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丨道不遠人,人自遠之


問道丨道不遠人,人自遠之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一個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

它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我的家鄉在山東,齊魯大地是“孔孟”之鄉,是“全真七子”的故鄉,還是姜太公的封地,儒家傳統文化及道教的神話色彩在民間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問道丨道不遠人,人自遠之


小時候特別喜歡聽故事,晚上吃完飯,村裡的老大爺就給我們講各種神仙鬼怪,他常說:

“咱們全村都姓姜,是從齊國故都那地方遷過來的,咱們都是姜太公的後人,咱們村過年時立的天燈就是祭祀他的,因為他是守護天門的神。”

那時我就想如果我也能騰雲駕霧該多好啊。

記得四歲那年去趕年集,過年之前大人們都會給小孩幾塊錢到集市上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也是童年最高興的時候。

小夥伴們有的買吃食,有的買玩具,而我又不喜歡那些,所以不知道買什麼好。

逛了許久,忽然眼前一亮,被一種條狀的物品深深地吸引,店主說那是香,在他怪異地眼神中,我掏出所有錢全部買了香拿回家。

回到家,父母及左鄰右舍都不理解,那時農村可沒啥閒錢,買點什麼吃的用的玩的都行啊,買這幹嗎?

於是說什麼的都有,這小孩腦子有問題?莫不是中了邪?還是店主人誆著買的?

最後,奶奶笑眯眯地說:

“我這些孫子當中,只有這一個最懂事,知道孝敬老祖宗們,跟別人不一樣。”

問道丨道不遠人,人自遠之


自打懂事以後,喜歡神仙鬼怪故事尤勝過讀書,也因此深深地喜歡上了道教。

很早的時候就讀《道德經》,雖然不太懂,但還是一遍遍地翻閱。

每回村裡祭祖的時候我必定到場,且是最虔誠的一個。

長大後,不論是遊山玩水還是出差公幹,每回逢廟必進,凝視著一尊尊神像,濃濃的親切感總會有油然而生。

後來我和父母提出要學道的想法,母親很是支持,父親卻一次次嚴厲地批評。

我只能慢慢地與他辯論,做他的思想工作,經過多次爭執,他明白我心意已決,終於鬆了口。

父親語重心長地對我說:

“你要想好,邁出這一步之後便沒有了回頭路”。

我說:

“我知道,我已經想好了”,

他說:

“那行,人是應該有信仰的,有了信仰做事才會有規範,我尊重你的選擇”。

經過漫漫的訪尋,我來到了天師府,在經過皈依、傳度後,還有了自己的法名,正式成為一名天師道弟子。此時我感覺找到了歸宿,一個心靈的歸宿。

之後我堅持早晚課,利用道教的知識及智慧處理各種人際關係,調節同事們之間的矛盾,與道友們通過網絡、電話交流,感覺自己成長很快。

身邊很多朋友向我請教各種道教問題以及養生知識,使我頗有小小的成就感。

問道丨道不遠人,人自遠之


現如今有很多年青的朋友表示非常願意學道,我感到很欣慰。

在這個物慾橫流、拜金主義盛行、道德觀念淡化的今天,有這麼多年輕的朋友發此善念,是我道門之幸。

但有許多朋友不惜花費重金,放下工作到處訪尋名山訪名道求名師。

看到這樣的事情讓我感觸很深。我認為上香謁神、沐浴神恩是應該的,但找師父要講緣份,還要看自己的德行夠不夠,不然到頭來還會是一場空。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叫“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修行是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的,什麼是修行呢?

有的人誇誇其談、博古通今,好像什麼都懂,但口頭上的功夫再好,也不如在生活中彎一下腰撿個菸頭,給老弱病殘讓個座,給窮苦的學生送點書來的有功德。

有的人天天把“無為而治,慈、儉、讓”掛在嘴邊上,但行為卻與修道者應持的戒律背道而馳,功課不做、欺下媚上、貪財好色、為了謀升遷而用盡手段……

這是迷失了本心,做不到內心清靜,看不開名與利,說白了還是一個俗人而已!

問道丨道不遠人,人自遠之


還有的朋友問我,入道以後有什麼好處能賺多少錢?

我感覺這個問題在可笑的同時還令人無奈,入道就是為了自己賺錢嗎?

所以我認為有這樣想法的朋友們,在進入玄門之前一定要先打好基礎,明白入道是為了什麼。

我推薦去讀讀《道德經》,這是道教的最高經典,很多人都在讀,書中字字珠璣,每一句都會讓我們受用無窮,有的人一輩子也讀不懂。

它流傳千百年至今仍受到世人推崇,是因為裡面有做人、治世的大道理、大智慧,不是讀幾遍就可以束之高閣的,這是一輩子的經典,需要一生的時間來研究和實踐。

我們身披道袍,被賜法名,成玄門弟子,言行舉止當與常人有所不同,戒掉慾望,擺正心態,合理定位,以戒律為準繩,處處彰顯道門弟子的風采,這才是我們每位道友應當做的。

尊道貴德、濟世助人、天師的“四不吃”等也是對天師道弟子最基本的要求。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看淡一切虛榮,放下自以為是。

“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弘揚大道,濟世利人”為宗旨。

從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做起,從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

大道,就在我們身邊。

問道丨道不遠人,人自遠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