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吳三桂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觀景說史


現在人說吳三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但是我看來,他就是普通人,一個亂世做好自己的普通人。但是因為判斷失誤,最後做了跳樑小醜的人。

說吳三桂,有個重要的人不得不說,那就是王輔臣。

吳三桂帶領關寧鐵騎抗清,王輔臣是李自成手下中級將領。他倆的命運如何走到了一起?那就不得不說大同總兵姜瓖和他手下的雁北軍抗清的故事。

人們普遍認為,清軍入關關鍵之戰是山海關之戰。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山海關一戰,清軍以關寧鐵騎援軍身份,聯手打敗李自成軍。之後清軍就無敵統一天下,這太兒戲了吧?如果中國真的這麼好佔領,為什麼三百年後,日本人也佔領了這些地方,就沒佔領中國?

因為有一個關鍵之戰被清史隱藏了,那就是大同和姜瓖反正。但是國際上並沒有隱藏這段記載,這個歷史叫做第一次抗清高潮。國際上主要記載的是蒙古歷史,輔助是西班牙傳教士的日記。他的地點和後來抗日戰爭中,晉察冀根據地的地形完全一致。這一戰,清軍八旗主力全部出動,他們的對手,是大同姜瓖和他的雁北軍!

首先說吳三桂放清軍入關,對不對?從後來清軍南明不同態度,他的選擇沒錯。因為南明當時的主張是借虜平寇,吳三桂沒錯,至少保存了他的主力。後來吳三桂亂軍中救出陳圓圓,可見吳三桂有情有義。

那麼這個時候,王輔臣在幹什麼?首先說一下,姜瓖和吳三桂一樣,是邊將,姜瓖保衛大同,但是姜瓖和蒙古人關係密切。此時崇禎最後對姜瓖的命令,是讓他交出兵權,給了太監。為防止姜瓖叛亂,同屬關寧鐵騎的太原總兵周遇吉北上寧武關,防止姜瓖叛變。但是就在太原軍事調動期間,李自成突然北上,滅太原和大同。周遇吉在寧武以五千精兵大破李自成五萬精兵,關寧鐵騎威名,名不虛傳。(周遇吉的部隊就是關寧鐵騎二線部隊)

可是姜瓖沒有叛亂,這從他後來是從李自成監獄衝出來領導兵變就可以看出來。但是,歷史記載的那個獻出大同的姜瓖是誰?自然就是王輔臣。

王輔臣武力高強,人稱馬鷂子,但是並不是李自成嫡系。王輔臣萬人無敵,只有他能扮演姜瓖,這從後來王輔臣和姜瓖共同正面迎敵清軍就可看出,二人都是無敵之將。王輔臣和李過一起攻取大同,後來李過回防陝北,鎮守延安。王輔臣卻在大同為張天琳打工,親疏可見,因為李過是李自成的侄子。所以姜瓖衝出監獄,王輔臣投降,毫不意外。

姜瓖為人實誠,對手下又好。從姜瓖收到崇禎的命令後進入監獄就能看出來,從之後自立代藩棗強王也能看出來。代王是明朝大同藩王,在大同有重要作用,擁立代王表明姜瓖沒有完全投降清朝。但是吳三桂和姜瓖他們奉南明的命令配合清軍討伐李自成軍,是清理之內。

按道理說姜瓖沒有必要造反,但是多爾袞新政下,姜瓖領導了全國範圍內的反正。

多爾袞新政是什麼?臭名昭著的圈地。中國人討厭圈地,不但清朝人圈地,中國人抵抗。二百年後日本人圈地,中國人還抵抗。七百年前蒙古人圈地,中國人還抵抗。以至於建國後,漢族同胞看到西藏人圈地,還幫助西藏同胞廢除圈地。

姜瓖反正,主力在大同,他的實力覆蓋今天山西河北,就是晉察冀邊區。此外姜瓖軍一支主力到達太原,還有一支到達河南。配合姜瓖的有江西金聲桓,廣東李成棟,福建鄭彩,浙江魯監國和張名振。配合姜瓖的,李定國在雲南舉起義旗。原李自成軍的李過高一功部在四川的夔東十三家響應。此外甘肅還有回民支援。姜瓖反正聲勢浩大。

此外,姜瓖和王輔臣聯手將八旗主力打的滿地找牙。當時八旗主力除了濟爾哈朗全在山西,濟爾哈朗還是順治勢力多爾袞看不慣。可見多爾袞已經殺紅了眼,將八旗主力全部調到大同城下,其中還有豪格軍悍將鰲拜,就是為了對付姜瓖和王輔臣。多爾袞不害怕不行,他身後草原,還藏著二十多萬蒙古人,他們雖然剛剛敗於清軍之手,而且以十五萬敗於清軍兩萬。但若是讓蒙古人知道清軍疲憊,而且多爾袞手下大將多鐸已死,若是蒙古人敢於南下,和姜瓖裡應外合,多爾袞和他的八旗軍就完了。

這個時候吳三桂在幹什麼?

吳三桂在漢中,他的南面是大順軍夔東十三家,他的北面是清朝殺人魔王孟喬芳,他是漢人,但是是滿洲漢人,原本對於李自成發源地的陝西漢人大殺四方。但是這個時候,孟喬芳待在西安城什麼也不幹,吳三桂在漢中也按兵不動,夔東十三家雖然已經宣佈效忠明朝永曆皇帝,但是也按兵不動。

為什麼?因為吳三桂關寧鐵騎不是好惹的。對付誰都是小菜。但是吳三桂也有顧慮,他到底投降誰?

是多爾袞嗎?吳三桂才看不起多爾袞。山海關前乘人之危,我本來是伍子胥,你偏要把我當做石敬瑭。

是清朝嗎?要看此戰結果。

是明朝嗎?明朝內鬥太亂了。

那是誰?

順治皇帝此時表現出超高政治智慧。他聯姻西北的厄魯特蒙古,尊藏傳佛教為國教,請喀爾喀蒙古的活佛來到草原,將原本蠢蠢欲動的喀爾喀蒙古安撫下來。

蒙古三部,科爾沁蒙古就是順治的媽,那就是清朝人。喀爾喀蒙古的活佛地位等同於皇后,喀爾喀蒙古也很滿意。而最有戰力的厄魯特蒙古,因為聯姻也不願和清軍翻臉,畢竟科爾沁蒙古就是聯姻成了大清皇太后。

其實姜瓖援軍之一就是厄魯特蒙古,不但清朝人知道,西班牙人也知道,西班牙人傳教士日記就記載了。但是最後厄魯特蒙古沒來。厄魯特蒙古戰力很強,他前身是大明土木堡之變的瓦剌蒙古,後身是大清康雍乾三朝的蒙古之亂的噶爾丹蒙古。也就是說大清難題之一的瓦剌蒙古,只有順治朝是最老實的。

而且順治心思極深,用漕運安穩了北方漢人,用滿漢全席安撫了蒙古人和漢人,用禮教(滿漢全席就有)安撫了山東孔家和讀書人。至於多爾袞,此時姜瓖軍若是包圍北京城,多爾袞就是死路一條。順便說一下,和厄魯特蒙古和親的大清王爺,就是董鄂妃的原配丈夫,可見順治心思之深!

關鍵的,順治不圈地。更像漢人的,順治愛吃。

姜瓖真有一支援軍,那就是鄭彩軍。鄭彩軍佔領福建後準備北上登陸天津的時候,被鄭成功偷襲後背,全軍覆沒。若是真的鄭彩軍北上,姜瓖就會放棄大同和鄭彩會師北京,第二次鴉片戰爭早二百年發生。

鄭成功偷襲鄭彩,張名振和魯王退出浙江,沒有等來鄭成功送糧食的李成棟被偷襲致死。而南明最重要戰力永曆皇帝,沒給姜瓖一兵一卒。

姜瓖死守大同十個月,已經仁至義盡了。

姜瓖之亂後吳三桂看出來了,明朝靠不住,但是永曆皇帝比不上順治皇帝。

孟喬芳不理吳三桂了,因為王輔臣南下逃跑,他要去掙戰功。吳三桂也知道明朝靠不住了,自此幫清朝打天下。但是王輔臣還是投降了吳三桂,而不是別人。

吳三桂在順治朝沒有叛變清朝,他叛變不是因為削藩,而且因為圈地,康熙朝開始也圈地。所以吳三桂積極吸取姜瓖的教訓,姜瓖不稱王,他稱皇。姜瓖賞人不厚,他賞人極厚。因為姜瓖只是大將軍,而吳三桂是皇帝。

但是吳三桂怎麼能和姜瓖比?雖然吳三桂最大時期有半個中國,可是姜瓖時期,清軍控制著除了北京,天津和北直隸,山東一部分外,剩下只有東北了,天下四分之三不是清朝地域!姜瓖反正是大明最後那些願意為國犧牲者的最大規模行動,完全自發,他們不是為了忠君,他們就是愛國。雖然他們中,沒有孔教人!

但是吳三桂最沒想到,王輔臣沒配合他。王輔臣也脫離清軍管轄,但是目標只有一個,厄魯特蒙古的噶爾丹。

王輔臣內心並不感激吳三桂,雖然敗兵時吳三桂接納了他,但是王輔臣清楚,若是吳三桂能幫助大同,姜瓖和大同軍民不會亡。王輔臣對吳三桂的心態和吳三桂對多爾袞有點類似。

王輔臣更恨厄魯特蒙古,草原上言而無信是小人。所以王輔臣兩次背叛清朝,目標都是厄魯特蒙古。因為王輔臣清楚,姜瓖一代邊將,講究愛惜百姓抵禦外武。所以雖然王輔臣多次背叛,但是清朝並沒加害他,王輔臣最後自盡的。為國盡忠,王輔臣做到了。

而相比王輔臣,吳三桂更像個普通人,他起義太早了。若不是天下念及順治恩德,以及吳三桂之亂後康熙馬上停止圈地,康熙位置坐穩不容易。若是吳三桂讓康熙的圈地多禍害中原三年呢?

但這個想法太齷齪,因為百姓最苦。吳三桂不是窮兇極惡的壞人,不是辦事用極的人,他就是個普通人。只是在歷史舞臺上,這就是跳樑小醜,而不是大奸大惡的奸臣。三藩之亂不是國戰,是內戰,康熙搞出內戰沒啥好宣傳的,他爹順治都沒有內戰,沒有三藩之亂。


夢香寒冰


提起吳三桂,我們立馬便聯想到“大漢奸”、“賣國賊”之類的詞語。當然,他的確是漢奸沒錯。只是,大家往往忽略了這背後更深層次的思考。

事實上,他與後來與之齊名的汪精衛也有許多相似之處,起初都沒料到後果的嚴重性,於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最終悔之晚矣卻已是無法回頭。

總的來說,在剛開始的時候,吳三桂當漢奸也是比較被動的,並不是他真心想當。

作為明將,在明朝滅亡之後依然鎮守關外,面對內外兩股勢力,當初他也曾經搖擺不定。而且,從實際行動上來看,他起先是往李自成一方傾斜的。

而且,農民軍自己不爭氣,把個京城搞得秩序大亂,這不能不讓人對他們的前途堪憂。更有甚者,他們還把吳三桂的老爹給殺了,又把人家愛妾給霸佔了。

殺父之仇,奪妻之恨,換了任何人也受不了吧?吳三桂衝冠一怒,便找關外滿清幫忙。從狹義上說,他這樣子似乎也沒什麼大問題:以私,為自己報仇;以公,為明朝平叛。

他最大的錯誤是高估了滿清。沒想到人家一入關,便賴著不走了,要把整個大漢江山都給佔了。這估計是吳三桂始料未及的事情。

這個時候,他想後悔也已經來不及。那怎麼辦呢?唯有一條道上走到黑,給新的主了表忠心吧。那怎麼辦?投名狀唄!於是,他要比滿清還要更滿清,大殺四方,鎮壓漢人,破滅南明。

他知道,這個時候他已經無法回頭了。

就個人來說,他並沒什麼錯。但是在政治上,他卻犯了個不可饒恕的大錯,因為把大漢賣給了外族。

不過,總的來說就是一個“成王敗寇”。想當初,李淵也曾經借突厥之兵來對抗隋朝,甚至還向突厥稱臣十數年。如此說來,李唐也曾經是一介漢奸啊!


史海驚奇錄


評價誰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想有一個立場問題,角度問題,站位問題,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其評價就不一樣。

如果在明王朝的角度就是一個大叛徒,因為他在農民軍攻打北京城的時候,不但沒有及時救援,最後叛變清軍,而且後來主動引得清軍入關,充當清軍的馬前卒,鎮壓農民軍和明軍,知道最後還殺了永曆皇帝,是個不折不扣的叛徒。

站在清朝的角度上,他本人從明王朝叛變過來,本身就是一個叛徒。後來被清王朝封為平西王以後,後來又叛變清朝,反抗清政府,自己在衡陽稱帝,對於清朝來說,也是一個叛徒,後來被乾隆皇帝寫進了《貳臣錄》裡面。

站在農民軍的角度,他一定是敵人。農民軍是做得不對,霸佔他的愛妾,掠奪他的老爹。但是吳三桂卻背離了民族大義於不顧,主動投降異族。

今天我們站在現代人的角度,就可以綜合他的一生來看待這個問題,他前期沒有軍功,只是憑藉家族的勢力襲封的將領,後來因為“衝冠一怒為紅顏”而投降了清朝,進而鎮壓農民軍和明軍,後來又進一步反抗清朝,可以說是不忠不義不仁不孝的小人。


聽月談史


吳三桂是明末關外最後一位將領,長於軍事,短與政治,在關外多次遭遇戰中有傑出表現,在平定登州,萊州的兵變時也很突出,後來的松山之戰前期幾乎就是吳三桂的個人秀,受到洪承疇賞識,皇太極曾評價“小吳總兵真漢子,吾得此人,何愁天下不平。”再加上帶著十幾個家丁衝進一萬多後金軍救父的事,忠臣孝子,勇傳九邊這個標籤一直貼在吳三桂的前半生,這時的吳三桂是個符合儒家傳統道德的人,也是大明王朝需要的人,風評相當之高。

然而峰迴路轉,李自成突破潼關,關內碩果僅存的明將孫傳庭戰死,大明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可惜這個時候,明朝皇帝和大臣們還忙著吵架,直到李自成逼近北京,形式急轉直下,才令吳三桂放棄關外,回京救駕。於是關寧軍拖家帶口往回趕,剛進關,北京城破,崇禎自盡,明朝覆滅。

此時吳三桂開始涉足他並不擅長的領域,政治鬥爭,好在當時他可選擇性本也不多,當李自成愚蠢的抓了吳襄全家後,吳三桂沒有太多猶豫就加入了多爾袞來摘桃子的清軍,在一片石擊潰了闖軍主力,之後又向西追擊闖軍,吳三桂此時的行為受到了南明政府的諒解,稱他為申包胥之忠,還幻想和清廷化江而治,而吳三桂此時卻以丟掉了所有標籤,忠臣孝子都是過去式了,多爾袞高超的政治手腕把吳三桂納入了清廷麾下,從此吳三桂成為了滿清的忠實走狗,積極為清朝出謀劃策,南征北戰,手上沾滿了同胞的鮮血,在江南士人眼中,他就是天字第一號大漢奸,他的確是。

當時永曆跑到雲南,清廷本來已經不遠再打他,此時的吳三桂建議清廷斬草除根,並親自勒死永曆皇帝,以表示對清朝忠心,戰後終被封平南王,失去了用大半生積累的聲望,換來了如今的榮華富貴,這一路上,他能選的不多,完全被多爾袞玩弄於鼓掌之中。

康熙繼位後,吳三桂還幻想能夠永久立藩,這政治敏銳度實在不敢恭維,只能說吳三桂天生就不適合玩政治,基本玩一次輸一次。不過在三藩之亂中,吳三桂的軍事才能再一次得到體現,如果不是他死的早,最後勝負仍未可知。

蓋棺定論,吳三桂是個不想當漢奸的漢奸,還是個有能力的大漢奸,而最可惡的漢奸就是這種漢奸,所以國人罵他這麼多年不是沒有道理,百年以後史可法這些無用書生仍然會有人瞻仰,吳三桂這種漢奸仍然會被人唾棄。


風林火山


吳三桂的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蠻複雜。站在明朝漢人立場,當然吳三桂可以被罵的體無完膚,站在李治亭、閻崇年等歌頌滿清統一的立場上,當然吳三桂當時投降是識時務者為俊傑的舉動。

但是要真正站在吳三桂本人立場,為何會有那種選擇,究竟歷史進程如何,要還原分析卻非常不容易。明清史這方面研究歷來都有,但有見解的成果不算多,幾年前,《三藩史略》和個別吳三桂專著,也多少有一些澄清史實的分析。

吳三桂是明朝軍戶出身,可以說是將領世家,他是吳襄的兒子、祖大壽的外甥。在山海關總兵之上還有更高的上司——薊遼總督王永吉,而且也是高郵同鄉,吳三桂區區身份,手下如他自己很清楚,根本沒多少人,憑什麼資本和多爾袞談條件?他真的是早就和滿清有來往?他不是袁崇煥。

所以,吳三桂當時的背景被後來他的地位所矇蔽,他的與清朝談判不一定是他的初衷,他只不過是一個執行計劃的人。崇禎在北京陷落前,急招王永吉勤王,吳三桂是奉詔入關,只不過他在路上的行程一直是史學界的疑點難點,他走得很慢。

吳三桂在當時雖然很受器重,但海不算是一個能夠在崇禎、李自成、多爾袞三者間左右局勢的人物,哪怕他佔據山海關這一要害。他在途中遇到了崇禎意外,作為毗鄰關外的前線人員,充當了薊遼總督王永吉與滿清接洽的執行人,所以,吳三桂是受上司王永吉指派與滿清借兵消滅李自成,實現為崇禎復仇的,這一背景才是符合史實。

但歷史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王永吉不是什麼野心家,事實上他為人是屬於清流一派,非常廉潔奉公,的確出於一派忠誠想要忠心明朝,是一種單純與滿清結盟的性質。但多爾袞的謀劃遠在王永吉、吳三桂之上,請神容易送神難,當滿清入關以後,大局怎麼會由沒落的明朝殘餘力量做主?所以王永吉與吳三桂實際都被多爾袞所挾制,以後就由不得他們的了。

當把李自成大軍趕出北京以後,明朝北方已經在滿清手裡,王永吉、吳三桂失去與南京方面的接觸,他們能夠南下去扶持弘光帝嗎?不可能了,所以在順治進入北京以後,吳三桂上了賊船就下不來了,這才剃髮降清,關於吳三桂如何投降,在哪裡投降方面,林奎成先生在《吳三桂與甲申之變》一書推理分析非常出色,基本很有說服力。

之後為了在清朝立足,吳三桂接收北京方面原明朝兵力,然後隨豪格。鰲拜下陝西追擊李自成,再入四川攻打張獻忠,再入雲南討滅永曆,吳三桂幾乎是主力,本身力量也在不斷壯大,之後成為三藩中實力最強的一方。因為吳三桂在順治年間,的確面對的戰事最多,用到他的地方也最多,順治對利用漢軍是非常有辦法的,也信任他們。而吳三桂為了立功鞏固地位,也很賣力表現,所以有了抓住永曆帝不惜下毒手的一幕。

顯然,吳三桂為了在清朝自保,做了許多事情。等到了康熙在位,需要解決三藩過於壯大,吳三桂的確當時依仗功勳,過於驕傲跋扈,沒有守住晚節,走向了歷史反面,一切都有客觀因素。康熙就是要逼迫他們交出地方,而吳三桂的確勾連臺灣、西藏。包括與王輔臣結盟等方面,有不臣舉動,並沒有冤枉。假如他能尚可喜那些人一樣看淡一些,康熙不算是心胸狹隘之輩,他不一定會被算舊賬,可以平安終老。


何運超


在明清歷史銜接點上,吳三桂無疑佔據著輿論的至高點,有人說他是漢奸,身為明臣,卻打開山海關迎八旗軍;有人說他是英雄,從西北打到西南,為清廷立下汗馬功勞;有人說他狂傲,都過了花甲之年又去反清,下場悲慘。

話說崇禎死後,為延續明朝,留都南京的明臣決定擁立藩王為帝,朱由嵩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弘光,史稱南明。然而,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在當時南明弘光朝廷乃至很多縉紳士人的眼中,吳三桂是個帶著耀眼光環的大英雄。為何會這樣呢?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吳三桂的生平吧。

吳三桂祖籍高郵(今江蘇高郵市),祖上生意人後遷居遼東,做馬匹生意。馬匹在冷兵器時代是戰爭資源,因此很快發家。有錢了就有了更高層次的追求,吳襄考取功名,獲得武舉人的資格滲入軍中,逐漸發展起來。

後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任錦州總兵,娶了遼西望族祖大壽的妹妹,生了吳三桂。吳、祖兩大家族強強聯合,全家老小都是公務員。吃大明的飯,幹大明的活,在遼東可以橫著走。

在吳三桂人生的前半段,有兩個人對他影響很大。一是熊廷弼之死,二是袁崇煥之死。

遼東三傑之一熊廷弼是個軍事人才,努爾哈赤兩次進攻瀋陽都被他擊退後,不敢再輕舉妄動了。但熊廷弼脾氣暴,罵起人來不留情面,得罪不少人而陷入黨爭。熊廷弼沒死在戰場上,卻被一群太監噴死,甚至還被冰鎮了首級,在北方的九處軍鎮輾轉示眾,連親戚、本家也受牽連被查抄。

熊吳兩家一向交好,熊廷弼死時吳三桂才13歲,小小年紀就感慨熊叔叔死得太冤了。

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的上司是袁崇煥,1643年春,皇太極不按常理出牌,竟然從蒙古繞道攻入北京。袁崇煥得到消息臉色大變,急奔京城救皇帝,追啊追,瞅見皇太極部隊時,滿洲士兵正打下北京的周邊縣城。於是袁崇煥駐紮在北京城外,要跟皇太極在京城決戰。

萬萬沒想到,皇太極立即散播袁崇煥跟自己有秘約,要協助自己直取北京的謠言。崇禎信了,在召見袁崇煥時就定下了死罪,袁崇煥死的那一年,吳三桂18歲。

這兩個人的冤案影響著吳三桂的人生觀,但他仍想從軍,願意去沙場上闖闖。吳三桂從小就是武學好苗子,比他老爹還要強,不到20歲就中了武舉人。加上強大的家庭背景,吳三桂從軍後並沒有多少強悍的戰績,卻火箭似的發展起來。

從20歲當上遊擊將軍起,就先後任前鋒右營參將、前鋒右營副將,成為寧遠團練總兵時才27歲。總兵這個官職不一般,在明朝末年這個崗位加起來人數也就20個左右,權力很大,相當於現代某軍區司令。當然,吳三桂的戰力還是不錯的,1640年和清軍在夾馬山一戰中,表現勇猛。

吳三桂32歲時,李自成進攻京師,吳三桂被崇禎封為平西伯,受命進京救駕。吳三桂帶著人馬奔到半路,就得到消息京師已破,崇禎上吊。

皇帝死了,大明亡了,吳三桂回到山海關陷入迷茫,不知該何去何從?還有他的這支精銳鐵騎何去何從?而這時,李自成和皇太極都向他示好,吳三桂有些搖擺不定。

思來想去,他覺得自己是漢人,不如投降同樣是漢人的李自成。在這個節骨眼上,吳三桂收到老爹吳襄的密信。說李自成的手下劉宗敏逼吳家捐錢20萬,吳襄只湊足了5萬,劉宗敏將他打了一頓,還把吳三桂的美妾陳圓圓給強了,說頂15萬。

吳三桂看完信氣的臉都綠了,擁護漢人坐天下能怎樣?忠心的人就一定會有好下場?一怒之下吳三桂投靠多爾袞,合夥幹掉了李自成。

在這之前,滿洲軍隊從來沒有攻破過山海關,清朝能入主中原,吳三桂是重要的一環。所以有很多人評價吳三桂是個大漢奸,如果不是吳三桂投降,滿洲軍隊根本過不了山海關。

有意思的是,明朝宗室於1644年在南方建立政權後,竟然將吳三桂視為英雄,這顯然有些不可思議,但在當時的亂局中卻真的這樣發生了。

南明弘光朝廷認為吳三桂借虜平寇,光復京師,功莫大焉,給了吳三桂“薊國公”的封號,賞銀五萬兩,漕米十萬石等豐厚獎勵,派人送給吳三桂。

南明的君臣一度認為吳三桂為了給崇禎報仇而“借虜平寇”,也就是說是向滿人借兵打跑李自成的,畢竟吳三桂最初打出的旗號正是“復君父之仇”。

其實,在沒有手機電話互聯網的年代,南明的君臣信息太延遲了,壓根不清楚吳三桂已經降清,如今是清朝的平西王了。不過,送給吳三桂的嘉獎最終沒給成,因為賞賜的物品走到山東就被劫了。

吳三桂自從站進了清朝隊伍,就不在乎名聲了。他臉皮夠厚,心也夠狠,清廷讓他剿滅南明,他就打下雲貴追到緬甸,殘酷絞死永曆帝朱由榔,血腥鎮壓抗清的力量。明朝遺民們終於清醒過來開罵:吳三桂,你個漢奸!

吳三桂為清廷從西北打到西南,奔波十餘年,立下汗馬功勞。年紀大了,他希望清朝能看在自己多年賣命的份上,讓他世鎮雲南。然而因為他是漢臣,擁兵自重,清朝的各個皇帝都提防著他,又怎會放任他在雲貴地區當土皇帝?

最終吳三桂與清廷反目成仇,從鎮壓抗清的頭號人物,變成反清領導人。1678年,67歲的吳三桂在衡陽登基,國號大周。不過剛當上皇帝沒幾天他就病死了,一把年紀落了個猝死湖南,兵敗族誅的下場。


地圖帝



北斗星3557


前言:可悲可氣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

通俗一點講,比做現在的國際情況,這件事就是,一個吳師傅把手機摔壞了,於是他來到了萬達廣場,由於在打貿易戰,出於愛國,吳師傅來到了華為旗艦店,想買一個華為p30pro,但是華為店的老闆把他打了一頓,並且侮辱了他。隔壁蘋果旗艦店的老闆一直給他宣傳ipone X他置之不理,但是他被打是蘋果老闆把他扶起來了,還幫他報了仇,於是他便買了一部高配版的ipone X 。但是走出門就被人罵崇洋媚外,賣國賊。

這就是吳三桂發生的事:

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打在陝西西安建都稱國號大順,緊接著帶兵經太原、大同、居庸關攻打京師。

崇禎帝君臣不和,活生生和京師共存亡,下令吳三桂進京勤王。

吳三桂率三萬寧遠鐵騎攜寧遠父老趕往京師,攜父老日行五十里,半路京師被李攻陷。

在投誠的路上得知因李部下霸佔陳圓圓,吳拒降返回山海關大殺大順軍。

不日李自成親率十萬大軍取山海關,此時的李自成關內是李自成的十萬大順軍,關外是正和滿洲的強悍的八旗軍,無論是誰對他發難都夠他喝一壺了。

關外大清多次表示想讓吳投降,吳三桂都置之不理,但是這次吳主動修書多爾袞。

信上說啥呢?吳說:望攝政王多爾袞望在自己亡國之臣的孤義可以派關東軍來增援山海關。

多爾袞說自己是正義之師,但是是否增援吳含糊其辭,但同時又親率十萬八旗軍連夜趕赴山海關,駐紮在關外不遠,由此可見多爾袞機遇嗅覺之敏銳。

李開打山海關,吳多次向多爾袞求助,多爾袞置之不理。

當山海關的三座副城被攻陷,主城岌岌可危的,寧遠軍損耗殆盡的時候,吳再次請援多爾袞。

這次多爾袞明確回覆了,說:救援可以,但吳必須投降。

吳三桂可謂想死裡逃生,無奈投降清軍,可見吳三桂在幾乎在面臨死亡的時刻才選擇投降,放清軍入關,合力打敗李自成,戰後多爾袞冊封吳為平西候。

從整個事件前後分析,可見,吳三桂衝冠一怒的後果是放棄投降李自成,重新退守山海關,而放清軍入關的原因是,自己和剩餘不多的寧遠將士為了死裡逃生,同時也是為了給自己的全家老小和女人陳圓圓報仇。

細究吳三桂的做法,從來沒有違背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他並沒有為了自己的前程和榮華富貴做出決策,完全是一個人作為為人臣、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所應該做的。

良禽擇木而棲,吳三桂對大明可謂仁至義盡,所以投清後,討伐永曆皇帝並不是他的意志,畢竟領導說讓他幹啥他就要幹啥不是?

吳三桂確實成為了漢民族的叛逆者,但是放清軍入關這一點上,是形勢所逼迫,並不是他能夠控制的,如果李自成不討伐吳,相信吳不會降清。

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如若李自成的部下沒有佔有陳圓圓,吳三桂順利降大順政權,就完全沒有後面那回事,換個位置,別人把你女人佔了,你會坐以待斃,還願意給人當狗嗎?

連山海關和吳三桂這麼重要戰略和軍事資源都把握不住,可見在大順最高權利機關是多麼的愚昧,這樣一個有侷限性的政權體系很難給人民帶來什麼好的東西,未必比清政府做的更好。


不慫歷史


吳三桂這一生都處於反覆背叛之中,實乃千年來民族國家罪人之一,他為一己之私拋棄整個國家,使得中華神州淪陷,滿清入關之後整個中原陷入一片屍山血海之中。此等千古罪人還有不少人洗白也不知是何意圖?

叛明降清的漢奸賊子

李自成在攻打北京之時,朝廷已經下令吳三桂即刻進京勤王,吳三桂故意拖延行軍速度,此時已經表現出了不臣之心,得知京城被攻陷以後不僅沒有率兵為君父報仇反而在路上觀望了幾天,重新回到山海關之後想李自成給他一點好處弄個封疆大吏,不料李自成壓根不吃他那一套反而準備出兵剿滅他。吳三桂自知手上這點兵馬肯定不是李自成對手就動了剃頭降清的心思,此賊心裡根本就沒有什麼禮義廉恥,手握重兵卻成了討要好處的籌碼,當時的松錦戰役不是他帶兵逃跑也不至於落得大敗的下場,眼看在李自成那得不到好處就投降敵人,這種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為榮華富貴再度叛清

剃頭降清之後吳三桂搖身一變成了虎狼之師,給滿清當起了劊子手,一路南下縱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很完美的貫徹了滿清的三光政策,最後親手斷送了南明最後的希望,用弓弦勒死了明朝最後的永曆皇帝,讓人啼笑皆非的是而後吳三桂得知康熙準備削藩之後,他又起兵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推翻滿清政府,這種反覆無常的小人也著實世間少有。

最後打到長江邊上放棄了最佳的進攻機會,他只想劃江而治當半個天下之主,典型的有賊心沒賊膽,他是整個民族的敗類,應該立像長跪於明十三陵生生世世不得翻身。


歷史小明王


現在只要說起吳三桂就是漢奸、賣國賊,真可謂是遺臭萬年,幾乎全是對吳三桂貶義的評價,個人不太認同這樣的評價,從某些方面應該是一個值得讚賞的人,吳三桂只是被無情的歷史推向了所謂的“罪人”行列。那麼從三個方面解釋一下我的看法:


一、個人情仇

十三歲的吳三桂就曾闖敵陣救父親,當時稱讚其“孝聞九邊,勇冠三軍”。

吳三桂是極愛妻子陳圓圓的,他的衝冠一怒,在當代也會被世人稱道,如果不考慮政治因素的話,那麼也是得到了眾多女性的讚賞。

李自成佔領北京後,農民階級的思想表露無遺,對京城的治安管理極為疏鬆,明明知道山海關的重要性,卻把吳三桂的父親囚禁拷打,把陳圓圓也掠走,我想換了他人,為了父親、妻子、家人也會衝冠一怒吧!

可見吳三桂也算是一個重情重義的血性漢子。


二、國家恩怨

吳三桂做為明將,向來是忠君愛國的,鎮守山海關二十餘載,直到崇禎自縊身亡。吳三桂曾經多次拒絕大清的誘降,明朝滅亡後,也沒有想過投降大清,畢竟大清是外敵,估計也是怕落得個漢奸的名聲。然而李自成愚蠢的行為直接導致吳三桂無奈下歸順大清,也為他日後的反清埋下了伏筆。

歸順大清就是一個目的誅殺李自成,替他忠於的大明報仇,替他個人的家庭報仇。晚年的吳三桂起兵反清,不管其目的是不是想自己當皇帝,也算是在人生的終點之前給他忠於的明朝一個交代了。歷史上,吳三桂也是殲滅罪惡清軍最多的一位漢人了。


三、治理西南

雲南、貴州地處西南邊陲,民族成分複雜,經濟、文化比內地落後很多,常年戰亂,民不聊生;加之當地土司勾結南明,與清王朝為敵。為了儘快把雲貴地區穩定下來,使“地方早享昇平”、朝廷無南顧之優、人民無征戰之患。為此,大清把吳三桂推上了前臺。

吳三桂憑藉個人的能力平定土司叛亂,並率先推行了改土歸流的政策,之後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使得雲貴地區日漸繁華。吳三桂維護了雲貴地區的安寧,對於中國的統一也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以上可以看出吳三桂不能說是十惡不赦的大奸之人,也算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漢子,但終究是他引軍入關,且殺害了明朝最後的皇帝-永曆帝,這樣的汙點是洗刷不去的。我認為吳三桂一生當中應當三七開吧,三分功,七分過。

泱泱文脈承古今,不復繁華五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