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時期精品瓷器賞析 喜歡乾隆的朋友可以看看

【 清乾隆 祭藍釉天球瓶】

清代乾隆時期精品瓷器賞析 喜歡乾隆的朋友可以看看

古雅端莊,線條優美圓潤,器內與底部均施白釉。通體施飾霽藍釉,勻淨明亮,蒼妍奪目,一如宣窯之寶石藍,其出色之妍麗獨步有清一代,為乾隆同類御瓷之冠。其高度達55釐米,恢宏大氣,非常罕見。天球瓶是受西亞銅瓶造型啟發而燒造的瓷器,瓶形為直口、長頸、豐肩、假圈足。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其創燒於明代永樂年間的御窯廠,以青花為多見,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清雍正、乾隆兩朝時值盛世,清朝皇室對永宣窯器的推崇致使摹古之風盛行,御窯廠承命竭力摹制,所出之品幾類古物,尤以雍正中期至乾隆早期最甚。其中天球瓶作為經典的永宣器類得到廣泛的摹制和創新,除了傳統的青花品種以外,還新添許多的門類,例如五彩、粉彩、鬥彩等多彩繪瓷器和顏色釉品種,達到“師古而不泥古,仿古而不忘新意”的境地。

【 清乾隆 粉青釉浮雕「子孫萬代」圖葫蘆瓶】

清代乾隆時期精品瓷器賞析 喜歡乾隆的朋友可以看看

瓶呈葫蘆式樣,小口,短頸,束腰,臥足,造型飽滿,端莊大氣。葫蘆瓶通體內外滿施粉青釉,釉面勻淨光澤,釉汁肥腴,釉質細膩,與玉質之瑩潤如脂殊無二致,光華內蘊,臻於純美。外壁模印淺浮雕纏枝葫蘆紋,其枝蔓疏朗有致,佈局之妙,獨見匠心。剔刻精湛細緻,富具立體感,所施粉青一色,溫潤厚腴,秀美天成,淡淡的嫩翠色,予人無限嬌美之感。外底處模印「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此瓶端莊秀麗,繪製技法嫻熟,紋飾密而不亂,富有裝飾美感,為乾隆時期的典型器。

【清乾隆 粉青釉葫蘆瓶】

清代乾隆時期精品瓷器賞析 喜歡乾隆的朋友可以看看

瓶取葫蘆為形,豐盈飽滿,直圓口微斂,斜肩,束腰,腹部渾圓,淺挖足,形制規整,造型端莊秀美。胎質細白堅實,通體施豆青釉,勻淨潤澤,器底內凹為足,足內青釉之下,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青釉葫蘆瓶自雍正朝開始燒造,延續至乾隆、嘉慶兩朝,作為寓意吉祥的觀賞器陳設於宮中。與乾隆朝常見的繁縟之風相異,青釉葫蘆瓶素淨淡雅,為乾隆皇帝尚古摹古的代表。據《乾隆三年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江西》記載:“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催總白世秀來說,太監高玉交……冬青有蓋葫蘆罐一件……交與燒造磁器處唐英”。可見,乾隆皇帝對青釉葫蘆瓶喜愛有加,或願借其美好寓意祈求王朝昌盛、福祿萬代。此葫蘆瓶形制端莊典雅,青釉瑩潤清新,淡雅脫俗,暗合道家清靜無為的追求,長生不老之仙境勝景似在眼前。葫蘆瓶又有福祿萬代、多子多福的寓意,更增添驅邪祈福之意。在道家的出世與民俗的入世之間,實為文人士人修齊治平理想的完滿呈現。

【清乾隆 青釉鏤空纏枝花卉紋內繪青花六方套瓶】

清代乾隆時期精品瓷器賞析 喜歡乾隆的朋友可以看看

器高40釐米。是乾隆早期御窯廠燒造的器物,器型規整,工藝精湛奇巧,集粉彩、琺琅彩、鏤空等多種裝飾技法於一器,紋飾圖案融合了中西文化,代表了中國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紐約蘇富比1984年6月12日,編號292同類參考資料: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珍藏康雍乾瓷器圖錄》,頁440,圖版122號本件應與本拍品成對,二件全同,唯開光處鏤空花朵小異比較:香港佳士得1991年3月18日,編號606同件復現於香港蘇富比2000年5月2日,編號639香港蘇富比1988年5月18日,編號272二者應本成對,均外加醬釉描以粉彩金銀蓮紋,而鏤空部分較小並以靈芝瓜果代替纏枝花卉紋飾。

【清乾隆 仿官釉三羊開泰尊 】

清代乾隆時期精品瓷器賞析 喜歡乾隆的朋友可以看看

撇口,束頸,豐肩,鼓腹,圈足外撇。頸部和腹部三組凸起的雙弦紋裝飾,肩部飾三羊首,寓含三羊啟泰之意。通體施仿官釉,上布大小開片,釉面瑩潤,細膩凝厚。底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工整古雅。三羊尊摹自周漢銅壺,為雍正後期御窯廠的創新雋品,乾隆初年御窯單色釉瓷器承前朝遺緒,成就斐然,代表乾隆時期單色釉最佳品質,本品是為一例,無論器形、胎釉均與雍正者無異。其造型古樸典雅,釉色靜穆溫潤,肩部飾三羊首,既具古韻,又添新意,寓含三羊啟泰之義。頸腹之際各飾雙道凸弦紋共三組,令造型富見線條之變化。三羊開泰,因古時「羊」、「陽」通假,亦稱「三陽開泰」。

【清乾隆 粉青釉模印夔龍紋雙耳扁壺】

清代乾隆時期精品瓷器賞析 喜歡乾隆的朋友可以看看

呈扁圓形,唇口,短頸,溜肩,鼓腹,收脛,足部略外撇。通體施粉青釉,釉面光潤凝膩,有玉之純淨盈透感。器身自上而下共有七層紋飾,均以模印夔龍紋為主,間或點綴弦紋或鼓釘紋一週以示分隔,口沿及近足處以回紋裝飾,兩側自口沿至下腹均有鏤空的卷草紋耳,纖細曲折極易損毀,如此完整保存至今實為不易。底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整器紋飾、器形均完美對稱,以極佳的視覺平衡為其平添莊重、穩定之感,紋飾及構圖頗具古意,典雅質樸。

【清乾隆 青釉鏤空纏枝蓮紋瓶】

清代乾隆時期精品瓷器賞析 喜歡乾隆的朋友可以看看

清代乾隆朝的梅子青釉淺浮雕器,滿工,為四層紋飾,瓶頸為蕉葉紋,瓶肩為牡丹紋,主體為纏枝蓮紋,底部為菊瓣紋,瓶底為白釉且有輕微的波浪紋;胎質潔白堅硬,釉面溫韻;高35.5釐米,口徑4.5釐米,底徑12釐米。

【清乾隆 窯變釉長頸瓶 】

清代乾隆時期精品瓷器賞析 喜歡乾隆的朋友可以看看

直口長頸,溜肩鼓腹,端莊大方,挺立超拔,外壁滿鋪窯變釉,釉面滋潤,瑩亮奪目,通體色澤妍麗濃烈,典雅含蓄,口沿紅、藍二彩斑斕交融,妙得宋鈞釉神韻。瓶底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窯變釉為雍正時期創燒的仿宋代鈞釉品種,《唐英瓷務年譜長編》中記載,唐英於雍正七年三月,“派廠署幕友吳蕘圃調查鈞窯器釉料配製方法”,成功燒製出這一品種,並多次奉命燒造,足見皇帝對窯變釉的偏愛。成為清代名貴的色釉品種之一,以雍正、乾隆二朝仿燒的製品最好,釉色以紅為主,天藍、月白、綠及褐等色,交融流淌,猶如火焰般萬紫千紅,絢麗多姿,俗語有“窯變無雙”,謂其變化莫測,獨一無二。拍品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清雍正祭紅膽瓶及南京博物院藏清乾隆窯變釉瓶於器型、釉色上較為相似,茲可比較。此只窯變釉長頸瓶為乾隆時期典型窯變釉官窯代表作,無論是器型還是釉色都堪稱經典,完整保存至今,頗為難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