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靈雅潔到沉雄朴茂,百餘件畫作展現“黎雄才的尋源之路”

12月26日,“重師造化——黎雄才的尋源之路”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啟幕。展覽由嶺南畫派紀念館、廣州美術學院、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北京畫院主辦。

从空灵雅洁到沉雄朴茂,百余件画作展现“黎雄才的寻源之路”

作為北京畫院2019年“20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展”的重要項目,此次展覽選擇嶺南畫派代表畫家黎雄才為研究對象,以“重師造化”為題,分成“萬里只車隨屐筇——對景寫生”“氣傾百代鑿洪濛——變革新風”“河山腳底藍本供——創變粉本”三大板塊,共展出了黎雄才的百餘件畫作。

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嶺南畫派紀念館館長李勁堃在展覽前言中表示,“黎雄才先生是繼高劍父先生後,嶺南畫派的又一位巨匠。他生平畫學的形成與新中國的美術史、美術教育史、山水畫史的發展大體同步,可以作為考察現代山水畫發展史中承古啟今的一個座標。他的藝術人生在新中國的美術發展中具有典型意義,不僅折射出傳統中國畫逐步向現代轉型的過程,他鮮明的筆墨特徵豐富了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的表現語言,更在新中國美術和高等美術教育發展的鉅變中確立了嶺南中國畫在全國的影響力。”

此次展覽策劃圍繞黎雄才上世紀40年代起的寫生線索展開,將其置諸於整個20 世紀中國畫發展情境之中,試圖迴歸黎雄才“尋源之路”的創作軌跡與藝術實踐,進而探尋“黎家山水”的傳承支撐乃至嶺南畫派藝術的發展脈絡。

變革者:“暴風雨中的雄鷹”

20世紀初,畫壇各界對於如何改良中國畫一再爭論,在“西學東漸”的歷史背景下,眾多畫家與學者紛紛以不同途徑開展改造中國畫的實踐活動,拉開了藝術變革的帷幕。其中,嶺南畫派大膽的革新和強烈的時代責任感,為中國傳統繪畫開創了嶄新的面貌。

从空灵雅洁到沉雄朴茂,百余件画作展现“黎雄才的寻源之路”

1999年89歲的黎雄才在廣州寓所畫室中

黎雄才(1910-2001)是嶺南畫派最為傑出的代表畫家之一,也是近現代新國畫運動的重要實踐者。其早年師從“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後留學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回國後任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副院長、嶺南畫派紀念館館長等職務。作為高劍父弟子,黎雄才直面中國山水畫困境,終其一生實踐著“折衷中外,融匯古今”的藝術主張。在任教廣州美術學院期間,黎雄才親自繪製了大量的課徒稿,分為樹木、山石、雲水幾類,步驟清晰,筆法嚴謹,深受學生喜愛,成為當時中國畫教學的經典示範。

从空灵雅洁到沉雄朴茂,百余件画作展现“黎雄才的寻源之路”

海水畫法 25x34.5cm 鈐印:雄才(朱文)

从空灵雅洁到沉雄朴茂,百余件画作展现“黎雄才的寻源之路”

宋夏珪畫法 35.5x48cm 題跋:宋夏珪多用此法,是幀略寫其意,以作畫課,雄才。鈐印:雄才(白文)

从空灵雅洁到沉雄朴茂,百余件画作展现“黎雄才的寻源之路”

畫石法 25x33.5cm 題跋:古法有以斧劈、披麻、解索等相間而不拘,此為變體,實為從對象出發而已。鈐印:雄才(朱)

師造化:“法從對象而生”

“寫生”是黎雄才創作中的基石。早在黎雄才赴日本留學之時,便學習了西方觀察自然的態度與深入嚴謹的寫生方法;四十年代起,在川蜀、西北長達八年之旅,黎雄才以寫生為途徑實現中國畫改造的踐行之路,留下數千幅畫稿。如此,經過反覆的研究、探索、實踐,最終臻於成熟,黎雄才其後創作了諸如《武漢防汛圖卷》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代表作,以此解答了“中國畫如何表現生活”的時代命題。可以說,《武漢防汛圖卷》的成功誕生是建立在大量對景寫生的基礎之上的,此次展覽也將呈現黎雄在武漢抗洪時多次親臨現場蒐集素材時所創作的十餘件寫生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黎雄才雖以山水畫著稱,但人物畫作品也並不在少數,尤其是在四十年前後更是創作了大量人物速寫。此次展覽開設“積稿盈尺何雍容”的速寫專區,其中即展出了《採藥歸來之老道》《東嶽廟道士》《蘭州寫生》等黎雄才在西北、川渝時所繪的人物作品。此外,除了觀眾熟悉的創作稿與課徒稿,展覽還將呈現黎雄才留下的幾本珍貴的速寫本。這些速寫本涵蓋黎雄才在寫生途中所見所聞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物、樹木、山石、瀑布、草蟲、花卉以及創作感悟、心得筆記,還有隨手畫下的地圖等等,堪稱為黎雄才的“旅行寫生日記”。翻開這些現已殘舊的本子,我們能夠跟隨黎雄才的印跡探尋他的創作脈絡,體會到這位嶺南畫派大師對藝術灌注的飽滿熱情。

从空灵雅洁到沉雄朴茂,百余件画作展现“黎雄才的寻源之路”

西子湖 25x31.5cm 題跋: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寫於西子湖畔,雄才。鈐印:雄才寫生(朱文)

从空灵雅洁到沉雄朴茂,百余件画作展现“黎雄才的寻源之路”

武漢市郊雪後 33x131cm 1956年

从空灵雅洁到沉雄朴茂,百余件画作展现“黎雄才的寻源之路”

灕江所見 34x50cm題跋:昔時舟行灕江,寫所見 鈐印:雄才急就(朱文)

得心源:“天地巧妙在永無重複”

2001年,黎雄才於廣州病逝。他在年逾古稀開始創作的《珠江長卷》是其晚年寫生的扛鼎之作。此次展覽展出了“貴州婁山關”段,長達7米,渾厚雄奇,筆墨酣暢。這幅總長六十餘米的《珠江長卷》被學者指出“超越了其此前構建的諸多法則”,或可認為是黎雄才對自己一生寫生之路提交的最終答卷。

從早年的空靈雅潔演化至後期的沉雄朴茂,從傳統意境到現實山水的真實訴求,黎雄才藝術的獨特價值在於他極大拓寬了中國畫創作的筆墨語言,在改變傳統中國畫面貌的基礎上圖變圖新。這種突破與創新,雖持續貫穿於黎雄才的整個藝術創作生涯,但他那種“力求真實刻畫對象”的審美定勢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時便已逐步確立。

从空灵雅洁到沉雄朴茂,百余件画作展现“黎雄才的寻源之路”

《張公堤上》 29×39cm 1954年 紙本水墨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从空灵雅洁到沉雄朴茂,百余件画作展现“黎雄才的寻源之路”

小鳥20世紀70年代26cm×36.5cm私人藏黎雄才

此次展覽並不以黎雄才為人熟知的巨幅山水為切入點,而視為是對黎雄才筆墨語言與風格演變的一次追源溯流的探索。通過這場“尋源”之旅,觀眾能瞭解到“黎家山水”之外的更全面、更具體、更鮮活的黎雄才。

展覽將持續至2020年2月2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