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戰役,本來是一個死局,但是,經過一些人的努力給打活了?

漢史趣聞


有哪些戰役,本來是死局,但是經過一些人努力打活了?

這問題的情形就像:獅子撲倒了獵物水牛,水牛掙脫了獅子來了個絕地反殺,用牛角頂死了獅子!這類戰爭太多了,隨便舉幾個說一下。

1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曹操的80萬大軍對陣孫劉5萬聯軍

這仗曹操怎麼打都能贏,後來被東吳將帥用反間計、鐵鎖連環計、苦肉計乘著東風一把火燒的曹操打敗,只剩下二十於人狼狽的逃回了北方!

2“肥水之戰”

前秦皇上苻堅率領“投鞭斷江”的80萬大軍進攻東晉,東晉也只有幾萬人,後被在秦軍中的東晉降卒大喊“秦軍敗了”軍隊大亂,東晉趁機度過肥水,殺了秦軍大敗!戰後前秦政權瓦解!

3野狐嶺之戰

成吉思汗在野狐嶺10萬蒙古軍對陣45萬金軍,採用各個擊破的戰法,金軍全軍覆沒!

總之這類“起死回生”的戰爭太多了……最為經典的還是“于謙力挽狂瀾的北京保衛戰”!

大家都知道土木堡之變,二十萬軍隊覆沒,明英宗被俘,蒙古瓦剌統帥也先率領軍隊攻打北京城!京城空虛,馬上就要步北宋“靖康之恥”的後塵了,正準備南遷!這時兵部尚書于謙“臨危受命”,在二十天內急調天下兵馬北上支援北京!于謙本是文人,但他敢拼命!戰爭打響之前他不是命令軍隊守城,而是命令所有軍隊都列陣於京城九門之外,緊閉城門,所有軍士不得入城!並下了死命令:戰爭中將領不顧士兵逃跑,斬將!士兵逃跑,後對斬前隊!更要命的是錦衣衛巡視內城,有丟盔卸甲者,殺無赦!大家都知道後退必死也退不了,城門關了進不去,仗打失敗了也會被蒙古兵殺掉,還不如和蒙古兵拼了!就這樣個個抱著必死和蒙古兵拼命的心去打,結果瓦剌大敗,被打的“潰不成軍”!大明徹底贏了!

總之,本來是死局的戰爭,因為一些人的努力打活了的太多……


雙人魚說歷史


千里進軍大別山。國共戰爭進行了一年,我軍殲滅蔣軍百萬,由一百萬迅速發展到了兩百萬,確實是一個巨大的勝利。但是,面臨最為嚴峻的問題,即我軍的勝利的代價,是失去了大片的根據地,主要交通線與中大城市全部失去,人力、財力空前緊張,魚多水少。反觀蔣軍方面,在國際上有幾乎取之不盡的美國援助,在國內有80%以上的國土與人口這樣的雄厚財力可供戰爭徵用,蔣委員長對我軍的殲滅戰,並不介意,只要在解放區打,只要解放區愈打愈小,終歸最後的失敗還是你,不是我,必然與第五次江西剿共結果一樣。而當時蔣軍的軍隊是我軍的兩倍,四百萬,武器裝備先進,兼海空軍優勢,更主要的是蔣軍擴大戰略預備隊的人力物力遠在我方之上。為了粉碎蔣軍的戰略企圖,即在人力物力上徹底打垮我軍,做為全軍統帥毛主席,內心萬分焦急,曾多次電示各野戰軍,應主動出擊外線,將戰爭引向國統區…而當時部隊對外線出擊,牴觸情緒十分強烈,最主要的是傷員,只能捨棄,非常影響士氣…但是,部隊不敢於外線作戰,最終是一盤死棋,毫無疑問,重蹈江西紅軍失敗覆轍…正當劉鄧中原野戰軍取得了解放戰爭以來殲敵最多的魯西南大捷(殲敵六萬五千),全軍勝利歡慶之際,毛主席一份十萬火急電令:中原野戰軍不惜一切代價,堅決向蔣介石的深遠大後方出擊。目前,我本人每發完電報,即焚燬,隨時準備應付萬一…毛主席當時只以少數警衛部隊吸引二十三萬胡宗南大軍,身處最危險之地。閱電,劉伯承與鄧小平面面相覷…國共決戰最為壯烈的一舉:千里進軍大別山。中原野戰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失去了所有重武器,縱隊打成了師,師打成了旅,平均三萬多人的縱隊,只剩萬餘左右…但是,將整個解放戰爭的全局打活了,將解放區大約34個旅、師的蔣軍重兵,牽回國統區,使得整個中原戰場上的蔣軍的軍事壓力大大減輕,我陳謝兵團與山東陳粟華東野戰軍,不失戰機,迅猛向中原外線跟進出擊,攻克開封,殲滅壽區年兵團,使得三支大軍,在中原戰場上,呈“品"字形攻勢,迫使整個中原戰埸蔣軍全面轉入防禦…而當毛主席悉知劉鄧野戰軍勝利進軍大別山、並站穩腳跟、開避二十多個縣的根據地時,無比興奮,是這樣的高度評價:這是二十多年來蔣介石統治的失敗,是人民解放軍扭轉了其反動統治戰車的車輪,並使之於走向徹底的覆滅…當時三大戰役尚未打響,毛主席己經預見到了蔣介石統治的必然覆滅…使得蔣委員長讓戰爭永遠在解放區內進入、徹底破壞我人力物力的戰略之企圖,完全歸於失敗…劉鄧中原野戰軍的這一壯舉,從全局致強大蔣軍於死命…徹底打活了整個解放戰爭的全局…為此,中原野戰軍將士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整個解放戰爭的全局勝利…



高友峰1


南沙海戰,本來是“萬年口水戰”,結果越軍開槍了。。。

1988年,中越雙方在南沙赤瓜礁附近對峙,雙方放了上百人在兩百來米長的狹長礁石上。也是擔心國際影響,所以,雙方都不敢開第一槍,選擇“萬年口水戰”。

從在場的艦船實力和火力上來說,我方佔有絕對優勢:我方有三艘護衛艦。而越南只有1艘登陸船,2艘運輸船。

可是島礁距離越南更近,“口水戰”持續時間久了對我方不利。等越南增援到了,或者我方寄養不足,我軍肯定要率先撤走了。那麼,越軍不就“贏了”嗎?

上面的領導等的也著急:同志們,要趕快解決戰鬥啊。但是,我軍絕不能開第一槍。

怎麼辦?肉搏揍他!赤手空拳將他們趕下水!

解放軍的身手可比越軍好太多了,沒多久,敵人全部掛彩,甚至,越旗都被我方扯斷旗杆,收繳了。

就在此時,越軍護旗的士兵開槍了。。。我方艦船上的士兵見到越軍開槍,激動歡快地喊道:“打了、打了、打了。。。”

不出30秒,我方護衛艦開火。

30分鐘後,越南軍艦被團滅,損失300多人。

我方僅一人受傷。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談起這種局面,讓筆者想到了當初看到的一個傳奇,屬於我們國家的傳奇,僅僅領先5分鐘到達戰場,就改寫了一場戰役;這是一場步兵歷史上的高光時刻,在其中但凡有一點紕漏,得到的可能就是另一個結果。

首要開頭自然是介紹時間線,時間分割回首到1950年的11月底,也就是第二次戰役的最後關頭(這個時間點第二次戰役是什麼應該不用我多說了,不明白的去百度吧)。

這是一場異常關鍵的戰役,這也是扭轉朝鮮戰局決定性的一次戰役,這場戰役直接收復平壤、元山港、興南地區及沿海港口。

11月底,司令部所有人都在默唸,甚至詢問:“113師到底來了沒有?到了沒有?”

戰役前夕,本不可完成的作戰

第二次戰役到了關鍵時候,為了圍殲美軍的第八集團軍,朝鮮志願軍重新制定了第二次作戰計劃,這一次作戰計劃最重要的一個點,就是把包圍圈給死死的合攏,絕對不能讓美軍有機會南逃。

這一次計劃的主要目的地有兩個,即“三里所、龍湖裡”;所有人聽到這兩個地方的時候都傻了,不單單是地名的問題,而是因為到達這兩個地方是真的要跨越山河,並且給的時間僅僅只有14個小時,14小時要急行軍70多公里,揹負物資彈藥徒步前行。

經過長時間的討論,這個艱鉅的任務給到了王牌38軍,並由38軍傳達通知:“113師,沿安裡山、船街裡於28日拂曉之前進至三所裡、龍湖裡、阻擊南逃北援之敵”。

面對如此嚴峻的命令,整個113師沒有一點異議,表示了堅決執行,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這場戰役已經進行到最後關鍵時刻,不得馬虎。

韓先楚與38軍談此次奔襲的重要性:
這場戰役已經到了最後時刻了,能不能早日勝利也就看這一次的了,你們一定要記住這一場戰役的關鍵點在於三所裡。
三所裡的地理位置是南有大同江天塹,敵人一定從這邊過不去;北部有兄弟山,能夠卡住公路,讓美軍沒辦法南逃,只要卡住三所裡,我們就一定能大勝。

這一次要在三所裡阻擊的美軍,一共有三個師,這三個師攜帶有300多輛的坦克,400多門火炮,算是主力中的主力;113師只有可憐的十幾門迫擊炮和少量反坦克手雷。

拿最少的資源去做最多的事情,或許這才是我們國家軍隊的最強所在,奉命前行的113師開始了艱難的14小時,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這個王牌隊伍身上。

決策,最後的動員

38軍接到命令後,立刻將所有重任安排到了113師身上,113師沒有任何異議,直接收拾行囊物資準備出發,開始了與美軍爭分奪秒。

113師先頭團團長朱月清,向他的營長們下達了這麼一個指令:“我們邊走邊吃飯,邊走邊下達任務,絕對不可以停一個腳步,也絕對不可以讓一個人掉隊。”

時任副師長的劉海青率領338團作為前衛,整個團為了便於前行,所有人只帶武器以及彈藥,輕裝前行,在前行之前告知所有團長:“每個營和連都要組織好尖刀前衛,假如遇到了敵人,前衛上,然後部隊單位營以及連繼續跟進,不可戀戰,必須要記住我們這一次的使命。”

在一連串的命令下,志願軍113師在山路上展開了高強度急行軍,所有人都是精銳,所有人都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113師沒有現代化如卡車這種裝備,有的僅僅只是兩條腿。

絕命14小時,步兵的最高歷史輝煌

113師一路邊打邊跑,一路行軍,遇上了數股南韓散兵,在這種局勢之下還一步不停的向三所裡奔襲,有一些戰士,跑著跑著就倒下了,就此不起;一些戰士因為長時間的急行軍疲倦到了極點,就直接躺在了路中間,讓隊友狠狠踩自己幾腳,清醒後繼續疾行。

這並不是最苦的,最苦的是炮兵,炮兵要攜帶沉重零散的迫擊炮部件,還要攜帶大量的炮彈,這些人腰都被壓彎了,但是卻肩負著更重的使命,他們絕對不能脫離隊伍,因為他們是隊伍中最核心的一小部分。

113師到達三所裡要經過長安山,這是一座海拔1250米的山脈;當時所有的軍官都在前面開路,戰士一個人拉著一個人,組成了一條人形鏈條,113師已經即將油盡燈枯。

在高強度的急行下,所有人都陷入了瘋狂的狀態,上到師長、下到炊事員,所有人的思維都陷入了凝滯狀態,腦海中只有三個字在迴響,那就是“三所裡”;這個時候的113師,靠的已經不是體力在前行了,而是靠著驚人的意志力在支撐前行。

沒人想到,短短的14小時,113師的所有官兵在悄然無聲下創造了歷史奇蹟,這個奇蹟至今為止,沒有任何的軍隊打破。

最美妙的5分鐘,振奮軍心的電報

“我部先於敵軍到達三所裡!
敵軍馬上就要經過三所裡,敵人企圖從三所裡進行撤退。
請指示我部任務。”--《中國人民志願軍38軍113師》

簡短無比的幾句話,讓整個司令部的人齊聲歡呼,喜極而泣,因為所有人司令部的人都知道,在這一刻,戰爭的咽喉已經被我們抓住了,幾萬美軍的敗逃,已成定局。

激動的副司令鄧華稱:“這是奇蹟、神蹟,僅僅14小時,用雙腳邊打仗邊行軍72.5公里,並且還屬於地圖的直線距離,這就是奇蹟。”

113師用自己的鐵腳板奔跑了一晝夜,在領先敵軍5分鐘的情況下,趕到了三所裡的作戰區域,僅僅只是比美軍快了那麼5分鐘,這是救命的5分鐘,因為這5分鐘足以改寫這場戰役。

看似不起眼的5分鐘,成為了美軍拼死也無法逾越的高牆,美軍三個師被113師牢牢摁死在了三所裡之外。

拼命急行軍14小時,才爭取到了5分鐘的時間,不得不說當時若是有一點紕漏,後果就不堪設想;最後5分鐘,到達極限的113師戰士全體進入陣地組織防禦,創下了歷史高峰。

結言(後記)

113師靠著三所裡,卡住了美騎1師、美2師、25師、英國27旅、土耳其旅和韓國1師6師,數目不低於5萬人,可以說正是因為這提前的5分鐘,直接奠定了後續的勝勢。

看看後面的戰役,那些永載史冊的戰役:三所裡大戰、龍源裡阻擊戰、血站松骨峰...

這些戰役任何一個拿出來都是揚我中華之威,證明了我中華軍魂之脊樑。

38軍戰果:

擊斃敵軍7000餘人,俘虜3000餘人,繳獲火炮239門、汽車1500輛(打完仗的不用走路回去了),直接為第二次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13師,在這一場戰役扮演了關鍵的角色,遠距離的穿插和拼死阻擊,讓敵軍整個西線徹底動搖,只能狼狽後退。

這一場戰役,才是死局之中謀求破局,正是因為113師的合力,才將這一半死局面徹底盤活,真可謂是鐵打的部隊,永固的軍魂。


筆下點史


朝鮮戰爭第五次戰役,美軍已經逐漸摸清我軍的“星期攻勢”,在我軍攻勢稍緩時,美軍立刻反動反擊,致使我軍出現較大傷亡。

由於美軍及聯合國軍是全副武裝的機械化部隊,追擊速度極快,需要一支韌性部隊打狙擊戰。



彭德懷也此下了死命令,由第十九兵團“死守鐵原十五至二十天”。鐵原至金化一線是朝鮮中部的鐵三角,如若丟失,美軍的機械化部隊將一馬平川向北方挺進。

具體承擔阻擊任務的是傅崇碧的第六十三軍,他的部隊剛剛打了月餘的仗撤下來,還沒喘過氣,無論兵員、武器彈藥還是糧草,都還沒得到補充,全軍算上迫擊炮,也就200多門。



而美軍來勢洶洶,範佛里特的四個整師近五萬人,攜火炮1600餘門、坦克300多輛,加上空軍的支援,正向著鐵原近25公里的防禦陣地壓迫而來。

以疲憊之師當敵滿血精銳,無疑是個死局,然而志願軍戰士們憑藉英勇頑強的戰鬥,愣是把美軍死死釘在鐵原,徹底把第五次戰役打活了。

第十九兵團司令員楊得志和政委李志民原本沒有把握,覺得阻擊任務不可能完成,但彭德懷將軍狠狠地說,“就是把六十三軍打光,也要再堅守鐵原十五至二十天”。

戰鬥開始,美軍一上來就集中優勢兵力和強大火力,瘋狂傾洩在我軍陣地上。粗略計算,平均一公里就有300名美軍,鐵原一線終日火光沖天、濃煙蔽日。



我軍在用血肉身軀與敵鋼鐵長龍殊死搏鬥,短短三天,一八九師就堅持不住了,前沿陣地一天內幾次易手,雙方士兵的屍體層層疊疊,無情的火炮又將其炸開,簡直就是人間地獄。

一八九師從營、連不斷重組建制,但最後連機關人員都參戰了,然而陣地還是在全員犧牲後丟失。

待一八八師接替陣地時,一八九師僅餘一個團的兵力,但他們依然保持戰備,隨時再次衝進地獄與美軍死拼。

一八八師同樣打得艱苦。郭恩志時任八連連長,他巧妙地運用地形構築防禦陣地,連續打退了美騎兵一師兩個連的多次進攻。

他不斷鼓舞已經前後作戰四十天的戰士,趁著夜色摸到美軍營地騷擾,始終堅持戰鬥著。



後來,美軍在一次進攻中投入了一個營的兵力,飛機、坦克都來助陣,八連的一個機槍手被炮火直接掀翻。等到他再次從泥土裡爬出來,20多個美國大兵已經走到眼前,彈藥手已經犧牲,這名戰士便自個端著機槍,向收割小麥一般將眼前的美軍撂倒。

在全連僅剩五十發子彈之際,連長郭恩志還在鼓勵著他的士兵,唱著革命的歌曲,舉起身邊的石頭砸向美軍。



最後趁著友軍增援,八連將最後一枚反坦克手雷扔向敵軍,竟奇蹟般衝出敵軍包圍,此時他們以一個連的兵力在敵人大規模進攻下,在陣地上堅守了兩天,簡直“集結號”現實版。

彭德懷將軍的指揮所就設在距離鐵原不到百里的地方,他不斷打電話嚴令第六十三軍,必須堅守陣地不準後退。



殘酷的戰鬥結束了,我軍在鐵原整整堅持了十天,彭德懷將軍來到前線,看望第六十三軍的官兵。官兵們渾身衣服早已破爛不堪,沾滿血水,將軍動情地說道,“祖國感謝你們”,頃刻間,所有人都淚如雨下,為了他們犧牲的戰友。


春秋正義


1948年初,毛澤東要派粟裕帶三個縱隊南下過江,調動國軍主力回防江南,減輕中原戰場的壓力,但粟裕經過深思熟慮,認為三個縱隊十萬人左右,到江南將減員過半,形成不了戰鬥力,不能調動中原戰場國軍三塊硬骨頭十八軍.第五軍.第七軍回防江南,同時後勤補給.傷員安置都成問題,粟裕因而向中央軍委斗膽直陳,拒絕帶三個縱隊南下過江,建議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中央軍委採納了粟裕的建議,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條件,加速瞭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


江山歸一統


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戰場的柳班進攻戰役,德軍本來在莫斯科戰役處於下風,被蘇軍殲滅的危險。蘇軍在41年12月,根據鐵木辛哥元帥的建議,蘇軍北部的反擊計劃最初是以收復季赫溫鐵路樞紐,殲滅德軍德米揚斯克集群,並將與莫斯科方向相連的諾夫哥羅德州戰線,恢復到伊爾門湖沿線,從而加強北部地區與莫斯科地區的聯繫。

而在列寧格勒方向,反擊主要目的是在收復季赫溫鐵路樞紐以後,繼續向西發動進攻,將德軍陣線,推到沃爾霍夫以西地區。其最初目的是對德軍伊爾門湖北部集群,形成牽制,迫使其無法加強諾夫哥羅德戰場的局勢。待徹底恢復並加強了莫斯科與北部的聯繫以後,再發動繼續進攻,將德軍推到普斯科夫,徹底解除列寧格勒的威脅。

這個計劃也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因為從41年末起,芬蘭的曼納海姆似乎跟大鬍子斯大林,達成了某種奇怪的默契。加上芬蘭軍隊的後勤已經進入了超負荷狀態,因此芬蘭軍隊沒有再發動過什麼大規模的突擊作戰。僅僅是在蘇軍防線上和蘇軍隔三差五的推推磨盤而已。因此只要加強了莫斯科與北部地區的聯繫,然後再發動第二次攻擊

根據計劃,反擊部隊在抵達原計劃中的沃爾霍夫西部地區以後,部隊將繼續實施反擊,將戰線恢復到列寧格勒,盧加到索力奇地區。從而徹底解除德軍對列寧格勒的軍事威脅,徹底恢復列寧格勒的交通後勤線。

而其中第二突擊集團軍的任務是,從伊爾門湖北部地區發動一次突擊,切入德軍的側翼,然後向部隊展開,一路向西突擊,收復盧加。

另一路向北機動,收復柳班和姆加地區。與第54集團軍匯合,將列寧格勒以南,位於沃爾霍夫以西的德軍合圍,並打通列寧格勒的交通線。這一系列的既定行動路線,僅僅在地圖上的直線距離就達到了220公里。其作戰計劃和41年朱可夫下發給第54集團軍的命令,幾乎如出一轍,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之前的庫裡克正是擔心孤身投入反擊的集團軍,勢單力薄,部隊會在反擊中被拉散,然後遭到德軍的合圍。這並非是沒有道理的,最典型的自然也是突擊第二集團軍,不用作者劇透,大家也都知道,他們就是在這樣的作戰路線上覆滅的。

三、突擊第二集團軍的覆滅

1941年12月18日,第二突擊集團軍被正式編入了沃爾霍夫方面軍,歸屬朱可夫學生和參謀長,沃爾霍夫方面軍司令霍津中將和尼古拉·庫茨米奇中將指揮。但此時蘇聯小報告之王,麥赫利斯認為霍津中將的資歷與能力,尚且不足夠支撐起指揮一整個方面軍的任務。

因此在他的建議下,霍津中將被命令接受梅列茨科夫大將的管轄,同時從莫斯科調來了剛剛從基輔突圍,並參加了莫斯科戰役,可謂作戰經驗豐富的弗拉索夫中將,輔助梅列茨科夫和霍津兩位將軍。

突擊第二集團軍的攻勢是在41年12月末展開的,由於部隊中整編了大量的潰兵,加之投入反擊過於倉促,集團軍並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結果在42年1月8日,經過了一週的作戰,部隊竟然損失了多達3000餘人。當然在偌大的戰線上,這些也不算什麼,畢竟戰線很大,又很殘酷,相比41年來說,這已經算是很小的損耗了。

戰鬥持續到一月中旬時,突二集確實成功的擴大了戰果,他們收復了很多的村鎮。並開始將部隊向南北地區展開,向盧加和柳班地區發動進攻。

但是此時霍津中將並沒有注意到,集團軍突擊方向上出現了一些疏漏,位於伊爾門湖北部地區的德軍部隊並沒有被清除,他們正在威脅著突二集的南部側翼。

梅列茨科夫大將和弗拉索夫中將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很快梅列茨科夫向突擊第二集團軍司令部致電稱:“你部突破了多處德軍防禦,儘管德軍損失慘重,但是他們的防線並沒有被徹底摧毀。我們現階段缺乏足夠的火炮和飛機,來為你們提供掩護,而德軍依然威脅著你們的側翼,你部應該立刻突破該方向德軍的防禦。”

儘管霍津中將和尼古拉中將,立刻組織了對橋頭堡連接處,南北兩翼德軍陣地的進攻行動。但是集團軍所取得的戰果有限,後續部隊並沒有按照預想的那樣,迅速的擴大橋頭堡陣地。由於突擊第二集團軍已經向西進攻了超過70公里,因此集團軍連接處,出現了一個狹窄的瓶頸。

德軍也發現了蘇軍的意圖,並加強了柳班方向和伊爾門湖方向德軍部隊的力量。因此突擊第二集團軍,並沒有完成和第54集團軍會師的任務,也沒有達成將其橋頭堡南部德軍擊潰的目標。

42年3月15日,德軍對突擊第二集團軍的瓶頸地區實施了一次聯合突擊,將僅僅只有12公里寬的連接地帶斬斷,合圍了蘇聯突擊第二集團軍。蘇軍為了打開包圍圈,重新和橋頭堡建立聯繫,發動了數次突擊並未取得成功。

假如此時能夠組織起一起聯合反擊,那麼蘇軍還有可能拯救突擊第二集團軍。但是被換出包圍圈的霍津,並沒有去拯救弗拉索夫。他在離開包圍圈以後,立刻開始組織列寧格勒南部地區的反擊行動。

德軍在6月23日,封閉了突擊第二集團好不容易打開的包圍圈,弗拉索夫率領部隊拼盡全力在24日夜裡,打來了一條250米寬的走廊,很多士兵就是在夜間沿著這條走廊趴會橋頭堡的。

6月27日,弗拉索夫開始組織集團軍實施最後的突圍行動,但是面對無法得到救援的情況,所有突圍行動都成了飛蛾撲火。考慮到弗拉索夫從開戰以來的功勞和其突出的作戰指揮能力,斯大林下令派出飛機進入包圍圈,試圖將弗拉索夫救出來。

隨飛機一同出發的,還有一枚勳章和晉升弗拉索夫為上將的命令。但是弗拉索夫拒絕撤離包圍圈,他讓飛機帶走了幾名女性醫護兵,自己則留在包圍圈裡和士兵們同甘共苦。

不幸的是,在弗拉索夫在打游擊的時候,被一名當地人出賣,遭到了德軍的俘虜。而出賣弗拉索夫的農民獲得了一頭奶牛,和兩瓶伏特加。而逃出重圍的霍津中將,被追究了責任,免除了職務。之後弗拉索夫的和突擊第二集團軍的結局,不用說,大家也都知道了。

結語

堂堂蘇軍中將,僅僅只值一頭牛和兩瓶伏特加,真是令人唏噓。而此後的結局大家也都知道,突擊第二集團軍徹底的覆滅了,絕望的弗拉索夫三觀崩潰,成了德國人的走卒,調轉槍口對準了曾經的戰友,並最終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




小沈媒體


常上將的野望

這個故事發生1946年6月,那一年躊躇滿志的常凱申特級上將準備刷一個新副本——剿匪平亂,對於這個副本常上將是有充分信心的。地獄難度的抗日戰爭老子都贏了,延安那群土鱉充其量也就夠個普通難度......

然而平生崇拜曾國藩的常上將依然決定效仿偶像,結硬寨打呆仗,以絕對優勢兵力將對手徹底碾壓。於是他調集26個師共30餘萬人將中原解放區團團圍在不足200公里的狹長地帶,彼時中原解放區只有6萬來人。

怕不保險的常上將又讓人挖出10萬多條戰壕,修建6千多座碉堡,以宣化店為中心,形成了連續幾道封鎖線,這套包圍手段可謂至矣盡矣。就等著7月1號一聲令下,30萬大軍將中原解放軍徹底碾粉末。

解放軍的應對

對於老對手的動作潤公一直心知肚明,5月2日就給中原部隊發電報“萬不得已向西突圍方針甚好”,6月23日再次發電報“同意立即突圍”。這段時間中原解放區也沒閒著,復原1萬多戰士,轉移了上千傷員,充分做好了輕裝突圍的準備。


6月24日一縱隊司令下達了突圍命令,由皮定均率領第一旅向東偽裝主力,務求拖住對方,掩護中原主力向西轉移。對於皮定均旅來說這是一個悲壯的任務,7千多人的部隊要迷惑30萬大軍,贏得3天的時間談何容易,即使成功了自己也很可能陷入重圍,這幾乎是一個必死之局。

話雖這麼說,皮定均依然沒有對命令有任何怨言,在那一代軍人心裡有比生死更重要的東西支撐,當犧牲不可避免,皮定均更希望由自己開始。當晚他就和政委徐子榮一起制定了作戰方案,三個主力團分別向正東、東北、東南三個方向移動,擺出與敵決戰的架勢,把敵軍的目光吸引到東線,造成大部隊集結向東突圍的假象。

暴雨中的集結

吐槽機覺得制定這個計劃之初皮定均應該是抱著徹底犧牲的心態,本就不多的部隊分成三路,還要做出佯攻突圍的姿態,一旦接戰三個團必然各自被死死咬住,再難脫身。只是皮定均還是抱著一線希望,在戰前準備會上集體研究出阻擊任務完成後立刻殺個回馬槍,收縮到劉家衝集結,找時機繼續向東突圍的策略。

6月26日,被迷惑幾天的國軍開始進攻,上午試探性的攻擊後,下午發動猛攻。皮定均的支撐點式防禦結構充分利用了各個小山包的高度優勢,交叉火力封鎖下敵軍進展緩慢。但也正如他擔心的一樣,三個主力團全被咬住了,根本撤不下來。

就在皮定均一籌莫展的時候,天上烏雲密佈,積壓幾天的暴雨開始傾瀉。這個紅小鬼出身的軍人眼前一亮,趕緊下達命令,全線突擊!把敵人打遠一點兒,然後留一個營阻擊,立刻回撤到劉家衝!

皮定均的鐵膽

為什麼皮定均要把集結點選在劉家衝呢?這裡面還真有點門道,那是一個在黑松林裡的小山村,只有6戶人家,特別適合藏兵。更主要的是這個村子位於敵軍主力的結合部,南北兩側都是公路,皮定均是在玩一手燈下黑。

這是一步非常險的棋,敵人會不會發現且不論,這招對士兵素質的要求接近變態的程度。他們不能說話,不能吸菸,不能生火做飯,連咳嗽都必須用厚布死死的捂住,更重要的是保障運輸的騾馬同樣不能弄出大動靜。可怕的是皮旅把這些全都一絲不苟的完成了,所謂精兵怕不過於此。

27日清晨,十幾萬國軍在兩側的公路上頻繁運兵,皮定均終於有時間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辦。惑敵和阻擊任務均已完成,大部隊已越過成漢鐵路,根本聯繫不上,無法得到指示,於是他決定用電臺呼叫延安。延安的回覆很快,也很簡單,兩個字——快走!

三次變向的皮氏走位

28日清晨,皮旅突然從劉家沖沖了出來,一路向西南急行軍,打了對手一個冷不防,直接繞過敵新13旅在餘家集的堵截,插入周家山以西。繼而向九龍山撲去,殲滅敵軍一個連後神奇的繞到了新13旅的背後,這次變向一下打亂了對方的節奏。

29日皮定均又來了一個90度大轉彎,直接越過東南方向的潢麻公路,以急行軍跳過整編72師的三路合圍。氣的72師師長楊文瑔差點沒把電話砸了,趕緊下令新13旅繼續追擊,並把14旅調到黃土崗堵截。

當然我們知道皮定均又變向了,他改東南為正東,直接頂著14旅防線邊緣衝了出去,順手還讓偵察隊化裝成敵方諜報隊,把旗杆店給騙下來,抓走24個俘虜。連續三次變向後,皮旅來到了大牛山前,山脈阻隔,走位是作用不大了,該拼實力了!

翻山越河的三場惡戰

大牛山山高林密,是天然的阻擊陣地,國軍在6月30日已經佔據了制高點,對皮旅呈夾擊之勢。一旦在這裡把速度降下來,很可能被後面的追兵趕上,被徹底合圍在山腳。大雨滂沱中皮旅近兩晝夜的狂攻,於7月1日夜翻越大牛山。

7月10日,皮旅再次遇到和大牛山同樣的情形,清風嶺制高點提前被敵軍搶佔,只能強攻。皮旅二團兵分兩路,用柴刀在樹林中硬生生開出一條道路,殺上山頂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激戰兩小時後成功搶下山頂陣地。

越過清風嶺後連續高強度戰鬥的皮旅不可避免的開始疲憊,在渡過淠河時險些釀成大禍,渡河過程中敵48師部分軍隊搶了過來,幾乎完成了半渡而擊的戰術。皮定均的細心再次發揮了作用,他讓人找到上游幾百米處河水教淺的地方,幾千戰士趁夜手拉手悄悄渡過了淠河,皮旅終於甩開敵正規軍來到東山坡。

殺出重圍

離開東山坡後皮定均再次玩了一手經典的走位,先想東南方向機動,吸引桐城敵軍後立刻北進,於7月13日攻陷民團把守的毛坦廠。在毛坦廠短暫修整期間皮定均下令輕裝突擊,拋棄一切不必要的物資,自帶武器彈藥和糧食,加快行軍速度。

7月15日,皮旅急行軍50公里衝入華亭鎮,隨後再次轉向直撲東北方向。這支部隊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前進,7月19日抵達距津浦鐵路只有20多公里的紅心鋪,只要越過津浦鐵路就可以進入蘇皖解放區,勝利就在眼前,但他們還得闖過最後一關。

7月20日,津浦鐵路之戰打響,國軍也明白這是最後堵截皮旅的機會,連裝甲列車都拉了上來。雙方圍繞著鐵路展開一場短暫而激烈的戰鬥,最終皮旅以集束手榴彈炸跑了裝甲列車,在上午10點全旅穿越津浦鐵路,徹底殺出重圍。


就這樣皮旅且戰且行24晝夜,橫跨鄂豫皖三省1000多公里,大小23次戰鬥後達到蘇皖解放區,途中傷亡掉隊人數不足2000人,三個主力團5000人整建制從30萬大軍的重重包圍中殺了出來。吐槽機想所謂死局求生,所謂戰爭奇蹟,大抵莫過於此吧?皮定均將軍這套微操走位堪比潤公在赤水的神作了吧?


歷史吐槽機


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四渡赤水之戰,就是這樣的一場典型的戰役。我們都知道四渡赤水之戰,是毛澤東指揮的一場以少勝多的偉大戰役。

這一次戰役,毛澤東僅僅帶領三萬工農紅軍,就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二十萬大軍。這一次戰役還被毛澤東視為自己一生當中打的最為得意的一次戰役。

恰恰也是這一次戰役,成功的挽救了黨和紅軍的命運,為早起的工農紅軍運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那麼,為何要說要說那時候的戰役是一個死局,又是如何被毛澤東打活了的呢?

原因就是在四渡赤水之戰打響之前,工農紅軍是有李德和博古直接領導的。

本來工農紅軍的數量是有八萬多人,但是,在他們錯誤的指揮下,工農紅軍的數量銳減到了三萬人。

這種情況下,若是在不想一個解決辦法,很有可能工農紅軍就會全軍覆沒了。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經過遵義會議的召開,工農紅軍把毛澤東給選舉了出來,讓他當了黨和軍隊的絕對領導人。

正是毛澤東的出現,他帶領工農紅軍渡過了最艱難的時刻,然後讓工農紅軍迅速發展壯大的。

當然了遵義會議的召開,毛澤東被選舉出來這件事,國民黨蔣介石是不知道的,他只知道工農紅軍就剩下三萬人了。

於是,他就派了二十萬大軍,讓他們來剿滅工農紅軍。

在蔣介石看來二十萬大軍,打三萬工農紅軍,這個仗不論怎麼打,都是會取得勝利的。可是,當毛澤東接手工農紅軍的時候,這個時刻工農紅軍的戰鬥力就不一樣了。

因為毛澤東是最優秀的軍事家,他和國民黨軍隊作戰的時候,以運動戰為主,集中我軍主要兵力,給予敵軍以沉重的打擊。

正是在毛澤東的帶領下,他們遊走在在雲南、貴州和四川的邊防線上,對國民黨反動派實施了各個擊破的戰役。

最終工農紅軍經過四渡赤水之戰,徹底的打敗國民黨反動派,取得了這一次戰役的偉大勝利。

也是這一次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想要一舉殲滅工農紅軍的美夢。為工農紅軍的發展壯大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所以說四渡赤水之戰,就是在毛澤東帶領下,把一個死局給打活了的一場偉大的戰役。


史學達人


臨陣易將,轉敗為勝

陳 輝

臨陣易將,犯兵家之大忌。但事實證明主帥打敗仗,必須易將才能扭轉敗局時,應及時換將,堅決換將。

如何易將,關鍵是分析勝敗原因。如果優勢戰敗,這個將必須換;如果即將全線崩潰,或主將一籌莫展,此時也須換將,打開新局面。

1、北非戰役後換將。第二次世界大戰,英軍在北非戰場,連連敗北,英國首相丘吉爾改任蒙哥馬利後,扭轉戰局。

蒙哥馬利來北非之前的北非戰場英軍。1940年7月,意大利最先發起進攻,從埃塞俄比亞進犯東非英軍,時機也很好,英法在秀節節敗退。1941年2月,“沙漠之狐”德國隆美爾將軍率德國非洲軍團進入北非地區增援意大利軍隊,在德意聯軍的攻勢下,英軍開始從利比亞敗退。

這個時候,丘吉爾蒙哥馬利出現了。他指揮的阿拉曼戰役、西西里登陸、諾曼底登陸全部獲勝,是其軍事生涯的三大傑作。

2、列寧格勒戰役換將。又稱列寧格勒保衛戰、封鎖列寧格勒。從1941年9月9日開始至1944年1月27日全面結束,納粹德國50萬士兵傷亡或失蹤,蘇聯350萬士兵傷亡或失蹤,另有100萬多萬列寧格勒市民死亡。

列寧格勒戰役是近代歷史上主要城市被圍困時間最長、破壞性最強,和死亡人數最多的包圍戰。

希特勒妄圖佔領城市,進行長達900天的圍困作戰。列寧格勒在被圍困期間,城外的沙皇的宮殿和其他歷史名勝大部分被搶劫後摧毀。許多工廠,學校,醫院等民用基礎設施被空襲和遠程大炮摧毀。1942年1月至2月每天死亡約7000至10000名居民。

列寧格勒原名彼得格勒(即今聖彼得堡),是彼得大帝於1703年建立的俄國“歐洲之窗”,200多年來一直是遼闊的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也是十月革命發源地,1924年更名為列寧格勒,有蘇聯第二首都之稱。它是蘇聯最大的工業中心和第二大交通樞紐,共有十條鐵路線貫穿其間,其中十條鐵路線把列寧格勒同莫斯科和蘇聯其他些經濟地區聯結在一起。同時,它還是波羅的海的一大重要港口,是蘇聯的紅旗波羅的海艦隊的重要基地。

1941年8月下旬,希特勒在北翼調集了32個步兵師、4個坦克師、4個摩托化師和1個騎兵旅的兵力,配備6000門大炮、4500門迫擊炮和1000多架飛機,向列寧格勒發動猛烈攻勢,揚言要在9月1日佔領列寧格勒。在巴巴羅薩計劃中,攻佔涅瓦河上這座城市被看作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從地球上抹掉列寧格勒,殺光居民,摧毀無產階級革命的搖籃。

蘇軍擔任列寧格勒防禦任務的是西北、北方2個方面軍,共5個集團軍,37個步兵師,9個騎兵師和10個裝甲旅,由西北方向總司令伏羅希洛夫元帥指揮。

1941年9月8日,德軍開始大規模包圍該城,切斷了列寧格勒及其住宅區的對外物質補給線,列寧格勒危在旦夕的時候。蘇最高統帥大本營決定組建列寧格勒方面軍,由原大本營預備隊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大將出任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員。斯大林緊急召見朱可夫,對他說:“你到列寧格勒去,接替伏羅希洛夫指揮方面軍和波羅的海艦隊。”

朱可夫立即提出,必需堅決保衛列寧格勒,直到最後一人。隨後朱可夫對方面軍進行了改組,費久寧斯基任副司令員,霍津為參謀長,並當場撤換了第42集團軍司令員伊凡諾夫少將和第8集團軍司令員謝爾巴可夫少將的職務。朱可夫又同助手們連夜制定了一份城防計劃:從市區防空部隊撤出部分高射炮,將其配置在列寧格勒最危險的地域,對德軍坦克實施直射;以波羅的海艦隊的全部艦炮支援烏里茨克—普爾可沃高地的第42集團軍;在各主要方向上建立縱深梯次防禦,佈設地雷、設置電網;從卡累利阿地峽抽調第23集團軍部分兵力支援第42集團軍,加強烏里茨克地區的防禦;以波羅的海艦隊水兵和軍事院校學生組建5到6個步兵旅。

經過朱可夫帶領廣大軍民的頑強抵抗,列寧格勒轉危為安,戰局穩定下來。關鍵時刻,斯大林又將朱可夫調去負責莫斯科保衛戰。

由朱可夫扭轉戰局的列寧格勒,最後由蘇軍轉敗為勝。1月27日列寧格勒解放日,被俄羅斯聯邦政府設為“俄羅斯軍人榮譽日”。

3、斯大林格勒戰役換將。蘇德戰場,蘇軍連連敗退,到斯大林格勒戰役這一生死關頭,斯大林改派朱可夫,轉敗為勝。

斯大林格勒戰役又稱斯大林格勒保衛戰。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德軍動用總兵力計60個德國師,其中10個裝甲師、6個摩托化師,還有有43個師的附庸國部隊,共有12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7000門大炮和迫擊炮,1640架作戰飛機。

1942年5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戰役發起前,德軍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在第17和第6兩個集團軍支援下,從哈爾可夫南面向蘇聯紅軍側翼發起反攻,並於5月23日合圍了蘇軍南方方面軍的第9、第57集團軍、西南方面軍的第6集團軍和博布金戰役集群。至5月29日,被圍蘇聯紅軍大部被殲。蘇聯紅軍西南方面軍副司令員科斯堅科中將、第57集團軍司令員波德拉斯中將、第9集團軍司令員戈羅德揚尼斯中將、戰役集群司令員博布金少將陣亡。蘇聯紅軍共有25萬人被俘,損失坦克1249輛,火炮2026門。

戰役發展到蘇軍被動的時刻,斯大林幾次換將。1942年7月12日,在西南方面軍原有基礎上組建了由鐵木辛哥元帥為司令員斯大林格勒戰役指揮部。1942年8月5日,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改組為東南、斯大林格勒兩個方面軍,由華西列夫斯基上將統一指揮。

1942年8月19日,保盧斯和霍特重新發起了進攻。保盧斯第6集團軍從斯大林格勒西北面的特列赫奧斯特羅夫卡亞向東南攻擊,22日突破蘇第62集團軍在韋爾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線,強渡頓河,佔領了卡拉奇,23日第14裝甲軍推進到斯大林格勒北郊的葉爾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爾加河,將蘇第62集團軍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主力分割開來。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從南面的阿勃加涅羅沃地區向北進攻,突破了蘇第64集團軍的防禦,29日進至城南的加夫裡洛夫卡地域,其前鋒已前出到京古塔車站。1942年9月2日,保盧斯第6集團軍右翼與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左翼在舊羅加奇克地區取得了聯繫。與此同時,德軍第4航空隊出動飛機幾百架,入夜又出動2000架次飛機對斯大林格勒進行狂轟濫炸。

鑑於斯大林格勒異常嚴峻的形勢,斯大林又臨時換將,任命朱可夫為最高副統帥,並決定立即調撥第24、第66集團軍和近衛第1集團軍開赴斯大林格勒。1942年8月29日,朱可夫飛到斯大林格勒並著手組織第24、第66集團軍和近衛第1集團軍的反擊行動。1942年9月3日,斯大林致電朱可夫要求立即對斯大林格勒進行突擊,以緩解當地緊張局勢。

1942年9月5日拂曉,朱可夫將3個新銳集團軍投入反擊,由於準備倉促,反擊未達到預期目標。當晚,斯大林命令朱可夫繼續衝擊。1942年9月6日,蘇聯紅軍再次發動進攻,再次失敗。1942年9月10日,蘇聯紅軍試圖從北面實施突擊,恢復同第62集團軍的聯繫,又遭到失敗。1942年9月12日,蘇聯紅軍撤至市區圍廓,外圍防禦地帶已全部喪失,德軍突破斯大林格勒城防,從南面突進到伏爾加河,把守衛城市的第62集團軍同戰場上的其他部隊分隔開來。

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軸心國部隊共有50多個師,其中直接進攻斯大林格勒的有13個師,17萬人。而蘇聯紅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和東南方面軍雖有120個師但人員缺額嚴重,實際防守斯大林格勒的是第62和64集團軍,共有9萬餘人,1000餘門火炮,120輛坦克。

1942年9月13日,德軍開始攻城。9月14日,德軍從城北突入市區,與蘇第62集團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雙方逐街逐樓逐屋反覆爭奪。斯大林格勒變成了一片瓦礫場,城中80%的居住區被摧毀。在滿是瓦礫和廢墟的城中,蘇聯第62集團軍頑強抵抗,在城中的每條街道,每座樓房,每家工廠內都發生了激烈的槍戰。攻入城中的德軍死傷人數不斷增加,最終在朱可夫的領導下,蘇軍守住了斯大林格勒,並舉行了大反攻,從1942年的7月到11月,德軍共喪失七十萬官兵,一千多輛坦克,二千多門大炮和一千四百多架飛機。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最後勝利屬於前線總指揮朱可夫領導的蘇軍,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作為最經典戰役載入世界名戰史。(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