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與曾國藩:優點決定命運,只是太多人不會用

劉邦與曾國藩:優點決定命運,只是太多人不會用

曾國藩離世前兩年,因為處理天津教案而落得身敗名裂。當時他的處境,真的是非常慘,不僅舉國痛罵聲討,就連一向以他為榮的湖南同鄉,也視他為奇恥大辱,北京湖南會館他的“官爵匾額……悉被擊毀”,就連名籍也被削去。有個舉子還寫了一副對聯,雖為諷刺,用在當時的曾國藩身上,倒也十分合適:“殺賊功高,百戰餘生真福將;和戎罪大,三年早死是完人。”

所有這些,曾國藩全部咬牙承受了下來,未發一言。他的心裡話,則獨自用筆記了下來:“但令大局不致從此決裂,即為厚幸;一身叢毀,實由智淺不能兩全,亦遂不復置辯。”這件事,這句話,有人看到了曾國藩的敗,我則看到了他真正的成。

曾國藩曾說:“持之以敬,臨之以莊,無形無聲之際,常有凜然難犯之象。”脫去歷史的迷雲,如今我們再來看,他最後的態度,是不是詮釋了這句話,他當時身上是不是這個氣象。老子講“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對《道德經》深有所悟與所用的曾國藩,是不是堪為親身註腳和合格傳人。明代哲人呂坤在其《呻吟語》中說:“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他又當不當得起這第一等資質。世人言他敗了,而他正是在這大敗面前演繹詮釋了這些,所以我說我看到了他的大成。這個成,無關成敗,卻是超越成敗的真成。

有個詞叫“老成謀國”,曾國藩的成即是老成。又有個詞叫“老成持重”,曾國藩所持便是個“重”字。所謂自重,重才能壓得住。回想他的一生,他高度的自律嚴謹,他對自身修養和為人處世的極致追求,他“晚節不保”時對大局的念念不忘,便都是這個字的展現,或者說這個字才是重心和核心,其他一切不過是這一點的展開和展現,包括他的功業。持重,這是他的根本優點。“實由智淺不能兩全”,則道出了他的缺點,便是誰都知道也常津津樂道的,資質中等,根器偏鈍。雖然公道說,對天津教案的處理,是歷史大勢使然,實難兩全,手段和結果只可能優化,結果卻是難以扭轉的,後來的李鴻章不可謂不是大才,不就是個例子。而且這也是相對的,以曾國藩的修養、學識、閱歷、經驗,他的智慧恐怕早已經遠遠超過多數人了,他這是跟頂級智者比。

但呂坤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怕是不對的,這是另一種第一等資質,另一類第一等資質的人,如同陰陽。適應於不同秉性的人,適應於是太平局面還是爭亂局面、是守業還是創業。這另一第一等資質的代表人物,就是與曾國藩氣質完全相反的,漢高祖劉邦。兩相對照,有些東西就更全面、鮮明和有說服力。

劉邦與曾國藩:優點決定命運,只是太多人不會用

說到劉邦,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市井匪氣,是個無賴地痞流氓。沛縣起兵前,《史記》就說他“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好酒及色”,跟今天的街頭小混混沒兩樣;對儒生“輒解其冠,溲溺其中”,不僅自己沒文化,還看不起有文化的人,常把人家帽子揪下來扔地上再往上面撒尿;連同鄉蕭何都評價那時的他“多大言,少成事”。起兵後,他比項羽先一步攻入秦都咸陽,見到咸陽宮的華麗和無數的珍寶美色,便邁不開腿了,左擁右抱尋歡作樂,沉浸其中樂不思蜀,就想就此住下來好好享受,連鐵哥兒們樊噲的勸告都聽不進去,多虧有張良親自來勸。彭城兵敗後的逃命路上,為了馬車快點他把兒女三次踢下車的行徑,尤其讓人不齒。……就連登基後,慶功宴上他還得意地戲弄父親:您以前老說我沒出息、不著調,比不上勤勉踏實的二哥,現在怎麼樣,誰創下的家業大?看走眼了吧?活脫脫一副暴發戶的嘴臉。

這是劉邦的缺點。而劉邦之所以能成為劉邦,在於他也有很多優點:譬如有大志,還是鄉下無賴時,他常常跑到咸陽瞎溜達,有次正好見到秦始皇大排場的車隊出巡,便感嘆:“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譬如做事幹脆有決斷,早在未起兵時有次辦公差,是押解囚徒去驪山修始皇墓,見一直有人逃亡,預計到了驪山也剩不下幾個人了,便把剩下的人都放了,這個行為可是很不像話很有風險的。譬如知人善任,“智不比張良、勇不如韓信、才不敵蕭何”而皆能用之,臨終前呂后問哪些人可以為相,手下那些豪傑的優缺點他都明鏡似的。譬如不受規矩的約束、不按常理出牌的靈活變通,這貫穿在他的用人、用兵、用謀上,典型例子便是與項羽對峙時,項羽綁了他爹,陣前拿要煮了他爹要挾,倆人曾經拜過把子,劉邦便說我爹就是你爹,要煮分我一碗湯,項羽便沒轍了。譬如有親和力,所以那麼多人死心塌地地跟他幹,《漢書》所謂“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這一切歸結起來,就是有氣量和氣魄,所謂磊落豪雄,做皇帝后返鄉時那曲《大風歌》,已展露無遺。這氣量氣魄,則還是一種大局觀。

以曾國藩和劉邦舉例,我想說的正是這優點和缺點的啟示。那麼這啟示是什麼?

劉邦與曾國藩:優點決定命運,只是太多人不會用

有個事實可能很多人都不明白或沒注意到,而在曾國藩和劉邦身上體現得很明顯,縱觀所有有成就的歷史人物也都是如此,那便是:人這一輩子,不過是靠一二真優點、大優點得以成就的,跟缺點關係不大,跟小優點也關係不大。而太多人,則在這些次要的方面,過度關注和糾纏,空費了太多心力。

比如曾國藩不過就是踏實,因踏實而養成了深沉厚重;劉邦不過就是氣度,因氣度而拓展出磊落豪雄;那看似許多的優點,有用的也只是其中的分解。任正非就曾說:“我這一生短的部分我不管了,我只想做好我這塊長板,然後再找別人的長板拼起來,這樣就是一個高桶了。”又說:“華為從來不用完人,如果一個人總是追求完美,就知道他沒有希望。”就是明白並運用了這個道理。老子講“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也是說這個道理,其本意雖是對比人道而推崇天道,但這裡的天道是本體天道,老子所謂的人道若能自覺自主而通達運用,也未嘗不是一種屬於人的相上天道。

這其中有兩個要點:一是不盯著自己的缺點,二是不搞平均主義。但不盯著缺點,這不是說缺點不重要、不應照顧;不搞平均主義,這不是說不該追求完美、努力優化自己。而是說要明白這樣一個基本的事實:人總是有缺陷的,完備只存在於天地宇宙本身。缺陷的意義,是為了與萬物連接,其實是協作的端口,像任正非說的那樣,其存在意義根本就不是為了去在意和彌補。而優點才是人的天賦素質所在,才是人完成自己使命的真正依靠。何況人的時間精力也本是有限的,容不得你去顧次要、搞平均。

所以人要想實現自我和有所成就,就要盯住自己這一二真優點、大優點,發揮之擴大之深化之,要盯住和拿起、發揮和壯大,平生以此為憑,不必管其他。

只要這一點做得充分足夠,缺點和不完美也會不再成為問題,就像曾國藩和劉邦展現的那樣,那些缺點和不完美不僅沒有阻礙前進,其本身也被淡化了。比如屠呦呦未獲諾獎前因為性格問題,連個院士都評不上,得諾獎後一切榮譽不請自來;比如黃渤說未成功前身邊都是壞人,成功後身邊都是好人。這不僅是因為優點優勢足夠大就能遮掩缺點不足,更是因為人的層次升級靠的就是這種真優點、大優點的昇華,昇華之後很多問題缺陷自己就能化解。就像一個內向的人,他排斥面對的出路並不在變得外向,而是沉穩自足之後的自在從容;一個外向的人,他毛躁魯莽的出路也不在變得內斂,而是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之後的遊刃有餘。也就是說,真優點大優點,其實不是和缺點和不足並列的東西,而是核心和統攝。人自己這裡能做的只是這些,剩下的不完備,靠的就是與外人外物外事的連接與協作。

如何找到你的真優點、大優點呢?標準就是兩個:一就是深植於你的性情秉性的,關係著你的本心和本色的;二就是能實現那種統攝作用,像曾國藩和劉邦那樣,能夠導向“大局觀”。具體到底是什麼,這需要反求諸己,對自己多些瞭解、觀察和反思。曾國藩和劉邦,深沉厚重和磊落豪雄,其實也是兩個典型、兩大象徵,一切真優點大優點都可以歸納為這兩種,不是這個就是那個,就像人的性格無非內向和外向兩種。只是因人之不同,而有些色彩差異和不同側重。這可以作為兩個抓手,先對號入座,再自我調整適應。這是從更深層的“氣質”層面說,若體察領悟不到或太弱,便從呈現出來處看和入,就像曾國藩和劉邦的氣質“根優點”所分解出的那些“子優點”表現,包括特長興趣、素質能力等。

劉邦與曾國藩:優點決定命運,只是太多人不會用

此外,優點和缺點,其實是“特點”的兩面。從這裡看,從沒有優點缺點而只有特點,從沒有良性惡性而只有中性。也就是一個人,他沒這些缺點也就沒有那些優點,他有這些優點必有那些缺點,這都是這個人、這個人的脾氣秉性,即他的特點出來的東西。而且優缺點也是成正比的,就像溫吞人優點和缺點一樣模糊,有性格的人卻優點缺點同樣明顯。曾國藩的資鈍與穩重,劉邦的無賴與靈活,正是例子。而很多人找對象、談朋友,卻都是隻喜歡其優點,卻不肯包容其缺點,還自以為天經地義,便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不僅愚昧也自取煩惱。所以“欣賞其優點,包容其缺點”,不是教條而是道理,不是品德而是智慧。

明白了優點的道理,我們對很多現象的迷惑,也都能迎刃而解。比如,每個身處職場的人,都曾遇到過這樣的頂頭上司:你不明白他為什麼能處在這個位置上,明明能力和品格都不行,媚上欺下,就會和稀泥、玩手段。最後的答案,往往歸之於拍大老闆馬屁上。人都喜歡被拍馬屁,這當然是人性,但如此普遍的現象,你若以為什麼都能全靠拍馬屁得來,未免也太小看了那些必有過人處的大老闆了。答案其實正是,這樣的人身上必有大領導所需要的優點,能在其所處的位置上發揮作用,有這個就夠了,別的不重要。比如大老闆可能就需要一個能組織和維護的人,而個人能力強的往往孤傲不馴,勝任不了;有真正領導才能的人,他又未必招得來留得住;所以這樣的人雖然能力不足,但還夠用,能基本實現目的,所以自然就能上位了。其成功,正在於優點和需求的對接。

再比如,有些人有才華,但是沒有機會不得成功,謂之懷才不遇。有些人也很勤奮努力,但就是賺不到錢。這個時代明星能賺大錢,學者、科學家、藝術家等卻只能坐冷板凳。所有這些,往往容易讓人憤憤不平,歸之於不公平、風氣不好等種種原因。這些因素確實有,但要注意到其中還是那個樸素的原理在發揮作用:那些成功的人,也是因為他的優點、長處和優勢,能夠與相應的需求對接。那些不能成功的人,不是沒有優點、長處和優勢,但是不能與成功對應的需求對接,或者對接的地方不對。這又告訴我們,人要想有成就,不僅要發掘自己的優點,還要把優點與相應的需求對接。

當然,資質總有高低,優點總有大小,這也是事實。那麼有多大能力就吃多大飯,這叫本分。人生幸福的關鍵,就在一個本分。以上的道理,卻是普適於每個人的。量力而行,盡人事聽天命,這也是人必備的智慧覺悟,就算是大能人,也自有他的邊界。

劉邦與曾國藩:優點決定命運,只是太多人不會用

所以優點決定命運,是無疑的,這是人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只是太多人不知道,當然更不會用。再強調一次,要想用之:要回到自身反觀審視,看清自己是怎樣的人,自己的真優點、大優點是什麼,這優點適合和應該與什麼需求對接。

世間法如此,出世法也是如此。世間功業的建立如此,出世成就的證取也是如此。《金剛經》言:“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當然是本,而這裡既然提到差別、承認差別,便暗指其自有大用——正是優點、長處和優勢的意義,這便是與你相應的、適合你的入路,同時也是你的出路。究竟法只是無為,卻需要通過這有為法,去前行和完成,然後再以此起用。所以儒釋道,儒釋道內各個宗派,本無差異,要說差異也只在這裡,脾氣性情不同而已,入路出路不同而已,分工不同而已。法門貴正,更貴相應;好法門很多,相應卻難得。明白自己的優點,正是為了建立這種相應,還是事關全局。

內聖外王,只個優點是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