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你覺得人才和“奴才”有什麼區別?

爬到山頂觀世界


人才與“奴才”本身都是社會化的概念。在社會上,我們稱那些具有一定能力、能夠給別人提供幫助從而解決問題的人為人才。


人才的最大特點就是有解決問題的技能。而“奴才”則是一個等級制度下被統治或者專權的群體,這個社會不再存在的。我們說有些人有奴性,但不代表這些人是奴才。

就職場而言,在進入企業那天,能夠成為公司員工的都是人才。人才是一箇中性概念,人才指向的是工作、是問題、是能力;

在職場上,員工之間在能力、性格、品味與價值上有不同的評判標準,有些員工認為那些卑躬屈膝、唯命是從的同事是“奴才”,這種看法是不合理的,是有侮辱性的。這純粹是同事之間相互攻訐的表現。


對於一個員工的評判,在企業裡面,有一些相對客觀的評價標準,是通過管理來實現的。但總體上來說對一個員工的評價有兩個大的維度,一個是企業,另一個則是同事。

關於人才的雙方視角

企業對於人才的認知相對於社會更具具體、更精確,企業面臨各種各樣的目標、任務、挑戰和問題,需要自己的員工通過工作的形式來解決。只要能夠幫助企業實現目標、達成任務、戰勝挑戰與解決問題的員工都是人才。這種評價是以企業的利益與需求為導向的;

而同事之間對於人才的認識應該兼具社會與企業的特徵,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有能力的員工是人才,所謂的能力是指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達成目標和完成任務的能力。

當然,還有一種認識,覺得有學歷的人、有閱歷的人、有想法的人都是人才,這個概念在很多職場人之間也普遍存在,但是如果不能付諸實踐併產生積極結果,這些人未必是真正的人才。

一、對於人才的認識,企業角度:

1.有崗位勝任能力。

員工自身的知識結構、能力素質經評價符合崗位的勝任要求。在這點上,所有員工能夠成功入職,在企業眼裡都是作為人才引進的。員工的崗位不同,能力有大小,但不妨礙你成為人才。

2.能夠有效完成任務、解決問題。

企業招聘員工是有其實際的經營管理需求的, 不同的崗位企業對其需求的內容有所不同,一旦員工入職,其工作就是圍繞滿足企業對該崗位的特定需求展開的。不同員工滿足其崗位工作需求的能力有不同、結果也不一樣。能夠很好滿足崗位工作需求的,企業稱之為人才,不能滿足需求的,就會面臨淘汰出局的局面。

二、對於人才的認識,員工角度:

員工對身邊同事的評價與企業有所差異,但基本一致。差異的原因是兩者的需求不同、利益導向不一致。

1.學歷、閱歷等“硬件”條件。

作為同事,首先考慮的不一定是企業需求的問題,但首先會與自己對比,在其學歷、閱歷等方面有一個優劣的評價。這種評價不一定是公開的,也不一定是故意的,這是一種慣性心理作用,是基於自身安全感和利益風險的自我暗示。

2.崗位勝任能力。

企業對一個員工的勝任能力評價是多維的,而員工對自己同事的勝任能力評價則更多的來自己耳聞目染,是通過別人介紹、自己聽聞來實現的,是對該員工真實能力的更具體反映。但這種反應不一定是系統的,也不一定是全面的。有時候某個事件可能會導致大家對某同事刮目相看,有時候因為一個具體現象,可能讓身邊同事嗤之以鼻。但總體上來說,作為同事,對員工能力的反饋是比較具體的。

所以,因為立場的不同,企業和員工對“人才”的關注點不同,一個是基於需求,而另一個則是基於與自身的對比。

對於所謂“奴才”,我解讀為是一些唯命是從的、不顧及身邊同事感想和利益的員工。我稱之為服從型員工。這類員工有以下幾個特點:

1.堅決服從工作指令。

對於公司或者領導的工作安排,對於自己的工作,做到無條件服從。只要安排他乾的,他都會堅決去幹。甚至不問為什麼,也不管後果如何。

這種行為有好的一面,那就是執行積極性比較高;也有不利的一面,唯命是從,缺少主見,很難有真正的成長,關鍵時候也不堪大用。

2.堅決維護領導或者公司利益。

對於損害或者不利於上級及公司的言行,這類員工都不會苟同。

會出現直接反對、打小報告、幫助領導監聽或者揭發某些員工不好言行的舉動。這類心容易得罪人,又因為其這種工作的狀態,確實容易讓人聯想起“奴才”這個詞。

這種行為也有兩面性,好的一面是忠誠於公司,能夠事事替公司著想,與公司的工作粘性較大,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公司的需要;不好的一面就是工作方法欠妥,長此以往不利於團隊建設和團隊戰鬥力的形成。

3.自己定位不清。

這類員工,對於自己能力如何,自己將來的發展未必有好的定位。

因為其過度的“奴”性表現已經達到了“無我”的境界。在公司與領導面前全部以上級的主張是從,沒有自己的主見;在同事與員工面前,全部以公司和領導的名義做事,沒有自己的身份與職責。

4.勢利眼。

出於自己生存與發展的需要,這類員工會緊盯“職權”兩個字。誰的權力大,誰說了算就聽誰的。平時極盡阿諛之能,就是為了討口飯吃。這本身是對自己人格的褻瀆。

這類員工在職場上是大有人在的,我們不能說這類員工一定是不好,也不能一棍子打到底全盤否定。他們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對他們的權衡,主要看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應該說,企業在不同階段,不同需求的情況下對他們的評價標準是不一樣的。

我個人的建議。

1.作為公司員工,恪守職責是主要的。

在職場這個叢林中,什麼樣的人都有,有我們喜聞樂見的,也有我們不屑一顧的;但是這些現象和員工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有些人你就是看不順眼,他還有可能比你發展更快。我們管不了那麼多,恪守職責,認真工作比什麼都重要。

2.客觀看待問題。

其實,有些“奴才”型員工無論個人知識積累還是解決問題能力都是不錯的,可以說他們是人才。之所以在一些員工眼裡變成所謂的“奴才”是因為其價值觀的原因導致。人各有志,我們不能強求所有的人都與我們的觀點一樣,況且你的觀點也未必正確。

3.在公司的眼裡沒有人才與“奴才'的區別。

公司有的是管理制度和用人需求。不管你是什麼菜,只要能夠遵守公司制度,只要能夠滿足公司的崗位需求,你就是適合的,就是人才;如果滿足不了,你的觀點再正確又有何用?

4.公司的目的是盈利,同事間的關係是合作。

公司不是宮廷,員工之間不是娘娘、阿哥、貝勒之間的關係;員工之間要實現正常的工作協作。至於有些人奴性的表現,如果違反了公司規定,自有制度解決;如果與你無關,何來憑空煩惱?

站在公司全局的角度講,公司需要全體員工都要遵守規章,都要認真執行工作指令,都要有服從的意識,難不成大家都是”奴才“?從員工角度講,大家都要工作,彼此有觀點分歧也很正常,雖你驕縱恣意,我自巍然不動,我就是我,你的本性與我何干?


回答不足之處見諒。


指尖視野


何為“奴才”?就是腦子極懶的人。就是我們常說的腦子不想事之人,吩咐什麼做什麼,沒吩咐既不想,也不做。我有一位朋友是一名比較成功的人士。有一段時間,他竟為找不到司機而犯愁。我們很奇怪,司機到處都有,為什麼你找司機卻這麼難。我的這位朋友說:“我不想要奴才!”他和我解釋道:“現在有駕照的年輕人有很多,但讓我遇到的都是腦子不想事的司機,即便告訴他也做不好。”他又說:“我也是司機出身,可從前很少見過‘奴才’司機。”我的這位朋友雖然沒上過大學,但卻擁有數百萬的資產,我很納悶,他是怎麼掙來的呢?回頭說這些司機為什麼不想事呢?原來他們養成了思維懶惰的習慣,在家裡家長替他們想,上學之後是老師替他們想,當然,走入社會工作後,就是老闆替他想。還有更過分的司機,這些司機是真聽話,讓他去哪就去哪,可車內外髒了卻看不到,總得讓你提醒,使得老闆不僅替他想,有時還得告訴他怎麼做。 “奴才”這個詞很難聽,誰也不想被別人看成“奴才”。 但仔細觀察一下,在社會上,此類人還真不少見,這為我們當今的家庭教育敲響了警鐘,就是獨立性的培養問題。學習上的“奴才”是等老師“喂”,老師“喂”多少,就“吃”多少。可能很多家長認為,獨立性的培養就是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這就理解錯了,獨立性是思維的獨立性而不是行為的獨立性,因為它們的結果不同。例如:到晚上八點了,家長告訴孩子去刷牙、洗臉,孩子自己就去刷牙、洗臉,這不是培養獨立性,真正的獨立性培養是孩子告訴家長:“媽!八點了,給我刷牙、洗臉。”具體地說,前者是培養打工的,後者是在培養老闆。因為前者是家長想,孩子做,而後者是孩子想,家長做。 由此,我們觀察現在學生的學習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作業題不會解了,就等第二天上課老師替他們解;上課沒聽好老師的課,可以課後看書看明白的,但有的學生就是不看,就等老師給補課,否則就學不下去了。有的補課班就是專門為這些“懶”學生預備的,老師給學生補課就是講書上的內容、講題,那就等於告訴學生,你們什麼都不要想了,上課沒聽懂的內容我替你們想,不會解的題也不用想,我還替你們想。問題是考試時誰替他們想呢? 事實上,老師的正常教學和家長的家庭教育不僅是強調學習,而且還應該直擊社會。將學生的學習和獨立思維能力的鍛鍊相結合。記得有一次,我為學生們講英語,課後我並沒有告訴學生回家之後應該做什麼。第二天,學生再來的時候,我突然讓學生們把書合上,我要考單詞,很多同學提出抗議,說我昨天沒給他們這項作業。於是我為他們講了上面“奴才司機”的故事。我問:“你們想做這樣的‘奴才’嗎?”同學們無語。結果,學生再來時,他們不僅做了我希望做的作業,而且還做了我沒想到的作業。 家長對孩子的愛心是無可挑剔的,他們想對孩子傾吐全部的愛。可家長們想沒想過:你們替他們多想一點,他們就懶一點,替他們想得越多,他們的思維就越懶。不要相信長大之後就能改變,誰都知道“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句話。秉性指的就是習慣,習慣一旦養成,要改是不容易的。這不僅影響學習的效果,可能家長的錯“愛”,會讓孩子終生為“奴”!


成都法拍房


奴才也是人才。

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奴才不容易,首先要具備“有奶便是娘”的清醒認識,見風使舵的眼力,拍馬屁的本領,甘願伏低做小的精神,領導(老闆)的責罵就是自己的福氣。

既然是奴才,也得幹實事,光嘴甜不行,領導又不是小蜜,口吐蓮花就能心花怒放,但只會端茶倒水拎包開門還遠遠不夠,這樣的奴才不是奴才中的人才,要做得成貓也要做得成狗,用著既省心更要放心。

但人才永遠成不了奴才。

大凡人才都挺傲,自覺與眾不同,靠的是手藝吃飯,不肖於同流合汙,不肯向權貴低頭,用我就是經天緯地,不用就是閒雲野鶴,窮死迎風站,餓死不低頭。

令人悲涼的是,人才大都不如奴才混的好。

領導可以不用人才,但離不開奴才。

如果能做到即是人才也是奴才,則前途不可限量,比如和珅,再比如俺單位那個連拼音都不會的主任,而且還是中級職稱,上哪說理去?

杜甫才高八九鬥,一生不得意,晚年窮困潦倒,最後吃多了牛肉撐死。嚥氣前對兒子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杜甫還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惟集人才及奴才與一身者可成大事也。

杜甫同學說的對。

不經歷坎坷困苦,怎會有此領悟?



侯爵不喝二鍋頭


人才是對於技能努力,努力對得起大家,奴才只要領導老闆喜歡,無論對錯,方法,沒底線!就好像開平天耀幼兒園的領導,還有湯森,張華萍,和他妹妹!成為一個有錢的也是一個他人的奴才!一隻狗!


精靈旅社11


人才靠自己,奴才靠主子。

人才一般都有自己的能力,於是就會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爭得自己的地位。

奴才一般對自己的能力不自信,更熱衷於上司或領導的權位和勢力,極力巴結上司,認其為主,為的是能夠借用主子地位上的能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人才是有能力的,但只會使用自己的能力。奴才雖然能力不如人才,但借用了上方的能量之後,反倒是能量會大於人才。所以,在很多時候和很多地方,奴才倒比人才混得好。這你到哪兒說理去?


夢113300796


真正的人才是努力做好本質工作,為單位著想,不上攀下吝。一心想著集體,關心體貼員工。而奴才則是:處處為自己著想,長期犯紅眼病。跟在領導後面搖頭擺尾,低三下四,甜言蜜語,濫告黑狀,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苗玉漢


說真的,這個劃分有點難。

關於“人才”與“奴才”畢竟只是一個模擬化的描述,全憑個人之好惡來判斷。

中國四大發明的“造紙術”,目前認定是蔡倫起了主導作用。

蔡倫是歷史記載的一個宦官,皇帝的“奴才”,平民百姓眼中伺候人的連個男人標誌都沒有了的“廢物”。

人才眾多,數不勝數。

近期有言論“不願意當官,沒有官癮的人做不了奴才”。例舉了秦瓊,程咬金,徐茂公為啥離開王世充去投入李世民的帳下。

如果以“有無官癮”的心態來評判是不是“奴才”的標配,也許,會有大多數的人被圈進去。

思來想去,在沒有合適的標準與國家或者世界通用的認知來界定“人才”與“奴才”的時候,少說不說。

奉獻一雙耳朵,再湊兩隻眼睛;多聽多看,聽一下大眾對“奴才”的指定,看一下所謂的“奴才”是如何表演。

至於自己是被眾人貼上“奴才”或者“人才”的標籤,超出了個人的管控範圍,坦然接受就是了。



木才不是鐵


這問把人材和奴才混浠後劃分,人材是當今科技發展時代的精英,是保貴的社會資源,國家有特定人材資源庫。而奴才正褒可用被別人使喚不要求文化標準而應用實際若干群體!聽從完成旨令討好主子達成目的少數人。區別是不同崗位不同需要,都是現代化建設中的一分子。


上海安撈氣體有限公司


1.從性格上來說,“人才”大多持才而狂。比較有自己的鮮明個性,不願意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不太在乎別人的感受。“奴才”大多數處事圓滑,面面俱到。對領導阿諛奉承,對同事圓圓滿滿。

2.從工作上來說,“人才”更願意承擔具有挑戰性的工作。願意為自己的錯誤買單,敢於承擔失敗的風險。“奴才”更願意從事沒有風險,比較單一的工作,簡簡單單的混日子。



人才有能力,堅持原則,是非分明,敢說實話。奴才沒有真本事,只是靠溜鬚拍馬過日子。對上司的所有話,無論對與錯都恭維,言聽計從,從不說真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