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判斷是腰肌勞損還是腰間盤突出?

大半拉撅子


隨著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變,慢性腰痛,對於加班狗來說,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健康問題。比其它的問題更能導致功能殘疾,提高了失業率。



有的調查表明,在一年內約20%到56%的成年人會在他們的生活中經歷腰痛,而且患病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那麼一旦得了腰痛,怎麼判斷是腰肌勞損還是腰椎間盤突出呢?


腰肌勞損

腰肌勞損好發於中年人,發病與長期保持一種勞動姿勢有關,比如說長期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伯伯。主要是腰部的慢性疼痛,而且沒有明顯的誘因,其疼痛的性質為腰部酸脹痛,休息之後可以緩解,在疼痛的區域,有固定的壓痛點,如果輕輕叩擊這個壓痛點,這個疼痛症狀反而是減輕的。



如果是專科醫生檢查,會發現直腿抬高實驗陰性,下肢沒有神經受累的表現,壓痛點局部打封閉會有良好的效果。


腰椎間盤突出症

雖然和腰肌勞損一樣,都會出現腰痛,但是腰椎間盤突出症是另外一種疾病了。

腰椎間盤突出症,常見於20到50歲的病人,男女發病比例約為4-6:1,病人發病之前一般都有彎腰勞動或長期坐位工作史,第一次發病,一般都是在半彎腰提著東西或者突然做扭腰的動作。其症狀主要有:



腰痛

刀刀本人就是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對這個腰痛深有體會,痛起來簡直沒有辦法,站著也痛,坐著也痛,就躺著不痛,可是躺著醫院不給發錢吶(*≧m≦*)!

坐骨神經痛(* ̄m ̄)

就是屁股大腿後外側,小腿外側有時候會延伸到足跟的疼痛,平時打個噴嚏或者咳嗽的時候疼痛都會加重。

馬尾綜合症

這名字聽起來就比較嚇人,主要是指腰椎間盤突出壓迫了馬尾神經出現大小便障礙等,如果是急性的發病是需要急診手術治療的。

直腿抬高實驗及加強實驗

這個就屬於專科醫生檢查的範圍了,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直腿抬高實驗陽性,加強實驗也是陽性。而腰肌勞損的患者不會出現陽性。



CT和磁共振可以明顯地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症,同時也可以作為兩者的鑑別。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


金色柳葉刀


針對腰肌勞損和腰椎間盤突出症自己如何判斷?在這裡我們通過臥床休息這一點就能判斷是勞損還是突出?

腰肌勞損是臥床休息一晚上後,早晨起來腰部痠痛不適,活動後症狀緩解;而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臥床休息一晚上後不適症狀減輕或者無明顯不適症狀,經過一天的行走活動後疼痛麻木等不適症狀加重!簡單說就是:勞損是休息後加重,活動後減輕;突出是休息後減輕,活動後加重!

和大家分享,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青年橘井師建宇


當我們出現腰痛時,第一時間如何判別是腰肌勞損還是腰椎間盤突出問題,相信這也困擾了我們很多人。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下二者的區別,從而幫助大家更好地接受治療。

首先,說到這兩個專有名詞可能大家不太理解,什麼是腰肌勞損呢?腰椎間盤突出又是什麼呢?

腰椎間盤突出屬於腰痛的一種,由於有明確的病因,也被稱為特異性下腰痛。椎間盤存在於我們的椎體之間,由髓核、纖維環和軟骨板構成。當腰椎間盤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後,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以腰4~5、腰5~骶1發病率最高,約佔95%。

腰部勞損是指腰部肌肉、筋膜與韌帶等軟組織的慢性損傷,是腰腿痛中最常見的疾病,又稱為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勞損等。

那麼二者的區別又有哪些呢?

  1. 從病因病史上講,腰肌勞損起病緩慢,病史較長;腰椎間盤突出症多與外傷有關,往往是急性發作,常有慢性腰痛病史。

2.從症狀上講,腰肌勞損多侷限在腰部,可單側或雙側發病,大多疼痛可以忍受;腰椎間盤突出症,疼痛劇烈,活動嚴重受限,可向臀部及腿部放射。

3.從體徵上講,腰肌勞損腰部肌肉有明顯和固定的壓痛,但無放射痛;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腰椎深部叩擊痛、下肢肌無力和放射性疼痛。

4.從影像學上講,腰肌勞損彩超可見腰肌增粗或萎縮;腰椎間盤突出症,腰CT或腰MRI可以確診。

5.從治療角度上講,腰肌勞損比較容易治癒,採用理療、按摩、針灸和射頻等治療可治癒;腰椎間盤突出症比較困難和複雜,通常採用保守、微創等,必要時手術治療。

對於一個慢性的腰肌勞損患者來講,腰椎間盤的損傷幾率會相對較高;對於一個長期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來講,腰部的不適和疼痛就會誘發腰肌勞損。因此,一旦有症狀,一段時間不能恢復,最好早發現早處理,不要拖久導致問題複雜化。

好了,今天就到這裡了,希望對您有用!


銳博運動康復陳老師


什麼是腰肌勞損?

腰肌勞損,又稱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損傷、腰臀肌筋膜炎等,實為腰部肌肉及其附著點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損傷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見原因之一。

主要症狀:腰或腰骶部脹痛、痠痛,反覆發作,疼痛可隨氣候變化或勞累程度而變化,如日間勞累加重,休息後可減輕時輕時重,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發病因素較多。其日積月累,可使肌纖維變性,甚而少量撕裂,形成瘢痕、纖維索條或粘連,遺留長期慢性腰背痛。

什麼是腰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較為常見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後,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症狀。腰椎間盤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發病率最高,約佔95%。

怎麼判斷是腰肌勞損還是腰間盤突出?

1. 腰痛

(1)腰椎間盤突出

腰痛是大多數患者最先出現的症狀,發生率約91%。表現為隱隱作痛。由於纖維環外層及後縱韌帶受到髓核刺激,經竇椎神經而產生下腰部感應痛,有時可伴有臀部疼痛。

(2)腰肌勞損

表現為腰部痠痛或脹痛,部分刺痛或灼痛。腰部疼痛程度時強時弱,開始表現為間歇性疼痛,逐漸變為持續性疼痛,並逐漸加劇。疼痛隨天氣變化,受涼或陰雨天疼痛加重。感覺疼痛的部位較深,活動時加重,臥床休息後減輕。

2. 好發人群

(1)腰椎間盤突出

一般發生在20--40歲之間,青壯年發病比例約佔80%。多見於男性,過於肥胖或過於瘦弱的人易致腰椎間盤突出。勞動強度較大,常伏案工作及經常站立的人員等較多見。

(2)腰肌勞損

重體力勞動者急性腰扭傷,若沒有及時治療或處理不當,會引起腰肌勞損的發病。運動員或長期從事劇烈運動的人群,在劇烈的運動中引起腰部肌肉的長久損傷。長時間坐位學習,或是辦公時的坐姿不良,也會形成慢性腰部肌肉勞損。

溫馨提示: 腰間盤突出症和腰肌勞損都是骨科門診的常見病,鑑別這兩個疾病的目的是在診斷明確的基礎上可以對症下藥、提高療效,否則誤診誤治導致病情的反覆。


康愛多每天為您推送各種專業健康的知識,讓你瞭解更多的健康資訊,走出用藥誤區!


康愛多中醫養生


看到摺疊的答案,讓你去拍片子,可是這根本就不是判斷是腰椎間盤突出症還是腰肌勞損的方法,拍CT或者核磁,即便發現腰椎間盤突出,可不表示就一定是腰椎間盤突出症,我教你怎麼分析……

從症狀看

腰肌勞損的患者,多數是在腰部兩側疼痛,可以發生在整個腰段,不會出現腿上的症狀,彎腰時間長了會感覺到難受,降溫、陰天時症狀會臨時加重,較重的患者會在凌晨4~5點鐘痛醒。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多數發生在一側,疼痛部位在下腰部,咳嗽打噴嚏、大便時會有疼痛感,有下肢放射痛,這是判定腰椎間盤突出症和腰肌勞損很明顯的一個指徵,休息時減輕,越活動越重。

從檢查看

這裡的檢查不是指去拍片子,腰肌勞損可以在腰部兩側觸及到肌肉的緊張或條索狀的粘連,按壓會有痛感或者痠痛感,當然也可以只發生在一側的勞損,那就是單側有這種表現。

腰椎間盤突出症,可以在患側的下腰部找到一個痛點,按壓會出現和症狀一致的腰腿痛,這是有區別於腰肌勞損的大面積壓痛,另外做CT或者核磁還可以發現有相應的椎間盤突出存在!

結語

總之,如何判斷是何種疾病引起的疼痛,要從症狀入手,結合觸診檢查,影像學檢查,包括還要詢問一些病史或外傷史,多個方面綜合的去判定,不是隻看影像學,也不是看到有什麼症狀,就自己套病,診斷交給醫生吧。


喬棟談健康


首先腰肌勞損和腰椎間盤突出共同的特點是腰部的疼痛,而椎間盤突出一部分病人變現腰腿,不伴有神經壓迫症狀,如腿麻的這種情況,這讓好多人不明白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來的,往往混淆視聽。

腰腿痛是一組臨床多見的症狀,是指腰、背部、臀部等處的疼痛,可伴有一側或兩側下肢痛、 馬尾神經受壓症狀。除了致痛原因明確的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等疾病外,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慢性損傷也是造成症狀的主要原因。腰腿痛僅僅是一組臨床症狀,治療的關鍵是明確致痛原因,並做好鑑別診斷,亦應注意病人心理因素的影響。

腰椎間盤突出單純的腰腿最長見於椎間盤源性疼痛,這也是最容易混淆的。

1. 腰肌勞損

中年人多發,與長期保持一種勞動姿勢有關。無明顯誘因的慢性疼痛為主要症狀,腰痛為酸脹痛,休息後可緩解。在疼痛區有固定的壓痛點,在壓痛點進行叩擊,疼痛反而減輕。直 腿抬高試驗陰性,下肢無神經受累表現。腰椎的核磁共振往往可以看到皮下肌膜層的水腫信號。衝擊波效果良好,痛點局部封閉也能有良好的效果。

2. 腰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是人體中無血液供應的最大的器官之一,長期以來,有關椎間盤的神經組織分佈一直鮮 為人知,故人們在研究腰痛的原因時,一直沒有了解椎間盤在其中的作用。有人認為腰椎後柱的關節突關節是腰痛的主要病源,採用局部封閉和腰 椎後外側融合術治療腰痛,許多病例的效果並不理想;也有學者對腰段韌帶、肌肉產生興趣,結果相應的治療方法仍未奏效。直至20世紀70年 代,人們才把焦點集中到椎間盤這一重要結構上。 許多學者對椎間盤退變引起疼痛的機制進行了大量獨立的研究,結果均證實後縱韌帶及纖維環的外層由竇椎神經的分支支配,1/3的纖維環組織中,有大最能傳遞疼痛信號的神經末梢,並可以釋放與產生疼痛相關的神經肽。有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嚴重退變的椎間盤組織中神經末梢的密度 遠遠超過正常的椎間盤。在椎間盤退變的過程中髓核、纖維環的撕裂刺激痛覺神經末梢,從而引起疼痛;另外,椎間盤退變時,終板軟骨,乃至軟骨下的松質骨中,均有遠遠多於正常數量的神經末梢和神經肽的出現。

導致的椎間盤源性疼痛多發生在20〜50歲,絕大多數病人有比較明確的外傷史,如在搬重物、高處墜落、腰部扭轉後出現下腰部中線區域的疼痛,通常在傷後數月內出現反覆發作,且逐漸加重的腰腿痛,彎腰、提重物等活 動可以使症狀加重,且休息後不能迅速緩解。病人中約有65%的病例在腰痛的同時伴有腿痛,往往表現在腰痛後緩慢出現。這種腿痛並不具有根性疼痛那樣比較明確的區域,同時也極少伴有皮膚的麻木、痛覺減退等感覺異常。

査體時見病人在腰部屈伸、側凸、旋轉時伴有疼痛,疼痛嚴重時致活動受限;腰椎和椎旁的壓痛 點有時不明確;直腿抬高試驗、股神經牽拉試驗陰 性;神經系統査體多為正常;肌力減弱、感覺障礙、 反射變化極為少見。

在急性腰痛出現後,約有10%的病人轉為慢性腰痛。據文獻統計,在慢性腰痛的病人中,40% 左右經過査體、MRI和椎間盤造影后被診斷患有椎間盤源性疼痛。而在椎間盤源性疼痛導致的椎間盤源性疼痛當中,只 有40%〜60%的病例經過非手術治療後症狀明 顯緩解或消失,所以,我們認為對於椎間盤源性疼 痛的病人通常應經過3個月非手術治療,包括藥 物及其他方法,對於無效或效果不理想者方考慮手術治療。


不忘初心醫路修行


腰肌勞損,又稱“功能性腰痛”,為腰部肌肉及其附著點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損傷性炎症。同時也是腰痛的常見原因之一。主要症狀是腰或腰骶部脹、痠痛,反覆發作,疼痛可因氣候變化或勞累程度而變化。

而腰椎間盤突出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器質性的病變,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變後,在外力的作用下使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解,髓核從破裂之處突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的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痛,一側或雙側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症狀。以腰4-5、腰5-骶1發病率最高。

那我們該如何鑑別腰肌勞損和腰椎間盤突出呢?

一、通過症狀和體徵、結合病史來鑑別。

二、通過做腰椎CT或MRI來進行鑑別;腰椎間盤突出可以通過CT來確診,而腰肌勞損是屬於功能性的腰痛,腰椎CT檢查是看不出什麼問題的,這就要求我們結合症狀、體徵及病史來進行鑑別。



首先,不管是腰間盤突出還是腰肌勞損,都會出現腰痛,這點毋容置疑!但是注意:腰痛未必是腰肌勞損,同樣也未必一定是腰間盤突出!我們人體從脊柱到外側背部皮膚,都有可能因為出現扭傷、損傷炎症等等從而導致腰部不適,出現腰痛!如筋膜炎、椎體本身出現問題的老年人骨質疏鬆、外傷導致的壓縮性骨折、脊柱小關節增生以及棘突本身問題等等都可能導致腰疼!因此,面對腰疼,我們不要僅僅就認為不是腰間盤突出就是腰肌勞損,應該結合自身的發病史、年齡、有沒有外傷、具體症狀等等來分析!

其次,出現腰間盤突出和腰肌勞損確實會導致不同症狀。

  1. 疼痛感覺不一。腰肌勞損事實上是屬於肌肉損傷炎症,而相對於腰間盤突出是由於深部椎體壓迫纖維化導致的疼痛,兩者可以明顯感覺到疼痛感覺是不一樣的,可能腰肌勞損患者你不用叩擊部位,就能表現出疼痛不適,而不是特別嚴重的腰間盤突出可能需要通過做一個腰椎深部叩擊會感覺一種叩擊痛!


  2. 疼痛位置不一。腰肌勞損主要是腰部腰大肌等肌肉長期久坐等其他一些原因導致的勞損,疾病發展相對比較緩慢,因此其疼痛位置通常畢竟單一固定,這種疼痛一般都可以忍受;而腰間盤突出也可能是長期伴有慢性腰痛病史,不正當生活方式導致的,但其發病比腰肌勞損相對比較急一些,可能跟一些急性外傷有關,表現為急性發作,甚至有些疼痛劇烈,病人是無法忍受的,必須通過使用一些藥物等其他輔助治療緩解的。最重要的是腰間盤突出症疼痛劇烈,會出現活動嚴重受限,椎體壓迫到一定程度以後還會放射到臀部及腿部,從而導致下肢肌無力以及放射性疼痛!


  3. 治療效果不一。我們在出現腰肌勞損時候,會發現只要我們採用一些針灸、理療等治療就可能達到症狀快速緩解,治療效果相對比較理想;而腰間盤突出可能簡單一些理療並不能達到較好的長時間症狀緩解,有時候更多需要採用一些消炎鎮痛藥物治療方式進行干預,嚴重時候患者疼痛難忍,壓迫神經,影響正常生活時候,可能還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最後,如果確實需要確診,我們去醫院對兩者做的檢查還可能不一樣,腰肌勞損可能只需要做一個彩超就可以發現我們腰部肌肉增粗萎縮;而腰間盤突出則更多需要通過Ct或者核磁共振才能發現其病理性改變!


醫學小偵探


腰椎間盤突出症,可能更準確的說,腰椎間盤源性腰腿痛,包含很多種類型。它們有完全不同的症狀。有的夜間痛明顯,活動後症狀緩解或者消失;有的腰部負重或者彎腰後下肢痠痛、麻木、無力、行動困難,臥床休息後減輕;有的間歇性跛行,走幾步路就要坐一會或者蹲一會,稍微緩解一點後可以繼續走幾步;還有一種,下肢突發劇烈疼痛,行動困難,坐臥不安,臥床休息不能緩解。

這大致是4類不同類型的腰椎間盤損傷後的表現。

1、夜間疼痛,不能久臥或者久坐,後半夜或者清晨就因腰部痠痛無法入睡。但是起床活動後症狀基本可以消失——這樣的症狀,很多醫生朋友會診斷為“腰肌勞損”、“腰三橫突綜合症”。其實怎麼稱呼無所謂啦!它的原因,是腰椎間盤損害後釋放炎性物質,刺激腰部神經產生症狀。它的本質是程度比較輕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我們往往把它稱為“腰痛型腰突症”。

2、腰部負重後下肢腫脹痠痛發涼麻木,早晨輕晚上重。這種類型的腰椎間盤源性疾病,其本質是腰椎間盤損傷後,失去承受軀體重量的功能,使其相應的腰椎節段不穩定,反覆刺激相應的腰部神經根,產生症狀。簡言之,“腰椎不穩”。

3、間歇性跛行者,一般來說是因為腰椎節段損傷日久,腰部韌帶肥厚、骨贅形成(就是平常說的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使腰椎管狹窄或者側隱窩狹窄。這種類型的腰椎疾病,往往疼痛不劇烈,但是患者無法長距離行走,患者只要坐、臥、蹲就能症狀緩解或者消失。這種類型的疾病,我們一般診斷為“腰椎管狹窄症”。

4、患者下肢疼痛劇烈,輾轉反側,疼痛無法緩解。這種類型,往往是因為巨大的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產生疼痛。其原理,是因為神經根受到機械壓迫!可以這麼說,只有這種類型的腰椎間盤突出是真正的“壓迫神經”,其餘上述種種類型的下肢痛並非是真的“神經壓迫”,只是我們醫生為了講述方便,做的簡單描述。

5、其他。不排除腰椎小關節紊亂、滑膜嵌頓的可能。但是個人認為,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支持這個診斷。

6、關於“坐骨神經痛”(梨狀肌綜合症)、臀筋膜炎、臀上皮神經炎等等診斷。多年前我也非常細緻的按照教科書做這些診斷。但是近些年來,越來越嚴重的質疑這些診斷的科學性和真實性。

所以,不必再去糾結是“腰椎間盤突出症”還是“腰肌勞損”了!這本來就是一個問題!

腰部肌肉可能偶爾會急性拉傷。但是肌肉損傷絕不會遷延日久。


骨科吳醫生


很多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感受過腰痛,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青壯年還是老年人,無論是家庭主婦還是上班一族,有腰疼的人不下少數。

在網絡和媒體強大的宣傳下,許多人一旦出現腰痛,立馬就聯想到腰椎間盤突出!甚至很多患者憑藉著強大的百度、朋友圈甚至坊間傳聞,就自己給自己進行了治療。



事實上,引起腰痛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就是腰間盤突出和腰肌勞損。兩者之間該如何鑑別呢?

腰肌勞損又稱腰背肌筋膜炎,主要指腰骶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的慢性損傷導致局部無菌性炎症,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而腰椎間盤突出是腰椎間盤髓骸向外澎岀壓迫神經引起疼痛症狀。

1、好發人群不同

腰椎間盤突出:一般好發於在20~40歲之間,多見於男性,尤其是過於肥胖或過於瘦弱的人。此外,勞動強度較大,經常站立的人員較多見。

腰肌勞損:常見於重體力勞動者,因腰部扭傷沒有及時治療或處理不當而引發。此外,運動員或長期從事劇烈運動的人群、電腦一族也容易出現腰肌勞損。


2、活動受限程度不同

腰肌勞損:患者腰部活動度一般不受影響,疼痛通常在早晨起床或久坐起立時發生,活動後可明顯緩解。

腰椎間盤突出:出現腰部疼痛的同時可能出現腰部向某個方向的活動受限。

3、疼痛表現不同

腰肌勞損:是腰骶部一側或兩側的瀰漫性疼痛,常為酸脹性疼痛,偶有劇烈性疼痛,疼痛的具體部位多無法準確描述,按壓時也無明顯壓痛點,通常無放射性疼痛。

腰椎間盤突出:自腰骶部起沿坐骨神經走形向下肢放射性疼痛,嚴重時還伴有肢體麻木感和間歇性跛行。壓痛點常位於背部中間。通常為隱隱作痛。



4、影像學檢查表現不同

腰肌勞損:影像學檢查一般正常。

腰椎間盤突出:腰椎正側位片往往可見腰椎側彎,相應椎間隙變窄,兩側不等寬,骨贅形成等。CT和核磁可以準確的看到腰椎的退變程度,明確是否有腰椎間盤的突出。

腰肌勞損:通常採用保守治療,而無需手術。

腰椎間盤突出:發病初期,一般症狀不明顯時可採用保守治療。隨著病情的發展,當症狀比較嚴重,保守治療無效時可考慮手術治療。



腰肌勞損和腰椎間盤突出都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兩者雖然存在多種不同,但卻有一定的因果關係。一方面,如果放任腰肌勞損發展而不採取任何措施,長此以往會降低肌肉和軟組織對腰椎的保護作用,從而引發椎間盤的病變;另一方面,如果腰椎間盤突出了導致腰部姿勢的改變,也會引起腰肌勞損。

★若本回答有幫助,請點贊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