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武漢人不承認遠城郊區屬於武漢?專家回答太到位了

專家一:很多人分析了各種原因,歸根結底是貧富差距的問題。因為前些年,城鄉經濟差距比較大,遠城區就是郊區,經濟要差一些,市區的人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有高人一等的心態。什麼鄉里伢,鄉巴佬,常掛在嘴上。就象深圳,改革開放之前,深圳還是個貧窮偏僻的小漁村,很多人一樣看不起深圳。但改革開放之後,深圳已成了經濟特區,和北上廣齊名的一線城市,現在提到深圳的大名,大家崇拜之情油然而升。

有些武漢人不承認遠城區屬於武漢 ,道理也是一樣的,“貧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內心認為遠城區經濟比較差,讓他們加入武漢,拉低了武漢的分值,同時自已的優越感也下降了,內心想連這些鄉下人都成武漢市民了,我還有什麼優越感呢?這應該是核心原因吧!

隨著這些年的發展,幾個遠城區都發展不錯,城鄉差距逐步減少。很多遠城區的也在市區買了房,落了戶,在市區發展不錯。象黃陂的旅遊搞的有聲有色,很多人不也是開車去郊區遊玩?現在的軍運村不也是建在江夏了麼?

特別是老一輩的所謂武漢人,其實父母都是武漢的幾個郊區的,只不過到武漢早一點而已,到了她們這一代就自認為是武漢人了,有一種優越感,也不記得自已的根在哪裡,對幾個郊區那是不屑一顧。但是對於郊區的土家菜,土雞蛋之類的那是情有獨鍾,看來是選擇性失明啊,對自已有利有的就認同,對自已不利的就不認同。

但是年輕一代的武漢人大多沒有這種看法。他們文化素質比較高,見的世面比較多,格局也就比較大了。隨著城鄉差距越來越小,特別是郊區現在環境好,空氣好,住的房子又寬又大,郊區可以到市區買房子,但市內戶口卻不能買農村的房子,當然可以到農村租房子養老,央視就報道過新洲區的網紅村。

現在經濟高速發展,人才流動融合也比較大,所以不論是市區,還是遠城區,格局都要大,胸懷要寬廣。武漢是所有武漢人的武漢,是湖北人的武漢,更是全國人民的武漢!

為什麼有些武漢人不承認遠城郊區屬於武漢?專家回答太到位了

專家二:不管某些武漢人承不承認遠城區屬不屬於武漢,作為遠城區的我,戶口本戶籍地確實是武漢,不可否認,因此我有話說。

我就住在遠城區農村,距離光谷轉盤開車大概一個小時的路程,但是聽到別人說我們遠城區的人叫“鄉里人”還是蠻不舒服滴,而且這些人喜歡說我們遠城區的人說話有點“彎管子”,就是方言不地道,帶有鄙視的味道,要是遇到脾氣不好的遠城區人,估計上去就要搞人,非幹起來不可。

其實我也不曉得為何這樣,或許要了解真相可能要追溯一段歷史,但的的確確存在有些武漢戶籍的人不承認遠城區屬於武漢,我生活了三十年了,現在還強一些,不管怎麼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額外成就感,那些不承認的人我只能說素養還有待提高,不然跟不上武漢前進的步伐。

為什麼有些武漢人不承認遠城郊區屬於武漢?專家回答太到位了

專家三:或者我們更進一步的說,不光是武漢中心城區可能看不上遠城區,就是連中心城區範圍內也存在一些鄙視鏈。

我在武漢生活了快20年,始終對武漢城區人描述其他遠城區,郊區或者鄉鎮人的一個稱呼:鄉里人,我感到芒刺在背。

武漢主城區的老一輩的人,內心有一種天生的優越感,對遠城區的人可能很大程度上是不屑一顧或者不願意承認的。

我在武漢生活了快20年了,在武漢買房工作,娶了武漢的媳婦,也有了武漢的親戚。

當年第1份工作就在如今金銀湖片區,那個時候,我第1次去我老親爺家,他問我在哪上班,我是在金銀湖,他說:沒聽過,哪個鄉里位置?

然後有時候聽他們跟一些老街坊打麻將時,動不動嘴裡就是嫌棄誰是鄉里人鄉里吖。

在他們的印象中好像就他們是純正的武漢人,在漢口就是礄口漢正街到江漢路這一帶,武昌好像就是司門口到中華路這一帶,漢陽頂多就是鍾家村這幾個地方,他們可能認為是真正的城區,其他稍微遠點的地方,他們都認為是鄉里。

所以對後來撤縣建區併入武漢的漢南新洲黃陂蔡甸,他的內心可能還真的並沒有承認他們是武漢人。

其實他們判斷武漢人是不是武漢人的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你是不是說一口在他們眼中中認為純真的武漢話。

本身黃陂蔡甸新洲這些話的口音就跟武漢話有一點不一樣,所以哪怕在行政區劃上歸入了武漢市,但是在文化和內心上,他們還不願意承認遠城區是真正的武漢人。

第二,我們反過來想一想,遠城區的人可能也沒有真正把自己當成武漢人,或者他們也不在乎或者不屑於。

武漢的幾個遠城區,可能東西湖隔主城區近一點。

其他的諸如蔡甸新洲黃陂,從中心城區開車過去開車都起碼得幾十分鐘。但在這些區域各自的範圍內,他們該有的都有。

他們也有菜場,也有商場,也有學校,也有運動設施。也有可供吃喝玩樂,安居一方的一切。在這些區域裡,他們早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認知和身份認知。

中心城區的人瞧不起他們,他們可能還反而不屑於與中心城區的人為伍。

因此在各個平行世界裡,武漢城區的人根本不會關心遠程區域的生活,反之也一樣。

遠城區有遠城區的美,他們有更廣闊的自然更加閒時的天地。中心城區的人,可能除了熱鬧內心也許多了更多空虛也說不定。

我上週去蔡甸的丁灣村拜訪一個劉大仙,從城區往郊區再往鄉鎮開,越邊走我內心越高興。

也許真正的自由和快樂就在這些中心城市的人瞧不上的地方。

為什麼有些武漢人不承認遠城郊區屬於武漢?專家回答太到位了

專家四:先自我介紹一下,本人是95年生人,出生於新洲陽邏,學習歷程如下:1在漢口讀完幼兒園和一年級 2回到陽邏讀到三年級 3隨父母來漢口讀書,從四年級讀到初二 4轉校回陽邏接著讀初三並參加中考,高中也是在陽邏就讀 5大學在漢陽區讀的

我記得在陽邏讀小學的時候,我用過的一個信紙上面寫的都還是黃崗市新洲區什麼的,到後面就變成了武漢市新洲區,當時還不太知道這代表什麼,到後來才知道原來我們和黃陂啊這些地方都劃到了武漢市,從此我們在行政意義上就算是武漢人了。

我覺得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最開始我們這些郊區的不論是經濟發展、家庭條件還是建設教育什麼的,確實是比不上市內,所以市內的一些人條件比較好的,也會自然而然的有種高人一等的感覺

2最開始包括我們家在內的郊區農民,很多都往市內跑,美其名曰進城打工,那個時候做的絕大多數都是一些比較出體力的、形象可能不太好的工作,所以也讓市內的人更加飄了

3就是劃到武漢來以後本身就有的問題,畢竟兩邊以前不同屬一個地方的人,突然成為了一家人,那麼肯定會有摩擦和或多或少的敵意,而且年紀越大就越難融合,就像我小時候,市內的婆婆爹爹罵一些年輕人什麼的很多都是罵你個鄉里伢什麼的

4還有些理由我就不一一例舉了

我重點想說的是現在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生活都有了質的提高,我小時候聽的最多的就是鄉里伢這個詞,也給當時的我蒙上了不小的心理陰影,但是後面的這些年來,我真的很難得聽到這麼一句話了

也算是拖武漢的福,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們這些郊區也在飛快地成長,家鄉也建設的越來越好,全武漢不論城區郊區都在融合,我記得16年全武漢到處房子的時候,在盤龍城、江夏、蔡甸還有我大陽邏,很多都是市內的跑我們這來買,郊區或許任然比不上市內,但是我覺得現在的全部武漢人怕都不敢說不想要哪個郊區吧,自然也就不會說不承認那個遠城區是武漢這種話了

我有個同事人稱江夏地王,開玩笑告訴我一個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的一個段子,以前市內很多人談起江夏啊,那是一個又窮又遠的鄉里地方,現在說起江夏啊,那真是一個又遠又遠的地方啊哈哈哈

最後借一位大人物的話說,發展才是硬道理,落後就要捱打

為什麼有些武漢人不承認遠城郊區屬於武漢?專家回答太到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