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目前存在的最大的問題在哪裡?

朱鳳奇


首先,允許作者對無錫作一點基本介紹。無錫位於江蘇南部,北臨長江, 與泰州靖江隔江相望,南濱太湖, 遠眺浙江湖州,東西分別與蘇州與常州為鄰,構成蘇錫常都市圈。無錫處於蘇錫常都市圈的中心位置。全市總面積4627.47平方千米,下轄5個區及江陰與宜興兩個縣級市,2018年常住人口 657.45萬,GDP總量11438億元,位居全國13, 人均GDP173985元, 在所有城市中僅次於深圳位居全國第二(不計東營,克拉瑪依等非資源城市)。

無錫作為工商業城市,目前遇到最大的困境我認為是本身城市級別低、城市規模小導致的缺乏持續發展的慣性與動力。在全國提升城市首位的浪潮下, 原本落後於無錫的例如長沙,西安,武漢,杭州等城市,不僅經濟實力超越無錫,城市規劃,基礎設施,科教文衛等軟實力和吸引力更將無錫甩出了幾條街;另外由於城市規模小,發展的慣性不足,第三產業和商業活力不足。

下述2006年全國城市GDP排名, 彼時無錫高居全國第9位, 然後在2006-2015這10年,無錫逐漸掉隊, 陸續被武漢,成都,南京,青島反超。

1 上海市 10296.97 ;

2 北京市 7720.30 ;

3 廣州市 6068.41;

4 深圳市 5684.39 ;

5 蘇州市 4820.26;

6 天津市 4337.73;

7 重慶市 3486.20 ;

8 杭州市 3440.99;

9 無錫市 3300.00 ;

10 青島市 3206.58;

11 佛山市 2926.72 ;

12 寧波市 2864.49;

13 南京市 2774.00;

14 成都市 2750.00 ;

15 東莞市 2624.00 ;

16 武漢市 2590.00;

17 大連市 2569.00 ;

18 瀋陽市 2482.50

19 煙臺市 2402.10 ;

20 唐山市 2362.00 ;


我們在看看反應城市活力與城市發展狀況最為直觀的因素——人口。 人口與城市發展具有作用和反作用力, 人口不斷流入和增長,促進城市持續快速發展,而城市發展遇到方向策略錯誤,或者發展遇到瓶頸,會導致人口流入減少,從而更反作用於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無錫就是城市發展與人口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數據顯示,無錫從2011年開始新增人口(包括自然增長與人口流入)非常之少,2013年開始,幾乎停止增長。



這是非常可怕的信號!!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人口流入減少,就說明無錫正失去吸引力,說明無錫的經濟與社會出現了問題。無錫本身因行政級別低,科教文衛等軟實力就無法與省會城市競爭,但如果無錫的製造業也失去了吸引力,那麼無錫就會陷入無底的深淵。這是無錫目前最大的問題所在!

無錫需要思考如何把人才留住,如何把人才引進來,結合正確的產業政策,不斷的發展優質高效的製造業,同時也吸引其他的外來人口,促進第三產業和商業的發展,形成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良性互動的狀態!


JeffreyShambaugh


房價工資比太高是根本原因!請問無錫新區錫山區惠山區工廠的員工工資最低6000起步了嗎?工資沒翻倍,房價卻翻倍,明擺著攆人走,關鍵從北上廣深逃離的也不來無錫啊!還有常州,有願意大學一畢業就跑到無錫來,我要在無錫幹一片天地,大展宏圖的嘛?南京畢業生直接做高鐵去上海面試去上海或者去北京深圳天津廣州的人才市場找工作。連重慶成都都不去,長沙更不去。學點軟件的也去杭州了。最後最差也得南京。然後剩下的才…關鍵這幾年又用高房價低工資的標配嚇走各類人才!


高必玉太公諮詢收款碼


要說最大不足,就是規劃。如今無錫整個城市重心都去了太湖新城。打算在濱湖區打造一個新的城市。這也是沒辦法,市區一團糟。看看市中心的房子,都破成什麼樣了。無錫交通連蘇州一半都趕不上。拆遷陷入困境。如今拆遷到處都是釘子戶。為什麼?不公平。產業就是那些個尖端行業。什麼半導體,什麼物聯網,什麼智能製造,什麼智能物流中心。的確,這些都是未來高新技術產業,前途遠大,但這也消耗了一個城市的底蘊。就像十幾年前的光伏產業,無錫一旦失敗,損失了多少年?無錫就沒有什麼本地土生土長產業。基本全部被遺棄。梅村的二胡產業有多少人知道?盪口的印刷產業知道的人也不多。新安的太湖水產市場除了周邊2個鎮又有幾個人知道?以後一拆遷,全部都沒了。徹底消失。光伏的教訓還沒吸取。產業規劃不合理,城市規劃太落後。地鐵,高架等都不行。地鐵什麼時候通新區?更別說通江陰宜興。高架連一個環都沒有。人家上海都快十環了吧。無錫就那麼幾條高架,機場路,金城路,高浪路,就差不多了。


張更上


最大的問題就是小家子氣。過去的半個世紀,無錫一直在解放環路里面拆拆建建,所謂螺獅殼裡做道場。2000年後,終於開始擴展城區,開發太湖廣場和蠡湖新城,伴隨著一片質疑聲,卻實打實的將城區範圍大大拓寬了。07年前後開始開發太湖新城惠山新城以及錫東新城,幸而有十年前打下的新城基礎,如今無錫在城市建設上不至於落後蘇州太多,原本無錫城建是超過蘇州的,後來卻是落後了一截,令人唏噓。然而卻還有一部分人為了個人私利反對發展新城,而且是不理智的反對,也就是但凡是對新城區域是利好的事情都反對,這在其他城市是不多見的,畢竟曾為縣城的無錫在格局上有他的侷限性。


考拉是隻樹袋熊


看看常州怎麼開發武進的?再看看無錫給江陰宜興什麼?江陰宜興都是自我發展~在招商引資方面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無錫只是派一個副市長來坐鎮~偶爾會來個市長、可見二個縣級市在無錫心中就不是親生的~對二市的發展比重視~還處處限制!自從李小敏到任~發現這個書記做事情還是很務實~對於縣級發展比前任態度鮮明~有行動有落實有推動~對於無錫發展問題還是很重視~這幾年明顯感覺有意協同發展、互聯互通走上快速通道、產業佈局日漸清晰、雖然縣級市經濟產業後勁乏力~但還是繼續推動產業轉型、低碳環保、智能製造、無錫本市的基礎性改造基本停滯、但是產業升級沒有停步~這點還是值得讚賞!這個書記算是目前無錫最能幹的一任、無錫市區基礎設施陳舊老化、道路崎嶇、火車站汽車站規劃存在很大的問題!周邊拆遷工地進展緩慢、橋樑道路老舊~道路橋樑完敗於蘇州~環境整治工作不好!道路狹窄!作為一個旅遊城市~看不到旅遊的氛圍!


大格局1988


無錫存在問題:1.規劃設計不合理。沒有對環太湖區域進行整體優化設計,無錫太湖東連接蘇州,西連接常州,重點發展太湖新城而忽略了經開區和太科園沿太湖區域的整體設計,格局太小。2.基礎設施落後。除1條內環線再也沒有2環、3環甚至4環。3.老城區改造拆遷滯後。開車去老城區轉轉還有很多私房沒有拆遷,居住環境惡劣。老小區改造是一方面,同時要結合實際該拆的必須拆,以創造一個美麗的無錫。


地瓜34447


無錫的轉型是困難的,自藍藻事件之後的十年裡,無錫迷茫了,不知道如何發展,一直被蘇滬牽著鼻子走。所以當務之急,是樹立無錫的核心企業競爭力。比如改造舊城,拉動經濟增長。傳統企業與新能源科技技術的結合發展。共同輸血無錫。至於說到無錫的地理規劃發展,還是主要是道路交通問題。今天連地鐵,明天建高架,沒有一個五年的整體規劃設計。


葉世華13


關鍵高架建的太少,蘇州中環,外環交通發展就比無錫快了10年,無錫先應把南湖大道架高架南連接高浪路高架再與環太湖高速連接,西連接內環,再連中南路高架直接在湖邊,減少太湖大道的壓力。還有蘇州中環已經連到無錫,一到無錫段就是堵車,紅燈多。應該建一條連接機場高架與蘇州中環連接的高架快速通道。


曉康3


無錫城市的規模已經夠大了,要整合好寶貴的土地資源,提升綠化率擴大綠地和公園覆蓋面(再拆的老棚戶優先公園綠地、休閒運動廣場),做好功能分區(政務區、商務區、工業區、居住區),提高各功能分區的空間利用率,把所有的工廠企業集中於工業區,統一進行環保排汙治理和監測,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和城市邊界,學習新加坡做好城市循環用水工程改造,部分道路進一步優化,大力提升宜居度,最後最重要的一點,由市政府牽頭市財政和無錫本土大企業贊助再創辦1-2兩所實力強勁針對本地學子的高等級工科大學,大力提升大型科研機構進駐,向高深技術領域提升,源源不斷培養高技術人才。


用戶1562167039434


依我看無錫死路一條。東西方向的蘇洲常州是竟爭關係老死不相往來,南面太湖回頭是岸,有個宜興也是飛地,只有北面臨江一亇出路,也被江陰重工業擋住去路。老城區還是老國企打頭,小民企配套,沒有竟爭力,GDP看上去不錯,地方得到的是小頭。常州也有同樣情況,但結構上民企較強,房價也髙,工資較低,嚇退外地人。而蘇州外企、國企、民企一齊上,儘管房價較髙,還是招來大量外地人,大街上聽不到本地話了。所以無錫要改變思路,否則也要掉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