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變後朝堂群毆打死三人,朱祁鈺轉身要逃,被于謙一把拉住

正統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是一個計入史冊的日子,只因為這天發生了大明朝最為嚴重的一次朝堂鬥毆。其實也不能算是鬥毆,而是單方面的毆打,參與人數達數百人,當場打死三人。而這次朝堂鬥毆的原因,還要從明朝第一代專政宦官王振說起。

朝堂群毆的源頭:王振專權

王振是落第的秀才,也算是滿腹經綸,在明英宗幼時自閹入宮照顧他。深得明英宗的信任,凡是王振說的話,明英宗就相信並且認為是最正確的。

正統七年,對王振最有壓制力的張太皇太后因病逝世。明宣宗朱瞻基給明英宗朱祁鎮留下的三位顧命大臣楊榮在兩年前病死,楊士奇因兒子犯罪告老還鄉,楊溥也垂垂老矣。赫赫有名的“三楊”內閣已經在歷史上謝幕。王振最怕的人基本上都已經死去,加上皇帝的信任,他輕而易舉的獨攬大權。

土木之變後朝堂群毆打死三人,朱祁鈺轉身要逃,被于謙一把拉住

王振畫像

王振掌權以後,結黨私營,把侄子王山和王林提拔為錦衣衛同知和指揮僉事,把心腹馬順、郭敬等人安排在各個重要職能部門。排除異己,打壓朝堂中的反對力量,許多大臣因此入獄。貪財收賄,許多人為了升官發財,每次朝會都給王振送禮,外官回京時要先給他準備禮物。更有無恥之人幫助他收錢財,並當眾公佈數目以討好王振。

王振掌握朝政、統領群臣,朝中上下全是王振的眼線,正直的大臣敢怒而不敢言,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王振並不滿足現狀,他有更大的報復,希望能夠建功立業、名留青史。

土木堡王振身死,皇帝被俘

正統十四年,瓦剌首領也先兵分四路,對大明分別發動進攻。蒙古諸部曾在朱元璋和朱棣的父子的壓制下節節敗退,這讓王振認為蒙古諸部不過是紙老虎,一捅就破,建功立業的機會來了。朝廷經過會議之後排除駙馬丼源率兵作戰。王振一看建功立業沒自己什麼事啊,不過想想也對,自己身為太監是斷無可能帶兵出征的。不過他想到了一個辦法,第二天,宮中傳出消息,明英宗朱祁鎮要御駕親征,令朱祁鈺監國,並下令召集20萬大軍,立刻出徵。朝中大臣多有反對,但是在明初皇帝御駕親征是家常便飯,朱元璋、朱棣、朱瞻基都曾做過,所以反對聲音並不是很激烈。5天之後,朱祁鎮和王振帶著數百朝廷重臣和20萬大軍揮師北上。軍馬未動,糧草先行,大的戰役基本上需要一個月甚至數月的時間來準備糧草,而王振只准備了不到五天就信心滿滿的出征了。

土木之變後朝堂群毆打死三人,朱祁鈺轉身要逃,被于謙一把拉住

正統十四年八月,王振死在亂軍之中,明英宗朱祁鎮被俘,20萬精銳之師頃刻之間化為烏有。

朝堂鬥毆事件全過程

土木堡失利之後,徐珵提出天命已去,只有遷都到南方才可以避禍,這個建議得到朝中大部分大臣的支持。此時以兵部侍郎于謙為首的主戰派喊出了“建議南遷之人,該殺!”的口號。並以“獨不見宋南渡乎。”說服了朱祁鈺,堅定了他抵抗蒙古軍的信心。既然對待蒙古軍的大方針定下了,那麼就到了秋後算賬的時候了。雖然王振已死,但是他的黨羽還在。

土木之變後朝堂群毆打死三人,朱祁鈺轉身要逃,被于謙一把拉住

徐珵畫像

八月二十三日朝會,朱祁鈺詢問大臣今日有何事上奏。朝堂中先是沉默了一段時間,氣氛壓抑。突然,督察院右都御史陳鎰出列,高聲說:“閹黨王振平時禍國殃民,作惡多端,現在又害的皇上被俘。不滅族不已平民憤、安人心!”其聲音之大,語速之激昂實屬罕見。不但如此,說著說著,陳鎰開始抱頭痛哭,十分慘烈激動。朱祁鈺現在還不是皇帝,不知道如何處理(哪怕是皇帝估計也會被嚇一跳),只能沉默不語。群臣一看朱祁鈺一言不發,更加憤怒,不顧禮儀爭相向他彈劾王振。一時之間,朝堂上叫罵聲、痛哭聲聲聲入耳,甚至有人已經哭倒在地、撒潑打滾,完全沒有了昔日為官的風度。

朱祁鈺考慮再三,還是不敢做出決定,王振是皇帝的心腹,而自己只是代為監國。於是下令:“百官先出宮,此事日後再議。”大臣們聽到這個命令,很默契的站在原地,沒有人執行。該痛哭流涕的繼續哭,該站著發愣的站著發愣,用哭紅的雙眼死死的盯住朱祁鈺。當然,也有人繼續“懇請殿下殺王振同黨,滅其全族。”朱祁鈺繼續沉默,大臣們又開始激動起來。

土木之變後朝堂群毆打死三人,朱祁鈺轉身要逃,被于謙一把拉住

錦衣衛指揮使馬順是王振的死忠,本來聽到彈劾已經嚇的瑟瑟發抖,但是看朱祁鈺遲遲不下令,膽子慢慢大了起來。心想:殿下不下令處死我們,帶我不薄,趁現在我要多拍拍殿下的馬屁。於是,馬順仗著有朱祁鈺的口諭,訓斥大臣,讓他們趕緊離開。

馬順此人能夠巴結王振一路升為指揮使,按理說也不是無能之輩,但此刻對形式判斷卻犯了致命的錯誤。他一語激起千層浪,猶如往炸藥桶裡扔進了一根點燃的火柴。戶部給事中王竑聽到馬順的訓斥,氣的發抖,王振在時你欺負我們,現在王振不在了你還欺負我們,跟你拼了。王竑三步並作兩步衝到馬順面前,一拳打在了馬順的臉上,接著用手中的朝笏劈頭蓋臉的往他頭上砸。將馬順打到在地也沒有解心頭只恨,撲上去用牙咬掉了他臉上的一塊肉。

土木之變後朝堂群毆打死三人,朱祁鈺轉身要逃,被于謙一把拉住

朱祁鈺畫像

有第一個就會有第二第三個,群臣心中激盪,立馬擼起袖子把馬順圍了個裡三層外三層。跑的快的還能進去過兩下癮,跑的慢的只能在外面吆喝:“打死他,讓他囂張!”這些平日裡溫文儒雅,落落大方的官員們現在如同市井潑皮,兇猛野獸。打了好長一段時間才停手,而此時馬順已經被朝臣們用拳頭和腳活活打死。

朱祁鈺此時已經完完全全的蒙了,不知道在想什麼,只希望此時監國的不是自己。馬順死了,可是朝臣們並不解氣,有一些大臣高呼“請殿下交出王振同黨。”朱祁鈺已經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此時,還好身邊的太監金英機靈,令人將毛貴和王長隨尋來。這兩個人也是王振的死忠,兩人剛剛進入大殿,就被激動的群臣按在地上打。很快,兩個人也被打死了。朝臣依舊不解恨,有些人自發的去尋找王振的侄子王山,另外的人繼續盯著朱祁鈺,朝堂上還是一片混亂。

土木之變後朝堂群毆打死三人,朱祁鈺轉身要逃,被于謙一把拉住

朱祁鈺怕了,他已經不抱希望能讓朝臣通過自己的命令離開了,只想自己家趕緊回去。倘若朱祁鈺跑了,難保不會出現錦衣衛中人前來找朝臣尋仇,從而演變為兩方互毆,而文臣是肯定打不過錦衣衛的。朱祁鈺並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他也來不及考慮,一個轉身就想要離開。

朝堂發生鬥毆的時候,兵部侍郎于謙的腦子還是清楚的,他沒有參與到毆打三人的隊伍當中。他不想用這種方式洩憤,只想堂堂正正的處死王振的黨羽。但現在他看到朱祁鈺要走,知道如果監國一走,朝中必定大亂,死的人會更多,而且多半不是王振黨羽。於是一個健步衝上去,拉住朱祁鈺,高聲說:“殿下,馬順等人,其罪該死,請殿下恕百官無罪!”

土木之變後朝堂群毆打死三人,朱祁鈺轉身要逃,被于謙一把拉住

于謙畫像

朱祁鈺終於從渾渾噩噩的狀態中清醒了過來,知道想要穩定局面必須下此命令。於是他下令恕群臣無罪,並且下令將王振的侄子王山凌遲處死。而此時,大臣們也終於清醒過來,一方面對朱祁鈺的命令拍手稱快,一方面也有對於謙的感激之情。禮部尚書王直說道:“國家正賴公矣,今日雖百王直何能為!”


這次鬥毆事件雖然是大明朝堂的一個汙點,但也因此順利將王振黨羽連根拔除。從禮法上來講,朝臣們這一放蕩的行為是不可取的,馬順等人不應該由他們打死,而是交由司法部門處罰。但是,朝堂上每個人都知道前幾年正是因為這些人,朝綱不振、烏煙瘴氣,國家走向衰敗。現在又把20萬將士埋在北方,害得皇帝身陷敵營,這些人雖萬死不能平民憤。所以,朝臣們在此次鬥毆中扮演的角色是正義的化身,是反抗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