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為何是最好的辯解、反擊、教養?

沉默,為何是最好的辯解、反擊、教養?

古語有言:將軍有劍,不斬蒼蠅;將軍趕路,不追小兔。

俗說話說的也很好:言語是銀,沉默是金。

一個人能夠自律到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懂得沉默的人,是真正有能耐的人。

工作生活當中會遇到很多垃圾人,遇到這樣的人,不是見鬼殺鬼、見魔殺魔。最好的解決方式是懂得放過,放過垃圾人同時也放過自己,不與垃圾人浪費時間,學會沉默。

不遇垃圾人爭辯與計較,不光是一種人生的豁達,也是一種大格局。

正所謂:山之靜默,無以掩蓋其巍峨雄偉;水之靜默,無以長期海納百川的容量。

沉默,為何是最好的辯解、反擊、教養?

有一種不露聲色的善良,叫沉默。有一種智慧叫少說多做。

古人云:“謹言慎行、納言敏行、言多必失。”

直言不諱並非我們認為的真性情,說出的話是一把雙刃劍,不光傷人與無形也是給自己挖的一個大坑。

《論語》中子貢問老師孔子,到底怎樣才是一個君子呢?孔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一個言行一致心口如一,懂得適時沉默的人,才是有教養值得別人敬仰的人;沉默是一個人深入骨子裡的教養。

沉默,為何是最好的辯解、反擊、教養?

英國大文豪克萊爾有一句名言:“蜜蜂不在黑暗中就釀不住蜜,人的大腦不在沉默中思考便產生不了偉大的思想。”

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正在熱火如荼的時候,莊子對於百家爭鳴持否認的態度,他提出了“至辯無言”的概念,認為各持己見的去辯解是最無用的一個行為,保持沉默就是一個最大的智慧。

語言作為一個承載形式,有一種力量比語言更強大,就是沉默。

沉默在任何情況都是最好的武器,無論對方多麼強大、強勢,當你保持沉默的時候都會為任何不平衡的局面畫上句號。

沉默,為何是最好的辯解、反擊、教養?

比如說被別人誤解的時候,自己想企圖費心費力的企圖辯解,最後反而越描越黑,這種情況下把一切真相交給時間,保持沉默。真相會在時間淡去之後一切水落石出;真相會在時間的陪伴下漸行漸遠,一切的不理解煙消雲散。

一個人最頂級的修養,應該是不與爛人爛事糾纏!

《易經》訟卦第一爻,爻辭: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易經中早有明示,不要長久的糾纏於爭鬥之事,雖然會有點小責難,但是最終結果卻是吉祥的。

遇事不糾纏的人,是吉人,而吉人自有天相。

所以沉默並非軟弱與妥協,其實他有著暗香浮動的魅力;沉默,是最好的辯解、反擊、教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