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明代宗朱祁鈺的功績得失?

亙古懷念說史


明代宗朱祁鈺的人生可以說是大喜大悲,在不想當皇帝的時候被人推上了皇帝的寶座,在享受權力帶來的美好時又被人無情的剝奪了一切。他在位的時間正是明朝風雨飄搖的時候,期間的一些措施對穩定朱家王朝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在位後期的一些行為如更換太子,圈禁英宗等,令臣民失望,給了英宗復辟的機會。下面簡要介紹其功過。

一、挽大廈之將傾。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太師也先入侵大同,英宗朱祁鎮率50萬大軍親征。結果在土木堡被也先包圍,大軍死傷過半,英宗被俘,太監王振及從徵大臣英國公張輔等50餘人遇難。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之變”。

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立英宗長子朱見濟為皇太子。在於謙等主戰派大臣勸進下,朱祁鈺於九月初六即位,尊英宗為太上皇,以明年為景泰元年。

這樣做的好處是,既穩定了人心,也使所俘的英宗失去了利用的價值,挫敗了也先用英宗脅迫明朝就範的目的。

朱祁鈺重用主戰派大臣于謙,為居守京師做了大量的軍事準備。

10月,瓦剌兵臨京城,13日雙方發生了激戰,于謙、石亨在德勝門擊敗了瓦剌,後來瓦刺敗走。

景泰元年(1450)八月,也先送還了朱祁鎮,明朝對瓦刺的抗戰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二、克服弊政,勵精圖治

景泰二年(1451),景帝根據徵詢到的意見,進行了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變革:

1.政治上,改變正統年間的一些弊端。

景帝朱祁鈺接受太監王振專權害國的教訓,嚴禁宦官擅權。他將擅權的太監金英抓起來嚴辦。”景秦二年春,奉御善增在監督兵馬操練的時候,與大臣勾結。景帝接到舉報後,立即將其治罪。景帝對宦官的禁約頗有成效,他在位期間,太監不敢肆意妄為。如景帝的親信太監興安,守本分,而且多次出言保護于謙。

景帝很重視清吏治,他認為:治理好國家,首先要選拔合適的官員,有了合格的官員,政事才會處理得當。因此,景帝積極探求一種合理的選官制度。

在永樂年間,地方官有空缺,由吏部選擇賢能之人推舉,御史出現了缺口,由吏部從進士中推選。

到了宣德年間出現了大臣直接推薦的情形,於是顯現了走後門拉關係的風氣。對此,景帝決定“今後方面、郡守、御史有缺,吏部從公推選務在得人。若有不公,六科十三道其劾奏之。”後來在任命布政使和按察使的時候,採用了有三品以上的官員聯名擔保的形式。

由於景帝重視選賢任能,當時所選官員是比較恰當的。

2.經濟上,勸課農桑,發展生產。

景帝在位期間,保護小農經濟,安定民生,發展生產。

景帝多次令地方官吏發展農業生產。景泰四年十月,敕諭各處鎮守、巡撫等官勸課農桑,人都要及時耕種,鼓勵開墾荒地,鼓勵因地制宜。這些規定,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景帝限制土地兼併,多次勒令兼併之家將田產還給原主。京師附近的土地兼併嚴重,對此,戶部提出丈量這些地方的土地,多佔的要退還給農戶。景帝同意了這一主張,緩解了土地兼併。

景泰二年,外威汪泉侵佔了大量土地,景帝知道後下令將汪泉侵佔的16320頃土地,還給原主人。這一措施,不僅打擊了汪皇后家族,也震懾了其他權貴。

這些措施和規定,有一定程度上土地兼併的發生,維護了小農的利益,安定了民生,發展了生產。

3.軍事上,改革京營制度,確立了團營制。

明朝的京軍分為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總兵官負責訓練,五都督府管理日常事務,兵部負貴調動,戰時則臨時選將統兵作戰。

這一制度的弊病在於統兵將領不熟悉部隊情況,號令不同意,容易誤事。于謙奏請團營訓練。

景泰二年五月,在景帝的支持下,于謙對京營制度動了大手術,其主要內容有以下方面:

  • 第一,建立團營,選拔三大營精兵十萬。分五營訓練,每二萬人為一營。毎一隊五十名,一人管隊,毎二隊又立領隊官一員;毎千人設把總官一員;毎三五千人又立把總都指揮一員。其管隊、把總、大小總兵官量才錄用。

  • 第二,總結了與瓦刺作戰的經驗,提出了安營及作戰的方法。

  • 第三,進行實戰性訓練。

這次軍事改革,使兵將相識,加強了實戰性訓練,提出了合理的作戰方法,極大提高了部隊的作戰力。

景帝在位期間,注重克服前代各種積弊,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與改革,使景秦朝致治較為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尤其是軍事制度的改革,增強了明軍的戰鬥力,使景秦年間“漸開中興”之治。

三、貪戀帝位,虐待兄長,造成奪門之禍。

皇帝的寶座改變了朱祁鈺最初謙讓的態度。登基不久他的心態就發生了變化,他決定到手的權利不會輕易讓出去。

1.對待兄長薄情寡義。

在迎接朱祁鎮回京的問題上比較消極。

朱祁鈺的心思應該和宋高宗趙構有些相似,都不希望被擄走的皇帝不要回來。否則一旦英宗朱祁鎮回京,自己的皇帝是讓呢還是不讓?讓出帝位自己捨不得,不讓呢?合法性就會被質疑。

為此,朱祁鈺在迎接“太上皇”朱祁鎮回京的問題上特能裝傻。景泰元年(1450年)六月,也先表達了送英宗會京的意思,願意與明朝講和。

景帝朱祁鈺怕哥哥回來來搶他的皇位,而當時大臣們都主張速派使臣去迎回朱祁鎮,於是景帝就召群臣商議,吏部尚書王直奏說:“太上皇蒙難,應該早日迎回。”朱祁鈺聽了很不高興,說:“我不是貪戀這個位置,是你們強迫我做的,現在你們要迎回太上皇,你們什麼意思?!”群臣聽了不知所對。于謙說:“皇帝的位置已經這樣了,誰敢提其他的建議?”景帝聽到皇位不再改動,決定安排使者出使瓦剌。但是使者李實帶去的敕書裡卻沒有迎回太上皇的隻言片語。李實只能探望了一下朱祁鎮就回去了。

然而,在蒙古瓦刺方面,也先覺得人質朱祁鎮已毫無用處,決意要送還給明朝。於是,不久之後出使瓦刺的都御史楊善,這次的敕書依然沒有迎回朱祁鎮的語言,楊善把英宗朱祁鎮帶回到北京時。朱祁鈺派到居庸關迎接“太上皇”的禮儀是:“用轎一乘,馬二匹”。楊善也沒有得到他想象中應該得到的獎勵和升遷。此後數年,朱祁鈺將長兄朱祁鎮囚禁在南宮,為了防止他與外人聯絡,朱祁鈺派人將南宮大門的鎖用鉛水堵死,將周圍的大樹全部砍掉了。並派靖遠伯王驥守備南宮,不許群臣去朝見,也不許朱祁鎮和廷臣交往,防止朱祁鎮和群臣聯絡進行復闢活動。

2.改立太子,大失臣民之心。

景帝朱祁鈺一直想廢掉皇太子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另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苦於找不動正當的理由。太監王誠、舒良為朱祁鈺出了一個主意,在“易儲”前,先對大臣們加官晉爵和賞賜金銀,進行籠絡,堵住他們的嘴巴。朱祁鈺先後將都御史楊善、王文,閣臣陳循、高谷、江淵、王一寧、蕭鎡、商輅或加官進爵或賞以財物。朱祁鈺看到時機差不多了,就提出了改立皇太子的建議。

據說,討論易儲時,景帝朱祁鈺命大臣分成贊成和反對兩部分,而當時的太子太傅、兵部尚書于謙,投了贊成票。然而,反對的人也不少,如刑科給事中林聰堅決不不署名。朱祁鈺在易儲上的做法,大失人心。

泰八年(1458年)朱祁鈺病重時,徐有貞聯合石享、宦官曹吉祥等人發起了一場政變。正月十六日晚上,他們率領大約400名禁軍趕赴南宮,砸開門鎖,將不知所措的朱祁鎮用轎子抬著,奪東華門進入皇宮,清晨,“太上皇”朱祁鎮臨朝復辟。史稱奪門之變,也稱為南宮復辟。不久,病重的景泰帝朱祁鈺死於南郊的齋宮。


閔不克


朱祁鎮、朱祁鈺
說起來,朱瞻基(宣德帝)實在不是一個好父親,雖然他在治理國家上,表現出突出的功績,但可惜在子女的教育上,他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朱瞻基去世的時候,朱祁鎮作為長子才8歲,朱祁鈺只有7歲。
這兩個孩子基本上都是在深宮之中長大,根本不懂得如何治國理政,在正統年間,完全是靠著內閣以及張太皇太后才撐起來的,朱祁鎮崇尚祖先豐功偉業,結果在土木堡一戰,落了個全軍覆沒,是整個明中期頹喪的罪人。直到復辟以後,才略微得到一些經驗教訓。
從表面上來看,朱祁鈺的功績比朱祁鎮更大一些。雖然他在位只有8年的時間,但國家因此而欣欣向榮,有了一絲生機。
第一、土木堡之間以後,朱祁鈺在朝堂穩定局面,收拾人心,起到積極的一面,這一點有助於于謙在後來北京保衛戰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第二、政治上,朱祁鈺極力消除宦官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任用賢臣,使得朝堂上的政治風氣得到顯著的提高。
第三、自景泰年間,全國各地爆發水患等災禍,對於受災嚴重的地方,分別予以不同的減免賦稅,為了節省開支,他下令從後宮中節省吃穿用度,並派專人治理水患。使得大明王朝30多年再也沒有大的水患爆發。
從這一系列的行為上來看,朱祁鈺堪稱是一個好皇帝,尤其是內閣失去了三楊,朝廷失去了張太皇太后上的又一次革新。
然而從背後來看,朱祁鈺並不是主觀上要這樣做的,而是被後面大臣推著做的。
朱祁鈺在監國時期,很明顯朝堂上的群臣就有失去控制的局面,甚至發生了當庭毆死大臣的情況(午門血案)。
而且朱祁鈺在政治上的成就,很大一部分都是下面大臣給出的實施措施。
比如治理水患,水患就擺在那裡,不得不去治理,就好像家裡的屋頂,不是有事沒事兒都上去看看要不要修,而是出了問題以後才修補。
說起來也是一個諷刺,景泰帝治理水患,用的是徐有貞(此人後來是奪門之變的首功),多麼諷刺。
再比如軍事上的成就,更多的是仰賴兵部尚書于謙。
朱祁鈺一朝全部的功績,都是因為他被逼到了眼前,因而不得不去做。
從朱祁鈺本身性格上來講,他和他哥哥朱祁鎮基本上沒有區別,他們自幼生活在後宮之中,很難體會民間疾苦,從做皇帝的角度來講,兩人也許都不合格。

漫步史書


明朝景泰帝朱祁鈺1428年—1457年),是明宣宗的次子,英宗皇帝之異母弟。正統十四年英宗北狩,郕王王朱祁鈺由監國而即帝位,勵精圖治,選將練兵,擊退了瓦刺的入侵,使明朝轉危為安。此後,又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使當時社會由亂而治,漸開中興。但是,天順元年英宗復登大位,廢景帝為郕王,結束了景泰朝的統治。景泰朝政大事記錄於《英宗實錄》之中,但多為貶損避諱。例如其中借太后之口,指責景帝貪天位,禁錮英宗,

“廢儲敗常,信任奸回,居妖妓,禮胡僧,濫賞枉費,急徵暴斂,穢德彰聞,上天屢戒,恬不知省,拒諫飾非,造罪愈深”。明代思想家李賢也指責景帝“淫蕩敗度,令臣民失望",等等。那麼,景帝究竟是怎樣一位皇帝呢?他這一生有那些功過是非呢?


一、挽狂瀾於既倒

明朝建立以來,經太祖、成祖的大力整治、嚴刑峻法,使吏治比較清明。仁宣之時,繼之以寬,吏治漸趨敗壞。正統時承平既久,政治因循守舊,不思進取;軍政日趨廢弛,屯田被破壞,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正統九年以後,太監王振漸趨專權,使當時朝政更為黑暗。在政治上,王振掌握了錦衣衛,打擊正直大臣,使朝廷中忠諫者死,耿直者戌,君子見斥。

章奏多黑白混滑,邪正倒置。軍政的破壞尤為嚴重,選軍數量超過軍隊總數的一半以上。據載:"正統十四年未多事之先,五軍都督府並錦衣等衛官旗人等3258730員名,實有1624590員名,事故1633664員名。"而且軍隊缺乏訓練,戰鬥力低下。“為將帥者,平日貪裡敗度,貪財賣軍,互相交通,匯緣黨比,戰鬥之事不習,兵戎之敢不修。將帥互為仇讎,上下自相矛盾。”這時,又發生了麓川之役,勞師糜餉,騷動江南,使本來土地兼併嚴重,社會矛盾尖銳的南方,更加動盪不安。正統九年發生了葉宗留領導的農民起義,震撼了浙、閩、贛三省。正統十三年又發生了鄧茂七領導的福建農民起義,威脅了福建等地的統治。

在國內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的同時,民族矛盾也在激化,結果使明王朝的統治陷入了空前的危機之中。

明朝建立以後,十分注意防止北邊蒙古族勢力的增長。明成祖多次親征,使蒙古族勢力受到較大打擊。此後,蒙古族的一支瓦刺(wǎ là)勢力逐漸強大,統一了蒙古各部,成為明朝北邊的強敵。正統十四年七月,瓦刺兵分三路大舉寇邊,太師也先入侵大同,至貓兒莊,右參將吳浩戰死;可汗脫脫不花入侵遼東;知院阿刺進攻宣府,包圍了赤城堡。邊報不斷傳來,失敗的消息接連不斷,於是英宗決定親征。

這一決定遭到了大臣們的強烈勸阻,但是年輕氣盛的皇帝,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的反對,於七月十六日率五十萬大軍在五十餘位大臣的扈從下,師出北京。八月一日進駐大同,目睹了屍首橫陳、血跡斑斑的陽和戰場,震驚異常。經大同鎮守太監郭敬的勸說,倉促決定退兵。八月十三日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即被也先包圍,十五日全軍覆沒,五十萬大軍死傷過半,英宗被俘,太監王振及從徵大臣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墊等五十餘人罹難。這就是震驚朝野的“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使明朝的統治陷入了崩費的邊緣,英宗皇帝的被俘,“天下聞之,驚懼不寧";京堿內“贏馬疲卒不滿十萬",

四守備力量嚴重不足。明朝面臨著宗社不保、亡國滅家的危險。郕王朱祁鈺在情急之下毅然決定留守北京,抗擊瓦刺,戰守大計定下來了。

英宗北狩(皇帝被擄到北方的婉詞)後,國無君主,皇太后孫氏於八月十八日敕諭郕王朱祁鈺監國,孫太后這樣做,固然是為了安撫郕王,使其不產生非分之想,但她仍有後顧之憂。原來英宗系孫太后所生。只要英宗在位,她的地位就不可動搖;而郕王是吳妃所生,郕王如即真,孫太后的地位就不保了。

於是孫太后於郕王根基未穩之際,急急忙忙於二十日立英宗長子朱見濟為皇太子。這為以後的矛盾埋下了伏筆。國不可一日無君,在主戰派大臣一再勸進下,郕王於九月初六登帝位,尊英宗為太上皇,以明年為景泰元年。這樣,明朝又有了皇帝,人心始安;而且使也先所俘虜的英宗失去了作用,挫敗了其要脅明朝的陰謀。

朱祁鈺監國後,就開始了京師守禦的準備工作。首先選擇了主戰派大臣王直、陳循、高谷等人組成新的通知中心。又調整了軍事指揮人員,升于謙為兵部尚書,提督各營兵馬;封賞鎮守邊疆的將領,這些將領都是素有聲望、屢立戰功的人,對他們的任命封賞,使邊城有了得力的守將。景帝還懲治了土木之敗的直接責任者,籍沒了王振的家產,公示其罪過。這一措施,宣洩了文物群臣心中不平之氣,使朝綱為之一振。

為了防止也先挾持英宗誘佔邊城,求索金銀,郕王多次曉諭邊將以社稷為重,固守城池。為此景帝頒佈多道詔敕給邊城的將士,這些詔敕的發佈,挫敗了也先挾英宗誘佔邊城的企圖,使邊將敢於拒絕也先誘惑,固守城池。

土木之變後,瓦刺勢必乘勝南侵,景帝信用於謙,抓緊時間,為居守京師作了大量的軍事準備。首先調集兩京、河南所募新兵,江北及北京諸府漕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守衛京師;又令御史白圭等十五人分往直隸,山東、山西、河南等地召募訓練民壯,備調京師,以增加京師守衛力量。其次加固了京師城牆,趕造戰車器械,調集南京武庫三分之二的武器北上,充實京軍。最後實行堅壁清野的政策,將大通倉糧運往北京。嚴明軍紀,振奮士氣,做好了迎擊瓦剌的充分準備,瓦剌也先兵臨城下,最後被明軍打得節節退敗。

但是瓦剌仍有很大的優勢,還要挾著太上皇(朱祁鎮)。為此景帝仍敕諭邊將固守城池。當時太監嘉寧叛投也先,引導瓦剌入侵,因此,同時命令邊將,如果瓦剌拿太上皇來邊城要挾,嘉寧隨行的話,邊城將士可以誘殺嘉寧,以此表示拒絕之意。太監嘉寧後來被擒殺,也先失去入侵嚮導。景泰元年四月,有大臣上諫主張求和,被主戰派大臣于謙諫回,景帝採取了于謙主戰的意見,自是邊將人人主戰,不敢言和。這一年也先先後騷擾寧夏、朔州、大同等城,均遭到明軍頑強抵抗,到處受挫,其輕視明廷之心有所收斂。

“初,虜輕視中國,及犯京師,見城池鞏固,人心之憤,始大喪氣,自是見上皇皆行君臣札。”

由於掠奪戰爭的連續受挫,又失去了與明朝通貢之利,瓦刺內部矛盾日漸突出。大明也有意激化其內部矛盾,使其互相削弱。正統十四年十月也先退出紫荊關後,可汗脫脫不花即遣使言和。景帝接受大臣王直等人的意見,厚待來使。而連年的戰爭,使瓦刺人民出現厭戰情緒。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也先不得不遣使通好,提出了送還英宗的請求。這正如明代思想家李贄所指出:“虜始挾太上賄賂,不甚仇,欲奉之還。”景泰元年八月右都御史楊善、工部右侍郎趙榮出使瓦刺,迎回了太上皇,明朝對瓦刺的抗戰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明朝對瓦刺戰爭的勝利,有著多方面的原因,關鍵在於景帝的正確決策及知人善用。首先,土木之敗後,國家面臨破亡的危險,主張南遷者大有人在,人心面臨解體。此時,景帝識大體,做出了守禦京師的決定,毅然支持了主戰派,穩固了人心。抓緊了時間準備守禦。其次,景帝信任、重用主戰派人物于謙、石亨等,是另一重要原因。用人的正確,是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最後,土木之變後,明朝選拔得力將領鎮守沿邊重鎮宣府、大同等地,穩固了已面臨崩潰的防線,屏蔽了京師,這是又一重要原因。


二.富國強兵

景帝自建國之初,就注意克服正統時期的各種弊政,勵精圖治。景泰二年,景帝提出:富國強兵的要求,令臣下獻計獻策。正統時期,奸臣當道,貪圖小利,開始與外通好,把敵寇引入京城。危及宗廟社稷。在景帝的要求下,群臣紛紛上書,清理積弊。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 (一) 改良政治

景泰年間的政治改革,基於克服前代積弊,實行新政。

太監在封建社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往往藉助於皇權,干預朝政。正統年間太監王振專權害國,景帝接受這一教訓,對宮中的宦官尤為嚴格,太監金英是英宗北狩時奉命輔佐郕王的太監,景帝將其禁錮,景泰朝廢而不用。景帝對宦官下了禁約,使他們接受教訓,不敢肆意妄為。明代思想家李贄指出:“陛下左右內侍之臣,大非前日之比,率皆小心畏慎,恪勤匪懈,守祖宗之法,絕外人之交,蓋能以覆車為鑑也。”正統時,太監王振利用錦衣衛,排斥異己,陷害忠良。景帝即位後,逐步限制錦衣衛的活動。

景泰元年正月,有人控告錦衣衛“多為私怨,指無為有,誣致人罪,且例不許辨理。”對其如此害民,景帝規定“彼有送法司不引伏者,其為辨理之。如肆為誣罔,俱重罪不宥。"景泰三年三月,又進一步規定:今後關係謀逆、反叛,妖言惑眾,窺伺朝廷等罪情,有勾結王府、外夷,窩藏奸盜,買賣官吏收財等情形,事情嚴重者,才可以如實上奏,御史複查真實之後,才可以審問。其他情形,只允許受害人告發,不得要挾復仇,誣害良善。法司審理不可受第三方干預,致有冤狂。違法重情,罪不可恕。景帝對錦衣衛活動的規定、限制,使之難於隨意羅織罪名,陷害良善,而只能循規蹈矩地履行職責,讓其不敢肆意妄為了。

正統時吏治敗壞,在官既沒有廉恥之心,理政只有肆貪淫之志,致使官場釀成汙濁之風。景帝很重視澄清吏治,認為“國家以民生為重,君臣以政理為先。政失其理,民生何由而遂?”為此,想要整頓吏治就必須有一套合理的選官制度,對此,景帝令禮部集議,根據大臣們的討論。決定今後如若郡守、御史有空缺,由吏部公選推舉;布政使、按察使有空缺,由三品以上官員保舉,如果有不公的地方,六科十三道可以共同上湊彈劾。官多擾民,嚴加裁汰。景泰七年八月,景帝下令裁汰天下添設官員,命令吏部會同戶部、兵部、工部,共裁次了浙江等布政司、府、州、縣添設的管糧、撫民、巡河海、管民壯、整理文書等項官吏一百七十八人。這一舉措,防止了官僚隊伍的擴大。

  • (二) 發展經濟

景帝在位期間,注意克服經濟制度中的積弊,勸課農桑,保護小農經濟,安定民生,發展生產。

馬政是明代百姓的沉重負擔,馬政之害,表現在俵馬之官乘機敲詐勒索,“江北俵馬之役,最稱苦累;而寄養之戶,尤多敗困。要其所以,則侵漁多而費用繁也"。景帝即位後,採取了一些措施,逐步加以克服。正統十四年十二月頒詔天下,嚴禁典牧之官科斂害民。廢止每年印俵馬匹派遣侯、伯、內官的成例,每年印俵馬匹僅派御史負責。御史品級不高,不敢任意勒索,更不能像權貴一樣橫行不法。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養馬之家所受的科斂之害。最泰三年三月,根據太僕寺卿李實的奏諸,規定“兒馬十八歲,騍馬二十歲以上免算駒",四從而解決了不合理的賠補問題,使馬政漸趨合理。同時還廢除了洪武時設立的糧長制。

景帝注意保護小農經濟,限制土地兼併,多次勒令兼併之家將田產還給原主。京師附近的順天、河間等地土地兼併嚴重,大量田土被官員私自佔取,或為草場,或立莊所,動計數十萬頃。間接小民納糧地畝,多被佔奪,每年賠糧草給他們。對此,景帝敕令歸還所佔田傾給老百姓,這一舉措施和規定,尤其是令兼併之家退還其所佔的田地,有效地控制了土地兼併的發生,維護了小農土地所有制,也就安定了民生,發展了生產。此外,景帝還多次敕令地方官吏勸課農桑,發展農業生產。要求各處鎮守、巡撫等官勸課農桑,各級官吏、里老者諭鄉村,除士、工、商外,人人都要及時耕種;鼓勵墾荒;鼓勵因地制宜,適量種植桑、棗、漆、柿等作物,並以農桑考核各級官吏。這些規定,尤其是設置專職官員,鼓勵了荒田的開墾,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 (三) 軍事改革

京軍是明代重要的作戰力量,分為五軍、神機、三千三大營,分別有總兵統領訓練。平時五都督府掌管著其軍政,兵部負責調動,戰時則臨時選將統兵作戰。但此中有著很大積弊,調兵時效率低下,不同的軍隊有不同的規矩,各個軍隊首領互相都不認識,形成了一種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現象,強弱不分,對於突發狀況很難應對,為此,在瓦剌不斷騷擾的情況下,為了備邊,景帝聽取于謙建議,讓軍隊採用團營的訓練方式,雖然是臨時的戰前訓練,但是貫了徹兵將相識的主張。可以說這是兵團制的誕生萌芽。

景泰二年五月,在景帝“富國強兵”的要求下,于謙召集兵部、五軍都督府、總兵官等人討論“軍馬如何可以戰無不勝”的問題,並提出了實行團營制的主張,得到了景帝的支持,進行了影響較大的京營制度的改革。其主要內容有以下方面:第一,建立團營,選拔三大營精兵十萬。第二,總結與瓦剌的作戰經驗,提出了安營及作戰的方法。第三,進行實戰性訓練。第四,規定各級軍官伴的數量,限制私役軍士的發生。

這次軍事制度的改革,有著長遠的影響。這次軍事改革使兵將相識,加強了軍隊的實戰性訓練,提出了合理的作戰方法,大大提高了部隊的作戰力。對此,《明史》評價:“于謙創立團營,簡精銳,一號令,兵將相習,其法頗善。”有人認為,這一改革雖然沒有能夠遵循祖宗之法,要以此興除積弊,振弱為強,足以讓內憂外患的大明振作起來。可以說這次重大軍事制度的改革,是非常成功的。


浮人語

綜上所述,景帝繼承了民本傳統思想,其在歷史上的功績是不可泯滅的。在土木之變、宗社幾危的關頭,他堅決主戰,篤任賢能,勵精政治,強寇深入而宗社義安,再造功良雲偉。其後又採取一些措施,克服社會積弊,使景泰年間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生產發展,國力強盛,出現了中興之治。當然,景帝在位期間,也勞費民財興建寺廟、大量度僧等,尤其是在處理太上皇及太子問題上頗有失誤,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以至於因此而失去了寶座,身死西宮。


參考文獻:

《英宗實錄》 《明史》 《繼藏書》 《明經世文編》 《明書》 《國檀》 《於忠肅公集》《天順日錄》 《古穰雜錄》 《錦衣志》


海浮人


明代宗朱祁鈺,一位本來與皇位無關的王爺,卻因為“土木堡之變”被推上皇位這個令萬人羨慕的座位。朱祁鈺在這個座位上坐了僅僅八年,八年內,立下自明成祖朱棣篡位以來,最耀眼的功績-保衛北京城,補了自己哥哥朱祁鎮捅下的婁子。也糊塗了一回,不遵守約定,廢掉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功績


“土木堡之變”後,剛剛上位的朱祁鈺,面臨著一個關於明朝未來國運的嚴峻問題,那就是遷都或者不遷都。“土木堡之變”中,北京三大營20萬精銳全軍覆滅,留守京城的話,未必抵擋的住士氣正旺的蒙古大軍。南遷的話,就會喪失差不多半壁的江山。在正統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的早晨,明朝展開了關於遷不遷都朝會。朝會之上,大部分人選擇了遷都,少部分人選擇堅守。在兩派人喋喋不休之際,兵部侍郎于謙,以北宋南遷,“靖康之恥”,來說服眾臣。突然間風雲轉變,大部分人站在了于謙那邊,少部分人依舊選擇遷都。

不管多少人選擇遷都還是堅守,抉擇權終究只在皇帝朱祁鈺的手裡。遷都的話,將會丟失半壁江山,保住性命。而不遷都的話,一旦京城被攻破,朱祁鈺自己就得成為蒙古軍的俘虜,遺臭萬年,可能連性命都保不住。在堅守可能丟失性命,遷都則能保全性命的兩種選擇下,朱祁鈺選擇了站在於謙,可能丟失性命,但依舊要堅守北京城,誓要和京城共存亡。備戰!迎戰士氣正旺的蒙古大軍!升于謙為兵部尚書,主管保衛京城的戰事。

朱祁鈺做出了一個正確的選擇,蒙古大軍來犯之際,于謙帶領京城九門將領守住了京城,守住了大明王朝的頸椎,全城上下一片歡呼!朱祁鈺的這個選擇,徹底影響了大明王朝未來的命運。

過失

朱祁鈺在皇位上坐久之後,對皇位產生了依賴感,雖然自己的哥哥朱祁鎮已經回來,但朱祁鈺絲毫沒有放棄皇位的打算,甚至還把自己的哥哥囚禁起來。被野心衝昏了頭腦的朱祁鈺,除了將自己的哥哥囚禁起來,還打通內閣成員和眾大臣,

背棄當初和孫太后定下的約定,廢棄了朱祁鎮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太子。雖然朱見濟僅僅被立為太子,兩年後便去世,但朱祁鈺被野心衝昏頭腦,不遵守約定的行為,永遠的載入了史書之中。


永樂解史


在整個大明王朝的十六個皇帝中,有一個比較奇特的存在,就是明代宗朱祁鈺。朱祁鈺本來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個兒子,在自己的哥哥朱祁鎮當上皇帝之後,他被封為親王。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朱祁鈺應該就此富貴一生,沒有什麼問題的。

可是意外還是發生了,在瓦剌也先入侵的時候,明英宗朱祁鎮輕率地率領大軍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這個地方被也先擊敗,幾乎全軍覆沒,而作為皇帝的朱祁鎮則被瓦剌軍隊給俘虜。也先在得到了明朝的皇帝之後,自然把他當做奇貨可居,打算利用朱祁鎮作為人質,從大明朝獲取鉅額的好處。

如果這樣的話,當時大明江山確實處於岌岌可危的時候,兵部尚書于謙等人勇敢地站了出來,堅決立朱祁鈺為新的皇帝,斷了瓦剌的念頭。本來沒有任何可能當上皇帝的朱祁鈺,因為這次意外發生,最終被大臣推舉出來,登上了皇位。不得不說權力這個東西實在是一個誘人的東西,朱祁鈺當上皇帝之後自然就不願意再下臺,所以也不願意贖回自己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

不得不說,朱祁鈺當皇帝的時候還是有一定功績的,至少抵禦了瓦剌的入侵,避免了明朝短期滅亡。同時他在朝政上,任用於謙等大臣,雖然稱不上大治,但是也算得上是比較清明的時代。不過朱祁鈺的命實在是不大好,他的兒子在他當上皇帝之後不久就夭折了,而他自己的身體也不好,年僅30歲就英年早逝。因此朱祁鎮很快得以復辟,並且將朱祁鈺在年號給砍掉,草草的以親王之禮安葬。朱祁鈺之所以短命,恐怕也是因為他在皇位上承受了太多的壓力,假如他沒有碰到這件事情,一直當親王的話,我覺得他應該能多活很長時間。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明代宗朱祁鈺是明朝皇帝裡面很特別的一個存在,被廢除過帝號,又被恢復過,也是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沒有安葬在十三陵的明朝皇帝,原因當然是他和兄長明英宗之間的皇位之爭。

明代宗朱祁鈺對於明朝的延續來說,很明顯是有功的,公元1449年年,“土木堡之變”發生後,本來被俘的明英宗是留有兒子在家,並且已經封為皇太子,是法定繼承人,但以于謙為首的文官集團卻擔心皇帝年紀太小,不足以領導軍民抵抗瓦剌大軍,所以堅持擁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繼位,以成年藩王繼位來安撫軍心、民心,並帶領大家趕走瓦剌人。

朱祁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以外藩的身份繼位,他在位期間最大功績當然就是放手使用於謙,並且以國家元首的身份領導大家打贏了

“北京保衛戰”,成功的將外敵趕出長城外,還將瓦剌人準備利用被俘的明英宗進行的各項陰謀一一擊敗。

至於後來和回到明朝的明英宗之間的糾葛,實在是很正常,朱祁鈺本來是沒有機會當皇帝的,也早早的出外就藩(就是封藩在北京附近),只不過因為意外才當上皇帝,從人性的角度來講,沒有誰當了皇帝后還願意退下來。

甚至於朱祁鈺還為了皇位就在他這一支傳承下去,賄賂百官,想把皇太子換成他自己的兒子,這些行為都是正常的行為,既然讓他上去了,他就該為皇位和後代著想。而且朱祁鈺也算不錯了,關了明英宗七、八年,卻始終沒有對這位對他的皇位威脅最大的人下手,即便他的兒子已經夭折的情況下。

當然,他最後被顛覆也是因為兒子被夭折,他絞盡腦汁才立為太子的唯一的兒子不幸病死,然後他自己也病重,這就不怪底下人起不好的心思。總得來說,明代宗朱祁鈺的上位是明英宗自己折騰出來的意外,不是自己要爭的,被趕下臺也是意外,誰讓他沒多生幾個兒子備用?

被囚禁倆了多年的明英宗對他的怨氣很大,在朱祁鈺死後下詔書嚴厲指責他,給他“戾”的諡號,還不准他葬入十三陵。好在後代皇帝都知道他扶危定難的功績,明英宗的兒子明憲宗時就已經恢復了朱祁鈺的帝號,南明時,弘光皇帝繼續追諡,不但完整的給了他17個字的皇帝諡號,還追加了

“代宗”的廟號,也算是給了朱祁鈺正確的對待和承認。


孤寡老人講歷史


朱祁鈺是一個幸運兒,也是一個悲劇人物。他的幸運是因為他的哥哥朱祁鎮因土木堡之變被抓,他的不幸是因為自身貪婪,加上所立的太子朱見濟早夭,他本人身體狀況不佳等等。他本人的功績得失主要如下:

朱祁鈺最大的功績:領導了北京保衛戰,穩固了即將傾覆的大明社稷。

由於哥哥朱祁鎮輕信權宦王振,冒然親征瓦剌,在親征路上的各項部署又是一錯再錯,最後發生了大明歷史上恥辱的“土木堡之變”,導致大明軍隊中的幾十萬精銳一戰之後就損失殆盡,朱祁鎮本人更是淪為瓦剌的階下囚,成了歷史上少有的級別最高的俘虜。土木堡之變的消息傳來,舉國震驚,朝廷上下充滿了恐懼,後宮的那幫娘們各更是手足無措,把宮裡包括身上的金銀首飾都拿出來送到瓦剌,以為這樣可以贖回朱祁鎮,結果恰好是適得其反,送去的鉅額金銀財寶都成了肉包子打狗,得了好處的瓦剌把朱祁鎮當成了搖錢樹,瓦剌首領也先帶著朱祁鎮四處扣門、漫天要價,妄圖不戰而獲取利益。此時,朝廷內部主降的聲音更是不絕於耳,平時指點江山的大臣們在危急時刻瞬間被打回原形,變得軟弱無能,絕大多數的大臣都主張遷都南京,甚至已做好了遷都的打算。

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那個“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勇敢的站出來,堅決反對遷都南京,因主少國疑而力主立二十一歲的朱祁鈺為新的國君,領導朝政。在於謙等人的“威逼利誘”之下,原本毫無僭越之心的朱祁鈺戰戰兢兢的登上了皇帝寶座,開始了長達八年的皇帝生涯。在他的領導下,于謙等能臣干將紛紛得到了重用,于謙等人夙夜匪懈,調兵將、充軍糧、穩軍心,很快從新建立起了能夠和瓦剌一決高下的軍事實力。而自從土木堡大勝之後,瓦剌首領也先就日夜思考著重新恢復祖先的輝煌,野心與日倍增。終於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月攜土木堡勝利的餘威,發動了對北京的進攻。在於謙等人的正確安排和充分準備之下,所有軍隊均列陣於城門之外禦敵,老百姓也勇敢的參戰,真正的是軍民一體、上下一心,軍隊用刀砍、槍殺,民眾用石砸、棍敲,在北京上演了彪炳史冊的北京保衛戰,打敗了來犯之敵,粉碎了了瓦剌軍企圖奪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轉危為安。

朱祁鈺最大的錯誤:眷戀權勢,手足相殘。權力就是男人最好的春藥,從上位之初的戰戰兢兢,到初嘗權利滋味的甜美,再到深陷權位的誘惑,朱祁鈺的掌權、控權慾望日益膨脹,發展到最後,他對皇位的眷念達到了瘋狂的程度,為了長久當皇帝和自己的兒子接著當皇帝,他殘忍的打擊反對者,還使出了賄賂大臣的昏招,在他的一手操持之下,原本的太子朱見深被廢,而自己的兒子朱見濟被立為太子。朱祁鎮回朝之後,以為從此逃出生天的朱祁鎮只不過是從草原上的囚徒變成了皇城內的囚徒,朱祁鈺對朱祁鎮的迴歸充滿了恐懼和痛恨,他完全不顧手足之情,對朱祁鎮極盡傷害之能事,不但讓朱祁鎮缺衣少食,甚至連朱祁鎮乘涼的大樹也砍伐移走,從心底想把朱祁鎮活活整死。

朱祁鈺最大的失敗:用人不察,啟用了一群極度自私的奸佞。

朱祁鈺任用的石亨、朱友貞等人,卑鄙無恥、自私自利,恨不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們不懂得感恩朱祁鈺給他們的機會和平臺,不在乎朱祁鈺和他人的生死,只在乎自己是否能得到最大的“功勳”。在一眾奸佞的利益驅使下,朱祁鎮重新復位,而失去朝廷掌控力的朱祁鈺只能在床榻之上苟延呻吟。

朱祁鈺最大的不幸:兒子早夭,身體不佳。朱見濟在被立為太子後的第二年就夭折,而朱祁鈺也沒有其他兒子作為太子之位的備選。另外,朱祁鈺本人身體不好,也是造成大權旁落的一個原因。

朱祁鈺最終的結局:病死皇榻,降格葬之。

朱祁鈺經歷給我們的啟示:一是權利不可太貪,二是做人不能太絕,三是要勤於鍛鍊身體。

個人愚見,不當之處企望讀者批評指正。


鐵匠波波


明代宗在“土木堡之變”後,被大臣于謙與孫太后的極力擁護下,登上皇位。他是政治形勢的產物,是一位悲情的人物。可他的功績不是可抹滅的。臨危受命,削平惑亂,使百姓安居樂業,穩定局面。只是美中不足的是,小人趁機作亂。

一、明代宗被政治形勢下,登上皇位,堅守北京保衛戰

公元1449年,土木喪師、英宗被俘的消息傳至北京,使明朝統治者第一次感到了亡國的危機。在一片恐慌氣氛中 ,翰林侍講徐有貞 提出遷都南京以避瓦剌, 但遭到于謙等人的堅決反對。

于謙指出:“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 天下根本 ,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

在於謙等人的堅持下, 明廷最後決定通過抗戰救亡圖存。抗戰路線一經確定, 接下來迫切需要解決的,便是明英宗被俘後出現的皇位空虛問題 。

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其時明英宗已成為瓦剌人的俘虜 ,但名義上仍是明朝皇帝 。明朝如不能儘快立一個新皇帝 ,瓦剌人不僅可以拿明英宗要挾 ,甚至可以用明英宗的名義嚮明朝官員、軍隊發佈命令 。

這對明朝的抗戰活動顯然極為不利。而且, 封建統治的基本要求是國不可一日無君,沒有皇帝, 明朝內部的穩定也難以維持。然而由誰來繼承皇位呢 ? 明朝皇位繼承的一般原則是:有嫡立嫡, 無嫡立長 , 兄終弟及 。按照這個原則,皇位自然應該由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浚(後改名為見深)繼承。可是朱見浚當時只有三歲,完全不具備處理國事的能力 。

當瓦剌軍隊隨時都可能發動大規模進攻 、明朝存亡繫於一線之時 ,立這樣一個幼兒作皇帝顯然不合適。處在這種情況下 ,當時在皇位繼承問題上擁有決定權的孫太后(明英宗之母)儘管在內心十分希望由她的長孫朱見浚繼承皇位 ,但也不能完全無視抗戰的需要,於是她採取了一種變通辦法 ,即 :讓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史稱景帝 ,年號景泰)繼承皇位,同時將朱見浚立為太子,並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從表面上看 , 孫太后的這個辦法既可滿足抵禦瓦剌人的現實需要 , 又可保證皇位最終由明英宗的兒子繼承 ,似乎十分周到 。然而實際上 ,當她做出這一決定之時, 已經觸犯了封建制度的大忌,並埋下了未來皇權之爭的禍根 。

二、明英宗的迴歸,代宗心存善念,只是囚禁,皇權爭鬥激烈,奪門之變,明代宗慘敗

景泰元年八月 ,瓦剌太師也先在軍事上屢屢受挫、明英宗失去了利用價值和瓦剌內部矛盾日益加深的情況下 ,欲將朱祁鎮送回明朝國內 。

從倫理上講 ,明廷對此是沒有理由拒絕的 。然而朱祁鈺此時更關注的卻是如何才能保住意外得來的皇位。他知道, 英宗回國後必然對其皇位構成威脅,所以對此事多方加以阻撓。

當廷臣奏請派使臣往迎英宗時, 他惱火地說:“當時大位 ,是卿等要我為之 ,非出朕心。” 直到于謙說:“大位己定, 孰敢有議 ! 但欲答使盡禮紓邊急耳。”朱祁鈺才說:“從汝 ,從汝 。”但即便如此 ,明朝連續兩次派出使臣 ,朱祁鈺的詔書中仍未提及迎歸明英宗之事。

只是由於也先求和心切, 加之明朝使臣巧言善辯,明英宗才得以回國。明英宗即將到達北京之時 , 明廷內在迎歸儀式和安置明英宗問題上又出現了嚴重分。

很多大臣從道德倫理和國家聲譽考慮, 認為迎歸儀式應隆重 。而朱祁鈺則力主簡化儀式 , 淡化影響。最後 ,迎歸儀式非常簡單 ,只派翰林院侍讀商輅率一轎二馬迎於居庸關。迎至北京後, 也只是在東安門草草舉行了一個授受帝位儀式, 之後便將明英宗送進南宮 , 實際是將其禁錮起來了 。

不僅如此,為了防止朱祁鎮復辟 ,朱祁鈺還嚴禁他和廷臣交往 ,並派人對南宮嚴加監視 。

在明代宗執政的八年時間裡,知人善人,廣開言路,重用於謙,使百姓安居樂業。對朝內消除閹黨勢力,穩定朝局,使大明江山轉危為安。

在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鈺突然得了重病。皇儲問題,再次面臨選擇。直到16日後,朱祁鈺的身體康復。就在第二天早朝時,發生了奪門之變。

明英宗與孫太后顯然早知此事,甚至可以說,他們就是幕後策劃者。《明史》記載:徐有貞得知石亨等人的計劃後,問石亨“南城亦知之乎?”石亨說“一日前已密達之。”

朱祁鈺之死,有很多的文獻都將其歸於疾病,並稱明英宗復位後,很關心朱祁鈺的病情。從奪門之後以來,朱祁鈺的病重還沒有快要喪命的程度。

明代陸釴更明確說:“景泰帝之崩,這宦官蔣安以帛勒死。”由於可見,明英宗關心朱祁鈺的病情,此地無銀三百兩。如果說明代宗寡恩薄情,那麼明英宗與孫太后更為殘忍。

明代宗去逝後,明英宗不允許他葬進明十三陵。朱祁鈺也是明代皇帝唯一一位沒有葬入帝王陵寢的皇帝。

明代宗的功績得到後世之人的認可。吳晗:"景帝是個好皇帝,是值得我們紀念的。"

總結:明代宗在北京保衛戰,使大明江山轉危為安。臨危受命,削平禍亂。讓百姓安居樂業。功勞很大,是一位明主。只是美中不足的是,太過仁慈,歷朝歷代皇權爭鬥,都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局面。


史學長空


代宗本來是沒有資格或者是沒有機會去當皇帝的。但是土木堡之變後,為了穩定朝局和人心,代宗走馬上任,先為監國,後見英宗回朝無望,國不可一日無君,太子年幼,於是在於謙和孫太后的力挺下登基為帝。

明代宗朱祁鈺

明代宗只做了八年皇帝,為政期間擊退瓦剌,使大明避免了南宋的慘案,後又任用於謙等賢臣,誅殺王振餘黨,於國於民,他都是好皇帝,不過他也並沒有展現出十分好的政治智慧和治國手段,算得上是一位守成君王。

皇權是誘人的,代宗也無法逃脫。他不顧大臣反對,將自己的侄子廢掉,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又在迎回英宗的問題上態度模糊,好不容易迎回英宗,怕自己的帝位被這位兄長搶去,將他囚禁在南宮之中。後來太子夭折,又不斷寵幸后妃,瘋狂要生自己的兒子,貽誤朝政,終於在景泰八年病倒,南宮之變一月後歸天。

縱觀其一生,他原本只不過做一名親王便好,遊山玩水,縱情於詩畫,但是歷史的車輪將他推向了前線,推向了皇位,於是他的一生就此改寫,他這一生到底是好是壞,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恐怕就連他自己也說不清吧。

明史記載:景帝(代宗)當倥傯之時,奉命居攝,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權而得其正者也。篤任賢能,勵精政治,強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績良雲偉矣。而乃汲汲易儲,南內深錮,朝謁不許,恩誼恝然。終於輿疾齋宮,小人乘間竊發,事起倉猝,不克以令名終,惜夫!


萬葉實錄


流年答案:明代宗是明朝眾多皇帝中唯一死後沒有進入明十三陵的人,這裡面有他哥哥的私心在裡邊。但是,他到底有沒有資格進入明十三陵呢?答案是,有資格進入的。明代宗這個人有功有過,總的來說功大於過,而他的過在後人看來也只是人之私心罷了。一句話,美中稍有瑕疵。

朱祁鈺登上皇帝

西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打擊瓦剌,命自己的弟弟朱祁鈺擔任監國,處理朝廷大事。出征不久,由於太監王振的私心作祟,胡亂指揮,直接導致明英宗被困於土木堡,而明英宗也被瓦剌軍生擒。

國不可一日無主,就在明朝群龍無首的情況下,于謙等人一致推舉監國朱祁鈺就任代理皇帝,改國號為景泰,朱祁鈺也叫景泰帝。就這樣,朱祁鈺臨危受命,當上了皇帝。帶領軍民組織了北京保衛戰,與瓦剌對抗到底,最終也取得了勝利,為土木堡之辱挽回了一絲尊嚴。

朱祁鈺的功績

  • 首先,毫無疑問,朱祁鈺最大的功績就是保住了北京城,要不明朝又要重蹈北宋的覆轍了。西元1449年十月,瓦剌大軍已經到達北京城下,在於謙等人的勸諫下,朱祁鈺登上皇位,率領大家誓死抵抗瓦剌軍,保住了明朝的江山社稷。要不然明朝又得分為北明和南明瞭。

  • 朱祁鈺為政期間是一位英明的皇帝。他廣開言路,招賢納士,清除閹黨,重用於謙等一批賢臣。明朝的政治格局在他手裡出現了煥然一新的局面。當時山西和山東等地出現災情,朱祁鈺一度給那些受災的地方減免了很多的賦稅,同時倡導廉潔辦公,努力發展經濟。積極治理水患,開溝造渠,將黃河之水引入大清河,再引入大海,一度平息了當地的水患。

朱祁鈺的私心

明英宗被瓦剌俘獲後,朱祁鈺是不希望他回來的,但是明英宗還是被放回來了。放回來後,明代宗害怕自己的皇位被奪去,就把明英宗關在南宮,一關就是八年。後來,還把明英宗的兒子,也就是太子朱見深給廢了,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封為太子。這一點體現了明代宗的私心,想把皇位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久後,朱見濟夭折,明代宗病重,明英宗再次當上皇位。

小結

明代宗也是一位可憐的皇帝,危難之際當上皇帝,化險為夷,好不容易當上皇帝了還是個短命皇帝。從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造福百姓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很好的皇帝的,可命運就是這樣。在這裡,朱祁鈺的私心可以忽略,這也是人之常情,他任然是一位好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