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梅菜的傳說

梅菜為惠州之特產。對於惠州梅菜,有一首古詩的詩句作了這樣的描繪:“苧蘿西子十里綠,惠州梅菜一枝花。”把惠州特產梅菜比作“一枝花”進行讚美,形象貼切。

惠州梅菜的傳說

梅菜在惠州已有近千年的栽培歷史。據說,人們發現、認識並初始種植它,時間就更早了。到了明朝後期,惠州梅菜的栽培和製作已頗負盛名。而今在惠州境內,惠城區的橫瀝鎮,惠東縣的梁化鎮、大嶺鎮、增光鎮,博羅縣的龍溪鎮、石灣鎮,龍門縣的王坪鎮、永漢鎮等地,均具有較大的種植規模。其中橫瀝鎮和梁化鎮種植梅菜,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產量最多,由此也成為代表惠州梅菜的兩個最重要的生產基地。

民間關於惠州梅菜的傳說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橫瀝梅菜和梁化梅菜兩種來歷的傳說。

橫瀝梅菜的來歷,流傳最多最廣的是“梅仙姑”的傳說。傳說明末兵荒馬亂,大批中原客籍人士為避戰亂紛紛舉家南遷,最早有潘、劉、盧、余姓等人家到矮陂土橋開基立業,其中一位姓盧的男子攜妻兒定居於此。盧家夫婦育有五子,年尚幼,僅憑夫君一人耕作,生活清苦。一日她在河邊洗衣,遇見“梅仙姑”贈菜種一包,是廣濟蒼生之物。盧夫人選定秋分時節在菜園中將種子播下,不幾天即長出綠油油的菜苗。轉眼到了臘月,菜長得棵大葉肥,成熟抽芯開花,採來煮食,鮮甜嫩滑,分外可口。於是盧夫人叫來左鄰右舍一起採摘吃用,但仍剩下一片未及採收,眼見再不採收就會老掉浪費,躊躇間,盧夫人忽然想起臘豬肉,她試著將菜砍下曬乾,放入陶缸加鹽醃製,經過曬藏,菜乾肉質呈桂圓肉油亮狀,金黃臘色,香氣四溢。親朋好友問及此乃何物,盧夫人道,是梅仙姑送的菜種,就叫“梅萊”吧。此後經親朋好友引種,很快在東江流域一帶傳開,廣為種植,惠州從此有了梅菜。

梁化梅菜的由來亦有多種傳說,而與趙佗王有關的傳說流傳較廣。據傳,趙佗率軍進入東江,因遭遇縛婁古國土著人的強烈抵抗,後屯兵梁化,等待援軍。當時秦兵駐軍梁化屯時,給養困難,但漫山遍野長滿了一種棵大肉厚的野菜,清甜可口,士兵把這種野菜充當軍糧。援兵到來之後,趙佗揮師繼續東征,軍隊出發前,趙佗命令士兵們大量採集這種野菜,曬乾後與鹽一起裝船,進軍龍川。當士兵將野菜乾卸船上岸時,發現菜乾與鹽竟然混在一起,顏色變黃,併發了黴。士兵只能將菜乾洗淨煮食,卻香甜可口,遂在軍中和當地百姓中傳開。因為這是一種發黴的乾菜,人們稱之為“黴菜”,後來民間將其改成“梅菜”。秦亡時,任南海尉事的趙佗保境安民,攻佔桂林、象郡等地,成立南越王國。據說,趙佗攻打桂林等地時,也曾用船運載大量梅菜充實軍糧,故梅菜在廣西、越南等地稱為“越王菜”。

以橫瀝和梁化梅菜為代表的惠州梅菜,是用新鮮的梅菜經涼曬、精選、飄鹽等多道工序製成,因其營養豐富、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溼不熱而被民間稱為“正氣”菜。據說北宋的蘇東坡來到惠州後,叫人仿杭州西湖的“東坡扣肉”,用梅菜製成“梅菜扣肉”,香氣撲鼻,美味爽口,由此而名揚四海。據華南農業大學化驗中心測定,梅萊含糖5.7%,蛋白質5.6%,並含有多種維生素和17種氨基酸以及鋅、鎂等7種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具有消滯健胃、消脂、降壓等保健功效,被認定為“天然健康食品”。

橫瀝梅菜種植的品種主要有黑葉仔、白硬仔和三連種。2013年全鎮梅菜種植面積達2.65萬畝,總產量達3.2萬噸,著名品牌有“悠久”、“禎州”、“梅姑”、“綠野”等。這4個梅菜產品分別獲得多項國家和省級獎項,並參加過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展出。梁化梅菜主要品種有三聯、黑葉齊尾、本土種等,2015年單造梅菜種植1.25萬畝,總產量達2萬多噸,著名品牌有“蔡發”、“潭喜”、“循州”、“田頭”等。梁化梅菜是最早冠以“惠州梅菜”、“循州梅菜”名牌而馳名境內外,尤其是稱譽港澳臺。每年由外貿部門出口的梅菜芯達600噸以上,主要銷往深圳、廣州、上海、北京、香港、新加坡及東南亞各國。

富於傳說的惠州梅菜,而今全市種植面積已達6萬多畝,年產量超過10萬噸,梅菜已成為惠州農產品中獨具特色的拳頭產品,產品暢銷國內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