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國德國法國三個國家一直追隨美國而不敢跟美國鬧掰?

愛問才會贏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有些地方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像,不過更加現實更加直白,總結起來就是“利益至上”,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曾經英法兩國頗為瞧不起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他們認為美國人又土又粗魯,哪怕是到了十九世紀末,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在他們眼裡美國仍舊算不了什麼。

不過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歐洲各路強國打作一團,英法這對老冤家合起來跟德國打,當然了,雙方還有一堆聯盟小弟,彼此也都沒討到什麼便宜,家國被毀,死傷無數,經濟衰退。而美國呢,這時候正作壁上觀,然後順帶著跟歐洲這些國家做生意,向他們大量輸出武器。不過美國也是有偏好的,他們向英法販賣的武器要遠遠多於向德國販賣的。於是德國不高興了,美國才不管德國高興不高興呢,等到1917年,他們看時機差不多了,趁機對德國宣戰,假如英法戰營。最後的結果就是英法為代表的一方獲勝,德國一方戰敗,不過雙方都損失慘重。而美國呢,不僅大發戰爭財,他們本土也沒有受到任何創傷,而且還坐享了戰勝國的名譽。


過了二十年,二戰又爆發了,美國又想玩這一套。這一次德國明顯是想復仇,上來就來個猛地,把英國打蒙圈了,法國更是完蛋,直接投降,同時德國盟友日本也在亞洲作妖。美國看著這一切,依舊維持著自己表面中立的態度。當然了,在背後它還是會支持英法一方的。不過這時候日本居然玩大了,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隨後德國日本都對美國宣戰,美國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這才真正加入到二次世界大戰中來。這一次,美國發揮的作用更大一些,特別是最後兩個原子彈在日本上空那麼一炸,整個世界都震驚了,也直接促使了日本投降。雖然美國在二戰出力較大,但是它賺得更多,其他什麼英法德本土都是一片狼藉,而美國本土則是一片欣欣向榮。二戰結束時美國一國的GDP佔到世界一半以上,英法一片廢墟,德國作為戰敗國直接被美蘇一分兩半,直接報廢了。這個時候英法德在美國面前徹底沒了脾氣,終於低下了頭顱。

美國看到英法德幾個昔日的強國風光不再,而且再也沒有跟自己抗衡的可能,它反而想起要去扶持他們了,當然這中間可能一多半是出於美蘇對抗的考慮。畢竟美國離著歐洲大陸太遠,如果它不去扶持西歐各國,很可能被蘇方滲透,這是美國絕對不願意看到的。於是“馬歇爾計劃”正式啟動,關於這個計劃,中學歷史都有提到,概括起來就是援助歐洲計劃,從這以後,作為老牌歐洲強國,都要受美國的影響左右,沒有辦法,拿人手短啊。美國當然也不會白白支援他們,肯定會藉機對他們進行控制。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英法德也不是傻子,他們對於美國的想法自然一清二楚,但是清楚又有什麼用呢,形勢比人強啊,他們就算知道美國的居心,也只有忍受著。

當然了,三國也各有各的小九九,比如說英國,在以前甚至算得上是美國的宗主國,後來美國居然壓它一頭,本來以為英國會反彈最強烈,沒想到英國跟美國反而走得最近。特別是前些年布萊爾當首相那十年,對美國簡直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美國對他如此忠心的態度也挺滿意,給予了相應的回報,布萊爾當首相時期,英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要優於法德。


法國跟英國就不一樣了,二戰以後法國雖然也要接受美國援助,但是自從戴高樂總統當政以來,他就開始積極倡導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反對美國在西歐霸權,法國在他領導下,六十年代就與我國建交,這無疑是打臉美國。還有後來的總統希拉剋,他聯合德、俄,共同對抗美國在歐洲的霸權,反對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近些年法國對美態度雖然沒有那麼強烈了,但也沒有完全受美國擺佈。

而德國又有些不一樣,德國是二戰戰敗國,戰後分為東德和西德,分別由蘇、美英法控制,所以也有很多身不由己。那時候英法也已經衰敗不堪,實際控制西德的主要就是美國。後來到了上世紀九十年,東西德統一,德國也開始逐漸顯露出自己的力量。從國民生產總值來算,德國長期以來都是歐洲最高的,儘管對它有諸多限制,德國也在逐漸謀求更高的政治地位,特別是施羅德當總理的時期,跟希拉剋一起對美強硬,不過後來對美國態度又有所回暖。



儘管三國對美國態度有所區別,甚至哪怕是現在的英國也會偶爾跟美國有點小摩擦,但是整體來說,它們三國都不會跟美國走向敵對關係,強硬也只是相對而言。三國都是經濟大國,跟美國貿易往來頻繁,英法還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它們有很多政治訴求跟美國也是一致的。話說回來,它們跟美國如果真的搞對抗,也沒有什麼好處啊。國與國之間向來都是利益至上的,出力不討好的事情相信沒有哪個國家願意去做。

如果說它們三個國家聯合起來,那還真有資格跟美國叫叫板,不過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英國跟法德兩國就聊不到一塊去,脫歐這事都鬧了許多年了。法德兩國雖然有時候似乎關係很好,但歷史上兩國經常也是打得不可開交,自由散漫的法國人跟嚴謹的德國人也很難互相看順眼,所以這三個國家要擰成一股繩,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三國實力加起來也只是能跟美國叫叫板而已,還沒有達到可以抗衡的地步,何況三國也不可能聯合起來,那就更沒什麼實力跟美國撕了。

所以英法德三國都會選擇跟美國維持比較近的關係,要跟美國鬧掰,他們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實力。


一覽眾河小


題主的問題是:為什麼英國德國法國三個國家一直追隨美國而不敢跟美國鬧掰?

  • <strong>那麼不妨想一想,如果英國德國法國三個國家不追隨美國了,甚至是跟美國鬧掰了,會發生什麼?

接下來無非兩個結果,第1個結果就是英國,德國,法國自立山頭和美國對著幹;第二個結果是投奔新的大哥和美國對著幹!

下面看一下這兩個結果,現實不現實:

  • 第1個結果,英國,德國,法國三個國家聯合起來和美國對著幹!

英國,法國,德國三個國家人口加起來超過兩個億,GDP總額將近10萬億美元,軍隊相加足有70多萬。

三個國家如果真的能夠聯合起來,確實有和美國叫板的能力!

這個力量雖然說無法和美國在全球進行爭霸,但是最起碼可以將美國從歐洲攆走。別看美國有100多萬軍隊,20萬億美元的GDP,並且有11艘航母,但是由於他在全球各地都有利益,所以無法集中全力和英國,法國,德國在歐洲地區進行對抗。

於是,當三個國家聯合起來之後,就有了和美國在大西洋分庭抗禮的能力。

雖然看上去很美好,但這是非常不現實的。

因為,英國,法國,德國三個國家他們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英國從17世紀開始就是歐洲大陸的攪屎棍,他不會允許有任何一個國家強勢崛起。所以無論是法國還是德國,哪個國家強他就會聯合另一個國家打壓更強的。

而法國和德國之間也不團結,他們有著百年的恩怨,當初歐盟的建立就是法國希望能夠聯合歐洲各國及美國,把德國死死地壓住。

(歐盟一開始是看押德國的組織)


所以,三個國家如果和美國鬧掰,他們就會形成歐洲版的三國演義,根本就無法集中全力來對抗美國,只會被美國看笑話!

  • 第2個結果,投奔新的大哥

既然這三個國家誰都不服誰,那投奔新的大哥行嗎?

當然可以了,只不過現在這個世界上能夠讓英國,法國,德國投靠的強大國家還沒有出現呢!

東歐地區的俄羅斯雖然是世界第二大軍事大國,但其他方面卻乏善可陳,並且在歷史上和西歐各國也有很多恩怨,是他們防備的對象。

(俄羅斯現在就剩下軍事實力強大了)

英國,法國,德國怎麼可能服這樣的一個國家呢?

除了俄羅斯,比較強大的國家還有日本,印度,巴西,東方大國等,這些國家也沒有能力讓三個國家服氣。

所以,轉一圈,發現現階段也就是美國有能力當這三個國家的大哥!


歷史風暴


原因很簡單:

1.這三個國家的主權被美國政府牢牢控制。

2.它們也曾經嘗試過和美國鬧掰,但是結果非常悽慘。

3.它們追隨美國基本上沒佔到過什麼便宜,吃的虧倒是一籮筐一籮筐的。

4.它們如果和美國鬧掰會發生如下現象:

①本土爆發大規模黃背心等遊行示威活動。

②總統被美國暗地裡爆出醜聞,進而被彈劾(美國通過稜鏡門對這三個國家總統嚴密監控,所以三個國家總統的醜聞被美國徹底掌握,關鍵時刻當做王牌來敲詐這三個傀儡國家)。

③美國拿著301對它們的產品大規模調查罰款甚至沒收等等。

④它們的伽利略導航衛星被美國暗地裡癱瘓。

⑤它們的大公司老總被美國政府逮捕。

⑥因為壓力太大總統不得不無緣無故的辭職(如果它們不辭職就會重蹈朴槿惠的覆轍。

5.它們也曾經因為追隨美國導致自己國家身患絕症、自食惡果,跟著美國打敘利亞導致自己國家難民潮不斷擴大,恐怖分子乘機而入。

6.美國對它們的主權滲透可以說無孔不入,它們的學校教育機構負責人以及教育內容的規劃者、新聞媒體負責人、政府高層負責人、法院法官和律師幾乎一半以上全部都是美國人,所以它們政治方面幾乎沒有任何話語權必須全部聽美國政府擺佈控制,稍有不從就會爆發大規模全國性示威遊行活動甚至總統被彈劾。

7.有人可能會說那是因為它們四個國家都是西方人、政治觀點一樣、利益相同,這些理由都是站不住腳的,一個國家總統對別國政府言聽計從不管怎麼說都是一種恥辱,自己不覺得老百姓也會集體反對。



明宇智遠


此三國追隨美國原因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相同點是美國為了控制歐洲,宣揚俄羅斯的威脅,只有美國才能保護他們。

不同點是:德國是戰敗國,美國至今還在德國有駐軍,德國無法擺脫美國控制,但經常發岀怨言。美國人本來就是英國移民,他們的強盜本性一至,而法國卻保持相對獨立性。

此三國主要是防務方面追隨美國,他們在經濟方面還是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例子就不舉了。


松濤161695109


天下大爭實際上是實力之爭,外交更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較量。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弱國都沒有外交,就算有也是比較屈辱的外交。英國、法國、德國等國之所以一直追隨美國,也是國家實力使然。

二戰以前,英法德的綜合實力並不弱,美國的實力也沒有今日這麼強大。二戰之前世界中心在歐洲,掌握國際話語權的國家也主要集中在歐洲。從大航海時代開始,歐洲逐漸建立了在世界的優勢。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先後崛起,不少國家成為世界性大國。英國自從1588年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就是成為歐洲第一強國,也逐漸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工業革命之後,英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強國,也成為日不落大帝國。法國在發展過程中沒有英國那般強大,也多次位居歐洲大陸第一強國,在世界範圍內成為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號強國。德國自從統一之後也成為世界級強國,在世界上可以和英國抗衡,國家實力遠在美國之上。一戰結束後,歐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衰落。英國和法國實力被削弱,德國被摧毀。二戰爆發之前,德國已經重新崛起,國家實力不弱於英國。英法兩國聯合起來控制了國聯,成為可以和美國抗衡的一個實體。此時的國際中心仍然在歐洲,美國的實力雖在增長,卻無法和歐洲三大強國抗衡。

但是二戰結束之後,這種情況完全發生了變化。二戰之中,德國被完全摧毀,法國曾經被德國完全摧毀,英國雖然沒有被摧毀,但是基本上已經衰落成為二三流國家。當時的歐洲幾乎成為一片廢墟,歐洲的國際地位大大降低。當時歐洲還面臨著來自蘇聯的威脅,蘇聯已經控制了東歐,西歐隨時有可能成為蘇聯的實力範圍。此時的歐洲根本無法同當時的兩大強國抗衡,只能成為兩大強國爭奪的戰場。歐洲也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美國和蘇聯成為世界的核心,在國際上美蘇兩國擁有絕對話語權。

美國為了防止西歐成為蘇聯的勢力範圍,同時增強自己和蘇聯爭霸的實力,實行了歐洲復興計劃,也被稱為馬歇爾計劃。1948年4月份,美國正式啟動了馬歇爾計劃,前後時間長達4年之久。在此期間,美國向西歐提供了技術、金融、設備等各種形式共131億美元的援助。這些援助中大約90%為贈予,其餘10%為貸款。英國、法國、德國也在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之內。美國不是慈善家,也不是聖人,他為西歐提供經濟援助,需求西歐各國用政治、軍事利益換取。西歐各國成為美國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小跟班,美國軍隊開始遍佈西歐各國。

美國對西歐各國實行經濟援助的同時,也拉攏北大西洋沿岸國家,組建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北約現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軍事組織,北約成為美國打擊蘇聯,稱霸世界的重要工具。美國在北約中具有特殊地位,是北約的絕對主宰。

由於二戰後,西歐各國衰落,他們需要美國的幫助,所以他們先後成為美國的小跟班。西歐各國都曾經是世界級強國,在國際事務中擁有絕對話語權,他們自然不願意一輩子成為美國的跟班。二戰結束之後,面對歐洲已經衰落的事實,歐洲國家想到了聯合在一起共同對抗蘇美兩大國的辦法。歐洲六國組成了歐洲共同體,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歐洲共同體在經濟上面已經可以和美國抗衡。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上形成了美日歐三足鼎立之勢。歐盟組建以後歐洲各國的實力進一步增強,和美國抗衡的能力也逐漸增強。尤其是法國和德國,依靠歐盟脫離美國控制的慾望非常強烈,與美國對抗的能力也非常強。法國不僅在經濟和脫離美國,在軍事上和政治上也早就和美國“分家”。

現在以法德為核心的歐洲在根本大方向上依然和美國保持一致。但是在許多具體事務上早就和美國的思路不一樣。當年美國打伊拉克的時候,英國跟隨美國一起,而法國則是堅決發對,甚至投下反對票。美國和伊朗鬧得不可開交,歐洲反而和伊朗繼續合作。美國嚴厲對針對的一些國家,歐盟卻和他們保持著相對良好的關係。隨著歐盟實力的不斷壯大,法德在國際中的話語也會越來越重,他們也不會亦步亦趨地跟著美國,而是從自身實際情況考慮問題。

英法德等西歐國家,成為美國的“小跟班”除了實力衰落之外,還需要依靠美國應對來自蘇聯的威脅。二戰結束之後,蘇聯實力急劇膨脹,整個歐洲都處在蘇聯的槍口之下。西歐各國只有依靠美國才能保證自身安全,只有依靠美國才能遏制蘇聯勢力的擴張。蘇聯解體之後,歐洲各國也有遏制俄羅斯的需要。西歐各國需要藉助美國的勢力遏制俄羅斯向西擴充勢力,同時提升自己在東歐的影響。

現在英法德聯合起來已經足以和美國抗衡,單獨一個國家都不是美國的對手。這三個國家中,英國和美國的關係更近,跟隨美國的步伐也更緊。法德兩國跟美國的關係相對較遠,他們在不少政策上和美國並不一致。但是不可否定的是,以這三個國家的目前實力都不敢和美國鬧掰。也許有一天這三國變得更加強大了,或者美國衰落了,他們才會徹底和美國分庭抗禮,徹底敢和美國“鬧掰”。


依稀說史


首先,這三個國家都是地處歐盟,實力相當,文化傳統有差別又有所相同。其次,這三個國家都想當歐盟領頭羊又有不同意見。第三,它們都被前蘇聯恐嚇又很無奈,現在又面臨俄羅斯🇷🇺的軍事威脅,卻自身分別無以應對,只能在NATO裡聯合起來,以美國🇺🇸作為領導。這是世界格局裡的歐盟大三國。沒有美國的牽頭領導,它們承續不了歐盟的集體安全。從世界格局來看,它們只能在安全上有求於美國🇺🇸提供保護,給特朗普交足保護費,抗衡俄羅斯🇷🇺聯邦,確保歐盟安全,它們當然只能對美國🇺🇸敢怒不敢言,有時德國🇩🇪和法國也只能和俄羅斯🇷🇺媚來眼去,一切為了俄羅斯的天然氣和其它原始資源畢竟德俄傳統上也紛爭不斷,美德也有裂痕,英俄更有恩怨,實事上美英關係比美德美法關係好些,但也有不少問題。總而言之,歐盟只能在美國🇺🇸領導下才能有安全可言,美國🇺🇸也只有把俄羅斯🇷🇺聯邦列為對手才能得到歐盟信任和仰望。歐盟三國德英法也無法擺脫美國的避護,三個國家更不能離開美國的指揮,嚴格來説是軍事指揮。所以,歐盟德英法爭脫不了美國的魔咒。


李楠152425956


因為沒有實力。

在實力決定一切的情況下,沒有美國的實力,英法德三國自然無法和美國一樣任性地去留。所以,是否追隨美國的決定權,從來不是取決於英法德,而是美國。

作為歐洲的三家馬車,英法德三國經濟實力長期在歐洲各領風騷,綜合國力無可匹敵,尤其是德國,經濟長期作為西歐一哥,而英法等國則是安理會五常之一。

但成績再耀眼,也不代表三國有能力擺脫美國的控制,在靜夜史看來,三國的固有硬傷,決定了三國演義即使大結局,也不可能逃離美國的手掌心。

因為首先,三國從來不是一路人。

英國的島國海洋文明、法國的海洋和大陸文明以及德國的大陸文明,在文明起源時就大相徑庭。雖然歷史上的英法三國部分地區實現過統一,但終究因差異巨大而分道揚鑣。而這種差異,在1871年德國統一後開始陸續暴露。

因為殖民起步早,英國很早就建立了面積達3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法國雖然不及英國,但同樣建立了海量的殖民地。而這和依靠兩次工業革命起家的德國分道揚鑣,而這也導致了一戰前德國和英法的對抗。

兩次世界大戰作為英法和德國的攤牌戰爭,將德國戰爭機器完全摧毀,而美國則在戰爭中大獲其利。尤其是第兩次世界大戰,除將德國徹底打回了原型,元氣大傷的英法丟失了幾乎所有海外殖民地,損失比德國還嚴重,這是戰後英法難以在經濟上超越德國的原因。

而經過二戰的洗禮,西歐徹底淪落,英法德三國再也不是叱吒風雲的一線大國了,而是美國籠罩下的二流強國。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從經濟上將西歐各國捆綁,英法德淪為美國的經濟附庸。

而為了加強英法德等國的危機感,迫使其更加“忠心”,美國主導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英法德三國再度在軍事上被美國捆綁。

德國作為二戰戰敗國,理應被美國駐軍安置核武器並作為美國駐歐洲軍本部使用;英國出於自保和攪屎棍需要,迅速完成從大爺到大孫子的轉變難能可貴。但法國作為西歐第一大國為何要寄人籬下呢?於是法國總統戴高樂在北約爭取權力失敗後,於1966年憤而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

應該說,這是法國在二戰後最有魄力的一件事,然而也僅僅如此,因為過了30年不到,法國就於1995年重新加入北約。

相比於法國的“一時雄起”,英國在二戰後徹底焉了,尤其是1956年蘇伊士運河被美國收拾了一頓後,更加明確了“生是美國狗,死是美國鬼”的中心思想,於是其後歷次對外行動,有美國的地方總有攪屎棍。

而當下的英國“脫歐”對於法德苦心孤詣的歐盟是一個巨大打擊,而英國背後的美國則樂見其成,所以英國必將繼續作為歐盟的狗皮膏藥而存在。

所以,反倒是戰敗國德國最硬氣。

因為反法西斯改造徹底,東西德國獲得了蘇美兩國爭相扶持,經濟實力恢復迅速。1990年兩德合併後,綜合國力進一步強大。

因為已經是國際地位低下了,所以德國在面對美國的敲詐威脅時比英法更有破罐子破摔的底氣,尤其是默克爾。

而因為近年來德國和俄羅斯關係曖昧,這更為德國增加了對抗美國的籌碼。所以面對美國撤走駐軍的威脅,德國並不害怕。

不過,無論多麼勇敢或者懦弱,三國在當前的國際秩序中沒有脫離美國影響力的可能。而三國報團取暖的可能性又更不可能,所以三國必將長期作為美國追隨者。

而除了所謂的實力不足,在當前環境下,追隨美國除了臉上不好看,其他方面幾乎都是棒棒噠,比如美國主導的國際市場能夠為三國帶來更多資本,追隨美國煽風點火能夠檢驗實戰能力增加軍火訂單等。

因為英法德三國本質上和美國已經實現了利益捆綁,所以如果強行“脫美”,不僅美國大哥會傷心,英法德更會傷身,實在是兩敗俱傷、得不償失的操作。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英囯雖然做過美國的主人,但二戰後位置顛倒,僕人變成主人,英國的自大化成自卑,由俯視化作仰視。法國拿破崙時代是歐洲的主人,一戰時的王者,是驕傲的高盧雄雞。二戰時被希特勒逼降,顏面盡失,法國的解放,美國有再造之恩。現在即便和美國有些許牴觸,但都是自尊、自傲與自卑、不甘交織而成的戾氣所致。一旦美國反臉與打壓,雖非甘心情願的順從,但俯首貼耳的表演絕不能少,也不敢少。德國又一番景象,二戰時橫掃英、法,並打殘了蘇聯。雖然最後被蘇、美英等群毆而慘敗,但心裡從未服輸。現在更是挾經濟之威,美、英、法皆不入法眼,這種心理雖過,但這就是日耳曼人的性格。無奈其以戰敗國的政治身份,北約的制壓、加上無獨立交戰權,只好暫伏爪牙忍受。就當前形勢來說,英囯是想自漲身價的順服而非甘心投靠。法國是半推半就,欲拒還迎的屈從。德國是身不由己的命運。但這三國看似追隨美國,實際是貌合神離、同床異夢的苟合。


午夜夢醒18


英法德三國是美國重要的盟友,也是維持美國在歐洲乃至於世界霸權的基石,英法德三國緊跟美國腳步,因為三國都沒有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能力,英國與美國同宗同源,法國沒有實力,而德國還在美國的監管下,追隨美國也成為英法德最佳選擇。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的經濟實力遠超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而軍事實力已經能夠與英國平起平坐,1922年美國、英國、日本意大利等國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議,其中規定了美英軍艦總噸位各為52.5萬噸、日本31.5萬噸、法意各17.5萬噸,即五國按比例為5∶5∶3:1.67∶1.67。航空母艦的總噸位為美英各13.5萬噸、日本8.1萬噸、法意各6萬噸,英國的霸權地位已經不保,美國成為超級大國已經成為必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不僅打垮了法國,也重創了英國,伴隨著英法德三國的衰弱,美國和蘇聯成為新的超級大國,而且由於人才流失,經濟總量被美國拉開差距,英法德已經徹底失去翻身做主人的機會。

美國曾是英國殖民地,兩國都以白人作為主體,英國最先適應了美國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接受了大量美國援助,戰後也一直追隨美國,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都有英國軍隊的身影,在美國的庇護下,英國可以維持海外利益。

法國雖然處於美國為主體的框架內,但是不斷尋求獨立自主的地位,高盧雄雞想要重新獲得大國地位,1965年法國退出軍事一體化組織,2018年法國總統馬克龍提出歐洲軍計劃,總之法國始終致力於獨立於美國的軍事體系,但是即使是鄰居德國都看不上法國,因為法國的實力無法扛起大旗,兩次世界大戰,沒有美國和英國的支援,法國甚至不是德國的對手。

德國雖然是歐洲第一經濟體,但是軍事實力受到嚴重削弱,而且德國自己也不願意發展軍事實力,德國軍費支出只佔GDP的1.35%,美國要求德國提高到2%,德國一拖再拖。德國雖然不想在軍事上崛起,卻在經濟領域與美國分庭抗禮,2018年美國經濟總量20.5萬億美元,而歐盟(包括英國)為18.7萬億美元,成為美國有力的競爭者,美國想著拆散歐盟,英國脫歐就是開始。



英法德三國有著各自的想法,但是整體實力不如美國,軍事實力更是需要美國的支撐,因此與美國結盟更加符合各國利益,法國雖然退出了北約軍事一體化,但是最終還是選擇重新加入。


視野新觀


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英國、德國與法國並不是一直追隨美國,僅僅是因為有著共同的利益,彼此是盟友關係而已。按照與美國關係的親密程度親疏,依次是英國、德國與法國。英國與美國關係最親密,很多時候會採取的是跟隨美國戰略。但德國與法國不同,一直致力於擺脫美國的控制。歐盟之所以成立,就是在德國與法國和解的基礎以上,為了拜託美國控制,而成立的一體化組織。



英國與美國的關係最緊密。英國是上一任世界霸主,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最終失去了霸主的寶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國將霸主的寶座交給了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初,英國還曾經試圖保住殖民帝國的地位。但是隨著美國國力的日益強大,以及蘇聯的崛起,英國不得不採取比較現實的外交戰略,與美國日益走近。

現代外交就起源於英國,英國人的外交手腕非常高明。通過跟隨美國的外交策略,英國人獲益頗多。例如,在與阿根廷的馬島戰爭中,英國能夠取勝,離不開美國人的情報支持。在伊拉克戰爭中,德國與法國都極力反對美國,而英國卻非常支持,甚至派出50000多名英軍支持美國。不過,英國也不是不敢與美國鬧翻。一旦涉及到國家的核心利益,英國也敢於發生。例如,英國前任首相特蕾莎梅不就是多次公開批評美國現任總統。



至於德國、法國,與美國的關你係非常微妙。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德國成為了戰敗國,還被一分為二,也只能任由美國揉捏。法國也是如此,在二戰中損失也不小,不得不與美國虛與委蛇。特別是蘇聯在二戰以後成為了超級大國,德國與法國這兩個國家加起來也不是對手。為了應對蘇聯的威脅,德國與法國也不得不加入美國組織的北約,成為了美國軍事同盟的一部分。

但德國與法國也不願意一直被美國控制,在西德第一任總理阿登納與法國第五共和國第一任總統戴高樂的主持之下,德國與法國實現了和解。在法德和解的基礎之上,先後成立了歐洲煤鋼聯盟、歐共體、歐盟等組織,就是為了將歐洲一體化,進而擺脫美國的控制。現任法國總統馬克龍經常與美國唱反調,在2019年度北約峰會召開之前,竟然稱北約已經腦死亡!從根源上分析,馬克龍的言論就是體現法國對擺脫美國影響的努力。





歡迎留言,你認為歐盟最終能夠擺脫美國控制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