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昭帝想要將李陵接回漢朝,其反叛本是無奈之舉,為何他卻拒絕回國?

空心樹子


大丈夫豈可一辱再辱,老母妻兒屠戮已盡還回去做什麼?前面諸君已詳細回答了李陵為何拒絕回國了,幾乎是標準答案,再答意義不大。


▽無功緣數奇

不過,有說李陵有勇無謀,與霍去病完全不能相比的,關於這點,灑家想來掰扯掰扯。這完全是簡單的把以成敗論英雄奉為圭臬。也不看看二者的客觀條件。首先要搞清楚,霍是精騎,李陵步兵。可以說在機動性上,李陵帶的步兵對匈奴騎兵是沒優勢的。

▽禁臠


▽狂飆突進/犁庭掃穴

冠軍侯第一次出兵,雖只帶了800騎兵,但那是一騎將三馬,狂飆突進,犁庭掃穴。匈奴不是不想追,完全是追不上啊!驃騎將軍第二次出兵漠北,封狼居胥,放著的傾一國之力準備的物資捨棄不用,反常地取食於敵,也就僅此一次,回去之後一年多就病死了,有說霍是飲了被匈奴人投入死牛馬所汙染的水源裡的水,受病毒感染而死,存疑,且表過不提。
▽朕就是規矩

單說漢武雄才大略、唯我獨尊,窮兵黷武,征伐四方。東西南北打了個遍,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闢西南夷。幾乎是連年用兵,特別是從元光到元狩年間對匈奴連續作戰,元封二年攻衛氏朝鮮,元封三年車師、樓蘭之戰和太初四年遠征大宛後,朝庭蓄馬雖豐,卻也不敷使用了。因此,當天漢二年李陵出征時,漢武才會對李陵說:“無騎與你。”當然了,騎兵全給了美人她哥,貳師李廣利那個二貨了。李陵這客觀條件與其禁臠小愛人出塞時相比,豈可同日而語。
▽不敗由天幸

雖然如此,當漢武嚴令出征時,(他懷疑李陵與強駑都尉路博德勾結不想出徵。果然疑心病重,徹麼,名不副實啊?)李陵帶著自己訓練的5000荊楚步兵到達了預先指定的戰略位置浚稽山,並遭遇單于主力。
▽主力上來啦😅

據史記載:被匈奴三萬多騎兵包圍。剛一接仗趁匈奴欺漢軍人少,徑直衝鋒之機千弩齊發,匈奴騎兵折損數千,敗下陣來。狐鹿姑單于大驚,再集左賢王、右賢王部八萬多騎兵一起圍攻李陵。李陵向南且戰且走,連日苦戰,士卒三處受傷者便用車載,二處受傷者駕車,一創者堅持戰鬥。 又斬首匈奴三千多。並向東南方突圍,沿著故龍城道撤退,走了四五天,被大片沼澤蘆葦擋住。 匈奴軍在上風頭縱火,李陵也令將士放火燒出一塊空地得以自救。


▽古往今來最XX的一個字:射

漢軍退到山下,單于在南面山頭上,命他兒子率騎兵向李陵發起攻擊。李陵的步兵在樹林間與匈奴騎兵拼殺,又殺匈奴兵數千,併發連駑射單于,狐鹿姑單于下山退走。

因殺傷甚眾,狐鹿姑單于一度想退兵,據李陵捕獲的匈奴俘虜供述,單于對左右親貴說:‘此漢朝精兵,久攻難下,卻日夜向南退走把我們引到塞邊,懼有伏兵?”當戶和左右賢王都說:‘以單于親率十萬鐵騎攻打漢軍幾千人,卻不能把他們消滅,那以後將無法再調兵遣將,也使漢朝越發輕我。請務必在山谷間再度出擊猛攻,還有四五十里才到平地,即使不能破敵,撤兵未遲。”


▽如題

此後,漢軍處境更加險惡,匈奴騎兵眾多,常常每天戰鬥不下幾十回合,匈奴兵又死傷二千餘人。匈奴軍不能取勝,已準備撤走。

恰逢李陵軍中有一個叫管敢的軍侯,因被校尉凌辱逃出投降匈奴。對單于說:“李陵軍無後援,且帶出的五十萬枝箭矢將盡,只有李陵麾下和成安侯韓延年手下各八百人排在陣式前列,分別以黃白二色作旗幟,派精兵射殺旗手即可破陣。”單于得信,大喜,命騎兵合力攻打漢軍,邊打邊喊:“李陵、韓延年快降!”

漢軍處在谷底,匈奴軍在山坡上從四面射箭,矢如雨下。漢軍堅持南行,未等衝到鞮汗山,五十萬支箭已全部射光,便丟棄戰車而去。此時,還剩士兵三千多,赤手空拳的就斬斷車輪輻條當武器,軍吏們也只有砍折了的短刀。又被大山所阻折入狹谷,單于切斷了他們的退路,在險要處放下壘石,很多士卒被砸死,不能前進。
▽絕漠

黃昏,李陵換上便衣出營,想一個人去幹掉單于!”良久,李陵才回來,嘆息說:“兵敗如此,惟求一死!”軍吏說:“將軍威震匈奴,陛下不會讓您死,以後可想別的辦法回去,像浞野侯(趙破奴)雖被匈奴俘獲,但後來逃回去,陛下仍以禮相待,何況對將軍您呢!”李陵說“:你別說了,我不戰死,不為壯士。”於是他要部下把旌旗都砍斷,把珍寶埋藏在地下。又扼腕道:“再有幾十支箭,我們就足以逃跑,現在無武器再戰,天一亮就只有束手待擒了。不如各作鳥獸散,還有可能逃回去報告陛下。”他令將士們每人拿上二升乾糧,一大塊冰,約定在邊塞遮虜鄣會合。準備夜半時分擊鼓突圍,但鼓破未響。


李陵與韓延年一同上馬,十多名死士隨其一道衝出。匈奴數千騎兵緊追,韓延年戰死,李陵長嘆:“我無臉面去見陛下呀!”於是下馬投降。其餘漢軍四下星散,逃回塞內的僅四百餘人。其時,李陵兵敗之處離邊塞只有百餘里。

▽見龍卸甲

以上為司馬遷記載李陵出塞的全部經歷。李陵降後,單于大喜,把女兒嫁給他,立他為右校王。此後,有漢使到匈奴,李陵對使者說:“我為漢朝領步卒五千橫掃匈奴,因無救援而敗,有什麼對不起漢朝的地方,而要殺我全家?”使者說:“陛下聽說李少卿在為匈奴練兵。”李陵說;“那是李緒,不是我。”李陵恨李緒為匈奴練兵而使自己全家被誅,便派人刺殺了李緒。



太史公說:“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 深輮戎馬之地, 抑數萬之師, 虜救死扶傷不暇, 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 轉鬥千里, 矢盡道窮, 士張空弮 , 冒白刃, 北首爭死敵, 得人之死力, 雖古名將不過也。 身雖陷敗, 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灑家深以為然,大唐天策上將李二說:“李陵以步卒五千橫絕漠北,雖卒降匈奴,其功也可書於竹帛(即青史留名)。”這見識比之千年後的鍵盤俠,只懂成敗論英雄,高明何止一籌。

用稼軒的詞結個尾吧:“將軍百戰聲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



天下不武


看了前邊幾個回答大致於史書吻合,我更想從側面來理解李陵為什麼不回漢地。

在《李陵答蘇武書》中說;執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他的這句話讓我想起魯迅先生話:中國少有失敗的英雄,先生的本意是成王敗冦的觀點並不正確,但現實更殘酷,我們可曾見過活著的萬民擁讚的英雄。大概三十年前吧,看過一篇報道,一個信用社的信貸員,臨時工性質的,因為見義勇為,當地社會反響強大,信用社順應潮流把他轉為正式職工,可惜,好景不長,流言蜚語的說他見義勇為是提前做局搞的陰謀,最後他忍受不了,自殺以證清白。這類的事件應該不新鮮。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劣根。所以,李陵如果戰死,或者如他爺爺一樣負氣自刎,武帝應該會掉幾滴淚然後發詔厚葬,他的家屬也會優恤。可他不願"虛死立節",那些“執事者"對他的評判標準已經出來了:不立節死,卻以辱國降。難怪李陵說:何圖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刊,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更讓他感嘆的是蘇武的遭遇。"丁年奉使,皓首而歸,老母終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間"。壯年出使,白髮而歸,母親已亡,髮妻改嫁,這說明朝廷對蘇武的漠視,但他回來了,回來就是英雄,一旦封為英雄,之前的苦難都可忽視。李陵又說:"且漢厚誅陵以不死,薄賞子以守節"。這也證明了他的另一句話:陵雖孤恩,漢亦負德。

詐降弄真,生亦有罵,死亦被辱,李陵只是歷史長河中悲催的一員,執事者,刀筆吏只是幫兇,決策者才是兇手,歷史一遍又一遍的重演,什麼時候才能終止。


溫暖的陽光71016600


李陵也是一個講義氣,講忠心的人,並且是一個敢愛敢恨的傢伙,但是由於這個人太過於的重情感,也造成了這個人一生的悲劇。

李陵不回來,其實很簡單,第一,匈奴人事實上對他還不錯,不行讓他在草原地區有高官厚祿,可以優待,而且還給他許配了匈奴女子作為他的妻子,一起育兒養女,從道理上來講,此時匈奴的單于已經是李陵的主人了,並且匈奴人答應了他放走了他手底下殘存的400士兵,也沒有追究他殘殺他兩萬匈奴騎兵的仇。

從這點上來講,李陵還是比較感激匈奴單于的,雙方在戰場上面是對手,但是到了戰場下面,匈奴人喜歡強者的這種民族習慣,最後導致李陵在匈奴那地方遭到了優待。

第二個方面,別人不仁,休怪我不義,李林一開始到了匈奴那邊,說我不投靠你你抓了我就是抓了我,我是你的俘虜,別拿高官厚祿,別拿美女財富來欺騙我,我不吃你這套,接著大漢王朝那邊傳過來一個噩耗,李陵的家人全部遭到了圖上包括李陵的好朋友司馬遷也因為這件事情遭到了宮刑。

我做了什麼事情,我對不起大漢王朝啦,我率領5000步兵在塞外遇到10萬匈奴騎兵的追殺,且戰且退,憑藉著5000步兵硬生生抗擊了,這10萬騎兵,要知道那是在荒漠戈壁地帶騎兵衝鋒起來,那比山區,那可更加猛烈,就這樣,我憑藉5000步兵還殺了兩萬匈奴騎兵,最後呢,跑到關口了,被人家給圍住了,哭爹喊娘求援兵,沒人給我,我能怎麼辦?(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我只有投降,成為別人的俘虜。現在你卻對你曾經的英雄幹出了這種事情我怎麼可能受得了。

李陵對漢武帝那是心涼了,對大漢王朝這套制度是感到心涼了,所以別人勸他回家的時候他打心底就不想回自己曾經那個家了,他原先的家已經被人給滅了,現如今他的新家在草原,他的家人也在草原,他為什麼要離開他的家人而去呢?

而且回去的話那不就再一次背叛了嗎?一生背叛兩次,反覆無常之小人,李陵還不打算在歷史書上面留下這麼一個汙點,況且回到大漢王朝以後會怎麼對待他?會怎麼看待他?還不如當初死在荒漠之上來的簡單幹脆。


漩渦鳴人yy


李陵之不歸漢,在《答蘇武書》中已比較全面系統的解釋了。李陵無奈投降匈奴,且鞮侯單于很器重他,把女兒嫁給他,並立為右校王,掌管堅昆部即後來的吉爾吉斯,武帝死昭帝即位,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輔政,他們原與李陵交好,這時執政,也想幹出一番大事業,國危思良將,恰漢匈處於和平階段,便派李陵老友隴西人任立政到匈奴招李陵歸漢。漢朝使者受到匈奴單于的熱情接待,大設宴席,群臣陪宴,李陵衛律也在其中,席間任立政跟李陵把酒言歡,話中藏玄機,暗示他歸漢,李陵聽得沉默不語,良久方摸著自己的頭髮時,我已經是匈奴人了,任立政急了,拉起李陵走到外面,說如今霍子孟他們執政,都是老兄弟了,他們都想念你,讓我叫你回去,李陵說,我不能經受再一次折辱,又說,既已降又反,何以立於天地之間。至死沒有回到漢朝。


李陵是李廣的孫子,李家祖孫三代在漢武時遭遇坎坷,李廣誤道自殺,李敢打傷衛青被霍去病射死,李陵在武帝后期嶄露頭角,前99年,武帝令李廣利攻打匈奴,李陵負責後勤,李陵自告奮勇帶幾千人馬當另一路軍出發,回軍中途遇到單于主力,李陵率軍力戰八天八夜,後援路博德不至,軍中有人以趙破奴故事勸說他假投降,再謀迴歸漢朝復起。李陵在無援無糧兵器盡壞的情況下向且鞮侯單于請降,得到單于的看重。漢武帝令公孫敖打聽消息,誤採小道消息,把李緒當成李陵,以為他正為匈奴練兵要對漢朝不利,便將李陵家處以族刑,他母親、兄弟和妻子都被誅殺。(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李陵在匈奴得知全家被誅滅的消息,痛哭失聲,又聽說是因李緒的原因,就尋找機會在席上擊殺了位居在他上面的李緒,單于沒有見怪,依然委以重任。(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後來李廣利再伐匈奴時,李陵帶領匈奴兵與他的偏將交戰。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在北海牧羊,李陵時常送些物品給他,在交談中,蘇武也要他尋找機會歸漢。李陵說單于讓我來勸降你,我知道你的志節才不出聲,讓我回歸漢朝是不可能的了,老母若在是一回事,老母不在了,四海何處不可以為家。後來漢武帝逝世,蘇武大哭一場,二人又感嘆良久。


李陵與蘇武的故事及其本人的事蹟,極具爭議又有傳奇色彩,為歷代人們所議論,李陵的《答蘇武書》雖有真偽之說,但其中的情意與道理卻不假,李陵闡述了他的志向與抱負,以及打算以假降尋機報國的決心,“昔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沬不死三敗之辱,卒復勾踐之仇,報魯國之羞,區區之心,竊慕此耳”。對漢武帝的刻薄寡恩微有怨言,對蘇武的以大道理開導進行反駁,認為漢朝對功臣極苛,歸漢難有善終,“昔蕭樊囚縶,韓彭葅醢,晁錯受戮,周魏見辜。其餘佐命立功之士,賈誼亞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因此決意做一個“忠而不烈”的人。


南方鵬


李陵投降匈奴就是一個悲劇,漢武帝要對這起悲劇負主要責任,是他堵死了李陵回國的路!

李陵投降匈奴的事發生在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那年漢武帝命令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人馬,攻擊活動天山附近的匈奴右賢王部,他命令李陵給李廣利做後勤供應。李陵立功心切,想做側翼部隊,不願意做後勤保障。漢武帝有點不高興,說你可以當側翼部隊,但我沒有多餘部隊給你。李陵也沒多想,說我就用自己的5000步兵就行。

結果很不幸,李陵碰上了匈奴單于的30000主力部隊。5000對30000,步兵隊騎兵,怎麼看這仗都沒法打,但李陵竟然把匈奴30000人馬打得落花流水。憤怒的大單于下令左賢王部80000人馬增援,形勢變成了5000對11萬!即便這樣,匈奴也沒佔到便宜,連大單于都覺得這仗沒法打了,就準備撤兵。

這時候一個小人物改變了戰爭的走向:漢軍出現一個叛徒,向匈奴出賣了李陵的軍事情報。匈奴單于知道了李陵兩個致命弱點:一是箭矢消耗幾乎殆盡,二是李陵根本沒有後援部隊!於是匈奴決定強攻李陵。

在5000人消耗殆盡的情況下,李陵遲遲得不到增援,彈盡糧絕之下,他投降了。李陵投降後漢武帝暴怒,他甚至將替李陵辯解的司馬遷處以宮刑。

一年多後,漢武帝又得到一個錯誤情報,說李陵在幫匈奴人訓練軍隊對付大漢。震怒之下,漢武帝將李陵全族殺光!

漢昭帝登基後,多次派人聯絡李陵,並暗示他當初的事責任不在他,希望他可以回國。但李陵拒絕了,最後老死匈奴。

關於李陵拒絕回國的原因,後人一直不斷探究。其實,這期間李陵多次面見漢使,已經將他的心跡表露無遺,他不能歸國的原因,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已經兩次受辱,不能一辱再辱。

首先,當初他投降本意就是詐降,希望能再有機會證明自己,報效祖國。死,對一個人來說不是難事,他不想將自己的抱負以一個簡單的死做終結,他需要施展抱負的時機,因此,他不惜忍辱偷生,就是希望有機會洗刷自己的投降之辱。

但漢武帝竟然聽信謠言,誤殺了李陵全家,使他二次受辱,也徹底堵死了李陵迴歸的路。

兩次受辱李陵心灰意冷,他覺得如果這時候再背叛匈奴,那就是讓自己第三次受辱。他說了句“老公不能再辱”(男子漢不可以再次受辱),在他心目中,兩次受辱使他徹底失去了報效祖國的可能,如果第三次受辱,那就等於失去了做人資格!

這就是李陵最終拒絕歸國的原因,他已經不再想功名,也不去想家國恩怨,他只想守住做人的最後一點尊嚴!

尋根拜祖


李陵曾經至少有兩次表達過自己不願意迴歸漢朝的理由,一次是在他的老朋友蘇武被迎接回國時,一次是在漢武帝駕崩,漢昭帝即位之後,輔政大臣霍光派人接他時。

在與蘇武告別的時候,李陵曾經唱過一首被後世成為《蘇武李陵贈答詩》的詩歌,其文曰:“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他首先是回顧了自己當年封漢武帝之命,率領大軍出征匈奴,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降的事件。在他投降之後,他的整個家族乃至漢朝朝廷都被蒙羞,以他為恥。與此同時,漢武帝處死了他的老母親。所以,李陵認為,自己早已成了孤家寡人,無家可歸了。

漢昭帝即位之後,霍光成了輔政大臣,他與李陵是故交,所以派了他與李陵的三位共同好友一同出使匈奴,想要迎接李陵回國。李陵與這三位朋友見面之後,再次表達了自己有家不可回的想法,他說:“吾已胡服矣……丈夫不能再辱”,所以拒絕了唾手可得的榮華富貴,選擇了終老匈奴。


國史通論


李陵是名將李廣的孫子,他曾豪言破匈奴,漢武帝壯其志,派他攻打匈奴,他只率五千人馬,被匈奴幾萬人包圍,弓盡糧絕,又無外援而投降匈奴。後來漢武帝聽說李陵教匈奴製造強弓射殺漢軍,震怒之下滅了李陵的族。李陵在匈奴娶妻生子,對漢武帝充滿怨恨。他甚至曾勸降過蘇武,但沒有成功。

漢武帝死後,漢昭帝即位時年幼,由霍光主持軍政大事,霍光早年與李陵關係好,派人勸李陵歸漢,李陵拒絕了。他之所以不願歸漢,主要是因為滅族的心結打不開。而且歸漢也未必有好下場,趙破奴歸漢死於非命就是很好的例子。


羽書遲


徑萬里兮度沙漠,為君將兮奮匈奴。
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

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這是李陵在漠北送別蘇武時期所作的《別歌》,這位曾經抗擊匈奴的漢朝英雄最終兵敗投降客死他鄉,著實令人唏噓。

在回答題主問題之前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李陵為何投降了匈奴。

李陵是“飛將軍”李廣嫡孫,其祖上是戰國時期秦朝名將李信,據漢書記載李陵:“善騎射,愛人,謙讓下士,甚得名譽。 武帝以為有廣之風”。

天漢二年李陵主動請纓率兵五千深入匈奴腹地,結果遭遇匈奴主力數萬大軍圍攻再加上叛徒的出賣,漢軍大部戰死僅四百餘人逃回漢地,主將李陵最終被俘投降。

李陵是真降還是詐降在歷史上留下了謎團,結合史書來看李陵投降很可能是各種原因造成的一連串誤會的組合。

李陵被俘後漢武帝先是大怒,後來意識到李陵是因為沒有後援才被迫投降,便又派人前去接應李陵,結果公孫敖不但沒有接回李陵還帶回一個傳言,“李陵在為匈奴練兵”,正因如此漢武帝誅殺了李陵全家,李氏家族也因李陵而背上罵名。

或許正是因為此事才迫使李陵的詐降最終成真,後來有漢使者到訪匈奴才真相大白,為匈奴練兵之人並非李陵而是漢朝塞外都尉李緒。

漢昭帝繼位後曾大赦天下,也曾派專人出使匈奴勸說李陵歸漢,被李陵以“歸易耳,恐再辱”而拒絕。

分析李陵最終沒有歸漢的原因我們應該更多的從人的心裡來分析。

李陵恨李緒為匈奴練兵害死了自己在漢地的家人,便刺殺了李緒,匈奴單于的老婆大閼氏想要誅殺李陵,幸虧匈奴單于的保護李陵才免於一死,而且匈奴單于還視李陵為上賓並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李陵,誇張點兒說匈奴單于對李陵有再造之恩。

李陵心中有委屈。

孤軍深入、沒有接應,此第一屈。

叛徒出賣、死戰被俘,此第二屈

家人受誅,族人受辱,其第三屈。

平心而論世界上又有幾人能夠釋懷,正如《別歌》中的最後一句“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感覺李陵雖然矛盾但已心如死灰。


另:李陵事件還連累了一個重量級人物,太史令司馬遷就因為為李陵辯護而遭遇腐刑,這件事對於司馬遷造成了致命的影響極大的改變了他的價值觀,或許沒有李陵事件司馬遷眼中的歷史又會有別樣一番風采。


一點點歷史


李陵投降匈奴的事發生在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那年漢武帝命令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人馬,攻擊活動天山附近的匈奴右賢王部,他命令李陵給李廣利做後勤供應。李陵立功心切,想做側翼部隊,不願意做後勤保障。漢武帝有點不高興,說你可以當側翼部隊,但我沒有多餘部隊給你。李陵也沒多想,說我就用自己的5000步兵就行。

結果很不幸,李陵碰上了匈奴單于的30000主力部隊。5000對30000,步兵隊騎兵,怎麼看這仗都沒法打,但李陵竟然把匈奴30000人馬打得落花流水。憤怒的大單于下令左賢王部80000人馬增援,形勢變成了5000對11萬!即便這樣,匈奴也沒佔到便宜,連大單于都覺得這仗沒法打了,就準備撤兵。

這時候一個小人物改變了戰爭的走向:漢軍出現一個叛徒,向匈奴出賣了李陵的軍事情報。匈奴單于知道了李陵兩個致命弱點:一是箭矢消耗幾乎殆盡,二是李陵根本沒有後援部隊!於是匈奴決定強攻李陵。

在5000人消耗殆盡的情況下,李陵遲遲得不到增援,彈盡糧絕之下,他投降了。李陵投降後漢武帝暴怒,他甚至將替李陵辯解的司馬遷處以宮刑。

一年多後,漢武帝又得到一個錯誤情報,說李陵在幫匈奴人訓練軍隊對付大漢。震怒之下,漢武帝將李陵全族殺光!

漢昭帝登基後,多次派人聯絡李陵,並暗示他當初的事責任不在他,希望他可以回國。但李陵拒絕了,最後老死匈奴。

關於李陵拒絕回國的原因,後人一直不斷探究。其實,這期間李陵多次面見漢使,已經將他的心跡表露無遺,他不能歸國的原因,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已經兩次受辱,不能一辱再辱。

首先,當初他投降本意就是詐降,希望能再有機會證明自己,報效祖國。死,對一個人來說不是難事,他不想將自己的抱負以一個簡單的死做終結,他需要施展抱負的時機,因此,他不惜忍辱偷生,就是希望有機會洗刷自己的投降之辱。

但漢武帝竟然聽信謠言,誤殺了李陵全家,使他二次受辱,也徹底堵死了李陵迴歸的路。

兩次受辱李陵心灰意冷,他覺得如果這時候再背叛匈奴,那就是讓自己第三次受辱。他說了句“老公不能再辱”(男子漢不可以再次受辱),在他心目中,兩次受辱使他徹底失去了報效祖國的可能,如果第三次受辱,那就等於失去了做人資格!

那時的李陵除了身上流的是漢族的血之外,其實對大漢朝已經沒什麼可懷戀的了,甚至已經產生了敵意!可以說投降後的李陵受到匈奴大單于的重用,並且在那邊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本來終於大漢的李陵被逼投降只是權宜之計,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從反大漢,但是當漢武帝因為李陵投降的事情殺了其三族之後,李陵的希望徹底破滅了!而說漢昭帝接李陵回漢朝我想也只是借平反之案拉攏人心罷了!李陵都一大把年紀了,即使回到漢朝又能怎樣,家破人亡歷歷在目,早已沒有留在大漢的初心,所以說大漢還是那個大漢,而他已不再是當初那個李陵!所以拒絕回國!他已經不再想功名,也不去想家國恩怨,他只想守住做人的最後一點尊嚴!


奶粉的搬運工


拋開衛青坑李陵的爺爺李廣,致其自刎;霍去病暗殺李陵的叔叔李敢這兩個原因之外,暴戾的漢武帝殺了她的妻兒老小、誅其三族八十餘口,徹底傷了李陵的心,堵死了其迴歸大漢的心路。

李陵出身軍旅世家,不僅體恤下士、能征善戰,而且文采出眾,是不可多得文武全才。

文采方面此處不做詳述,參見傳頌古今的《蘇李詩》。

下面重點介紹漢武帝是如何逼得李陵窮途末路,力竭而降,至死不願歸漢。

李陵5000步兵突襲匈奴王庭,原計劃是有後援的,硬是被漢武帝這個大X逼搞沒了,以致於李陵在俊稽山以5000步兵對陣110000萬匈奴單于主力,輾轉八日,疾馳千餘里,殺匈奴萬餘人,距漢境百里時(約二三十公里)李陵力竭而降,400餘士卒按計劃突圍歸漢以報天子。

雖然戰敗,但是打出了步兵對陣22倍騎兵,戰損比1比3的軍事奇蹟,不辱名將之譽,有羽之風。即使霍去病在世,也不能望其項背!

死很容易,活著需要勇氣。李陵忍辱負重,是為了有朝一日夢重回漢朝,報效國家,施展才華。而漢武帝這個大X逼聽信讒言,啥李陵妻兒老小,誅其三族八十餘口。雖然漢武帝嗝屁後,新帝給李陵平反,霍光希望其重回漢朝,匡扶社稷。然他家人朋友都死光了,回去有毛線意思。李陵回想家族的種種不幸,以及百餘貴族被無故滅族,不回才是不被再辱的明智之舉。漢朝進攻匈奴,又是俊稽山的老戰場,李陵感恩大漢曾經的栽培之情,回想當年自己遭遇,毫無底線的給漢軍放水,放之南歸。

李陵以德惠誅族之仇,正如太史公所言,有國士之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