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論:深度合作將成為新課堂標配

新論:2020,以深度交流、深度分享為特點的深度合作將成為課堂標配(提綱)

個體之間的競爭學習走向團隊協同的合作學習已成為課堂改革新常態。然而這些怪象也不容忽視:過度合作、應試性合作、教學性合作、無需求的“被”合作、缺少合作資本、資源、平臺的拉朗配的淺表層合作己成為一種“合作痛”,比如僅僅改變記憶形式愉悅程度的淺表合作,"說的都是自己知道的的、不發生關聯的自說自話"的虛假合作,沒有新觀點產生或新作品、新成果出現的低效合作時常發生。這種缺少高階思維、深度學習發生的合作學習都走不長、走不遠。合作學習這種高行為活動需要與高認知行為匹配,因此,我大膽預測,2020,以深度交流、深度分亨、深度成果達成等為典型特徵的深度合作將成為課堂標配。

一、關注小組建設,讓小組真正成為小組。

合作學習先要學習合作,讓小組真正成為小組,讓同學真正成為"同學",從合坐、合作到學習共同體、精神共同體。學會合作是一門技能,是需要訓練與培養的。

有專家提出,有效小組合作學習發生需要具備五個前提條件:建立積極的相互依賴;進行面對面互動;明確個人責任和小組責任;有意培養人際和小組交流技巧;小組自動化運作、及時總結反思。

二、關注學生5G學習素養及四大學習童子功養成。

怎樣訓練學生課堂上的5G學習素養——高效閱讀、高效思考、高效傾聽、高效表達、高效記憶;

①高效閱讀

實現高效學科閱讀​,需要開展靜心、專注、模塊掃描讀訓練,需要學科板塊建模閱讀,需要培養學生閱讀速度;要重點研究破解政史地文科教材閱讀一用理科結構法思維去讀文科;理科教材閱讀(用文科思維讀理科教材)、例題閱讀。

②高效思考

思考就是讓信息建立聯繫,思考就是建構形成個人理解。

六大抓手:

藉助六頂思考帽對一個問題進行多元思維。

藉助思維導圖讓思維可視化或發現、產生個性化創新思維。

課堂上要對概念公式例題進行多元視角思考,多元發問、多元追問。

嘗試表徵加猜想全息學習新模式。

藉助對知識進行六維建構進行深度思考。

藉助推斷之梯完善推斷鏈條。

③高效傾聽

沒有傾聽,表達則無意義;

引領學生聽的層級提升一見,聽清楚,聽明白,聽出連接、感悟,從習慣評價性、選擇性傾聽走向解釋性、全身心投入的積極傾聽。嘗試建立、使用課堂傾聽條約。

④高效表達(對話)

引導學生說的層級捉升:有主題說,說明白,說清楚(有理有據藝術說)。

⑤高效記憶

五大抓手:

關注學生記憶方式差異。

藉助最新腦科學理論科學/記憶。

強化憶的訓練。

記憶的最好方式是“回想”而不是反反覆覆地閱讀相同的內容。知道記憶的誤區。

用好5R筆記法。

4、學生課堂學習的習慣、素養及童子功

①課前預習

②課堂討論

③記筆記

④課堂小結(單元小結)

三、關注合作學習內容、目的、需求、策略、工具

1、合作學習內容

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合作學習的。選擇適宜的有探究張力的合作學習任務。例如:(1)能激發探究的慾望。即問題能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2)有探究價值。即這一任務學生不能馬上解決,具有一定的挑戰性。(3)有解決的可能。即學生個體能有一些粗淺的想法,可以起步;通過群體的努力基本能夠獲得問題的解決。4)有合作的必要。即必須經過交流、爭議、思維碰撞和相互接納,才能使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策略明確化與合理化。(5)有交流的必要。即具有多樣的解決方式,能引起學生對於問題多樣的表述和交流。(6)有用語言交流的可能。有利於用語言進行表述、交流,不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適宜中小學生合作學習內容:比如(1)一個人獨立完不成,必須小組合作的觀察、實驗、活動;(2)同一性質多項內容或同一問題的多個側面,為了節省時間,為了資源共享,可以採取分工協作形式;(3)當問題可能有多元答案、多元解讀時;(4)對某個答案、觀點有質疑爭論時;(5)面對新問題、新情況一時束手無策時;(6)問題解決需要創新思維等。不需要合作學習情況:書上有現成的答案的;答案簡單的、唯一的;學生自主就能完成的;學生合作也不能解決的。

2、合作學習目的

合作學習目的是多元的。比如幫扶、協同,達成共識,發現不同等。

3、合作學習策略

合作學習形式更加精準。

合作學習小策略如:同伴互助習學法,結對反饋法,三步採訪法;輪流發言(限制發言法);複述通行證(先說對子觀點);協作互助法(二次分組、切塊拼接法);跨組反饋法(組際評價法);循環交流(內外圈);跨組二次交流(一人走,三人留);自由碰撞法(世界咖啡);四角站立法等。

4、合作學習工具

①思維導圖

②學習導圖

③概念圖

④六頂思考帽

⑤魚骨頭圖

⑥5R筆記學習法

5、合作學習需求

自學會的就不需要合作。學生確實產生了認知衝突、困惑才主動與別人合作。合作小組是自動產生的,可大、可小,可動態變化生成。

6、合作資本

合作本身就是一種交換、交流、分享,每一個學生不能僅僅是成果享受者,而還應該是貢獻者。

與別人合作是需要“資本的",你拿什麼與同伴"交換、分享"?怎樣體現自己在合作中"價值"?

四、關注深度交流、深度分享

①全身心參與積極傾聽

②有理有據、總分總表達自己觀點

③引領學生聽的層級提升一聽見,聽清楚,聽明白,聽出連接、感悟,從習慣評價性、選擇性傾聽走向解釋性、全身心投入的積極傾聽。嘗試建立、使用課堂傾聽條約。

④引導學生說的層級提升:有主題說,說明白,說清楚(有理有據藝術說)。

⑤每個人先獨立學習、思考,形成個人觀點、看法。就近組成雙人小組。分享:一個人先闡述講解自己觀點;另一個人先複述、概括對方觀點,若不明白可詢問,接著向同伴闡述解釋自己觀點及聽了對方觀點有什麼改變或產生了什麼想法。即思考自己觀點,歸納同伴觀點,修改完善自己觀點,碰撞生成新的觀點,達成共識的小組觀點;最後在大組中分享雙人觀點及觀點達成的過程。

⑥將展示環節與點評環節、點拔環節三者整合為展評導(點)合一環節

理由:展示有的是彩排後的上臺表演,說的都是己知東西,思維沒有實質參與,嚴格說真正學習就沒有發生。展示有的是講臺上小組的單向展示,缺少與臺下同學思維碰撞、互動。有的展示“解決是什麼的問題,以正確結論為主的陳述性展示多,解決為什麼、怎麼做的問題,以分析理解知識的技能和原理為主的程序性展示少,解決怎麼想的問題,以分析理解思維方法和策略為主的策略性展示更少”。有的展示因要突出全員參與,人為將展示過程割裂成片段,比如學本教學倡導者龔雄飛先生所言:一是“任務分解干擾展學協同。學生在展學中各自都有不同的展學任務,在同一時間內幾個成員同時進行不同任務的展示呈現,就會形成同一個時間內的多個觀察點、多個思維點,容易讓觀察者、傾聽者顧此失彼,無所適從,形成展學任務之間難以協同而相互干擾,從而削減展學實效。二是“任務分解割裂展學思維。小組合作展學中為了讓小組每個成員都有內容可以展示,生硬地將一個完整的結論,或完整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即完整的思維過程,刻意分解成為幾個部分,讓每個人講一部分,幾個人的講解拼合起來才是完整的思路和過程。這樣的展學任務的分配,嚴重影響了學生思維的連貫性,不利於學生完整的全面的理解學習內容,容易形成間斷的擠牙膏式的不良展學效果。

策略:首先取消預展環節,取消展示表演成份,讓展示變成問題暴露,放大展示後現場生成及展示後討論、爭鳴的反饋環節。

其次展示功能重新定位。讓學生暴露思維過程;學會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學會思考。展示重心旨在培養學生有理有據說有個性觀點的話,說有較嚴密邏輯推理、體現思維品質的話。

展示目的從達成共識到發現不同;從展示答案到分享問題、思考;從關注學生會的(懂的、正確的)到關注不會的(不理解的、錯誤的)。從關注學會說到關注學會問,從關注表達到關注傾聽。

展示主題要有探究張力。展示不是自說自話,不是輪流說提前準備的話,展示是頭腦風暴、思維碰撞,重在靈感激發,重在碰撞出思維火花。展示是關聯的,現場生成的,是在別人發言的基礎上有疑、有感、有思、有悟、有創而發。

四、關注合作學習效果達成

學生深度學習的結果或成果應聚焦知識結構的建立、可觀察的表現性行為、學科經驗的豐富、學科思想的建立,以及學科關鍵能力的形成。指向思維生長與素養積澱。

思維可視化,效果成果話。評判標準:合作學習後產生了N+1個觀點;有新作品、有新成果。

總之,深度合作標誌為:學生有高品質學習素養,具備閒熟的合作技能,學生間建立了真正合作關係、同"學"關係,因需求合作學習主動發生、真實發生;以學習(解決問題)為中心,有深度交流、深度分享,有高階思維參與,有高質量的個性化合作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