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應該是一個什麼概念?

邯鄲牧馬人


家是你溫馨的港灣,是你被愛的港灣,那是你永遠的歸宿,不論這個家是貧窮富貴,她永遠會讓你回來,不論你在外漂泊多長時間,那是你的歸宿。


依依安靜


是避風的港灣

生命的源泉

生我養我的地方

這裡有我割不斷的親情

忘不了的恩惠

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已牽注在我每根神經

這裡的鄉土民情

己循環在我的血中

有給了我生命的父母

養育了我血肉之軀

有與我同甘共苦的妻子

承負共同的使命和傳傳

有我親手播下的種子

正待我去滋潤灌溉

我要用我的生命

去孝敬,去捍衛,去保護他們

這就是家,

是我日夜牽腸掛肚的家


奇味無窮


家,是什麼?每個人有都有自己的詮釋。對於我來說:“家”的概念,不僅僅是一處房子,幾件傢俱;不單單指一個能睡覺,能吃飯的處所;家對於我來說,更是一個心靈的歸宿和依託,是給我——溫馨安穩的歸處。

我的家鄉是燕山腹地的一個山城,雖然緊鄰京津,但是由於沒有直達的高鐵、高速,所以不管怎麼走都會費些周折。我從2011年開始,基本在外地漂泊,每3個月才有一次回家休假的機會。每到此時,我就早早收拾好行囊,算計著歸家的日子,然後馬不停蹄地踏上回家的征途。每次歸家都好像一場“戰鬥”,有時遇到堵車,在路上往往要耽擱5、6個小時才能到家。一路顛簸,到家後身體彷彿要散架似的。但是每一次回家,都會讓我歸心似箭,樂此不疲!

以前,有爸媽的地方就是家。現在,愛人和孩子在的地方就是家。你不回家的時候,有人牽掛。你晚一點回家的時候,有人等候。餓的時候,回家有散發著香氣的飯菜,晚上回家的時候,抬頭就看見了那為你守候的燈光。這就是家!首先,家是一個隨心所欲、自由自在、放鬆身心的地方。它不用太華麗,也不用太規矩,所以,無論我們在社會上怎樣循規蹈矩、謹小慎微,在工作中怎樣辛苦勞累,回到家,來一個“葛優躺”就會得到休息和緩解,恢復應有的精神;再次,家是一份感情的寄託、一個心靈的牽絆。它不用太大,卻能容納全部家人,所以,無論我們走到哪裡,身在何處,心中有家,就會有一種牽掛,一份思念,一種感動,就會惦記著早日回家!

 

 





曉雯May


家是什麼?社會學家的說是社會的最小細胞;婚姻學家說家是風雨相依的兩人世界;文學家說是寶蓋下面養著一群豬。究竟什麼是家?一個家於女性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後者是我去年開始一直深思的問題,因為我知道女性的延伸更能解釋前者。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滿24週歲,也就這樣,身邊的親人也開始鞭策起我的婚姻大事。叔叔覺得要找一個家境和我家相當的、嬸嬸覺得要找一個比我家的家庭更好的、姑媽覺得找個高大的有房有車。媽媽一直在摸著我的頭尷尬的對著這些親戚傻笑,只有爸爸和大哥一臉嚴肅沒說話。生日會結束親朋好友都回去之後,我們一家就收拾準備休息了,但我腦袋開始糾結今晚婚姻那件事,半夜兩點多都沒睡著,起來後發現一樓有閃爍燈光,下樓一看,是爸爸媽媽在電視上開著天翼家庭雲在看我們一家人的各種照片,一臉笑容,不知道看得有多入神以至於我站在哪裡都不知道,後來當家庭雲上閃爍出我小時候的滿臉飯米的照片,我笑出了聲,他們才知道我在。

我們互相問了為什麼還沒睡的原因,原來都是在糾結今晚的結婚那事。我很認真的問二老,希望我嫁個什麼樣的人。爸爸再次嚴肅起來,媽媽看著爸爸笑著說,媽媽希望你找一個可以給你”家”的人。我一臉懵逼,家?回答:媽,你就這點志氣吖,有個房子那不簡單。

媽媽說:對於一個女人而言,我想家並不應該只是房屋,不是物質堆砌起來的空間。就好像現在,我們在看的並不是因為這一個家庭軟件,而是這一個家庭雲裡面可以珍藏我們一家的回憶,共享著一家的美好。物質的豐富固然可以給我們一點感官的快感,但轉眼即逝。試想,在那個空間中,如果充滿暴力和冷戰,同床異夢,貌合神離,家,將不成為其家。我希望你嫁得和我一樣幸福,老公出差定時給我一個電話報平安、女兒在大學了一舉一動都把照片分享到這裡(家庭雲)面陪伴我,一家子不管在哪裡都不會有距離,就算我一個人在家,我也覺得有安全感,至少像現在這樣看著的相冊不是誰家都有的。

是的,在美國女作家白涅德夫人的作品《小公主》中,對家是這樣解釋的: 薩拉:“校長,我認為這裡並不是我的家,雖然有我的容身之處。家,應該是一個有溫暖的地方啊!” 家是一個感情的港灣,家是一個靈魂的棲息地,家是一個精神的樂園。家就是你和你家人在一起的情感的全部,而房屋等物質全部可成為“庭”就這個概念來說,後者又是微不足道的補充。

好像也明白了,家對於一個女性來說,就是可以在父母的眼中,看到真實的自我;可以從愛人的唇上,感到人格的尊嚴;可以從孩子的依偎,體驗生命的珍貴,更可以從一個看似冰冷的雲端感受距離傳遞的溫暖!





家居設計師楠楠姐


今年過年格外早,過年了,要回故鄉了,然而,故鄉於你,究竟意味著什麼

大學畢業的時候選工作,只有一個想法:回家。但是時至今日都不知道當時為什麼會想著回家發展。

家在農村,從初三開始住校,只有週末能夠回家,後來考上了高中,進了城,週六都要上課,每週在家的時間滿打滿算還不到24個小時,再後來,上了大學,離家愈發的遠,除了寒暑假,國慶,就再也回不了家了,如今工作了,成為了一名老師,從此故鄉只有冬夏,再無春秋。離開故鄉太久了,每到要放假的時候我都在想“故鄉到底是什麼?”

無論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條繩子,一頭鎖定在了千里之外的他鄉,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回家就想吃兩口母親做的飯,那熟悉的味道最讓我牽掛的;再就是約上三五中學好友小聚一下,僅此而已。然後除了睡覺就不知道要幹什麼了,但是即便是睡覺,在家反而不如在宿舍睡的舒服,想想也是,一年50周,有40周就在學校,早就習慣了宿舍,家已經很陌生了。

學習或者工作感到累的時候,就想回家,回故鄉,像一條小船回到熟悉的港灣躲藏起來。故鄉是一艘越行越遠的舊船,我口袋的船票早已爛成灰燼。母親總是埋怨我不跟她說話,不跟她講學校裡面發生的事情,無非是想知道我有什麼困難,想給我寬寬心,不讓我有壓力,但是作為一個男人,從小就被灌輸要堅強,摔倒了要堅強,遇到困難要堅強,什麼事情都要堅強,牙打掉要往肚子裡咽。即便這樣,說出來的確實沒怎麼啊,怎麼了!而父親也是個病入膏肓的男人,就更加沉默,男人之間有的只有沉默。

但也有時候在懷疑真的是這樣嗎?難道這不是我在為自己內向的性格而辯解嗎?大學之前從沒有真正融入城市過,沒見過世面,在農村裡生活了18年,而這18年足夠塑造一個人的性格,父母原本就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做人老實本分,母親是我的行為規範,父親是我的道德準繩,所以說是在搪塞自己也不為過。但是又或許真是男人的那種先入為主的直男、簡單的看法、大男子主義或者男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然,畢竟不想讓父母看到自己軟弱的一面,其實自己真的很怯懦;。

回家沒有了家的感覺,沒有一絲絲的興奮,感覺是為了完成任務,甚至沒有微笑。在家跟父母關係不是很和諧,在外面又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很多時候不想出去交際,但是很多時候又不得不出去,甚至有時候不得不自己擺場子,慢慢的覺得生活很累,面對父母、親戚的逼婚,很是厭倦,卻又無能為力,只能躲著,躲在臥室裡面不出來,也只有在自己的小房間裡面才能徹底的放鬆自己,無所顧忌。回家到底還有什麼意義?故鄉真的還在嗎?

我的思想意識深處還有那種落葉歸根的想法,退休了能夠體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養幾隻羊羔,還有一條狗。有道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要是死了,也可以埋到祖墳裡世世代代保佑後代,蔭庇子孫。每每想到墳墓,想到父母曾經追趕日出拉扯我長大,都會有些心酸。媽媽們都有個通病,只要你說了哪樣菜好吃,她們就頻繁地煮那道菜,直到你厭煩地埋怨了為止。其實她這輩子,就是在拼命把你覺得好的,給你,都給你,愛得不知所措了而已。

“昔年移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人最難過的是,回了鄉,物是人非了。高中三年就顧著學習了,老聽人說死人了,哪裡又死人了,但是從來不細聽,等到後來閒下來了,回頭才知道都是誰。就像朋友說的“回到村裡,發現一層層老漢死掉了,還有一群群小娃娃都不認識”,以前誰家小孩叫個啥都知道,甚至誰家來過的那個親戚小孩都知道叫什麼名字。現在回去,不認識的人更多了,認識的更多少了。

夏天最刺激的事情莫過於偷吃,拽著樹枝偷偷爬上圍牆,早熟的杏子是最好吃的,僅次於杏子的就數秋天剛剛紅過臉蛋的紅棗了,還有路邊的桑葚、李子……。如今有些回家的小路也不見了,時間長了不回去,可能自己都會會迷路。

我懷念的是故土還是家人?在寫這段的時候又心頭一酸。我們這些年輕一代在外奔波遊子對家的概念似乎沒有長輩們那麼深刻,所謂我們想回去的故鄉,更多的是“還殘留著少年時光的故鄉”。真正的故鄉,在我們長大的一瞬間,其實已經消失,隨著時間跑走了。在外漂泊了這麼久,對家的感覺越來越淡了。

故鄉或許就是故土,是那片熟悉的街道平房,是那片傍晚的裊裊炊煙,是那場寒蟬悽切的秋雨,是那一聲聲催人的布穀鳥鳴。

故鄉也是家人,“父母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阿弟聞姐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故鄉就是那個你身上揣著五塊錢也敢滿城亂跑的地方

故鄉,不僅僅是一處熟悉的彼地,它還是你所掛礙的彼時彼人彼物。

它隨時間消逝,因而成為我們回憶裡,可望而不可及的獨特時空。

它承載了我們特殊的生命符號,每個都那樣豐富和深刻。

它是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是發小、死黨和戀人…

它是嬉笑、哭鬧,也是感動、憤慨…

它是一棵樹,也是一張床,又或是一座滑滑梯…

它是獨特時間中唯一的空間,又是獨特空間中難忘的時間。

它是存在中不斷的消逝,又是消逝中不斷的重生。

它是你和你的“回憶”。

或許真正的故鄉是無法和別人訴說的,他們可以作為旅行者感受那裡的美,但是卻從未真正抵達過。


倔強的loser


家是一個小時候我們義無反顧想要逃離,而長大後又歸心似箭想要逃回的地方。

人有兩次長大,第一次是離開父母;第二次是走進父母。

現在,家對於我,是一個我累了想要偷懶時隨時可以回去的地方。

在家裡,我不用去考慮月月上漲的房租和“一發沒”的工資;

也不用考慮項目方案同事領導;

在家,我一動不動躺一整天,也不會發生天大的事。

再緊張,再壓抑,再焦慮,一回家,所有的情緒都會煙消雲散,腦子很快就恢復了思考能力。

家永遠是我的退路,是我的出口。

結婚以後,家是一個抱團取暖的地方。

不管多晚回家,總有人為你亮著燈,飯菜熱了一遍又一遍。

電視裡播著一部老電影,陽臺上洗好的衣服已經乾透,窗臺上的植物長勢葳蕤。他(她)接過你手上的包,笑盈盈的和你說:累了吧,洗手吃飯吧。

眼前這個人是你愛的並且愛你的,這個家,就是最好的。


白朮故事


家,這個話題我也被困擾過,刺痛過,又迴歸了!我們家是三口之家,我爸,我媽,我,三個人在我出來工作之後就各自生活了,出於種種原因,沒有辦法!三個人互相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有各自的追求,時間長了,感情也淡了,沒有話題聊,打電話從來都是身體好一切就都好,再簡單不過!一度覺得我們家是支離破碎,每次想到這些都鬱鬱寡歡!好多年過去,現在再看,父母都好,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家,聊天還是身體好一切都好!成家之後,很多想法都在變化,現在再看我的家,就是父母身體健康,事事順心是再好不過,和兒女之間,有困難互相幫襯,平平淡淡就多儘儘孝心,父母呢也不要給兒女道德綁架,一切以開心幸福為前提,永遠不要停止進步學習,跟著時代一起變化,否則跟兒女孫子輩的很容易有隔閡,關係還越來越緊張,當然兒女一定要對老人有耐心哦!


Linda妞兒


家是一個人的港灣!一個人如果沒有家那和孤魂野鬼沒什麼兩樣!有家的人才穩定.如果就孤零零的一個人沒有牽掛的話那真的什麼事都做的出來.真因為有家了才會思前想後國家才安定!十月份我老婆帶著我2歲兒子騎電動車去接我女兒回來的時候被車子撞了!我女兒一瘸一拐哭的撕心裂肺的跑回來告訴我 我當時就急了開著車子帶著女兒到事故現場一看老婆被撞的起不來了2歲兒子頭上裂了條口 當時那個心情真的想和對方拼命的心都有 對方還懶著說我老婆的錯 後來交警來看了現場當場就判了對方全責!一家三口在醫院住了一個月醫藥費用也不交打電話愛理不理的.我是從來沒有受過這樣的氣要不是上有老下有下我真的會和他拼命!可是我不能意氣用事因為我有太多的牽掛孩子還小父母已老!我是個有血性的人真因為有家所以很多事情才得以控制!這應該就是家的概念吧!家的責任吧!


閩西老五


家,在我心裡嚮往的就是小小窗戶裡的小幸福,有懂我愛我疼我的老公,有可愛的孩子,簡單得歲月靜好...可現實是,快到家了但不想進去,或是去旁邊的公園走走,或是去咖啡館裡喝杯咖啡☕等到睡覺的那個點在進入家門,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害怕回家,甚至不想回去,因為期待的小小幸福沒有,有的卻是相對無言,沉默是金,以前期待的睡前擁抱,現在一聽到他要進臥室的腳步緊張的馬上裝!睡!著!...是的,已經厭棄到不想讓他碰我的地步了,這種日子不知道還要過多久,為了孩子我們才會說上一兩句話,現在孩子的事我也基本不和他說了,願意做你父親該做的你愛做就做不做也沒什麼,習慣了,我告訴女兒不要依賴任何人,女人更應該獨立。真不想女兒以後像我連離婚的成本都沒有,2020為了女兒努力吧!為了離婚努力吧!...不竟的想冷笑,有人像我一樣為了離婚努力的嗎...


若如初見tl


家,對於我來說,並沒有多大的引力,小的時候貪玩,而要想晚的開心,玩的自由,就要離家到外面去玩,確切點說就是要離開家人的視線,只有這樣才能放心大膽的玩。記得那時愛踢足球(儘管踢的不好),下午放學也不回家,大冬天的在操場上踢到天黑才回來,弄的一身塵土,而新買的棉鞋踢幾次就容易開線,回到家裡總要接受母親的一頓嘮叨。那時,家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張網,把我罩在裡面,限制了我的自由,於是我就幻想著,什麼時候能衝出這張網,看外面的世界,一定很精彩。

後來,我有了工作,住了幾年的獨身,別說,感覺真的不錯,能自己掙錢了,吃、穿都能自給自足,也不依靠別人了,這回我算是真正領教了什麼是自由。日子過的舒服了,自然就不戀家了,通常是幾個月才回家看看,說句實在話,這時,我總有一種逃出籠子的小鳥一樣的感覺,望一眼天空,看一下大地,什麼都是新鮮的,同時我也領略了自由的內涵。

出差,對於我來說更是巴不得的事情,離家一遠了,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想幹什麼,自然是自己做主了,吃也好,玩也好,我都特別感興趣,俗話說窮家富路,為此,我每次離家出門的時候,都要把錢帶足了,因為人離家在外,沒有經濟做後盾,簡直是難以想象的,別人出差總是牽掛家裡這個那個的,而我卻沒有這種感覺,不管在外面呆多久,只要家裡能及時的提供“補給”,在外面停留多長時間都是無所謂的。如果說想家的話,那除非是財政上出現了“赤字”。可以說我對家的感情似乎很疏遠。

現在,工作已經穩定了,也沒有出差和實習的機會了,除了不在單位值班外,都能回到自己的家裡,也許是自己長大了,不那麼愛玩了,也許是自己和母親在一起的時間不多的緣故,母親的嘮叨自然也少了,感覺自己和家相處的比以前要好的多了。我以前的觀念好象也轉變過來了。家,畢竟是自己的家,無論什麼時候,家所具有的那種溫馨是其他任何地方所沒有的,在家中,可以盡情的享受幸福和安逸,而這種幸福和安逸則是家中特有的產物。

家,`是避風的港灣,工作的勞累,生活的挫折,可以在家中得到補償、休整。家,從情感上講,總有一絲割不斷的牽掛。

俗話說少戀漂泊老愛家,或許等到我老的那一天,對家的感受還會從今天的量變再過度到明天的質變。家,對於我來說,或許是一個一生也說不完的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