱性的信用擔保,比如商業銀行的存款。

所以,很多的地方資金,被地方債平臺和虧損的地方商業銀行,拖垮了。甚至形成了,接新賬還舊賬的惡性循環。這是一種畸形的市場形式。

為了,形成正常的市場淘汰機制,讓市場真正的發揮作用,就必須打破“剛性兌付”。

對大家有啥影響?

這就意味著,“買者自負”,需要更加謹慎的選擇投資產品,分散投資的風險,採用其他的合法的救濟手段和方式。

遠離不懂的金融產品,遠離吹爆的金融產品,遠離非法集資。


張貴傑


1 打破剛兌其實結束過去銀行理財兜底的模式,以前買理財給的預設利率,不是實際利率,是有虧損的情況的,但是大多銀行都會剛性兌付,但是現在新規以後,已經沒什麼保本保息產品出現,剩下的舊產品也會逐步被淨值型代替。

2近期有兩家銀行成立了銀行理財子公司,就是讓理財產品實現獨立專業的運營發展,才過去保本保息走向市場模式。這也意味著我們在配置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也要考慮不同風險基本,常見的定期理財一般是中低風險。當然隨著保本型理財不在,存款類產品比如定存產品,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都成了替代品。存款類理財本金保障,利息穩定。

3 我覺得這也是對國人理財的一種教育,習慣的依賴保本保息,不利於國民的財商教育,現在的小學課本都開始普及基本的金融風險只是,有多少收益,就有多少風險,想要不勞而獲,投機暴富的想法不可有。理性看待風險投資,看待理財產品。建立風險意識很重要


鑫財經


比如以前銀行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5%,銀行都會說保本保息,固定收益,大膽放心的投資理財產品。那打破剛性兌付以後呢,就意味著現在你存銀行的理財產品,不會給你保本保息了,像股票、基金一樣的類似理財產品,都會有風險。所有的理財產品,你在投資之前要自己去識別這類產品的風險。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和股票基金等產品一樣都會有風險,打破剛性兌付以後,會促進銀行的一部分靜態的資金進一步的流動,有利於金融進一步提升效率,目的就是剛好的發揮金融的最大化作用,為實體行業服務。


御姐新經


打破剛性兌付,是利率市場化的前提。剛性兌付,通俗一點講就是,保本保收益。國民普遍認為,自己的錢存在銀行,不管是資管產品還是存款都應該得到應有承諾的收益。

2018年4月底,資管新規的發佈,要求打破剛性兌付,將適合的產品賣給適合的投資者,也就是說風險對等,能承受多大風險就買多大風險的產品,在享受高收益的同時應該承擔相應風險。過渡期到2020年底!

打破剛性兌付,有利於資金回表,為利率市場化打下基礎!


Roy7一起學金融


打破“剛性兌付”,首先要明白什麼叫剛性兌付?舉個例子:

你花5萬買了一份年化收益5%的銀行理財產品,承諾到期後本金和收益一併返還給你。如果真的發生任何風險,銀行也會給兜底,保證你的本金和收益不受損失。

所以,剛性兌付=保本保收益。

但現在規定出來了,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到2020年底的過渡期內打破剛性兌付。所以說,不僅是銀行的理財產品,其他金融機構也不許承諾保本保息。可能帶來的影響有:


受歡迎的保本型理財產品將逐漸減少

有了明確的規定,市場的保本型理財產品會逐步減少,2020年底過渡期滿後將正式退出市場。


保守型投資者可能更偏向銀行存款

尤其是老一輩,非常厭惡風險,既然理財產品不保本保息了,他們很可能更多地轉向銀行存款。根據《存款保險條例》,銀行一旦破產,存款50萬及以下的由保險公司全額賠付,超過50萬的部分,看銀行清算情況。


風險自擔,投資會更謹慎

因為不再承諾保本保息了,投資的時候會更加謹慎,會用心瞭解企業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等等,有助於提升投資人的理財觀念,就像股市這麼多年的發展一樣,大家都知道要風險自擔。


預防金融系統性風險

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但這個風險不能讓金融機構來承擔,一次可以,兩次可以,但是上百次、涉及金額非常巨大的時候,很容易演變成更大的風險,比如金融危機。相反,沒有保本保息了,經營不好的企業會在市場考驗中逐步淘汰,這是個優勝劣汰的過程,有助於資源配置。

總結來說,打破剛性兌付,對個別投資人而言不是好消息,但對大環境、對整個金融市場是一個良性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