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廣州發展那麼快?

城市匯


愛我廣州,愛我羊城!紅棉花綻放,春天來了!幾十所高等院校都在廣州,給廣卅劍新帶來活力。乘粵港澳大灣區優勢!廣州的創新未來雄居!祝福省城!湛江人民支持廣州建設!是世界貿易進出口中心!騰飛吧!





宋德山8



開埠滬漁村粵上皇


錯了。

廣州正在衰落,2018年經濟增速位居十大城市倒數第3。

廣州之所以衰落,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產業落後,廣州主要產業是服裝批發、房地產、物流、傳統工業。近年來,全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北京的傳媒、互聯網,深圳的科技、金融,上海的工業、金融,都在高速發展,此外 杭州、成都、武漢等地的科技企業也在崛起,而廣州卻沒有跟上全國經濟轉型的步伐,逐漸走向衰落,2018年各城市經濟數據顯示,在十大城市中,廣州經濟增速位列倒數第3,與衰落的天津、意外的重慶成了難兄難弟,其中 廣州工業產值下降、外貿出口下降……

2:排外,廣州是個非常排外的地方,到過廣州的人都非常清楚,雖然廣州人口頭上不敢承認。

3.市容市貌較差,很多人說廣州是城中村之城,這個描述不一定恰當,但卻非常形象,除了市中心的一小片建設的好外,整個市區就像個特大號縣城,髒亂的市容,混亂的治安,悶熱的天氣……

總之,產業落後,不適合工作;市容、氣候較差,不適合居住,自然也就留不住人才,惡性循環,衰落之勢難以改變……


SLOVEM1


粵港澳大灣區既是自然地理的概念,也是經濟地理、文化地理和政治地理的概念。從自然地理角度看:它有著背靠大陸腹地、面向西太平洋的良好區位,具有在藍色港灣和珠江三角洲區域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良好自然稟賦。

從經濟地理角度看:其位於我國改革開放前沿和“一帶一路”的交匯之地,是我國對外開放與交流合作的戰略樞紐。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它已形成特有的制度、體制、機制和市場融合優勢,已成為帶動國家創新發展的引擎和輻射東亞、南亞、東南亞發展的經濟支撐帶。

從文化地理角度看:這一區域由於傳統文化與工業文明、東方文化與西方文明的長期交融與碰撞,形成了積澱深厚、韻味悠長、包容互鑑、歷久彌新的特定文化生態。它的發展、融合與傳播,寄託著我們民族的文化理想,有著很強的空間張力。

從政治地理角度看:它承擔著經略南海、友鄰東南亞區域、消解地緣政治衝突、維持長期繁榮穩定、以“一國兩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國家願景和歷史使命,是我國在全球化條件下將國家戰略與參與全球治理實現互動的引領性平臺。

大灣區的新使命是通過競合、融合,充分發揮區域的要素優勢、開放優勢和文化優勢,促進制度創新,深度和世界規則與標準對接,形成率先突破的能力,帶領中國實現現代化和偉大復興。廣州是國家中心城市。國家賦予中心城市的任務主要有三:國家戰略要津;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輻射帶動大區域發展。為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進程中,更好地擔負起國家中心城市的使命和責任,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加強與港澳的經濟、文化聯繫,把握好與其開展制度層面合作的機會,充分利用港澳在體制、機制和營商環境方面的優勢,主動對接國際規則、國際標準,以開闊的視野推動改革和制度創新,打造好外向型經濟新體制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創新版、升級版,先行先試,為國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作示範。

二是抓住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重塑全球創新版圖、全球經濟結構、全球供應鏈時產生的歷史機遇,提升創新資源管理能力,促進新動能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牽手港澳深,整合區域創新、金融、商務中介、自由貿易、綜合交通等要素和產業優勢,培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形成全球產業引領能力和價值鏈管理能力。

三是打造以企業為主導和主體的創新平臺,注重模式創新,發展以數字經濟為主要特徵的平臺經濟,促進經濟組織和產業生態由線形結構、網狀結構向矩陣型結構轉變,把生產、交易、消費過程轉化為跨區域和跨社群的價值創造、文化認同、資源共享、市場互動過程,使這些高度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平臺,成為廣州互聯網時代新生產關係的樞紐。

四是實現國家創新體系、產業創新體系和社會創新體系高效對接,搭建對接和相互轉換的平臺,減少國家創新戰略、產業創新意願及社會與市場創新能量之間的摩擦,提升創新效率,降低創新成本。


財經趣彈


美國的首都在華盛頓,金融中心在紐約,silicon valley科創中心在舊金山落杉機,波音飛機在西雅圖,航母在Newport News ,汽車在底特律。

而上海,航母大飛機特斯拉通用大眾F1,集海陸空國家頂級重器項目,加上陸家嘴上交所進博會世博會國展,迪士尼冰雪世界海洋館天文館,集製造兵工金融航運會展貿易娛樂時尚中心,上海簡直是個集天朝萬千龐愛於一身的大而全的巨嬰城市,世上絕無僅有!

其結果是虹吸東南沿海乃至全國的發展資源及機遇項目,國之重器雞蛋一筐隱患巨大!

發展高鐵物聯網如區塊鏈去中心化,我們有後發優勢,卻舉國體制大而全唯Gdp第一,在盲目重蹈東京等的超級大城市病。

*全球七成航運經南海,日韓已經沒落,未來世界及亞太的經濟發展的中心就在東盟中南半島東南亞,廣州是當之無愧的扇形輻射中心。

若非國家偏心上海,廣州早就取而代之了,300年前天朝開埠十三行就在廣州,150年前鴉片戰爭虎門銷煙在廣州虎門。

廣州位於龍國腹部珠江口,三江交匯大灣區正穴,傲視南海及東盟10國,戰略牽動中南及西南各省,才應是當之無愧的龍頭大哥!



偉鴿天下


從我國版圖來看,兩千多年來,廣州一直處於三角洲的中心樞紐位置,瀕臨南海、東北地區丘陵眾多,南部是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東邊攜手深莞惠和香港,西邊擁抱佛肇、珠中江和澳門,進而輻射粵西地區,左擁右抱的廣州擁有更為廣袤的經濟腹地

從世界版圖來看,廣州連接著中國腹地和東南亞,是中國陸地版圖與東西方大動脈距離最近的綜合性交通樞紐,是東西方交流的中心。

而且廣州擁有天然的深水良港,秦漢時期就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著名的貿易大港。

如今,黃埔新港、新沙港兩大華南最大的集裝箱碼頭,配上藉助南海優勢條件而成的南沙港等,這就形成了我們華南地區第一大集裝箱聚集地,吞吐量國內第四,全球第七的廣州港。

縱觀全球,歷史超過兩千年、從未衰落,今天繁榮依舊的現代化商業城市,也只有廣州了。

【關注:粵港澳大灣區,好內容等著您】


灣區城市群


廣州有很強的傳統制造業,如汽車,豐田本田傳祺日產克萊斯勒Jeep 北汽新能源車,廣石化,廣船,王老吉,立白,金髮塑料,珠江鋼琴等等。廣州高科技製造業也在蓬勃發展之中,如中國第一家12英寸晶圓芯片的粵芯芯片已在廣州知識城建成投產,全球最大的顯示企業LG 的OLED平板顯示最大工廠也在科學城投產(在黃埔),東方電氣核電站設備製造基地(在南沙,國產華龍1號核電站設備就是在廣州南沙製造的!),廣州科學城和廣州知識城有大量的自己創業的人,那裡大量的中小高科技企業正在成長之中,又都通地鐵。2018年底廣州地鐵通車裡程已經達到476公里,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區區通地鐵的城市,而深圳2018底地鐵通車裡程只有286公里,可以想像廣州交通的方便了嗎?廣州房價親民,郊區又有大量的大型樓盤,環境優美,又通地鐵,交通方便。這諸多因素疊加在一起,使得廣州已經取代深圳成為年輕人的首選城市,也使得廣州經濟(GDP )能保持較高的增長率,也就一點也不奇怪了![贊][玫瑰]


用戶7187409549129


八十年代靠改革開放,靠務實,靠不斷創新,那時基本都是較低端的產業,初級的創新就可以滿足需求了,對管理的要求也不太高,更無文化的需求,現在不同了,上了一個層級後,對管理的要求更高了,更有文化的需求,而廣州仍舊停留在勞動力密集型、人口紅利的階段,思維模式固化,管理水平落後,跟不上發展的要求,甚至常常分不清好賴,壞事當好事,每天各種吹牛,睜眼說瞎話,如同粵語,你再說好聽也就是你自己聽丫。


冬日的枯草


廣州城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的南武城。秦末漢初,秦軍統帥趙佗在南武城一帶創建了南越國,國都稱番禺。南越國善於經營海上貿易,很快就聚斂了鉅額的財富,並掀起了廣州城建史的第一次建設高潮。之後,廣州城經歷了三國、唐、五代十國、宋的建設,已經初具大都市的規模。

廣州在歷史上就已經初步具備大城市的規模。之後在近代,廣州的貿易也是挺發達的。

時間到了現代,在改革開放之後,廣州是徹底地發展起來了。它依靠獨特的地理優勢,發展成了一線城市,例如廣州港:廣州港是華南最大綜合性樞紐港[。2016年,廣州港完成貨物吞吐量5.44億噸,同比增長4.5%,居華南第一位,國內沿海港口第四位,全球港口第六位;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886萬標準箱,同比增長7.0%。

再加上廣州人吃苦耐勞的獨特品質,廣州不發展起來也難呀。


王者月兒


廣州歷來就是商貿口岸,開埠歷史遠比上海更久遠。在唐宋時期就是中國第一大港口,到了明清年代閉關鎖國,更是成了對外貿易的唯一通商口岸。作為中國南方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對外通商口岸,無對對國內還是世界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後,當時的對外貿易主要依賴前蘇聯和東歐。十多年後由於中蘇交惡後,為了突破來自蘇聯的經濟封鎖,只能另闢蹊徑,於是轉而想到了南方重鎮廣州。1956年當時的華潤集團張平負責在廣州籌辦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並於1957年4月25日舉辦第一屆。這就是歷經了62年的廣交會的前世今生。在改革開放前,廣交會更是我國對外貿易的唯一窗口。為我國的發展做了功不可沒的重大貢獻。同樣廣州在獨此一家的對外商貿會中成為獲益最多的城市。

廣州本身處於沿海港口,自古就是商埠外貿重地,當代又由於歷史背景下的廣州交易會,這麼幾十年吸引全世界無數的商人、產品和資金進入廣州。地利天時人和佔全了,廣州發展不快,發展不起來才是沒天理了。

在國家實施改革開放後,一方面繼續曾經的繁榮。一方面得益於深圳的熱火朝天,大量的技術與資金留落到廣州,雙管齊下之下,經濟如何上不去?

在當前,北上廣深,其中北上已經觸到了人口基數的天花板,而廣州和深圳還有增長空間。所以兩城每年的人口淨增達40萬以上,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期,廣州仍然是那個經濟實力極強的華南第一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