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與何人共天下?改革之難,難在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更難

1

北宋初建,鑑於唐末五代時期藩鎮割據、兵禍連接的局面,採取杯酒釋兵權的策略,用金錢和爵位收買的方式,剝奪了節度使的兵權。北宋時期的國策是重文抑武,用科舉制度和開科取士的方式扶持了一個官僚士大夫階層,來取代軍鎮成為王朝的統治支柱。

這有效地避免八王之亂和五代時期牙兵和藩鎮擁立節度使、天子的弊端,使得國家不至於陷入內亂。

陛下與何人共天下?改革之難,難在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更難

杯酒釋兵權

只是按下葫蘆浮起瓢,軍鎮兵士不作亂了,卻產生了嚴重的冗官和冗軍問題。冗官是優待士大夫所致,冗軍是收歸天下精銳部隊到京師為禁軍,強幹弱枝政策所致。北宋養的常備軍軍數量之多,為歷朝之之最。像《水滸》中提到的豹子頭林沖,就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可見僅僅在開封汴京就有80萬常備軍編制,這還不包括各地方廂軍、對付西夏的西軍。禁軍最初還是相當有戰鬥力的,不過在京師百年無戰事後,基本上也就像入關的八旗一樣,給養廢了。

在靖康之變中,金兵南下,在黃河兩岸,碰到守黃河的禁軍。宋徽宗派步軍指揮使何灌率禁軍2萬駐守黃河浮橋,又派宦官梁方平帶7000騎兵駐守浚州(今河南浚縣),截斷河橋,防備要衝。不料,僅僅是投降金軍的遼軍“常勝軍”(主帥郭藥師,遼亡後在金宋之間反覆)2000人殺來,梁方平就望風而逃,7000騎兵爭相渡河逃竄,常勝軍在橋頭稍稍劫殺一下,宋兵自相踐踏,擠下黃河淹死數千人,而常勝軍不過3人受傷。

騎兵崩潰後,何灌的2萬禁軍立刻撤退,不想“常勝軍”一直追擊到了汜水,兩軍還沒接火,禁軍竟然“驚潰”,也就是被嚇得炸營了,不戰而潰。金軍渡河時只找到能坐6、7個人的小船10多隻,一波波渡黃河,花了6天,才把騎兵運過去,事後金人感慨:“南朝可謂無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吾輩豈能渡哉!”

陛下與何人共天下?改革之難,難在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更難

靖康之變

為何曾經的精銳禁軍如此不堪一擊?因為大部分軍隊只是紙面的的,權貴和將領們合謀吃空餉已經成為慣例。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樞密院報告,禁軍缺額24萬,新招兵10萬,仍缺14萬。宋徽宗年間,禁軍實數不到一半,只有編制20-30%,70-80%被用來吃空餉了。哪怕是長期跟西夏作戰的西軍也難以例外。到東京被圍困,編制數十萬人的西軍統帥种師道帶來的援軍,不過15000人。

而10餘萬禁軍,也大多不諳軍事,徽宗朝總管軍政的太尉高俅,即“多佔禁軍,以充力役。其所佔募,多是技藝工匠……凡私家修造,磚瓦、泥土之類盡出軍營。”軍人成了泥瓦匠和建築工,亡國之君宋欽宗也下詔書承認:“今三衙與諸將招軍……既到軍門,惟以番直隨從,服事手藝為業,每營之中,雜色佔破十居三、四,不復教以武藝”。

大宋的精銳部隊,招兵之後,不是練兵習武,而是做僕從、學手藝,比例竟能佔到總數的30%-40%,皇家都習以為常,這樣的軍隊遇到外敵,不炸營不驚潰才奇怪呢。

這些冗官和冗軍給朝廷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令北宋經濟不堪重負。據時任三司使的蔡襄計算,宋英宗初,全國禁軍、廂兵共118萬餘人,需支出養兵費用4800萬貫銅錢,佔總支出的60%-70%,而當時全年收入不過6000多萬貫而已。

難道朝廷上下沒人看到這些冗官和冗員的危害、進行變革嗎?有的。神宗年間,王安石站出來了,養望三十年,在得到新上臺的神宗皇帝信任後,以破釜沉舟的決心主持變法,為了變法,他甚至說過:“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主要有:方田均稅法,也就是丈量田畝,清查隱瞞的土地,按照土地肥瘠納稅;裁兵法 整頓廂軍及禁軍,規定士兵五十歲後必須退役,對不合格士兵進行淘汰禁軍不合格者改為廂軍,廂軍不合格者改為民籍。

陛下與何人共天下?改革之難,難在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更難

王安石變法

在宋仁宗年間,北宋兵員在冊人數達到頂峰,總兵力140餘萬,其中禁軍82萬人,這也是《水滸》中“八十萬”禁軍稱謂的來歷,經過王安石變法,淘汰了約60萬人,尚有80萬兵員,其中禁軍編制60萬人,地方廂軍20萬人,極大地減輕了經濟負擔。事實上保持80萬常備軍編制對於北宋來說依然還有大量冗兵,金人滅宋,南下的兵團不過6萬人,能戰的精兵有10-20萬足以橫掃天下了。

但是清量田畝、裁撤冗兵,已經極大地損害了士大夫階層的利益。這些吃冗兵的空餉,可不僅僅是各級軍官,士大夫和權貴都從中分一杯羹,北宋的國策重文抑武,武裝部隊最高指揮部樞密院一向由文臣而非武將擔任,唯一一次在仁宗朝由戰神狄青出任,都被文臣集團抱團趕走。當時仁宗十分信任狄青的忠誠,不過文彥博以“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的誅心之論,使得皇帝起疑心罷免狄青樞密使。

王安石變法捅了馬蜂窩,因而招來朝廷上下洶湧反對。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三月,樞密使文彥博在與宋神宗對談時,反對變法說道:“祖宗法制具在,不須更張以失人心。”宋神宗說:“更張法制,於士大夫誠多不悅,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彥博回答說:“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最終,在宋神宗去世後,保守派上臺,新法盡廢,而且給予銳意變法的宋神宗上了一個“神宗”的不好的諡號,所謂“神”,民無能名曰神,意思是無法評價。之後支持變法的勢力與保守的勢力來回折騰,北宋元氣大傷,最終導致了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2

皇帝只是一家一姓,治理天下必然得依靠一個集團。與誰共治天下,是一個問題。

漢與豪強共天下,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與世家、望族共天下,五代則是跟藩鎮、牙兵共天下。漢至唐時的皇帝跟豪強、望族,類似於一種“貴族共和”的關係,並沒有後世絕對的權威。漢時流行的儒學公羊學派,就提出過“天子一爵”的理論,意思是天子也是爵位的一種,雖然是最高級的爵位,但是並不是什麼神的化身,與大貴族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到了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割據混戰,天子就更沒有什麼權威了,後晉成德節度使安重榮就說過,“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

陛下與何人共天下?改革之難,難在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更難

靖康之變圖畫

最初,皇帝跟何人共治天下,靠的是出力的多寡,也就是所謂的“血酬定理”。東漢劉秀靠地方豪強支持,贏得了天下,所以東漢與豪強共天下;五代時的皇帝靠藩鎮、軍漢支持,所以跟藩鎮共天下,企圖削藩的皇帝都沒有好下場。

這種激勵機制對於打天下是必須的,不是希望為子孫後代謀富貴,誰願意親冒矢石,為王前驅呢。

不過成也蕭何敗蕭何,皇權階層的膨脹和對利益的過度崛起,最終造成了王朝的覆滅。漢與豪強共天下而亡於豪強所求過度導致民不聊生黃巾軍大起義;唐與世家望族共天下卻亡於世家望族阻塞了寒士的上進之路。

黃巢就是一個屢試不第的寒族子弟,最後憤而起義攻入長安,把世家望族殺戮一空,之後的朱溫在白馬驛把朝中大臣清貴者三十餘人殺死投之黃河,朱溫的謀士李振跟黃巢一樣二十年屢試不第,痛恨世家望族,對朱溫說:“這些人自命不凡,說自己是什麼清流,現在將他們殺後投入黃河,讓他們永遠成為濁流”。在黃巢、朱溫的殺戮下,從魏晉以來綿延了六百多年的士族門閥被徹底消滅了。而那些從牛李黨爭中迅速崛起的清流士人們,也同樣被斬殺殆盡。

五代十國的君主們,甚至還沒有來得及像日本幕府一樣,建立一個武家共治理天下的模式就被各地的藩鎮和軍士們趕下臺了,軍士們胃口太大,沒有賞錢就譁變是一個重要原因。

到了宋代,治理模式為之一變。打天下的功勳貴族通過金錢贖買的方式,放棄了治理權,類似於股東不插手經理層對公司的治理,只享受分紅,治理天下靠的一幫通過科舉出身的士人官僚階層。這樣避免了前朝的藩鎮和地方豪強內亂的發生,但是科舉士大夫階層的膨脹,同樣帶來了嚴重的問題,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北宋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表面上看來,北宋是亡於金國,但是其內部就像一所千瘡百孔的老房子,已經被冗官、冗員、冗兵給蛀空了,所以金國輕輕一推就倒了。金國最初南下的目的,並非是滅亡北宋,而只是想討得一些利益而已,結果沒想到北宋如此不堪一擊。

明朝末年,情況也與之類似。朝廷沒有銀兩應對內地的流民和遼東的戰事,但科舉士大夫階層既然享有不納糧、不當差的特權,接受田地投獻隱瞞田賦,甚至跟商賈勾結,不繳納商稅、礦稅,煽動民眾打死皇帝派去徵收礦稅的太監,還倒打一把說皇帝“與民爭利”,導致三餉負擔全部壓在自耕農身上,最終導致小民不堪重負流民四起,跟關外的滿清合力埋葬了明朝。

明朝萬曆年間同樣也有張居正推行變革,實施一條鞭法和丈量田畝,清查隱田和投獻的田地。變革使得小民負擔大為減輕,地方官員難以上下其手,變革後明朝的收入有了顯著的增加,經濟狀況也有不少改善。國庫儲備的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可供五六年食用,比起嘉靖年間國庫存糧不夠一年用的情況,大為進步。

陛下與何人共天下?改革之難,難在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更難

明朝萬曆年間,張居正推行變革

然而,還沒有觸及士紳一體納糧的特權,張居正的變革就因為觸動了大量官僚、縉紳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遭到了他們激烈的反抗。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病逝後,反對派立即群起攻訐,張居正成了變革的犧牲品,家產被抄沒,親屬或死於非命或流放。最終,明朝亡於所謂“眾正盈朝”的東林黨人當權的崇禎時期。本來就是利益分配,哪有什麼高尚和卑下之分,有的只是偽君子和真小人的區別。東林黨人自詡清流,整天喊著高大上的口號,實則一毛不拔,比起魏忠賢之類的真小人還有過之而無不及。至少魏忠賢之類的真小人雖然貪,但是拿了錢還幹活。東林黨人既要特權,又只會誇誇其談,遇事百無一能。

士紳一體納糧直到清朝雍正皇帝時期才得以實施,這本質上跟滿清跟八旗共治天下,對漢人科舉士大夫即利用又壓制有關。滿清的科舉士人權力受到制約,並沒有像宋、明時期那樣膨脹。但雍正皇帝被科舉士人抹黑的不成樣子,事實上,所謂的康乾盛世,是一個“飢餓”的盛世,吹噓出來的盛世,如果沒有雍正的大力變革,可能乾隆時期就覆亡了,看看乾隆對大小金川用兵的結果就知道,偏居川西一隅、僅有彈丸之地、數萬人口的大小金川,卻使得清王朝先後共投入了近60萬人力、7000萬銀兩才得以平定,可知其內部已經腐朽不堪。

但是滿清還是無法對八旗下手,跟北宋的冗兵類似,滿清的八旗入關後迅速腐化,到太平天國時期,八旗和綠營都不堪一戰,只能靠曾國藩、李鴻章等自行招募團練組建湘軍、淮軍來對付太平軍。沒有戰鬥力的八旗卻耗費大量軍費,但卻無人敢提裁撤。咸豐年間肅順碰了這個馬蜂窩,結果在辛酉政變中被害,其動了八旗和權貴的奶酪招來權貴們抱團反抗支持慈禧是一個重要原因。

戊戌變法失敗,也跟其一夜之間裁撤京師衙門、數萬冗官有關,這些人到圓明園慈禧住所哭訴,導致慈禧和朝廷中大臣合謀廢止變法。

3

任何權力都有天然擴張、抗拒變革的傾向。在坐天下之後,如何抑制壟斷利益集團的擴張,是一個治理難題。

不過制約壟斷權力,向自身利益開刀,也不是沒有成功的經驗。如美國的南北戰爭,北方為了解放勞動力,開始廢奴運動,最終取得了成功,奠定了美國成為工業第一強國的基礎。英美當年的撒切爾夫人和里根的經濟改革,減稅裁員走自由經濟路線,最終也大獲成功。

陛下與何人共天下?改革之難,難在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更難

美國的南北戰爭,北方為了解放勞動力,開始廢奴運動,最終取得了成功

從這些成功的經驗上我們可以得出:一是要遇到外來衝擊,窮則變,需要有動力倒逼變革;二是要有正確的方向和思路,遇到危機,像委內瑞拉、津巴布韋式的改革,只會墜入深淵,方向錯了,就會南轅北轍,越改越黑;三是要有偉大的人物堅持改革。知道怎麼做,什麼策略是正確的、什麼道路走不通並不難,歷史上有無數前車之鑑。就像《聞香識女人》中的退役軍官所說的那樣:“如今我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條路是對的,毫無疑問,我知道 ,但我從不走,為什麼?因為正確的路太艱難了。”

事在人為,未來是不確定的,在歷史的關鍵節點上,需要偉大人物堅持正確的方向進行變革。是否有這種人應運而出,正是成功的國家和民族與失敗國家和民族的分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