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母親河”治理邁出關鍵一步,沿岸6665戶居民完成徵遷

1月5日,

孝感市六屆人大五次

會議

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

老澴河綜合治理邁出關鍵一步,

紅線範圍內6665戶居民、

125萬平方米房屋完成徵遷。

孝感“母亲河”治理迈出关键一步,沿岸6665户居民完成征迁
孝感“母亲河”治理迈出关键一步,沿岸6665户居民完成征迁

老澴河是孝感城的“母親河”,東起府河東大堤,西至三軍臺匯入槐蔭河。上世紀80年代,隨著城區人口急劇增加、工業企業扎堆集聚,加之城市汙水管網不配套,大量生產生活汙水長期直排,老澴河汙染日益嚴重,常年處於劣五類水質,多次被環保督察“亮紅燈”。

孝感“母亲河”治理迈出关键一步,沿岸6665户居民完成征迁

府前片區

2017年底,孝感啟動老澴河綜合治理工程,將老澴河綜合治理作為重大的治汙工程、安居工程、民生工程。該市計劃用5年時間,投資133億元,通過黑臭水體整治

、水生態綜合治理、生態綠色廊道建設、城市棚戶區改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等治理措施,將老澴河板塊建設成城區景觀軸、會客廳、親水帶、新片區,打造成城市新名片。

該市拓寬老澴河生態空間,將老澴河兩岸4.6平方公里區域納入整治範圍,遵循“生態性、公共性、混合性、延續性、可達性、親水性”六大原則,兩岸各控制15米至100米寬的沿河綠地,形成連續的藍綠生態空間,同時植入商業休閒功能及文化體育等公益性城市功能,開放城市岸線,激發濱水活力。

孝感“母亲河”治理迈出关键一步,沿岸6665户居民完成征迁

城西社區拆遷前航拍圖

完善城市功能,老澴河板塊規劃建設44公里市政道路、9公里綜合管廊、1000多個公共停車位;提升城市品位,改造後的老澴河將擁有76公里濱水綠帶、17公里綠道、10個社區公園、15個街頭公園;傳承城市文化,老澴河片區將建設民宿屋、手工藝品商業街、孝文化主題廳、名人紀念堂、麻糖工藝博物館。

2019年,老澴河綜合治理工程完成投資60億元,9.8公里河道清淤、岸線整治基本完成,城西、光明、府前等9個安置區主體工程春節前全部封頂。今年將完成老澴河綜合治理和兩岸市政配套工程,實施後湖片區雨汙分流綜合整治二期工程。

孝感“母亲河”治理迈出关键一步,沿岸6665户居民完成征迁

“硬骨頭”這樣啃

孝感“母亲河”治理迈出关键一步,沿岸6665户居民完成征迁

說起剛剛過去的一年,周吉金很激動。

作為老澴河房屋徵收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周吉金見證了孝感城市發展史上里程碑式一頁:2019年底,老澴河大徵遷提前一年完成!

餘佳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作為孝感市規劃院規劃二所所長,她與老澴河打了十幾年交道。這條河曾讓她憂心、無奈、憤懣。大徵遷的完成,讓她看到了新生的亮光。

一塊“硬骨頭”

拆遷第一難,老澴河拆遷特別難。

難在哪?體量大,任務重。老澴河徵遷涉及6665戶、125萬平方米,市指揮部要求孝南區3年完成。“相當於搬遷一個小縣城,難!”標準不統一。僅主城區就有4個標準。

標準有彈性,裁量有空間,過程不透明,群眾不相信。

參與主體複雜。老澴河位於城郊結合部,大部分都是民房。一契多戶,家庭析產難;私搭亂建,分類處置難;時間跨度長,證據認定難。“一個面積百把個平方米的房屋,涉及到三代人、20多個利益訴求主體。”

孝感“母亲河”治理迈出关键一步,沿岸6665户居民完成征迁

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拆遷安置方案

不過,也有兩大有利因素——

群眾有呼聲。這是孝感最大民生工程,群眾期盼了數十年。

有政策支撐。2017年,孝感“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補償標準”正式出臺(人們稱其為“9號文件”),明確提出,被徵收人可以選擇貨幣、產權調換、產權調換加貨幣等補償方式,還可獲得臨時安置費、搬遷費、補助和獎勵等補償。

每種補償方式都有明確的具體標準。比如,徵收人選擇產權調換,按建築面積1:1標準還建安置;徵收住宅房屋的,按照2000元/戶支付搬遷補償費;徵收商業、辦公用房的,按照30元/平方米支付搬遷補償費,等等。

“定了標準,也就定了規矩,幹部可以一把尺子量到底。”周吉金說。

效率“大比武”

2018年4月,

老澴河徵遷第一仗在書院街辦城西社區打響。

指揮部下達指令:

5月底,完成434戶、24家企事業單位徵遷。

孝感“母亲河”治理迈出关键一步,沿岸6665户居民完成征迁

諮詢政策

街辦黨工委書記周文波帶領

30多名幹部走上徵遷一線,黨工委、辦事處將辦公室搬到社區指揮部。

“每天早上6時開碰頭會,晚上9時開總結會,常常工作到凌晨兩三點鐘。”周文波說,一個多月時間,先後有8名幹部累倒、病倒在徵遷一線。

硬作風成就了“城西速度”。城西社區僅用45天就完成全部徵遷,老澴河大徵遷開了好頭。

啃硬骨頭,更需要幹部勇於創新。

新華街道需要徵遷1966戶,任務最重。

啟動前,街道辦黨工委書記李勁松曾帶領幹部去城西取經。回來後,他卻找到指揮部要求:試點推行房屋智慧徵收系統。他認為,城西“大員上陣,幹部包保”模式,消耗大量人力,效率也不高。

2018年初,老澴河徵遷指揮部借鑑外地經驗,投資開發智慧徵收系統——政府招標的第三方公司入戶測量、評估,數據公示後輸入系統,彙集徵遷戶其它信息,自動生成徵收補償協議。“讓系統說話,幹部沒有一分錢裁量權。”李勁松說。

動員,從“入戶溝通”到“集中宣講”;安置,從“集中”到“分散、就近、就地”;選房,從“先簽先選”到“集中搖號”……“每個環節都在創新,爭取讓群眾滿意,經得起時間檢驗。”周吉金說。

新華街道刷新了“城西速度”,創下“一天簽約上百戶”的“文昌速度”。

第二輪徵遷啟動,周文波帶著幹部來到新華街道取經。

重塑公信力

孝感“母亲河”治理迈出关键一步,沿岸6665户居民完成征迁

選房

“別人籤不籤,我不管,反正我不籤。”

文昌閣社區徵遷動員會後,家住萬福街的鄭阿姨逢人就說:我一沒關係,二沒門路。“這個‘釘子戶’,我當定了。”

起初,社區制定的選房方案是“先簽先選”。有居民議論:“幹部先簽約選房,肯定要把好房子先選走。”為打消群眾顧慮,胡松柏與街道、社區幹部商量,決定“搖號選房”。

選房這一天,萬福街113戶居民集中搖號。抱著觀望的態度,鄭阿姨也來了。搖號採取一戶一人的形式,登記時取一次號,取號即為搖號順序,搖號結果為最終選房順序。搖號結果,現場公示,接受監督。

結果出來了。鄭阿姨搖到“1”號球,可以第一個選房。有這麼好的運氣,她自己都不敢相信。讓她“意外”的還在後面。同是萬福街徵遷戶,文昌閣社區“一把手”胡松柏搖的是90多號,書院街道辦事處主任朱洪剛搖的是“121號”。

幹部再次上門,鄭阿姨爽快地說:“你們說的公平公正是真的。這協議我簽了。”

基層治理,最講一個“公”字。

李勁松說,群眾最在意的是政策公開、執行公正以及公平。為啥觀望?說白了就是有兩怕:怕政策多變,前緊後松,先拆的吃虧,後拆的受益;怕幹部辦事不公,“老實人”吃虧。說到底就是政府、幹部公信力不夠,群眾不相信。

重塑公信力,“陽光徵遷”應運而生——“三統一”立規矩:統一政策標準、統一宣傳口徑、統一操作程序;“三公開”定秩序:信息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公開;“五必查”保公平,涉及村幹部、公務員、面積大於300平方米、小於50平方米、群眾投訴的徵遷事項,紀檢監察部門及時介入審查。

孝感“母亲河”治理迈出关键一步,沿岸6665户居民完成征迁

2019年12月11日城西安置區建設類航拍

徵遷之初,政府公開承諾:把最好地段、最好環境、最好房子還給群眾。群眾將信將疑,不少人議論:“好地段肯定搞開發了,會留給我們?”

與徵遷同步,指揮部相繼公示城西、星火、光明等9個安置區建設方案。看完方案,群眾心裡有底了:“安置區都在河邊上,靠近主幹道,周邊是花園。交通方便,環境又好。”

光明、府前兩個安置區,在最初的設計方案中,不臨河,遠離主幹道。討論方案時,指揮部堅持讓設計方調整方案,將兩個安置區前移500米。

2019年12月,3個安置區主體工程全部封頂,政府兌現了承諾。

老澴河沿岸將再現“澴川八景”

孝感“母亲河”治理迈出关键一步,沿岸6665户居民完成征迁

河源生態遊隙段

“水興則城市興”。孝感城因老澴河而興。

地方誌記載,這條河途經孝感古城四個城門,有“金西門,銀南門,迎官接府大東門,挑水賣菜小東門,黑漆棺材出學門,殺牛剮羊是北門”之說。

孝感城市根脈從這裡延續。“澴川八景”中的“西湖酒館”“槐蔭琴堂”“泮沼荷香”“文昌閣”就分佈在老澴河沿岸。其中“文昌閣”最負盛名,與黃鶴樓遙相呼應,享有“南樓北閣”美譽。

這裡曾是黃金水道,舟船可直通漢江,沿岸有四大碼頭。孝感縣誌記載:“沿岸帆檣如林,入夜桅燈似星。”

“硬幣掉到河裡,一眼望下去,能看清正反面。河裡淘米、洗碗,引來的魚蝦可以用撮箕舀。”說起老澴河的美,60歲的文昌閣社區總支書記胡松柏眼睛放光。

孝感“母亲河”治理迈出关键一步,沿岸6665户居民完成征迁

後湖渠整治

孝感“母亲河”治理迈出关键一步,沿岸6665户居民完成征迁

後湖渠整治

1978年,胡松柏應徵入伍,4年後回來,老澴河變了。“水不能吃,也沒人敢下河洗澡。”

“五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洗衣灌溉,八十年代河水變壞,九十年代魚蝦絕代。”這個順口溜,印證了胡松柏的說法。

孝南區新華街辦黨工委

書記李勁松認為,三個因素導致了老澴河生態的惡化——

1959年,河口大堤修建,老澴河與府澴河水系被切斷,來水少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縣辦、街辦企業扎堆兩岸,近百家化肥廠、造紙廠的廢水直排老澴河;

由於地勢低,城市管網不配套,老城區生活汙水大多流入,老澴河成了“下水道”。

“水跟醬油一樣,紅蟲子漂一層。”胡松柏的家在萬福街,距老澴河一兩百米,常年不敢開窗子。老澴河邊上的人家,在煎熬中等待轉機的到來。

孝感“母亲河”治理迈出关键一步,沿岸6665户居民完成征迁

回應群眾期盼,2009年,老澴河治理啟動。

十年來,老澴河治理,每年都寫進地方政府工作報告,年年都是地方“兩會”熱議話題。

年年治,效果卻不理想。至2017年,老澴河仍常年處於劣五類水質。

癥結在哪?

“老澴河治理涉及水體修復、棚戶區改造,以及城市功能完善,是一個系統工程,需通盤考慮。”餘佳從2009年參與老澴河治理的規劃設計。她認為,老澴河治理經歷了三個階段:

先是“頭痛醫頭,就水治水”。治標不治本,沒堵住汙染源。邊治理,邊汙染;

再是“綜合治理,分段實施”。2011年,孝南區啟動老澴河綜合治理試點,長度僅1公里,歷時3年,連拆遷都沒有完成;

困惑中,老澴河治理迎來了大轉折——2017年11月20日,老澴河綜合治理工程正式啟動。

政府

決心很大。“用5年時間,投資133億元,治理一條河,改變一座城”。

“到2022年,老澴河綜合治理項目完成,老澴河、澴河、槐蔭河將重塑孝感‘兩水夾城,一水中道’的水鄉園林格局。”餘佳說。

隨著老澴河綜合治理工程的推進

承載著無數孝感人記憶的母親河

一定會煥然一新~

讓咱們一起期待吧

孝感“母亲河”治理迈出关键一步,沿岸6665户居民完成征迁

編審:呂湘

出品:孝感廣播電視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