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方出嫁,家長不收男方彩禮並表示只要兩口子過得好就行,你怎麼看?

Jmz鳩摩智


我是農村人,大專畢業,男友是我們鎮上的,準備年底結婚。我家境一般,男友家與我家差不多。

我們談了兩年戀愛,更方面考察,男友對我都不錯,知冷知熱,很疼我吧。按照鄉村習俗,娶媳婦要花不少彩禮錢,我們這邊大概也在十幾萬。

據我看,很多農村人都被彩禮所害,一輩子活著就為蓋房子娶媳婦,連個目標都沒有。

我要嫁人,他把彩禮給我父母,男方本就不富裕,彩禮一出,更是雪上加霜。那我嫁過去只有受窮的份,說不定還會替夫家還賬,沒有經濟支撐,我一輩子就毀了。

如果反過來呢,我不要彩禮,嫁過去之後夫家就會比較富裕,不用過苦日子。這樣說,雖然有點胳膊肘往外拐,不過這是事實呀!

還有,我嫁過去,因為沒要彩禮,就能拿這份彩禮錢和老公去創業,把錢用在刀刃上,這比起同齡人來說,我們起跑線就靠前很多,因為她們要了彩禮錢,男方不可能再有閒錢,那我不就贏了嗎?

再有,不要彩禮,男友家一定非常感激我,算是施恩,他們會時刻想著這份天賜的恩德,對我一定會更好。從網絡上看,現在鼓勵零彩禮,也有政策支持,這是大勢所趨。

可是,我跟父母溝通的時候,他們並不同意,說我胡鬧,彩禮錢必須要出,這是風俗習慣。無論我怎麼溝通,也說不通,為此我跟父母還吵了一架。

可年底就要結婚,耗下去也不是辦法,父母肯定要彩禮,我該怎麼辦呢?求支招!

鐵粉:一萍

看了一萍的投稿,條條分析,思路很清晰,那她說的有道理嗎?從邏輯上看,一萍的話沒有問題,可她忽略了關鍵點:人性!一旦忽略人性,判斷就會出現偏差。辯論贏了,不等於現實中行得通。理論上沒問題,操作起來很可能出現問題。

彩禮,是嫁娶的風俗習慣,有幾千年的歷史。彩禮,本質上是禮,如果按照《禮記》記載,彩禮屬於嫁娶的第四禮,表示尊重女方。

有人說,彩禮源於買賣婚姻,我沒查到這種記載,但可以肯定,彩禮在買賣婚姻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不想講歷史,我更願意探討隱藏在婚禮背後的利益和人性。

如果你去超市買一瓶一塊錢的礦泉水,你咕咚咕咚幾口就能喝完,你不會當成寶貝,也不會珍惜。

可如果這瓶礦泉水,標價10000元人民幣,我敢肯定,你拿到手中都會小心翼翼,怕弄髒了,每次只能抿一小口,哪怕再渴,也不敢多喝,因為太貴了!

你發現沒有,同樣一瓶礦泉水,因為價格的不同,你珍惜的程度有了天壤之別。

在古董拍賣上,有人拿著重量不到一斤的小碗,雙手捧著,手上的力氣大到能看到青筋暴起。在那種情況下,你即便冷不丁搶奪一下,小碗也不會掉在地上,因為太貴了,持寶人使用了全身力量在小碗上。

可你日常吃飯,拿碗筷的時候,沒人跟你搶,也經常因為手滑把碗打碎。拍賣會上的小碗,重量上和你吃飯的碗差不多,可你對待它們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轉變,因為價格不同。

彩禮,你要了,說明你值錢,男方家就會珍惜你,捨不得你。沒要,說明你壓根就不值錢,既然不值錢的東西,為什麼要珍惜?

婚姻雖然不是買賣,但如果你用買賣商品的眼光去看,一定會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是人骨子裡的東西,是人的劣根性,你可以在道德上指責,但不按照人性去做事,道德救不了你。

一件優質的商品賤賣,人們就會起疑心。比如一套500萬的房子,你賣400萬,買方就會懷疑這套房子是凶宅。一袋薯片15塊錢,如果你賣10塊,消費者就會認為薯片過期了。這是人的心理,你無法改變。這種心理,根深蒂固,深深植根於人們的觀念中。

很多時候,貴和賤,跟東西的屬性無關,完全是心理作用。比如,你賣茶葉5000塊錢1斤,哪怕茶葉很普通,人們也會覺得這茶葉一定很好。

歷史上的歐洲,鋁的價格比黃金還高,你認為鋁比黃金好嗎?

在清朝,玻璃的價格超過紫檀木,你認為玻璃比紫檀木好嗎?

在心理上,我認為是商品價格決定了商品價值,這與經濟學正好相反。

不要彩禮或是少要彩禮,你會貶值,貶值帶來的結果是,男方家會看不起你,會輕視你。

有個按摩妹給我留言,說等她玩夠了,錢賺夠了,就去找個接盤俠嫁了,大不了少要點兒彩禮。你發現沒有,只有按摩妹才會說少要彩禮。反過來也會成立,你不要或是少要彩禮,等於按摩妹。

冷靜去觀察農村,什麼樣的姑娘出嫁才會不要或是少要彩禮?或是身有殘疾,或是帶有精神疾病,或是騷浪賤,雖然情況不一,但無一例外,少要或是不要彩禮的姑娘,或多或少都有些問題。

一萍心中盤算,如果不要彩禮,嫁過去男方家會感恩戴德。不得不說,一萍想多了。

我常用釣魚打比喻,你釣魚的時候會投放魚餌,等待魚上鉤。但魚上鉤了,已經釣上魚來了,你還會投放魚餌嗎?顯然不會!那時候,你心中想的是蔥薑蒜,要把釣上來的魚下鍋。

彩禮也一樣,你沒嫁過去之前,彩禮是你的錢,為了釣你,不得不投放彩禮。你嫁過去之後,彩禮就不是你的錢,那是婆婆和公公的錢,你想使用這筆錢,已經不可能了。

不僅如此,你不要彩禮,少要彩禮,公婆會認為你配不上他兒子,會輕視你,你在家中不但沒地位,還會受氣。

我上面講了,低價值的東西,人不會珍惜,更談不上尊重。所以,男方家怎麼會感恩戴德呢?一萍,你真的想多了。

彩禮,發生在嫁娶環節,過了這個環節,彩禮就會結束,變成完成時態。沒要彩禮出嫁,並不表示沒經過彩禮環節,而是經過的時候你沒要。對於一個已經完成的過程,你還能返回去找補嗎?不太可能!

高昂的彩禮費用,加大了婆家的沉沒成本,讓婚姻更加穩固。縱使婚後出現各種問題,婆家想到高昂的彩禮費用,也不會支持離婚,畢竟結婚的成本太高了。

彩禮,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婚姻的穩定性。可如果你沒要彩禮,不花錢的媳婦,一旦婚姻出現問題,會加速離婚的進程。所以,有時候真的是迫不得已才要彩禮。

在廣大農村,婆婆東家長西家短,她們不懂娛樂圈,但八卦程度一點兒也不弱。不要彩禮,婆婆會說兒子有出息,媳婦很窩囊,結婚都沒要彩禮。

農村是個小社會,本就不大,這種事能一夜之間家喻戶曉。你的名聲,從此葬送。婆婆只是想炫耀一下兒子,但這種炫耀,無意之間就會殃及到你,讓你在村子裡抬不起頭來。

一萍,如果你不要彩禮出嫁,我敢保證,鄉民們看你的眼神,是斜的。

我明白,網絡上提倡零彩禮,甚至出現了彩禮超過多少,就要進去的案例。然而,網絡大還是人性大?按規定,紅燈區,還有那種保健,是不能出現的,難道你沒見過足療按摩?晚上去樓下轉轉吧,有小粉燈的地方,會告訴你答案。這個話題不敢多嘮,至於原因,你懂的。

從父母養女兒的心態看,一把屎一把尿養大你,供你上學,剛長大就要嫁人,心裡上一定不好過。父母當然愛女兒,但如果因為這份愛,就說父母沒私心,我是不承認的。

買賣婚姻,一個重要的參與者是女方父母。買賣婚姻是心理,這種心理在女方家境很好時,會隱藏,但在家境一落千丈時,就會顯露出來。

你可以觀察,越是貧窮落後地區,彩禮往往越高,而在一線大城市,彩禮反而很低。貧窮落後,買賣婚姻心理就會嚴重,經濟發達,買賣婚姻心理才會輕微。

在古代,只要家境窮困至極,首先想到的是賣女兒給別人做妾,但不會賣兒子。並不是兒子不值錢,而是太值錢,捨不得賣。

古今時代雖然不同,但古今的父母,在這一點上完全一致。父母在內心深處,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買賣婚姻心理,你可能感覺不到,但相信我,這種心理一定存在。

不要彩禮和父母買賣婚姻心理不符合,這是父母內心深處非常隱秘的心理,不能說破。

很多女人覺得,父母非常寵愛我,超過了我的哥哥弟弟,不可能存在這種心理。原諒我不能和你爭辯,只能給你講個殘酷的現實。

在房地產調研中有一組數據,家中有兒子和女兒,如果只有一套房,給兒子買房的佔100%,給女兒買房的,一例都沒有。家中有哥哥弟弟和妹妹,如果有兩套房,給哥哥和弟弟買房的家庭佔100%,給妹妹買房的,一例都沒有。

只有在經濟富餘,出現了多套房,女兒才能分得一套,如果房產數量少,家庭首先想到的是兒子。

別看父母對兒子又打又罵,對女兒只是一貫寵愛,但關鍵時刻,父母頭腦中想到的永遠是他兒子。讀過《紅樓夢》的朋友知道,賈寶玉捱打最多,而大觀園中的林黛玉、薛寶釵、惜春、迎春、探春,有誰打過她們一下呢?而事實上,賈寶玉才是賈政和賈母的心頭肉。

一萍的父母反對不要彩禮,是多種因素的結合,既有風俗習慣因素,也有買賣婚姻心理,而對一萍來說,要彩禮才能得到婆家尊重,才能更好地維護婚姻,讓她去選擇就好。

當然,還可以折中一下。比如,把彩禮要過來,存入個人賬戶,讓彩禮變成自己的小金庫。這樣,你既不會受窮,也會得到婆家尊重,只是別告訴男方就好。

沒要彩禮,有沒有過得很幸福的夫妻?當然!不要彩禮,過得很美滿的夫妻,多發生在經濟發達地區,發生在大城市。

對於貧困地區來說,不要彩禮就很危險,但也不絕對。比如,在貧困地區,雖然沒要彩禮,但兩人戀愛結婚之後,與公婆迅速分開,各過各的,那實現和諧婚姻的幾率也會增加。

彩禮是婚姻的一道坎,如何跨過這道坎,我建議尊重人性。


農人西小妹


現在在沿海經濟較為發達的一些地方,已經出現這種情況,女方為了顧及到傳統又考慮到小倆口今後的生活,表面上由男方給多少彩禮,實際一分錢也不要,就連婚禮的費用男女雙方各出一半。這種風氣將逐漸形成,估計將會蔚然成風。

對於題主提出的女方出嫁家長不收男方彩禮問題,有什麼看法?我認為:

第一,這是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而形成的。收彩禮這一說法是不正確的,確切地說是送彩禮,這是我國的一種傳統,以前男方娶媳婦一經媒婆說成就送禮,以視證據,迎親時有八抬大轎一說。社會發展到今天,叫做送彩禮,弄幾輛車組成迎親隊伍,放放鞭炮,表視喜慶。那麼現在出現了有些地方或者有些家長不接受男方送的彩禮這一情況,說明社會在進步,觀念在轉變。

第二,接受彩禮對小倆口今後生活沒有什麼益處。表面上男方送了不少彩禮,但有些男方拿不出這麼多錢,為要面子東借西借,結婚後,男方為還錢壓力很大,其實新娘子的心裡壓力更大,女方父母很清楚,就算錢不是借來的,但在婚後有些男方就會以彩禮說事。為了女兒的幸福生活,女方父母就不接受彩禮了,但傳統在這,不接受彩禮好像自家女兒嫁不出去,在親朋好友那裡也說不過去。於是,在彩禮問題上,男女雙方做做樣子,其實女方一分也不要了。

第三,經濟發展收入增加女方無所謂彩不彩禮。現在條件好了,嫁女兒本來就是大喜事,把存款拿出來,歡天喜地嫁女兒,何必為彩禮之事而不愉快。所以經濟發展了,也會促使一些傳統觀念的轉變。

現在有些男方經常拿房子車子說事,似乎都是女方家長要來的,這一點聰明的家長是不會要的,要了也不是女兒的,新婚姻法在那兒,這些都是婚前財產。所以,女兒結婚後小倆口和和睦睦比啥都重要。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相信結婚彩禮一說將逐步得到改變。


夢易戀


開明、體諒、善解人意的女方家長,為你點個大大的贊!

我也遇到了比這更體諒的事兒。親家夫妻倆和我們是同行,都是教師,也就一個獨生女兒。我們家也就一個獨生兒子。

那一次,我們"兩國首腦會晤",商量兒女的婚事,作為男方,我肯定表態,該有的禮節我肯定盡力而為,包括彩禮、房子等等,還未等我把話說完,親家搶過話頭說:所有的禮節一切從簡,更不可能要什麼彩禮,我們積攢幾十年的那一點錢,早給,遲給,都是給孩子們的,關於買房子的問題,因為在一線城市,房價高,我們兩家聯合出資,共同承擔。首付一半左右,剩下的我們再和孩子們共同付按揭。唯一的心願是孩子們能過得好,生活不能有太大壓力,快快樂樂生活。在我再三請求下,才答應把他家幾個主要親戚叫來,我做了一回東道主。

感謝上帝,讓我遇上了這麼明理、體諒的親家,這麼稱心如意的兒媳。

他的體諒、必將換來我們親家之間兄弟間的感情,畢竟換來兒女們真誠的孝心。

做人要記住將心比心,將心換心!


王洵785


不收彩禮是社會應該大力提倡的一種非常好的社會現象。

曾記否,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中國人的結婚基本都是不要彩禮的,兩個人在一起只要感情合得來,生活幸福甜蜜,結婚時只要一些喜糖,兩杯開水,一個雙人床就0K了,一些農村人還自己帶著生產工具,一個人自己步行走到男方家去,結婚當天就參加生產隊的勞動。那種風氣是值得懷念的。

當然了,現在結婚收一些彩禮也是無可非議的,社會發展了,社風改變了,但只要不是和買賣一樣討價還價,人們,社會都是認可的,因為風氣已經這樣了,人人都要,我也要。

現在少數嫁女不要彩禮錢,反倒成了另類。很難不被周圍人議論。


痴騎朽翁


我媽就沒要彩禮,我獨生子女,拿了錢還要倒貼幾萬給我們小兩口的,而且老公爸媽沒錢,這錢還得他自己出,我媽就說算了,自己口袋倒騰到自己口袋沒意思,她也可以省點錢,我當時還覺得自己虧了。

不過婚後,婆婆確實挺尊重我的,我到他們家去都不讓我幹家務,因為訂婚時我媽就當面說了我們家女兒就是懶、被寵壞了不會幹家務,其他物質的東西不重要。

老公這幾年生意不錯,物質上對我還算大方,我老家新房子裝修(我媽名字),我自己拿了十萬多,我老公連家電出了七八萬吧。

雖然一開始他不高興,覺得拿錢裝了我媽房子,有點不得勁,不過現在還挺開心的,因為他經常回老家,可以住在裝修舒適的小複式裡,還偶爾帶朋友來家裡小坐。反而我在外地上班,因為懷孕爸媽都來陪我了也住不上。

當然我老公還要付我的房租和生活開支,我一年花十萬打底吧,當初彩禮最多十萬撐死了,都不夠我造的,感覺我老公雖然沒給彩禮,錢也沒少花,現在想想沒要彩禮也不虧。[摳鼻][摳鼻]


用戶5592611224560


彩禮 我家就收啦,那得收。不然嫁女兒沒意思。

親家就一個兒子,經濟也行,早就準備好新房。女兒女婿工作安穩。公婆人好。

結婚前商量給我家八萬彩禮,還買的金首飾,鑽戒等。

過禮帶來八萬現金,真誘人啊!全留下,俺還有兒子呢!

八萬彩禮我們家看了看,過過眼,又馬上回到女兒小兩口手裡啦。一分也不要。(其實,早就告訴女兒會給她小兩口的,她婆家也知道,大家都很配合)

我家老公接著又轉款二十萬給小兩口去買早就看好的車。

人家彩禮到了,咱孃家嫁妝得跟上。不能讓女兒空手過去。反正量力而行唄。

哈哈,走個過場,要彩禮是為了女兒在婆家心目中能夠重視。該有的都有。

說起來好幾年的事了,小外孫女都四歲啦。女兒小日子過的也很好。

我說的是自家情況,每個家庭經濟條件想法不同,要酌情協商處理,把握分寸,沒有也不要硬要彩禮,鬧得親家們不愉快,女兒以後還要在婆家過日子呢!

天下父母心都一樣,只要女兒過的好,怎樣都願意。



686越來越好


我也來說幾句吧,我大女兒結婚時女婿家裡給的挺多的,先說明一點,我家裡生活不富裕,我本人沒有什麼文化,一輩子最大的成就就是生了三個孩子,其中兩個還都是超生,我們是個四線小城市,我做了一輩子快餐,也沒有什麼本事,只知道天上不會掉餡餅,想掙錢就得埋頭苦幹,而我女婿家裡不一樣,他家在我們這裡算是比較富裕的家庭,有自己的家族產業,所以結婚時我們是不能和男方家比的,但肯定也是傾盡所有的給大女兒拿陪嫁,女婿家裡讓孩子們結婚時不管是房子還是車啥的,都沒有讓小兩口吃外債,所以,作為丈母孃,我也給孩子陪送一百多萬,按理說在我們這裡也算不少了,但是得分和誰比,若是和女婿家比那我這點錢還不及人家的五分之一呢,所以,我的觀點是,嫁女兒不是賣女兒,現在小兩口過得可好了,他們的孩子也是我看大的,明年上一年級了,我現在感覺特別幸福,大女兒成天的泡在我家裡,女婿下班就來吃飯,拿的東西得用車拉。


我家貓咪叫福臨


還是多少要收的,我侄女那時出嫁父母也這樣表態,沒收彩禮,只雙方把親戚請來吃一頓飯就結婚了。婚後男方買了個一室一廳一廚一衛的房子。作為他們的小窩。孃家都說只要女兒過得順心就行都沒過多要求說開親結義。哪知道生了小孩後(.男孩)3個多月孩孑開銷大(奶粉,尿不溼…)男人對我侄女動手打了,卡頸子2回了,期間女方父母我姐夫他們對他們也有經濟上的幫助。後來聽說離婚了,侄女帶走男孩自己打工把孩交給孃家帶,已有一年多了。孩子現2歲剛上幼兒園。那死男人現在隔三差五來看小孩。後悔.也沒有用了。在孃家幫助下我侄女也買了個2室一廳一廚一衛的房子,正在裝修中…我侄女她哥也幫妹撐起。鬧離婚時我姐夫打了那龜兒子一頓,說老孑的女我都捨不得動她一指拇,到你家成了你的下飯菜了?


彭敏


我結婚時一分彩禮也沒要,我的父母好像也沒有這個概念。有次我給女兒討論這個問題時也說過:最好男方有一套房子,不需要寫我女兒的名字,兩個人相親相愛過得幸福就行。退一萬步說萬一有變故離婚了,我們什麼不要,我們166平米的房子足夠歡迎女兒回家。


天山雪蓮79356936


真實的事,我幾個紅薯哄個老婆,你們信不信?

那是2007年,我在老家學校教書,我老家是距離縣城最遠的鄉鎮。老婆是剛大學畢業新來的老師,因我家離學校只有百來米的直線距離,學校裡新來的老師愛找我們砍竹子做晾衣竿之類的,建校幾十年了,我家也形成了傳統,一切無償提供,還奉送地裡的菜[捂臉]。那次老婆和一同事來砍竹子,看見屋裡堆了一堆紅薯,說喜歡吃紅薯稀飯,我便撿了幾個給她,說沒事,反正都是餵豬的[大笑][大笑]……,就這樣,她請我吃飯,於是我們很快就在一起了。要知道,當時家窮,工資低,我中專畢業要讀書,要還讀書欠的債!我們在一起時,工作了六年的我只有兩千塊錢存款!後來丈母孃過來,看我家裡窮,埋怨了老婆幾句,然後就同意了,也沒要彩禮錢,第二年我們就扯證,生娃,然後一起奮鬥,婚禮都沒辦!現在我們兩口子在縣城工作,日子一天天好了,兒子都十一歲了,更可貴的是,一家人都相處得很好,老丈母把我當兒子,我父母把老婆當閨女,其樂融融!

我想說,錢不錢不重要,關鍵是要遇到對的人,走上對的路,兩人心貼心,一起謀劃好生活,經營婚姻與家庭,就這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