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相守60年,婚宴僅有一碗麵,舉家赴疆16年,她坦言:心甘情願

他和她在寒冬裡相遇,大雪紛飛卻因她而暖了心。他對她一見傾心,從此兩人便開始了一場長達六十年的愛情長跑。

如果說,好的愛情是雙方都成為人生贏家,那麼王蒙和崔瑞芳的婚姻則更勝一籌。他們對愛的表達更多的是一方的犧牲,成就了另一方。

兩人相守60年,婚宴僅有一碗麵,舉家赴疆16年,她坦言:心甘情願

圖 | 王蒙先生,崔瑞芳女士


1950年的寒冬,年僅16歲的王蒙已經是區委的團幹部了。年少有為的他每天都在忙碌著,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會在此刻來到自己的身邊。

人們都期盼著自己的愛情能夠如期而至,可到底什麼時候才是合適的呢?是年少之時,還是立業之時?或許當你遇到那個對的人的時候就是最正確的時間。而王蒙在16歲就遇見了那個一輩子愛的人,實在是令人羨慕。

當時崔瑞芳來到王蒙工作的區委,純粹只是在放寒假期間,為了減輕區委的工作壓力,崔瑞芳湊巧被學校領導抽調了過來。

崔瑞芳在院子裡解行李時,王蒙向她走了過去,打趣地說:“我好像在哪兒見過你。”經他這麼一提醒,崔瑞芳才想起原來她曾經在北京師範學校參加的一個會議就是王蒙召集的。

由於王蒙和崔瑞芳在一個地方上班,兩人常常能夠見面,尤其是在中午打飯的時候。有時候王蒙看見崔瑞芳排在隊伍的後面,他還會停下來笑著和她打招呼。久而久之,他們就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可是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很快就開學了,崔瑞芳不得不回到學校讀書。但她剛回到學校沒幾天,就收到了王蒙寄來的一封信。

信中除了關切的問候以外,還直接表達了王蒙埋藏已久的想法。他是這樣寫的:“你為什麼這麼快就離開了,你走了,也不跟我說一聲,我想你。”

從此以後,王蒙與崔瑞芳就以信傳情。當崔瑞芳的內心被王蒙一點一點地敲開時,王蒙展開了更猛烈的攻勢。他每天給崔瑞芳寫兩封信,早上一封,晚上再寫一封,就這樣不停地在信裡求婚。

面對這般強烈的愛意,崔瑞芳默默接受著王蒙帶給她的影響。她表示:“我們倆是合二為一了,融為一體了,分不清什麼方面影響了誰。”

1956年,眼看王蒙和崔瑞芳的喜事臨近,卻沒有想到王蒙會因為自己的作品《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而背上罪名,幸而崔瑞芳堅定地相信“王蒙是好人”。第二年,王蒙和崔瑞芳順利地結為夫妻。

在王蒙和崔瑞芳的婚禮上,沒有儀式,沒有主婚人,甚至沒有任何的賓客。至於他們倆的婚宴,也僅僅是自己煮的炸醬麵。

雖說王蒙和崔瑞芳的婚禮實在是顯得太簡單了些,但是那一碗炸醬麵恰恰證明了兩人的愛之深沉。那時他們沒有什麼錢財,更不要說什麼權勢了,但可貴的是兩人在一起就能抵抗世間的風風雨雨。

兩人相守60年,婚宴僅有一碗麵,舉家赴疆16年,她坦言:心甘情願

圖 | 王蒙與崔瑞芳結婚照


婚後,王蒙繼續他的寫作事業,崔瑞芳則在他一旁照顧他的飲食起居。日復一日,簡單而充實的生活也過得有滋有味。

直至1958年,王蒙依然揹負著不少組織上給予的壓力。不久後,他就被分配到北京郊區去勞動。後來又去到潭拓寺一帶養豬、耕地、背石頭。

在這期間,崔瑞芳和王蒙分隔兩地,他們對彼此的愛和擔憂也僅僅通過信封來傳遞。作為妻子,崔瑞芳什麼也做不了,只能照顧好家裡,等王蒙回來。

1961年,崔瑞芳下定決心要去看看王蒙。這天,她特意買了一盒王蒙愛吃的點心,坐著長途汽車來到王蒙勞作的地方。正當她在找王蒙的時候,只見王蒙從遠處走了過來。

按理說,夫妻久別重逢本應該是充滿喜悅的,可不知為何,在王蒙的臉上,崔瑞芳只看到了恐慌和不安。她向王蒙飛奔而去,王蒙卻只是傻愣愣地問:“你怎麼到這裡來了?”

崔瑞芳被重逢的欣喜衝昏了頭腦,並沒有感覺到王蒙此時的不對勁。她繼續興奮地說:“我來看看你,這是我給你帶的點心。”她一說完,王蒙卻像做錯事一樣,連忙催她趕緊回家。

可崔瑞芳卻依然沉浸在幸福當中,顯然她還不想那麼快離開,於是她又提出:“剛來就走?不,我要看看你住的地方,看看你是怎樣生活的。”無奈之下,王蒙也只好帶著她來到住處。並叮囑她:“你看一下就走,不要太熱情。”

剛進房間不久,王蒙就急忙對崔瑞芳說:“你快走吧,我不送你了。”此時的她已經全然沒了之前的激動,瞬間變得沮喪起來。她才明白王蒙其實一直都在信中報喜不報憂。明明他在那裡忍受著非人的折磨,卻一句也不告訴自己。想到此處,崔瑞芳的心又怎能不痛。

兩人相守60年,婚宴僅有一碗麵,舉家赴疆16年,她坦言:心甘情願

圖 | 王蒙與妻子崔瑞芳在北京西山


1962年,王蒙終於離開了那個不見天日的無底洞。好在有一位老領導推薦他去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任教,這才讓王蒙一家有安身之所。

雖然學院只是給王蒙安排了教工宿舍樓裡的一間小屋子,但對於王蒙一家來說已經心滿意足了。畢竟自從兩個兒子出生以後,這是王蒙一家四口第一次過上正常安穩的生活。

兩人相守60年,婚宴僅有一碗麵,舉家赴疆16年,她坦言:心甘情願

圖 | 王蒙用蘇制照相機拍了一張崔瑞芳抱著孩子的照片


在北京師範學院任教期間,王蒙僅僅28歲,這位天賦異稟的青年依舊對寫作熱情不減。幸運的是,他遇上了政策的調整,因此獲得了發表作品的機會。他的兩篇文章《眼睛》、《夜雨》就是這個時候發表的。

隨著作品的不斷髮表,王蒙那壓抑已久的寫作慾望之火燃燒得更烈了,這也導致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新疆作協負責人在文聯會上對他的邀請。

這時候,崔瑞芳對此事一無所知,而王蒙也是在下定決心之後才打電話告訴她的。在電話裡,王蒙說得堅定不移:“我打算去新疆。”崔瑞芳竟也答得乾脆:“你去哪,我跟到哪!”

短短五分鐘,王蒙和崔瑞芳就決定把兩個孩子也一起帶往新疆。或許崔瑞芳也考慮過孩子的問題,但是在愛情面前,她說過:

“只要和王蒙在一起,即使前方有個懸崖,必要時她也情願跳下去!”

崔瑞芳陪著王蒙在新疆一待就是16年。這16年裡,崔瑞芳和王蒙住在4平方米的小茅屋裡,僅僅一個炕頭,加上一個灶臺。

這個破舊的小茅屋還曾被貼滿各種大字報,導致王蒙落下一個毛病,晚上睡覺的時候總會突然大叫一聲,嚇得崔瑞芳難以入眠。因為她不知道王蒙什麼時候還會再醒來。可見,他們在新疆過得並不容易。

兩人相守60年,婚宴僅有一碗麵,舉家赴疆16年,她坦言:心甘情願

圖 | 1965年秋與崔瑞芳赴新疆伊犁路上,身後是天山的樅樹林


1979年,王蒙一家從新疆回到北京。除了家人的陪伴,他們在北京一無所有。他們只好暫住在北京文化局的招待所裡,住的是裡面最差的一個房間,大小僅有9平方米,房間裡潮溼悶熱,房外還夾雜著各種噪音。

但是王蒙並不在意外界對他的干擾。當然,他也想拼盡全力去彌補早先丟失的時光。在三伏天,他光著膀子就在書桌前寫作,不知流了多少汗水,最終在這簡陋的房子裡創作出一部部動人的小說。

也許沉浸在寫作中的王蒙在當時並不覺得有多艱難。可作為妻子,崔瑞芳要付出的遠遠超過他。

崔瑞芳原本可以換一個她喜歡的工作,但是為了照顧家庭,她最終還是回到了中學教書。甚至她還拒絕上高三的課,她坦言:“我沒那份精力,我為王蒙多做一些,難道不是在為自己做嗎?”

此後的幾年間,崔瑞芳都選擇更多地去犧牲自己的時間,來支持王蒙的創作。其中的艱辛不說也能想象得到。

1986年,王蒙當上了文化部長,在文學界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名氣也越來越大。

不過,王蒙僅做了三年就卸下了部長一職。人們都不理解為何他要放棄這個職位,只有崔瑞芳明白,他無需用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去證明自己的存在。

就如同王蒙曾經問過崔瑞芳的一個問題:“你怎樣證明你的真實的人生?”她回答:“有你了。”王蒙又問:“怎樣證明我的存在?”她說:“有我了。”

要說如此豁達且堅定的自信從何而來,或許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更重要的還是來自夫妻間給予的愛和溫暖。

兩人相守60年,婚宴僅有一碗麵,舉家赴疆16年,她坦言:心甘情願

圖 | 王蒙一家


王蒙卸任之後,崔瑞芳就成了他的“接線員”。因為時常有人打電話來問稿子的事,電話一直響個不停,崔瑞芳就一直在忙著回電話,她只能重複:“您有什麼事跟我說好嗎?或您留下號碼,下午4點後再聯繫。”

都說寫作的大家都總有些習慣,王蒙也是一位。他每天8點開始寫作,誰來拜訪都不見,電話也一律不接。這時,崔瑞芳就是他最好的助手。

雖說崔瑞芳這麼辛苦,但在她的心裡,王蒙不是一個負擔,這完全是出於愛。她知道王蒙永遠是一個需要照顧和寬容得一塌糊塗的呆子。而王蒙也曾坦白道:“如果沒有了妻子,自己簡直是寸步難行。”

也許在婚姻裡,回報和付出並非一定要成正比,計較得太多,愛也就淡了。

在這60餘年的婚姻生活中,崔瑞芳就此說出了心裡話:

“常言道:一個成功男人的後面,會有一個後盾型的女人。儘管這句話我不太喜歡聽,但事實上我充當了這種角色。公平地說,我已逐漸地失去了自己——但這是我心甘情願的選擇。”

兩人相守60年,婚宴僅有一碗麵,舉家赴疆16年,她坦言:心甘情願

奈何世事無常。2010年,崔瑞芳不幸查出癌症,剩下的日子只能靠著日復一日的化療來維持她脆弱的生命。

據兒子王山回憶說:“化療和放療很痛苦,母親硬扛著配合治療。她捨不得父親,捨不得兒女和孫輩。”最後的時間裡,崔瑞芳只能依賴一種名叫杜冷丁的注射劑來緩解疼痛。每天她都是借營養液讓自己勉強熬多一天。

直到臨終的前一天晚上,崔瑞芳讓兒子王山叫齊了一家人來到病床前,彷彿她已經知道自己即將離開一樣。她當時憑著僅有的力氣只說了一句話:“我能和王蒙在一起很幸福,各種大喜大悲都經歷過了,我沒有遺憾。”

2012年3月,崔瑞芳和病魔抗爭了一年多,最後還是不得不離開這個世界和她愛的人。

3月29日,在崔瑞芳遺體告別儀式上,王蒙對著棺材哭得撕心裂肺,直接跪倒在了地上。

“此身此世此心中,瑞草芳菲煦煦風。淡對荒唐成一笑,長吟塊壘亦含情。何驚惡浪同舟渡,有牽晴暉攜手行。憂患人生八百歲,朝雲唱罷晚鐘鳴。”

“京華何處是邊疆,古路茫茫恁斷腸。我願隨君經百世,君宜與我走八方。伊犁綠谷情歌苦,拉薩金佛法號長。更喜遨遊全世界,五洲盡閱是風光。”

王蒙在葬禮上作的這兩首《贈愛妻》寫滿了自己對亡妻的無限思念之情。

兩人相守60年,婚宴僅有一碗麵,舉家赴疆16年,她坦言:心甘情願

2013年,王蒙發表了《王蒙八十自述》一書,在書中,他講述了自己與崔瑞芳的情緣。從相遇到別離,這半個多世紀裡,他那些無處安放的情緒,唯有借文字一字一句地抒發出來。

他寫到:“2007年,我與家人在新疆飯店舉行了我與芳的金婚紀念。何等的感慨,何等的幸福。我們從1953年戀愛,1957年結婚,轉眼走過了半個世紀。我們非常高興,雖然生活的道路遠非平坦。在進入老年之後,我們的日子過得很好。誰也沒有想到,一貫相當健康的芳,2010年查出,她得了結腸癌症。2012年3月23日,芳去世。當然,這是我的天塌地陷。”

如今,崔瑞芳離開了,但她的影子依然圍繞在王蒙的生活中。她還活在王蒙的作品中,活在他的習慣,活在他的心底。

即便是王蒙在80歲和單三婭再婚,也無法抹去他和崔瑞芳60年的恩愛感情。

有人說王蒙太無情,卻沒有想過一位80歲高齡的老人在愛人離世的現實面前有多麼不堪一擊。重要的是,現在他抓住了那難得的曙光,不至於對生活失去希望。

正如王蒙在小說裡寫的:“明年我將衰老,而在尚未特別衰老之際,我要說的是生活萬歲,青春萬歲,愛情萬歲。”

兩人相守60年,婚宴僅有一碗麵,舉家赴疆16年,她坦言:心甘情願

文 | 南惜

圖片參考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