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的是誰帶跟誰親嗎?

百諾恩負責人小薛


孩子真的是誰帶跟誰親?我看不一定,這要看情況的。

我們家兒子出生時第一個抱他的是外婆,從小一直是媽媽帶的,爸爸經常出差,一個月回來幾天。平時兒子都和外婆親,可是上幼兒園時,老師問他最愛誰,他說“我最愛爸爸,爸爸是我最喜歡的人。”外婆和媽媽都傻眼了。

一般來說,嬰兒剛出生時,會對第一個抱他的人最親。

人類寶寶出生時,發育還不完全,需要媽媽的餵養,因此對媽媽非常依戀。從小得到足夠的愛,孩子長大了就更獨立,更愛冒險,因為他知道身後有愛他的親人。

這種嬰兒對媽媽的依戀效應,說明得到足夠的愛,是寶寶獲得安全感的前提。

孩子跟誰更親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孩子和誰呆在一起更有安全感,換句話說,就是孩子認為誰更愛他,他就和誰更親。

所以,通常誰帶大的孩子就和誰親。

你愛不愛孩子,不是你自己說了算,而要孩子說了算。

但為什麼有時候外婆帶大的孩子,卻和偶爾帶帶的奶奶更親呢?

這就是孩子雖小卻很敏感,他們會按照自己的辨別能力來判斷誰更愛他們,他們在誰那裡更有安全感。外婆帶大,卻更親近奶奶,那麼就是孩子不認可外婆帶孩子的方式。

外婆帶孩子做規矩,限制孩子的行為,對孩子嚴格要求;奶奶則順著孩子的要求,孩子想做什麼都可以,讓孩子自由自在的。孩子自然會認為奶奶更愛他,外婆不愛他。

在孩子小的時候,很多習慣的養成確實很重要,但如果做規矩帶來的是對孩子心靈上的壓制,那麼這種規矩還是晚些時候做才好。因為相比習慣的養成,孩子心理健康更重要。完全可以等孩子再大些時,慢慢告訴他,而不是生硬的要求他聽話照做。

很多著名作家回憶自己小時候,想起的總是最寵他的那個人。要求很嚴的父母,也許能教育出世俗眼中的成功少年,但他們絕不會成為孩子心中最愛的人。

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和自己更親近?

告訴他,你愛他,給他足夠的安全感。

愛孩子,不一定非要從小板著臉說教。不要說“我是為了他好”這種話,要想想,你給孩子的真的是孩子需要的,還是你自己期盼的?

孩子很單純卻很敏感,你是真愛孩子,還是把孩子看出自己的私有財產,孩子都知道。

因此,當孩子和那你不親時,你就要好好反思自己哪裡做錯了。

我特別反對虎媽和狼爸,他們只是把孩子當做自己的試驗品,來實踐人生。

反思我家兒子會最喜歡爸爸,也是因為每次回家爸爸都會陪著他做遊戲,帶著他瘋,怎麼樣都行。

而媽媽和外婆,平時要管著他,這不許那不許的,讓孩子覺得很不開心。


因此,我們不能總是拿大人的眼光來看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如果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就要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換位思考,放低姿態,孩子自然能感受到你對他的愛。

你愛他,他自然就和你親近了。


預見孩子


觀點:孩子真是誰帶跟誰親嗎?還真未必,要分情況而定。

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你帶他的時候他是和你最親的,但如果和你分開幾年,就未必會再和你親了。

我們常聽人們說“喂不熟的外孫”,意思就是說姥姥再怎麼帶外孫,最後外孫卻還是和她不親。生活中,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姥姥帶外孫帶了好幾年,最後孩子卻和她不怎麼親。

我們對門的王阿姨,外孫不到一歲就交由她撫養,剛開始,孩子一到晚上就哭鬧不已,她就抱著在屋裡轉悠,一直轉悠到深夜孩子睡著為止。孩子半夜發燒,她抱起來就往醫院跑,跑到醫院才發現自己忘了換衣服,穿著睡衣就出來了。

就這樣,她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到三歲,才由孩子的父母接走。

此後,王阿姨就經常唸叨孩子,可是一年後,再見孩子時,王阿姨呆住了。孩子躲在媽媽身後,怯生生地看著她,已經不認得她了。一年的時間,磨光了孩子的記憶,消除了孩子的感情,在孩子心中,外婆儼然成了一個陌生人。

從科學上來說,幼小的孩子所接觸到的外界信息會以零散碎片的形式存儲於大腦中,但由於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善,存儲的信息就會不斷更新,新信息逐漸覆蓋掉以前存儲於大腦的零散碎片,舊信息則被完全遺忘。對於三歲前的孩子,尤其如此。

所以孩子再見到王阿姨時,已經完全不認得她了,更不會說和她親了。

但若一個孩子,你一直把他帶到大,帶到十幾歲,他就會一直和你親下去。

大一點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記憶和價值觀,並且在你長期和他相處的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這種感情,是不可能輕易被抹掉的。

鄰居嫂子,夫妻兩個常年在外打工,兩個孩子都是由爺爺奶奶養大的,一直養到初中畢業。而今,這兩個孩子都已20出頭,每次從外面回來,都會給爺爺奶奶帶一大堆東西,在他們心中,爺爺奶奶養育了他們,除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就是自己最親的人。

所以說,對於太小的孩子,你帶他的時候他跟你親,離開他以後,他可能就會把你遺忘,不再跟你親了;而對於從小一直帶到大的孩子,他已經完全懂事,和你有了深厚的感情,就會一直和你親的。


萌娃新學堂


孩子誰帶跟誰親,不見得,因為表妹家的倆娃,姥姥帶的多些,孩子仍喜歡奶奶,說說表妹家的寶吧。

表妹家的例子

姨家表妹兩個寶,大的5歲,小的3歲,從小奶奶和姥姥倒替帶,一年裡姥姥帶的時間長些。我姨帶孩比較細緻,每天給孩洗澡,孩的衛生要求嚴,小零食從不買,孩子玩完的玩具也要自己收。姥姥帶的那段時間,寶都是乾乾淨淨的。

奶奶呢,比較疼孫子孫女,只要不玩危險的東西,咋都行。而且孩子要零食完全抗不過孩子磨,娃一要就給買。孩子衛生照顧的也不細。還有奶奶吸菸,帶娃時有時會吸,妹妹實在不好說。

今年妹出差比較多,倆寶放在姥姥家上了四個多月幼兒園,四個月裡姥姥照顧倆寶很細緻,習慣培養的很好。前幾天,兩個孩子放假不想在姥姥家呆了,想奶奶了吵著要回家。爸媽來接,倆娃扭頭就走,小的還說,“再也不來姥姥家啦”。走時大夥問姥姥和奶奶誰好,倆寶都喜歡奶奶不喜姥姥~~

您看我妹家孩子,姥姥帶的多,但要求嚴,孩子不喜歡姥姥,有時孩子誰帶真的未必跟誰親啊。

感想

分析妹妹家寶不喜歡姥姥的原因:姥姥太嚴、要求高,而奶奶更能滿足孩的要求,兩相對比孩子當然更喜歡奶奶,雖然奶奶照顧的少,可孩心裡還是覺得能給買好吃的,讓他們隨便玩的人就是“好人”。

其實孩子小時候有些分辨不出來,當然會喜歡些讓自己舒服的看護對象。這也說明,孩子看護中應積極主動的回應孩子,更有溫情、更有溫暖可能更好些。

我姨是真的愛孩子,若方法稍柔和些,和善而堅定。孩子做的好時,抱抱他們、多些溫情的鼓勵孩子會感受的到;而奶奶完全溺愛式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利。孩子教育中應是權威型的,孩子做的對的關愛、表揚和鼓勵,明顯做的錯的,告訴孩子這不對,應該怎麼做,不強制、不忽視也不溺愛,這樣教育孩子更好些。

寫在最後

孩子教育真是項難研究的課題,作為新手父母和隔代的祖輩們,與時俱進更好些,養育好孩子身體的同時,多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給與孩子更多的關愛和教導。至於孩子誰帶跟誰親,真的要看教養方式如何,和善而堅定的養育和教導,一定會是誰帶跟誰親,您說呢~


格桑花談育兒


這個問題我也擔心了好久,但是我家寶寶還真不是

1.寶寶五個月,開始上班,擔心寶寶不親自己

生完寶寶五個月就上班了,婆婆給帶,那個時候就開始擔心寶寶不親自己怎麼辦,於是上班的時候各種心不在焉,各種想寶寶,但是由於當時還在餵母乳,一回家寶寶就超興奮的撲向我,目的是吃奶,不過內心還是高興的,說明寶寶是想我的

2.寶寶一歲半戒奶,擔心寶寶不親自己

一歲半的時候戒奶了,我又開始焦慮,寶寶一整天不見我,也不用吃奶了,沒有了奶,他就不需要我了,不跟我親了,那段時間確實因此焦慮過,可是我發現只要我在家我兒子就不找他奶奶,吃飯得我來,上廁所我來,兒子還是愛我的

3.寶寶兩歲半,喜歡跟爸爸玩,擔心不親自己

寶寶長大了,小男孩喜歡和爸爸玩車車,踢秋秋,每當到了玩的時間,問他,寶寶跟誰玩啊,他毫不猶豫的說跟爸爸,因為爸爸是男生,好吧[捂臉],但是寶寶睡覺的時候就得媽媽抱,他喜歡扣我肚擠眼才能睡覺,但是他每次扣完就會把我的衣服蓋上,就這個動作真是超級暖心,好吧寶寶愛我遠超乎我的想象

所以寶媽們不要因此焦慮了,自己的寶寶肯定是親自己的,多跟他互動,多愛他,他遠比我們想象的愛我們



浮塵裡的遐想


孩子真的是誰帶跟誰親?大多數小孩兒是這樣。特別是在很小的時候。我家小孩兒是奶奶帶大的。小時候唱的歌都是世上只有奶奶好。每天粘著奶奶給他講故事。我下班回來基本上不理睬我。有時候我心裡會有點兒失落。等孩子慢慢長大了。家長要學會跟他一起玩。有和孩子有共同的愛好。和他一起探討問題。這樣他也慢慢的跟媽媽親了。我也奉勸各位家長,不管你工作有多忙。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陪陪孩子。不要錯過孩子的每一段成長過程。



國錦紅


我覺得孩子不一定誰帶就跟誰親,而是誰對他好他就跟誰親。

其實在孩子幼小的心裡,誰最關心自己,他們看得很清楚,誰願意陪自己玩,願意哄自己睡覺,那就是他們最親密的親人。

我家小堂妹,叔叔的小女兒,自出生一個月後到初中畢業都是奶奶帶著,夫妻倆在外面打工,一年才回家住個七八天。按照一般人的理念,我堂妹肯定是跟我奶奶更親厚的,可惜沒有,初中畢業後,回了家也很少去看望我奶奶。

而叔叔的另一個女兒,我家大堂妹,小時候為了逃避計劃生育,送給她姨家裡帶,到了初中才回家住,大堂妹稱呼她姨夫姨媽為爸爸媽媽,一有時間就在姨家裡住,比對親身父母要好太多。


同是一家人,為何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呢?

其實很簡單,我奶奶只是負責把我小堂妹養大,管吃管喝,對於其他方面關心還不如我媽媽她嬸嬸。而大堂妹呢,她姨夫姨媽把她當女兒看待,關心她的生活、學習等各個方面。

在我的帶娃觀念中,不管多難,孩子都要自己帶,參與孩子的童年,才不枉為人父母。

著名的教育作家尹建莉老師曾說過一句話:不親自帶自己的孩子,就是瀆職。

不糾結孩子誰帶就跟誰親的問題,父母對孩子的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大的關心和呵護。

盡到了作為父母的責任,孩子自認就跟你親厚。


樺霖媽媽


是這樣的。這點作者深有體會,自己的親閨女先不說了,講侄女的女兒丹丹,我到她家,她最喜歡跟我玩,我牽她上街,給她買玩具買圖書,進公園她寸步不離地尾在我身後並與我親熱合照。再講外孫女也是很小我就領她,陪著她她玩推她騎小單車抱她上街上超市去幼兒園接她教她寫字畫畫,每晚睡前她都會進房間來問晚安,吃飯時,我有相應的坐椅,我不在建水時,有人坐了,她會說:不許坐,那是我阿公的專座,她跟我幾乎天天晚上都要視頻聊天,有次在西安機場候機,我也蹭網連接上與萬里之外的傣家小阿妹聊一會,她有什麼好吃的,也沒忘了留給我,她陪著她媽到昆明看病,幾個人上館子點了大盤烤鵝她說:不準吃完得留下一些讓阿婆帶回去給我阿公吃!她跟我特別親!配圖中有4幀是跟我最要好的外孫女。








阿鼎AD


同意這種觀點。人的心理學和影像學都證明,人是一種容易親近動物,有血緣和無血緣只要是從幼年期就開始真誠撫養,一般說久而久之必會“知恩必報”。我孫子現在一歲兩個月,他奶奶(我妻子)從他出生那天起就一直在我兒子家照看,開始,孩子小,不認人。現在家中的人他都認識,媽媽下班,以前不理不睬,現在往媽媽懷裡撲;爸爸下班見了,往爸爸懷裡撲。但是天一黑,誰都不要,只要奶奶,和她睡。當然,這不能說明以後大了就不愛和喜歡爸媽了,只是說他長大後,肯定會對他奶奶好。假如一個孩子,從小你就沒有親近撫養,長大後他會回報你多少?


全喜628


我生二胎的時候女兒才3歲,她說話說的早,一週多的時候就跟我說要個妹妹,2歲時候看她很孤單才有了生二胎的想法,也是為了等我們百年後她有個說話的伴,真的生了個妹妹,從小灌輸的思想就是妹妹是你要我生的,你負責,她們共同相處了2年多,雖然有時候會被妹妹氣的咬牙,手抬起來卻打不下去,生氣了就是隻想讓妹妹說對不起,不想打她罵她,好幾次我都說妹妹不乖那不要了,扔出去,她就會抱的緊緊的,這方法我屢試不爽,雖然這兩年裡我承認我的精力真的跟不上,煩躁的時候也總是會那大寶,過後又後悔,她真的沒錯,剛開始她會鬧脾氣要我抱,冷靜下來我問為什麼要抱,她說你出去也抱妹妹,回家也抱妹妹,睡覺也抱妹妹都沒抱我,回想是這樣,後來自己也反思了,只要空了就抱抱她,親她,說愛她,也許她年齡還想,沒有那種大孩子的思想,沒有太多的時間讓她以自己為中心過,所以她能接受這種落差,像大點的孩子十幾歲了,過了十幾年哄著捧著的生活,突然來一個她心理上就有了落差,爸媽會不會就不愛我了,如果是女兒會不會覺得爸媽嫌棄我了,想要弟弟了,所以 要生二胎還是趁早


女人是塊鐵


孩子真的是誰帶跟誰親

因為我家孩子比較多,我大姐生下來跟著奶奶,二姐則跟著姥姥長大。

這導致我大姐上初中的時候,休息回家還會去奶奶家住。平時有什麼好吃的也會想著給奶奶吃。媽媽和奶奶有什麼矛盾的時候也會向著奶奶。

我二姐也是這種情況,上小學的時候,我二姐早上從我姥姥家出發,下午回我們家待一會兒,接著再回姥姥家,每天都是姥姥家、學校、自己家,然後去姥姥家這樣轉一圈。

這中間還有一個小小的笑話:有一天我問二姐爸爸去哪裡了,然後二姐回答的是:你爸爸去水庫啦!後來每每說起這件事我們都會笑話二姐。

日久生情、感情是需要培養的,在親情這方面的作用尤為重要。尤其是孩子小的時候,生活上需要照顧,帶他的人為他做的每一件事,他們都會記在心裡。心理學上的研究,孩子三歲以前的依戀期,孩子對照顧他的親人特別依戀,這是從小產生的,影響深遠。

孩子和父母有了深厚的感情基礎,也不怕別人帶。

比如我家的小寶寶,是我從小一手帶到一歲五個月,母乳也是到這個時候。然後白天是有奶奶照顧,晚上我帶著他睡覺。

這種情況下小寶對我還是很依戀的,只要是我在身邊,他都不會去找奶奶。看見我就會很高興、很撒嬌,一看就是有深厚感情基礎的母子關係。

所以說如果允許的話,寶寶最好自己帶到三歲,最起碼也要帶到一歲半。不併不是說帶到三歲或者是一歲半就不管了,而是說帶到這個年齡,然後白天在由別人帶對寶寶來說是比較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