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聽課走向觀課,就是從側重於“教”轉向側重於“學”

前不久,我讀了一位教師朋友寫的文章,很有感觸。這位老師準備到外地去上一節公開課,課題是《少年閏土》,在去外地上課前,他請導師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磨課。所不同的是,導師沒有給他磨"教",而是磨"學"——正是這個磨"學"讓我很有感觸。

從聽課走向觀課,就是從側重於“教”轉向側重於“學”

本文作者王清和學生在一起

我的這位教師朋友上完課之後,他的導師問了學生五個問題:有什麼學習感受?學到了什麼內容?是不是喜歡魯迅的作品?哪些知識會了,老師還在教?哪些知識不會,但老師沒教?就是這幾個問題,把我的朋友問得直冒冷汗。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是朋友的課上得不好?抑或是課堂上出現了什麼狀況,不是,什麼狀況都沒有出現,這節不但設計好,而且實施過程也很流暢。按照傳統的評課,這完全是一節非常成功的課。然而,在聽完了學生對導師的幾個問題的回答之後,朋友卻再也坐不住了。

為什麼呢?因為導師沒有以平常聽課的方式來評課,而是換了一種方式從學生的視角來觀課。觀察的角度變了,觀察對象在觀察者眼中的形象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原本,我們大都習慣於從教師的角度來聽課、評課,那樣的視角下,更多的情況下只見教,難見學。或者說,我們更為關注的是教師的教,而不是學生的學。那樣的好課,嚴格說來只能算是好教。但教學終究指向於學生的學,教只是手段,學才是真正的目的。事實上,如果沒有學生真正意義的學,再好的教都沒有多少價值。所以,當導師改變了觀課的視角後,我的這位教師朋友坐不住了。因為原本以為很優秀的教學設計,從學的視角下暴露出了許多問題。原本的優秀的教不再優秀了——正因為不再優秀了,才能引起教者更深層次的思考。

去年,我給一位老師的文章寫過一個評論,說的也是課堂教學方面的話題。在那篇評論中,我提出了一個觀點:賽課應該改為賽學,因為賽課的本質訴求在於教師的教,而非學生的學,而改為賽學之後,無論是教師還是評委,都會自覺地把著力點聚焦到基於學情的學習內容的深度、學生活動的參與度、思維訓練的寬度與厚度、學習活動的效度等層面上。

聯繫起來看,無論是公開課,還是賽教課,如果從側重於教的聽課走向側重於學的觀課的話,教學理念必然會發生顛覆性的改變,教學設計會不自覺地走向學習設計,學習會更有成效,當然,課堂教學的面貌也會隨之發生極大地改變。


作者:王清(揚州市寶應縣山陽鎮中心初級中學,江蘇省特級教師)

從聽課走向觀課,就是從側重於“教”轉向側重於“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