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東平|非遺展播:國家級非遺項目——臘山道教音樂

臘山道教音樂初時由道教龍門派始祖邱處機所創,他的弟子龍門派第十代住持楊清榮,江蘇鎮江人氏(1478年—1548年)在臘山修建“祥龍觀”。楊清榮擅長笙、管、笛、簫等樂器,發展了道教音樂,經過歷代道徒反覆演練、創作,逐漸形成自為一體的臘山道教音樂。興盛時道徒多達300餘人,邊舞邊奏,象“達教”就是一種演奏、舞蹈相結合的表演形式。第十六代傳人祁合智、第十八代傳人杜永奎、雪永琴等在原音樂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曾多次參加省、市、縣民間音樂匯演。2008年6月,“臘山道教音樂”由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走進東平|非遺展播:國家級非遺項目——臘山道教音樂


走進東平|非遺展播:國家級非遺項目——臘山道教音樂


臘山道教音樂與嶗山道樂不同,主要以吹打樂見長。清末民初,道長祁合智用錫做成小管,又稱錫管,形似去掉銅碗的嗩吶,被列為寺廟音樂的主要樂器。其弟子張教普對此樂器演練嫻熟,吹奏技巧頗精,由此構成了寺廟音樂的特色。


走進東平|非遺展播:國家級非遺項目——臘山道教音樂


臘山道樂鼎盛時期,每逢廟會、山會期間,為趕會者演奏助興。1949年後,開始在民間收徒傳藝。1958年,道士杜永奎曾在“祥龍觀”辦起了“臘山音樂大學”,招收學員200餘人,主要傳授道教音樂演奏技藝、樂曲。1986年,當時由泰山道教協會和東平縣文化局錄製了十二首曲牌,發表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山東卷》上。中央電視臺4臺錄製的臘山道樂,多次播放。臘山道教音樂從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至今已500多年的歷史,先後經歷了10位龍門派住持的精心演練,流傳至今。龍門派道樂第十九代傳人,俗家弟子嶽耀海,道號嶽元慶,為臘山道教音樂的傳承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2019年10月20日上午,國家級非遺項目“東平縣臘山道教音樂”第二十代傳承人嶽元徵,在縣城端鼓腔戲社舉行儀式,收八名弟子為臘山道樂第二十一代傳人。


走進東平|非遺展播:國家級非遺項目——臘山道教音樂


臘山道教音樂歷史悠久、淵源流長。在臘山古戲臺上有一副對聯,“聲遏行雲,一曲生平千勝樂;歌翻白雪,五音調葉萬民歡。”這是世人對臘山道樂的讚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