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虧光9年利潤 科大智能“故事”還能繼續講下去嗎?

外匯天眼APP訊 : 自2014年開始,科大智能一路“買買買”,最終引爆了商譽這顆“雷”。臨近春節,A股市場2019年的業績預告仍在密集地披露中。業績預告中幾家歡喜幾家憂,而商譽減值造成業績鉅虧的案例更是不斷上演。

1年亏光9年利润 科大智能“故事”还能继续讲下去吗?

1月17日午後,連續多年實現盈利的人工智能“巨頭”科大智能(300222.SZ)公告稱,預計虧損金額為25.90億元~25.95億元,上年同期淨利潤3.93億元。第一財經記者發現,上市第9年,科大智能出現了首次虧損,且一次性虧光了過去9年的歸母淨利潤總和。而導致科大智能鉅虧的“罪魁禍首”仍是商譽減值。

公告顯示,科大智能2019年度預計對上海冠致工業自動化有限公司(下稱“上海冠致”)、華曉精密工業(蘇州)有限公司(下稱“華曉精密”)及上海永乾機電有限公司(下稱“永乾機電”)等三家公司計提商譽減值準備金額約為16.2億元,擬計提存貨減值準備約4.8億元。

當晚,深交所便火速下發關注函,要求科大智能說明上海冠致、華曉精密在業績承諾期滿後業績大幅下滑的具體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通過計提大額商譽減值準備調節利潤的情形等問題。

商譽、商譽,還是商譽

自2018年末出現的商譽減值“雷潮”以來,A股上市公司因大幅計提商譽/資產減值引發業績鉅虧已屢見不鮮。

儘管,2018年科大智能業績增速已呈現同比下滑的態勢,但此番業績鉅虧逾25億元仍令市場震驚不已。

公司對此解釋稱,在2019年1~12月,乘用車產銷量降幅均已逼近10%的背景下,因全資子公司上海冠致、華曉精密、永乾機電的下游客戶均為國內汽車製造主機廠商,受汽車行業產銷量下滑的影響較大,導致主營業務收入受到較大沖擊。

天眼查顯示,2011年登陸創業板的科大智能,主營業務為工業自動化業務和電力自動化業務,產品包括智慧工廠、智能移載、智能裝配、智能焊裝、智能物流、配用電及軌交電氣自動化產品等。

科大智能在上市之初被業內普遍認作是A股的人工智能龍頭企業。縱觀過去幾年的業績表現,公司的營收淨利增長迅猛。短短几年間,2018年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是2013年的10倍、40倍之多。

財報顯示,2017年、2018年,科大智能分別實現歸母淨利潤3.37億元、3.93億元。

同時,2018年永乾機電、華曉精密、上海冠致分別實現淨利潤7891萬元、5756萬元、9296萬元,累計達2.29億元;2017年則分別為1.03億元、4701萬元、7446萬元,累計達2.24億元。

併購豪賭未來“埋雷”

2014年始,科大智能便開始了一樁接一樁的外延式收購,尋求擴張自身工業自動化業務的版圖。高溢價併購豪賭未來的同時,卻也為今日的業績鉅虧埋下了“禍根”。

2014年~2016年,科大智能收購上海冠致、華曉精密及永乾機電分別形成商譽7.15億元、4.97億元及4.07億元。上海冠致、華曉精密在業績承諾期滿後,均出現業績大幅下滑的現象。

公告顯示,2014年4月,科大智能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溢價546%取得了永乾機電100%股權。截至2013年8月31日,永乾機電淨資產為8139萬元,評估價值為5.26億元。

永乾機電被收購時的現金流量並不容樂觀,2011年~2013年,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1683萬元、4328萬元、-1159萬元。被收購後,永乾機電2014年~2016年分別實現淨利潤5324萬元、6781萬元、8237萬元,均完成業績承諾。2017年淨利潤更是達到1.17億元,2018年業績卻同比下滑33%。

“買買買”的節奏停不下來。2015年末,科大智能又開始籌劃新一輪的“天價”收購計劃。

2016年4月21日發佈的公告顯示,截至評估基準日(2015年10月31日),上海冠致100%股權的評估值為8.02億元,較經審計後的淨資產賬面值評估增值7.28億元,增值率為982.64%;華曉精密的增值率更是達到驚人的1,267.52%。

最終,科大智能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累計斥資13.49億元買來了上海冠致和華曉精密。極高的溢價也引來深交所的關注,問詢函中,深交所要求公司說明上海冠致的自動化主要產品汽車側圍智能焊裝生產線毛利率變動較大的主要原因。

收購報告顯示,上海冠致成立於2012年,自稱其自動化業務是智能焊裝生產線。上海大眾是其主要客戶,且常年占上海冠致總收入的比例在90%左右。成立一年後,上海冠致憑藉突然增長的毛利率實現業績驚人的增長。

數據顯示,2013年、2014年、2015年1~10月,上海冠致自動化汽車側圍智能焊裝生產線的毛利率分別為25.71%、33.83%、30.19%。業績方面,2014年較2013年收入增長336.78%,2015年較2014年增長59.06%。在踩線完成業績承諾後,上海冠致的業績出現了大幅下滑。

輕裝上陣能否扭虧

業績爆雷後,科大智能的市值或將承壓不小。16日晚間公告業績爆雷的景峰醫藥(000908.SZ)、海南瑞澤(002596.SZ),17日兩家企業的市值蒸發均超過10億元。自2019年以來,科大智能股價已累計跌去近6成。

對於計提商譽減值,科大智能表示,雖然嚴重影響了公司當期業績,但商譽和部分其他資產的減值,有利於公司提升資產質量。

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這是在3月1日新《證券法》正式施行之前,上市公司正急著把”埋的雷“處理乾淨,以便輕裝上陣。在2020年或以震盪性結構行情為主的A股,上市公司仍需要業績表現來夯實基礎。”

記者注意到,2017年、2018年,科大智能這三家子公司累計實現的淨利潤在公司歸母淨利潤中所佔比例分別達66.5%、58%。這意味著,若三家子公司經營業績繼續下滑,科大智能的業績仍有持續下降的風險。

他還補充道,“2016年,人工智能產業在世界被厚待。而在A股市場,大量的資本流向人工智能領域,風投、收購兼併等頻頻出現的關鍵熱詞持續了近3年。到2019年,部分與實際情況不匹配的高估值人工智能個股並未如期兌現市場預期,行業熱度迅速下降。不再受到資本的熱捧,人工智能企業的融資難度便上升了。”

德勤中國工業產品及建築子行業主管合夥人董偉龍向記者表示,“中國製造業企業實施人工智能項目的不在少數,但調查發現從企業獲益角度預算及投入時間投入角度而言,91%的項目未能達到企業預期。造成落差的原因包括既有經驗及組織架構障礙、基礎設施條件制約、數據採集方法及數據質量欠佳、缺乏工程經驗,以及項目規模過於龐大和複雜。”

“企業首先要確保人工智能部署與本身的戰略目標匹配,關鍵在選擇合適的複雜程度來滿足業務目標。下一步是要找到合適的人工智能落地應用場景,需要明確其所能解決的特定領域問題,從而形成商業價值。企業也需要關注本身的數據基礎,因為數據是深度學習的基石,所以企業必須先對自身的數據基礎作診斷評估,甚至先進行數字化改造以改善數據質量。人才方面,企業需求的不只是人工智能,也需要有經驗的行業來為特定行業設計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及兼通製造工藝和行業問題的產品經理。具備上述條件後,企業還要通過過程設計原型驗證,再行迭代,才能達到最終的大規模實施。”他補充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