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頭版點贊淄博鄉村振興工作,快來看看吧!

  1月4日,《農民日報》頭版點讚我市鄉村振興工作,來看看吧!

  泰沂山麓向北,九曲黃河向南,位於沂蒙黃河之間的山東省淄博市,平原、丘陵、山地棋佈,土壤富硒,自然條件層次分明,發展“名特優”農業得天獨厚。

  沂源蘋果、博山獼猴桃、山東黑牛、桓臺糧油、淄川富硒農品……一個個響噹噹的“金字招牌”,讓淄博農業聲名鵲起。然而,世世代代靠著種地和進批發市場銷售換來“辛苦錢”的淄博農民,卻不能實現“地裡有好東西,就能過好日子”。

  鄉村振興大幕拉開,如何打牢產業振興這個根基?淄博市委書記江敦濤的思考頗顯理性:“聚焦高質量發展,明確‘板塊佈局、放大優勢、構築高地、融合發展’路徑,以打造‘名特優’農產品為根本,用好綠色驅動、品牌驅動、融合驅動、改革驅動等引擎,重點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等,推動實現鄉村產業振興。”

  截至目前,淄博已形成糧食生產功能區、生態有機農業區和休閒觀光農業區“三大板塊”,建成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和田園綜合體等“三園一體”160家,沂源蘋果、高青黑牛分別入選國家、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糧食生產功能區:堅定扛起“穩糧增收”責任,引導糧食生產主體與加工主體融合發展,打造“淄博放心糧油”品牌

  位於淄博北部的桓臺縣,素有“魯北糧倉”美稱,早在1990年就成為了“江北第一個噸糧縣”。2019年7月,桓臺高產攻關田冬小麥畝產達835.2公斤,一度刷新全國冬小麥單產最高紀錄;桓臺的小麥單產,連續9年位居山東省首位。

  近年來,博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桓臺縣這片沃土上茁壯成長。公司通過發展良種繁育生產、糧食規模種植、糧食烘乾倉儲和農業綜合社會化服務,已流轉土地種糧1.5萬畝,通過訂單、託管等方式帶動種糧12萬畝。

  “規模大了,就在市場上有更多話語權,上游跟種子公司談,每斤高於市場價兩角錢回收;下游跟麵粉和玉米加工企業談,實現綠色種糧、精準種糧。”博信公司總經理王信寶說。

  淄博市副市長王可傑介紹,作為農業大市,首要責任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近年來,淄博立足北部黃河沖積平原,堅定落實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和“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300萬畝以上。

  糧食生產區如何實現產業振興?種糧農民如何多渠道增收?淄博加快土地流轉,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98.73萬畝,流轉率為40.82%;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支持種糧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9102家新型經營主體做大做強,支持加工企業、供銷、商貿、糧食等經濟組織參與農業全託管、半托管社會化服務;支持糧食生產主體和加工銷售主體等融合發展,提升糧食生產機械化、專業化、智慧化、品牌化水平,打造“淄博放心糧油”品牌。

  桓臺縣起鳳鎮起南村是糧食生產專業村,村黨支部書記魏銳祚這樣介紹種糧農民的新生活:全村1498畝地,都由桓臺縣鐵牛農機合作社種著,有的是直接流轉的,有的是託管的,種的糧食產量高、質量好,就是比散戶多賣錢。解放出來的農民,種糧的收入有保障不說,有能耐的外出打工,沒能耐的進合作社打工,都能掙到旱澇保收的工資。

生態有機農業區:立足好山好水好生態,推進生態與產業融合振興,擦亮品牌、暢通渠道,讓好產品賣上好價錢

  淄博中南部的淄川區,得益於泰沂山脈北麓的好山好水,有一片佔地24萬畝的富硒土壤。

  淄川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利民介紹:“立足天然富硒,推進土壤改良和技術富硒,致力於把富硒資源優勢轉變為特色產業發展優勢。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淄川已被認定為‘中國天然富硒農產品之鄉’‘中國富硒蔬菜生產基地’,富硒農產品品牌溢價率高達800%。”

  泰沂山下景美土肥,黃河岸邊也不遑多讓。依託黃河岸邊優質的水土條件和秸稈資源,不到十年間,“高青黑牛”這一品牌已在此長成了參天大樹。

  “作為G20峰會國宴食材和青島上合峰會專供牛肉,如今,在盒馬鮮生這一高端農產品銷售平臺上,咱們的‘紐瀾地’高檔黑牛肉,可是最暢銷的品牌之一,經常成為單日銷量之冠。”山東新天地黑牛集團副總裁杜斌說。

  生態資源豐富,優特農產品多,是淄博的天然優勢,而如何讓好產品賣上好價錢,則是淄博農人近年來的工作著力點。對此,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魏坤隆給出了答案:一是有標準,二是有樣板,三是有傳播。

  淄博堅持“產業協會制定標準、經營體系執行標準、職業農民按標準生產”,狠抓標準化生產和質量安全監管,“三品一標”農產品產地認定面積穩定在70%以上。堅持園區帶動,打造品牌增收樣板,推動“生產+加工+科技+品牌”融合發展。實施農業知名品牌提升行動,利用多種傳播媒介,藉助大數據、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等現代傳播途徑,傳遞拓展淄博農產品品牌價值。建立農業品牌目錄制度,定期發佈知名農業品牌榜,實行紅黑名單制度。

  2019年12月18日,淄博市知名品牌農產品推介會走進上海。沂源高鍶蘋果、淄川軟籽石榴等名特優農產品吸引眾多客商,現場簽約銷售1.06億元。如今,淄博品牌農產品的溢價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沂源蘋果等33個品牌獲山東省知名農產品品牌稱號,新城細毛山藥等4個品牌入選“齊魯御貢”宣傳推廣計劃,累計打造“三品一標”農產品346個。


《農民日報》頭版點贊淄博鄉村振興工作,快來看看吧!

休閒觀光農業區:既要賣產品,還要賣風景,讓“優特產品+美麗風景+鄉土風情”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強勁引擎

  十多年前,因為地處黃河溼地,高青縣常家鎮蓑衣樊村還是省定貧困村。如今黃河溼地風情卻成了該村的“招財招牌”,通過發展稻魚共養、稻蝦共養,挖掘整理“笠翁情”文化,利用距縣城僅8公里的地理優勢,發展起了鄉村旅遊。

  “原先是年輕人搶著往外跑,現在是城裡人爭著上村裡來。”常家鎮副鎮長、原蓑衣樊村黨支部書記劉樹海說,“村內村外乾淨整潔,處處是景,開辦了53家農家樂和民宿,今年全村實現旅遊收入3000萬元,戶均收入達15萬元。”

  離開黃河,再進位於沂河源頭的沂源縣。2016年2月,作為山東12個市縣之一,沂源縣入選了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名錄。張家坡鎮陽三峪村農民殷兆蓮,自此生活發生了變化:“村裡成立了旅遊合作社,俺拿老房子入了股,人家改造成了民宿,掙100元錢就有俺的60元,今年已經分給俺8萬多元了。俺在村裡賣點兒花生地瓜土特產,一年也能掙個萬把塊。”

  “秉承在全域範圍內打造‘小微景點’的鄉村旅遊理念,實現‘村村有故事、處處是景點’,已有60餘個村莊涉足休閒觀光、採摘體驗等業態,2019年鄉村旅遊各項收入同比增長15%,開創了旅遊發展與農民增收的雙贏局面。”沂源縣副縣長張瑩瑩說。

  鄉村發展旅遊,不是有好山好水就行,更需破解“人地錢”的制約。對此,淄博都有了頂層設計,並付諸行動。一是探索“點狀供地”方式,推進承包地、宅基地“三權分置”,盤活農村閒置資源,也讓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二是做好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做實與農行、農信社等金融部門合作,開展好建設銀行土地經營權貸款試點,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三是搭建項目對接、產權交易、人才支撐等平臺,推動全產業鏈拓展、集群化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