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培根:要想消滅嫉妒心,最好的方法是追求事功,而非名聲

嫉妒從不休假,因為它總在某些人心中作祟。嫉妒心是榮譽的害蟲,要想消滅嫉妒心,最好的方法是表明自己的目的是在求事功而不求名聲——[英]培根

嫉妒是綠眼妖魔,誰做了它的俘虜,誰就要受到它的愚弄。——[英]莎士比亞

哲學家培根:要想消滅嫉妒心,最好的方法是追求事功,而非名聲

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雅典呂克昂學院教學期間,常與學生們一道探討人生的真諦。有一次,一位學生問他:“先生,請告訴我,為什麼心懷嫉妒的人總是心情沮喪呢?”亞里士多德回答:“因為折磨他的不僅有他自身的挫折,還有別人的成功。”所以,心懷嫉妒的人在排斥他人光芒的同時,正受著自己與別人的雙重摺磨。

人是一種奇怪的動物,道理都懂,但做起來往往亂陣腳。所以,人類不是不明白嫌忌之害,只是他們愛慕虛榮,總希望高人一等,不希望低人一頭。因此當有人超越他的時候,嫉妒之心就會出來作怪,於是麻煩就來了。

在古遠時代,摩伽陀國有一位國王飼養了一群象,其中有一頭長得很特殊,全身白皙,毛柔細光滑。後來,國王將這頭象交給一位馴象師照顧。這位馴象師不只照顧它的生活起居,也很用心教它。這頭白象十分聰明、善解人意,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已建立了良好的默契。

有一年,這個國家舉行一個大慶典。國王打算騎白象去觀禮,於是馴象師將白象清洗、裝扮了一番,在它的背上披上一條白毯子後,才交給國王。

國王就在一些官員的陪同下,騎著白象進城看慶典。由於這頭白象實在太漂亮了,民眾都圍攏過來,一邊讚歎、一邊高喊著:“象王!象王!”這時,騎在象背上的國王,覺得所有的光彩都被這頭白象搶走了,心裡十分生氣、嫉妒。他很快地繞了一圈後,就不悅地返回王宮。一入王宮,他問馴象師:“這頭白象,有沒有什麼特殊的技藝?”馴象師問國王:“不知道國王您指的是哪方面?”國王說:“它能不能在懸崖邊展現它的技藝呢?”馴象師說:“應該可以。”國王就說:“好。那明天就讓它在波羅奈國和摩伽陀國相鄰的懸崖上表演。”

隔天,馴象師依約把白象帶到那處懸崖。國王就說:“這頭白象能以三隻腳站立在懸崖邊嗎?”馴象師說:“這簡單。”他騎上象背,對白象說:“來,用三隻腳站立。”果然,白象立刻就縮起一隻腳。

國王又說:“它能兩腳懸空,只用兩腳站立嗎?”“可以。”馴象師就叫它縮起兩腳,白象很聽話地照做。國王接著又說:“它能不能三腳懸空,只用一腳站立?”

馴象師一聽,明白國王存心要置白象於死地,就對白象說:“你這次要小心一點,縮起三隻腳,用一隻腳站立。”白象也很謹慎地照做。圍觀的民眾看了,熱烈地為白象鼓掌、喝彩!

國王愈看,心裡愈不平衡,就對馴象師說:“它能把後腳也縮起,全身懸空嗎?”

這時,馴象師悄悄地對白象說:“國王存心要你的命,我們在這裡會很危險。你就騰空飛到對面的懸崖吧?”不可思議的是這頭白象竟然真的把後腳懸空飛起來,載著馴象師飛越懸崖,進入波羅奈國。

波羅奈國的人民看到白象飛來,全城都歡呼了起來。國王很高興地問馴象師:“你從哪兒來?為何會騎著白象來到我的國家?”馴象師便將經過一一告訴國王。國王聽完之後,嘆道:“人為何要與一頭象計較、嫉妒呢?”

哲學家培根:要想消滅嫉妒心,最好的方法是追求事功,而非名聲

這則白象的故事出自佛經,從中可見佛教所倡導的人生哲學,即為人處世一定要有一顆平靜和睦的心,切不可心懷嫉妒。儒家哲學亦在強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倡導在別人有所成時,不要心存嫉妒,而應平靜地看待別人所取得的成功,這是擁有幸福人生的秘訣。

一切嫉妒的火焰,總是從燃燒自己開始。嫉妒者對別人慘敗的興奮往往超越了對自己成功的喜悅,對別人優勝的忿怒每每強似對自己失敗的難過。但是,設計陷害別人的陷阱最終也會葬送自己。更令人不安的是,嫉妒情緒一旦產生,會長時間地對人產生消極的影響。正如哲學家培根在《論嫉妒》裡曾經這樣寫道:嫉妒從不休假,因為它總在某些人心中作祟。

哲學家培根:要想消滅嫉妒心,最好的方法是追求事功,而非名聲

嫉妒的產生源於人們對卓越成就的追求與心胸的狹窄。無數的天才因為嫉妒落入流言,終生不能施展才能;嫉妒就像是魔鬼,摧毀了一個又一個高尚的靈魂;嫉妒也可能令智者陷入個人與他人利益的衝撞中而尋不到出路;嫉妒更使嫉妒者陷在編制陰謀的泥淖中不能自拔。

由此可見,它損害別人的同時也毀滅著自己。真正的智者絕不會嫉妒他人的光芒存在,因為他們就像自己是本身就是一顆鑽石,周圍的珍珠越耀眼就越會襯托出它的雍容、高貴,而不會削減它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