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富翁和普通人的十大區別:揭示你和百萬富翁之間的差距在哪裡

一說到小生意,可能很多人都不屑一顧認為沒什麼賺頭,不夠高大上,和現在言必稱BAT、互聯網創業的潮流不搭,如果是小公司不賺錢也得說自己是創業公司才顯得高大上一些。

但我們這裡說的小生意是那種真正的小生意,比如說開個餐館、傢俱店、施工隊之類。這種生意的老闆不叫 CEO,員工沒有期權,公司不怎麼講“願景”,沒有真正意義的創新,也基本用不上什麼現代化的管理哲學,甚至可能都談不上“品牌”。做小生意的老闆們通常不會被公共媒體注意到,但是他們可能恰恰構成了“生意人”的主體。咱們想想改革開放初期那些企業家,恐怕都是做小生意起步,而不是一上來就以創業者的身份拿著商學院水平的、號稱要改變世界的計劃書尋求天使投資。

你的身邊可能就有做小生意的人,也許是同學或者以前的同事。你可能注意到他們的氣質都很接地氣,他們對“現代商業思維”的瞭解可能還不如你,有的明明已經賺了很多錢、自己還要親自在一線幹一些日常的活兒。

那你是不是曾經質問過自己:他為啥就能賺錢呢?

百萬富翁和普通人的十大區別:揭示你和百萬富翁之間的差距在哪裡

我們假設你是一個大公司的高級員工,掌握專業技術,收入是社會中上水平,算是中產階層。你們公司的 CEO 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你覺得跟他相比自己好像欠缺了一點什麼,所以你更適合做個搞技術的員工。而你的一個小學同學,學歷和技術水平都不如你,可是現在做小生意做得很成功 —— 當然跟你們 CEO 是不能比的,不過收入比你高得多。

那我們要問的是,你這個做小生意的同學,和你們 CEO 之間,有沒有什麼共同點,是你這個員工所沒有的呢?也許那個共同點就是企業家所必需的東西。也許對真正的企業家來說,那個東西,比什麼“現代商業思維”、什麼“現代企業管理”都更加*基本* —— 因為後者都是可以學習的,而“那個東西”似乎跟學歷無關,也許是人的個性決定的。

那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有個美國人叫基思·史密斯(Keith Smith),做小生意起家,感覺自己已經很成功了,又有一肚子心得,就寫了本書。書名非常樸實,叫《百萬富翁和中產階級的十大區別》(The Top 10 Distinctions Between Millionaires and the Middle Class)。

注意美國人說的“中產階級”其實就是日子過得去的普通人,不像咱們中國人說的那麼高大上。史密斯原本是個上班拿工資的中產階級,最初業餘時間做點小生意,後來開了個傢俱店,慢慢做大。在眾多的百萬富翁之中,史密斯並不起眼。他沒有什麼學術背景,沒有引用商學院教授們的研究結果,也沒有提到最新商業趨勢,說的都是最簡單的話題。但是這本書幾乎是一出來就成了暢銷書,後來還被蘭登書屋買去了版權。

史密斯提供了一個個人視角的觀察。我們這一講不是解讀他這本書,但我先把他說的這十大區別給你列一下 ——

1. 百萬富翁問給自己賦能的問題,中產階級問讓自己失能的問題。

2. 百萬富翁專注於增加淨財富,中產階級專注於提高工資。

3. 百萬富翁有多個收入來源,中產階級只有一兩個收入來源。

4. 百萬富翁認為自己應該慷慨捐助社會,中產階級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做捐助。

5. 百萬富翁為利潤工作,中產階級為工資工作。

6. 百萬富翁持續學習和成長,中產階級離開學校就不再學習了。

7. 百萬富翁在計算之後,敢於冒險,中產階級懼怕風險。

8. 百萬富翁擁抱變化,中產階級被變化威脅。

9. 百萬富翁談論想法,中產階級談論事情和人。

10. 百萬富翁考慮長期,中產階級考慮短期。

我相信這些說法你肯定已經很熟悉了。其實按學者的標準來說,史密斯的有些說法可能混淆了因果關係 —— 人到底是先有了一定的錢才能有多個收入來源,還是先有多個收入來源才能有錢呢?嚴格說來你得拿數據證明才行。

但是,史密斯的直覺仍然很有意義。特別是他本人發家的經歷,很值得你瞭解。也許史密斯身上就有生意人的“那個東西”。

百萬富翁和普通人的十大區別:揭示你和百萬富翁之間的差距在哪裡

史密斯出生在一個下層中產家庭,父親以向修車鋪兜售汽車配件為生,年收入才兩萬多美元。可是史密斯從小就有做生意的頭腦。家裡每天給他3美元買午飯,他會用這3美元買一大袋口香糖,總共30個,然後拿到學校25美分一個賣給同學 —— 午飯之前就能賣完。他會只花1美元買點東西吃,放學帶著6.5美元回家。

中學畢業後,史密斯跟普通人一樣找了個固定工作,在一個高爾夫球場打工,每小時工資是 5 美元。史密斯暗中有個夢想是當職業高爾夫球手,可是他的生意人頭腦很快就戰勝了他的夢想。高爾夫球挺貴的,但是人們如果打球打飛了,比如進了草地找不著或者掉到池塘裡,通常就不要了。史密斯把這些球撿回來賣錢,發現比自己的工資還高了很多。

史密斯決心以做生意為生。當時正好趕上政府對汽車空調用的氟利昂大幅加稅,導致氟利昂價格猛漲,史密斯的父親就建議他倒賣氟利昂。這個生意特別簡單。史密斯每天去一個地方批發一批氟利昂,批發價是200美元一桶;回來之後就能以250美元一桶的價格零售給私人。

我覺得這個生意可能對史密斯的世界觀產生了影響。因為他注意到有個顧客,曾經一度每週都從他這裡買10桶氟利昂,而居然就不知道自己去批發!這個世界對有生意頭腦的人好像十分友好。

但是這個好生意也讓史密斯犯了兩個錯誤。第一個錯誤是他每週賺夠500美元就不幹了,剩下時間用來“享受人生”;第二個錯誤是他以為這個生意可以一直做下去。

哪知道沒過多久,氟利昂生意就做不下去了。史密斯學到的教訓是有賺錢機會的時候應該抓緊啊……

不過緊接著,史密斯發現從拍賣會上可以以極低的價格買到很不錯的舊傢俱,然後你轉手賣到舊貨市場就能賺到錢。這個生意做得也挺好,他後來乾脆自己開了個傢俱店專門賣舊傢俱。這時候他的年收入從兩萬美元漲到了五萬美元,而且結婚了。

有一天史密斯在街上偶然看到一家地點更好的傢俱店要轉讓,進去一問租金並不高,於是他決定把店搬到這裡。史密斯跟這個店原來的主人聊天,得知對方主要是賣新床,而那個生意比自己賣舊傢俱更賺錢。於是史密斯改賣新床。他的年收入達到了七萬美元。

有一次進貨時候,他認識了一個專門賣沙發床的人,發現那個人的生意比自己的好很多。於是史密斯夫婦把生意定位在專營市場,只賣沙發床。年收入就此達到十萬美元。

當然中間有各種波折,後來他又做了些房地產之類的生意,剪斷截說,終於成為百萬富翁。

史密斯說,如果他還在那個高爾夫球場幹,工資大概會從當年的每小時5美元漲到12美元。

史密斯的發家史,在中國、特別是在現在,肯定是不容易複製的。美國願意做那些看起來很短期、很不靠譜的小生意的人不多,才給史密斯留下了機會。但是我總結其中有三個規律,也許對所有做小生意的人都適用。

第一,你總是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發現生意機會。史密斯沒搞什麼特別正規的市場調研,他只不過喜歡觀察,喜歡問,有些機會就這樣問出來了。

第二,這些機會常常稍縱即逝。等到市場形勢變了,或者別人也發現這種機會了,你再想做就沒有了。

第三,成功者總是果斷行動。

我認為第三條是關鍵。要做一個市場中的 player,你看到機會得敢出手才行。

百萬富翁和普通人的十大區別:揭示你和百萬富翁之間的差距在哪裡

咱們想想,有多少人,是按照這三個規律做事的。一般人都是按照固定流程做事,讓幹啥就幹啥,自己不用想。也許這就是生意人的“那個東西”。

上至大公司CEO,下至小生意人,沒有一天到晚就盯著自己公司內部的,他們都是整天在外面跑,尋找下一個機會。這就是為什麼這些人愛談論想法,他們願意花很多錢去得到關鍵的信息。

可是如果你不出手做一下,你就無法知道那是不是真正的機會。

像我的毛病是我總是覺得市場是均衡的。你要跟我說現在有個倒賣氟利昂的機會,我肯定說那別人為啥不自己去批發,非得等著咱們幹?我總是假設能做的事兒都已經有人去做了。而也許那樣的生意機會一直都存在,只不過別人就算證明它成立,也一般不會說出來,說出來就不靈了 —— 當然“說出來就不靈了”這句話也是我這個均衡主義者認為的,而事實上賣沙發床那個生意機會就說出來了,還繼續靈。

你只能自己去試試才知道。

開公司是容易的,堅持五年是困難的,做大做強更困難。所以史密斯的故事可能是個倖存者偏誤,也許有很多生意人跟他一樣的做事風格,但是沒有他那麼好的運氣。做生意是有風險的,做生意並不一定是正確的事情。

可是史密斯自有他的道理:如果你不做,那你就永遠都不會是一個生意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