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獨立思考的人?

姑孰侯


認知框架君來挑戰這個問題。

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獨立思考的人,談一下個人的認知理解。

大腦裡會想這就是思考了,大腦是什麼去想就有各種思考了,會思考其實是容易做到的,而且每個人都能做到,但思考能依照【邏輯學的知識】,也就是採取邏輯思維去思考,這就得一下一翻苦功,只要努力學習一下邏輯學的知識,還是可以做到邏輯思考,其它思考也一樣。把思考提高到一定的層次,這也是可以通過學習思維領域的知識而得到解決。

獨立思考,這個核心在於【獨立】,而不在於【思考】,不在於思考的各種技巧、各種方法。而獨立呢,個人認為就是要能獨自承擔【後果】,一個人不能獨自承擔【相應的後果】就談不上獨立,不能獨立,思考的技巧再好,作用也是有限。

獨立思考,難就難在於自己要獨立,擺脫依賴,願意承擔。至於思考,倒是容易解決,花點時間,學習一些思維領域的知識,就可以解決。

【一個人會獨立,但可能思考技巧不那麼好】,勝於【一個人可能很會思考,但卻不能獨立】。因為加上時間,前邊這種人,更容易變成一個獨立思考的人。而後邊這種人卻很難變成一個真正的獨立思考者。


認知框架


20%獨立思考的人,叫精英;80%隨波逐流的人,叫草根。

【草根】幾乎無條件跟從輿論、迷信權威。草根不知道,輿論的正確率是50%、權威的正確率也是50%。

不過,人云亦云有個好處,那就是不會落伍、不會被孤立。而草根需要的,正是這一份安全感、歸宿感。況且,草根也懶得思考,因為草根忙著打麻將、打遊戲。

草根就是任正非急著要剷除的庸人^_^不過話又說回來,正是海量的庸人,成就了大工程、大市場。而且,草根比精英更接地氣,更懂得享受生活。

【精英】不會輕易被膚淺的輿論所誤導,不會輕易被暢銷的權威所誤導,而是堅持客觀看待世間、理性決策未來。不過佛說,俗人不可能做到100%專注的思考(禪定/瑜伽),只能做到80%專注思考的正知正念/理性思考/如理作意/邏輯思維。不過,80%也足夠解惑、解憂啦^_^

《大念處經》佛說:正知正念/獨立思考,是解惑、解憂的一乘道/單行道。高級的獨立思考,還需要排除情緒的干擾、排除利潤的干擾。


醉哪吒


所謂獨立思考,就是遇事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見解。下面介紹幾個有助於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方法,歡迎大家指正和補充。
1、遇事多反過來想
2018年央視新聞上曝光過一個團伙詐騙案。一個“金牌股票分析師”可以預測股票走勢,每天在微信群裡推薦要漲停的股票,號稱每個月收益率都超過40%。群裡除了受害人,其餘幾十人都是託。最終受害人把積蓄都打進了虛假交易軟件,被騙的血本無歸。在這個案例中,受害人只要稍微反過來想一下,就很容易識別出這是個騙局。如果這個分析師真的預測得這麼準,他應該早就是世界首富了,為什麼之前我們沒聽說過他呢?另外,他有這麼簡單快速的賺錢方法,為什麼不去享受生活,卻要費那麼大力氣拉大家入群,費勁口舌說服大家按他的方法操作,難道真的是為了普度眾生?
2、多從事物的本源去思考問題,不要根據別人的觀點或行為輕易下結論
2018年6/1到7/12,短短42天內104家P2P公司爆雷,上千萬受害人捲入,損失資產規模7萬億。這些投資人中,有不少人知道這些平臺早晚要出事,但他們計劃撈一筆就跑,感覺自己不會那麼倒黴,成為最後的接盤俠。這些人是在利益的誘惑下搏一把。另外一些人是真的感覺機會來了,以後就靠這個發財致富了。這部分人是典型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遇到這種情況,最好能從事物的本源出發,去做分析。一個P2P融資平臺,賺錢的方式是獲取低成本的資金,然後高價放貸給別人,賺取其中的利率差。那些爆雷的P2P平臺,吸收低成本資金時,很多需要支付給投資者的利息都達到年化40%-50%。平臺用於放貸的資金要支付給投資人這麼高的利息,那平臺往外放貸時,考慮到有壞賬的問題,再加上平臺運營成本,向借貸人收取的利息要遠高於50%,例如80%。試問這麼高的貸款利率,有多少企業或個人願意去申請貸款呢?這麼高的利率都願意去貸款,那這個企業運作肯定出現了不小的麻煩,他能還上錢的幾率是多大呢?如果這個P2P平臺嚴重入不敷出,且後續沒有任何挽救措施,那他肯定是不能持久的。
3、擴大知識面,多角度思考問題
從多個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分析問題,多個角度的信息相互印證,更容易獲得立體、客觀的認識。比如我們分析一家上市公司,不僅要看這家公司的各種財務數據,還要看他管理層的管理水平和穩定度,公司所處行業的行業趨勢,國家政策趨勢對公司的潛在影響,客戶對該公司產品或服務的真實反映等等。在每一個角度的分析中,都要掌握相關領域的基礎知識,不斷磨練提高。
4、放平心態,避免偏執
當人們對事物結果有強烈預期時,往往會影響到他們的客觀判斷。比如一場球賽中一個有爭議的判罰,雙方球迷對於這個判罰的自認為客觀的分析,往往都是有利於自己所支持的球隊的。當人們情緒激動,分析問題時也容易陷入偏執。所以在我們做重大決定前,最好先自我檢查下情緒是否平靜,是否對事情的結果走向有強烈的預期。

生嚼仙人掌


你好,我是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國際心理諮詢師聯合會催眠臨床導師,有著近30年的心理治療臨床經驗,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1、學會懷疑

獨立思考就是解放思想,從而發展一個人的個性。

關鍵就是要具備懷疑精神,不被條條框框所束縛。

2、比較閱讀

讀書,不管是讀任何書,都不要偏信一家之言,狂熱的偏信只會帶來不理智。

比如,讀不同作者寫的互聯網運營類的書籍,每本書都有它不同的角度,有它的價值所在。

3、多角度觀察

多角度觀察問題意味著要跳出固定思維,不侷限於所學的知識領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4、善思、善悟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頓悟。

5、建立自己的理論框架

有自己的知識框架,在專業上堅持己見,把從各處學到的知識變為自己的,輸出自己的理解和見解。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祝好!


呂承諭心理諮詢


如果你們正在開會,老闆問:為什麼我們公司的離職率這麼高?有什麼辦法可以降低離職率?你們可能會這麼回答:

1)老闆,是因為工資太低。

2)老闆,是因為我們的工作環境差。

3)老闆,是因為我們加班時間太長。

4)老闆,是因為我們的企業文化不好。

5)老闆,是因為旁邊新開的公司把我們的人都吸引走了。

......

你們覺得這些回答算獨立思考的結果嗎?

算,因為是大家自己說出來的。也不算,因為你說的這些東西人人都知道,你是拿了已知的答案回答的老闆的問題。

什麼是獨立思考?就是思考的路徑不一樣,思考的角度不一樣,思考的結果與眾不同,而且有價值。獨立思考就是打破已知的答案,打破常規讓自己的思維運動的一種“動腦筋”的狀態。當年一位中國的偉人提出“一國兩制”,就是獨立思考的結果,“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是獨立思考的結果。

獨立思考,是每個人都想擁有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不容易獲得,所以才變得有價值,可以讓一個人被“刮目相看”。儘管獲得這種能力不容易,但卻可以通過某些方式學會。

如果我們是這樣回答老闆的這個問題的,或許就是獨立思考的結果:老闆,我們離職率高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內部原因,一個是外部原因。內部原因出自我們的整體機制,外部原因是由於現在的公司都是“員工持股”,我們的員工紛紛離職是因為內部機制有問題,而外部“員工持股”的誘惑力很大,旁邊就開了三家新公司,用這種手段把員工吸引走了。所以,員工離職率高,本質上是因為我們“思想僵化”造成的。(不論對錯,這個結果卻是一種獨立思考的結果)。

一個人要想這樣去回答老闆的問題,必須:1)有充足的知識和信息;2)把這些信息與某些現象聯繫起來;3)找到問題的本質。所以,如果想獲得獨立地思考的能力,就要以下的方法來獲得。

一、獲得充足的知識和信息。

我們在獨立思考的時候,腦子裡必須有充足的元素來用於獨立思考。回答老闆的這個問題時,如果我們不知道“員工持股”這個現象,不知道“員工持股”有多大的作用,不知道旁邊有很多“新公司”成立,不知道公司的機制到底是什麼機制,也就是說,沒有這些知識和信息元素,就很難通過“獨立思考”回答好老闆的問題,就只會把大家都已經知道的信息羅列出來。所以,一個人,學習充足的知識,獲取充足的信息,作為自己獨立思考的元素,才有獨立思考的基礎和可能。我們無法想象,一個人如果不瞭解人性為何惡、為何善、什麼時候惡、什麼時候善、抑制惡的方法有哪些、弘揚善的方法有哪些,我們就無法去把這些元素系統地交織起來,就無從去做“獨立思考”的動作,得出有效的“招人”的方法。獨立思考的基礎,就是要讓腦子裡有比別人更多的知識和信息,這是能夠獨立思考的第一步。

二、知識與信息勾連的能力。

腦子裡有了足夠的知識和信息,並不能讓一個人獨立思考,因為那些知識和信息僅僅是躺在腦子裡“睡覺”,他們不會自發地思考。所以,想要獨立思考,就必須讓這些知識和信息在必要的時候勾連起來,這種勾連,會有幾十、幾百、幾千中勾連的組合。就如我們炒一道菜,我們有了“鹽、糖、味精、豆瓣醬、油、菜”這些要素,但要把他們做成一道菜,有幾百種方法:比如,先倒油,油七成熱後,先放糖攪拌至發黃發焦,再放菜,三分鐘後,加鹽,加豆瓣醬,攪拌三十秒,再放味精,出鍋,這是其中一種方法。那麼,我們看看,放這些要素的前後順序,就會有多少種?每種元素放入間隔的時間組合有多少種?先後順序加間隔時間的組合,會有非常多的組合。

我們腦子裡有多少知識和信息,至少數以百計、數以千計吧?他們的組合和勾連會產生多少種組合?幾萬種組合吧?幾萬種組合,總有一種是別人沒有的,這一種就是獨立思考。

所以,把腦子裡各種不同的元素進行不同的組合和勾連,就是獨立思考的路徑。這很費腦子,很燒腦子,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動腦子的緣故。

三、根據某種組合和勾連得出結論。

獨立思考的目的是要得出有與眾不同的、有價值的結論。這需要把組合或勾連整理成最後的結論,去說出問題的本質。這是獨立思考最終的價值和本質。通過組合和勾連,得出問題的本質需要一些方式、方法,比如MECE的方法(分層分類,不重疊、不遺漏),比如SCQA的方法(情景、衝突、問題、答案)等等。我們可以把這些過程看作是一種“洞察力”。

以上是獨立思考必須的基礎、基本功。

下圖對獨立思考進行了有趣的詮釋。大家可以仔細琢磨琢磨。

但是,知道獨立思考的整體結構,僅僅是停留在“知道”上。如果想要在實踐中,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還需要不斷地通過元素獲取、元素勾連與組合、得出結論的訓練來提升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而且,我們可以從簡單的獨立思考先訓練,比如,為什麼今天孩子為什麼會發火,比如,孩子的語文如何能學好,再比如,衛生間為什麼總是有異味,等等,然後再找一些更加複雜的問題來思考,從易到難,從簡單到複雜,逐步訓練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獨立思考的本意,不僅僅是與眾不同,而是獨立思考的價值。


耕然夫


首先說為什麼要獨立思考。在信息氾濫的今天,你可能會輕易接觸到非常多膚淺的,片面的,碎片化的觀點,有些甚至是完全對立的,你該何去何從?這個需要轉換,就是說只有結合自己的背景和實際情況,按照適合自身的方法梳理,才能找到看到問題實質答案。這個過程只有獨立思考完成,這也是深度思考。

如何操作,我認為核心有三:

第一,要讓自己安靜下來,這個是前提。如果你帶著情緒或者壓力恐懼等某種負面負擔,很難真正展開思考。

第二,要界定問題,就是自己問自己我要思考的問題是什麼?把潛意識的問題顯性化。最好是換成通俗的邏輯語言。比如,我選擇新的職業的標準是什麼?我是創業還是打工好?我的優勢到底是什麼?未來行業的發展趨勢是什麼?我要選擇abcd哪一個公司上班?這個問題可以是選擇題,判斷題,問答題。

第三,要建立屬於自己的思維結構(框架),這種框架可以借鑑現成的模型或者套用現成的方法,常用的麥肯錫的金字塔原理是比較萬能的。

以我要選擇abcd那一家公司上班為例。一般的不會思考的人狀態是這樣的,a有a的好也有劣勢,其他也是一樣的,腦袋很糾結,思維負擔很重實際上根本沒有思考,只是有壓力在這裡。正確做法是,看似選擇題,我要先建立選擇的標準。這個可以建立金字塔結構,第一層:外部因素看(行業,團隊,項目),內部看(興趣,是否發揮特長),如果是長期行為你不會特別在意工資(假設幾個懸殊都不大)。

再深入一層分析,所列因素不能有明顯短板,其中一個兩個還要比較優秀。好了簡單的金字塔建立了。你一個個分析,a公司雖然現在掙錢,但是行業沒前景,pass.b公司,看起來行業一般,項目也還行,但是看公司歷史核心團隊一直沒有,只有老闆一個人,這個團隊有硬傷,pass.c公司行業團隊項目都不錯,但是我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我的特長不是核心能力,也不行。d公司行業和項目還行,老闆格局很大,手下團隊戰鬥力不錯,我興趣和特長馬馬虎虎。就選最後一個。其實通過這個過程,你找到了判斷標準,找到了核心因素,先定性再定量分析過,自然認為是相對真知灼見了。

彆著急,這還只是第一步,到這裡你只是建立了一個假設,先不忙下結論。你要再從其他角度進行邏輯分析,避免落入思維陷阱。人很多時候其實潛意識有答案的,你所謂的思考只是為你先入為主的答案找理由罷了。所以經常會聽到我要怎樣,原因是第一…第二…其實你的理由沒啥邏輯性,只是騙自己罷了。想想你有沒有這樣子?

再之後,通過醞釀,推倒重來,甚至與人辯論(補充思考的角度和你不瞭解的信息),這個過程有可能會有非常細節的衝突,比如有人提出一個和你的數據完全相反的個案,你要搞明白,直至沒有疑惑行成方案。

最後,開始行動吧。如果是創業方向等重大決定,還需要測試和修正的過程。以上僅僅是我個人的一些經驗,對你有用歡迎關注點贊,多多交流。原創不易,多謝支持。


綠正源淨水李俊濤


人最重要的就是能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但是思想不是天生就有的,跟自己的原生家庭、自己的經歷、學習後不斷積累出來的,所以思想是可以通過後天訓練形成的。

思考可以通過不斷練習形成習慣

要想成為獨立思考的人,就要經歷不斷獨立思考的過程,或者獨立思考的練習。我們聽過“1萬小時定律”,說的是隻要練習1萬小時,就有了成為領域內領先者的希望,無論天賦、無論出身。在《刻意練習》這本書中,做著強調了,1萬小時定律不存在,要想達成某些目標,不光需要重複性練習,還需要刻意練習。比如你想成為獨立思考的人,那麼給自己設定一個遇到事情思考的路徑,在後期遇到事情時刻意的將這個路徑套用上,逐漸讓這個路徑變成自己不經意的行為。

學習、借鑑,總結自身思考的模式

要想獨立思考,首先自己的大腦中要有一定的知識存儲和思維方式。所以需要不斷的學習知識,你掌握的知識多,才能讓產生更多的思路;另外可能我們在獨立思考上不知道如何下手,那不如多觀察周圍優秀人士的行為,從他們說法的方式中找到他們的邏輯思維,自己再進行演化,加入自己的思維。通過學習不斷地積累,和借鑑他人的思維模式,讓自己的思維變得豐富起來。

獨立思考不代表獨斷專行

我們鼓勵每個人能獨立思考,但是獨立思考的結果是能帶來想要的結果,不代表不接受他人的意見。因為人知識和思維受限,思考的結果不一定是達到目標的正確方式或者最優方式,所以需要聽許他人的意見,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想讓自己的思考更加有意義、有價值,確保自己的思考是正確的,那肯定少不了外界思維的影響。


小話梅青青


少一點輕信、盲從,多一點質疑、清醒。

國人從來不缺智慧,缺的就是批判和質疑,這或許是傳統文化的不足,也是學校教育的弱項。

真正成為獨立思考的人,必須注重培養和提升自己的理論思維能力,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哲學,增加閱歷,研讀歷史上那些偉大的哲學經典,西方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再到海德格爾、薩特,中國從老子、孔子、莊子再到朱熹、王陽明。這些哲學經典是歷史上人類最高智慧的結晶。

離開了正確的哲學指導,研究就會走向歧途。牛頓是卓越的科學家,經典物理學的奠基人,由於歷史的侷限性,他把複雜的自然界運動歸結為機械運動,特別是後半生,居然花了25年去研究神學,企圖證明上帝的存在,從而把虛無縹緲的上帝,請到了他的力學體系中。他從上帝那裡去找行星繞太陽旋轉的“第一推動力”,為此他寫了150萬字關於上帝和神力之手的手稿。牛頓的最後悲劇是他離開了正確的世界觀指導的必然結果。

對於價值觀問題,處於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有不同的回答,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回答。有精神追求的人,才可能成為真正獨立思考的人。


樓上風雨


今天,我們只要點點鼠標就能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海量信息,卻難辨真偽;我們每天接受來自專家、媒體和公眾號的各種觀點,卻難辨對錯。如何在信息浪潮中,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如何打造自己的獨特觀點》,齋藤孝提出了一些“思考的支點”:

01 比較是一切的基礎

我們要找到自己的座標,一開始就是通過比較建立起來的。

比如,我最近聽了《金雀花王朝》的解讀。

金雀花王朝是英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王朝。

這麼說,聽眾可能是沒有什麼概念的。

但是,如果這麼說,你一定就明白了。

金雀花王朝開始的時候,正是中國的南宋初年……它結束的時候呢,是中國明朝建文元年,朱元璋剛死了一年多……

這裡就用了比較的方法。比較的好處在於,因為有了具體的對象,可以說的細節就多了。用比較的方法,能幫助我們把自己的想法引導出來,同時,也能讓聽得人恍然大悟。

02 把抽象的想法轉化成具體的形象

村上春樹在耶路撒冷文學獎發表演講時過說:

在一面高大、堅固的牆和一隻撞向牆的雞蛋之間,我將永遠站在雞蛋的一邊。

村上君,將體制比喻成高牆,將我們所有個人比喻成雞蛋,用法十分巧妙。

我們也可以試著把自己抽象的想法通過具體的事物表達出來,不僅形成了思維的深度,別人也很容易理解我們的意思。

03 學習現象學的思考

暫且拋去對經驗真理的確信,首先關注現象本身。

這就是就是現象學的思考方式。聽著很抽象,舉個例子:

《鐵臂阿童木》的創作者-漫畫家手冢治虫,從小就喜歡昆蟲,他畫了很多昆蟲的速寫畫,即使是同一種蟲子,每個蟲子的表情都不一樣。在我們普通人眼裡,可能連蟲子之間的差別,都不知道,更不用說分辨同一種蟲子的個體差異了。

培養對尋常事物的觀察能力,展開我們對生活的觸角,世界瞬間就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獨立思考的能力,從實用的角度來看,可以幫助我們成功社交、職場升遷,甚至是打造自己的個人形象。然而,從更高層次來看,獨立思考更是一種自我實現。

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想法都沒有,如何能在時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定海神針,如何能創造出自己人生的意義。

帕斯卡說“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雖然生命如蘆葦般脆弱,但是思想卻給了它高貴的尊嚴。


馴養一本書


獨立思考的關鍵在於“獨立”兩字,但獨立也不是毫無藉助,獨立的本質在於要有自己的鮮明見解和特徵。

一個人要想成為獨立思考的人,首先要學會學習和學會思考,一個不會學習和不善於思考的人不可能成為獨立思考的人,

一個人的思考力主要是靠後天培養和訓練獲得的,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就要努力培養和訓練自己的思考力,其中最簡單和易行的一種方法就是相那些真正具有獨立思考精神和能力的人學習。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上看,那些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學者都是人們學習的榜樣。

著名學者李天命講過一句名言:“正確的思維方法,就像荒夜裡的一盞風燈。提著自己的風燈,照亮未知的旅途,這就叫做獨立思考。”。向大家推薦閱讀《李天命的思考藝術》一書,相信讀者都會有所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