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敏感期:“6歲男孩講述分手經歷,就像是心被撕開了。”

01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段有意思的視頻,小男孩激動地講述自己的失戀經歷。

男孩很生氣,直接說:“真的超氣噢,氣到爆炸。”“我們可是很小就在一起了啊。”

他描述這種失戀的痛苦是:

“就像是心被撕開,噗的一聲。”

因為太生氣了,我……我一拳捶在樹上。”

他情緒激動,但又保持清醒。

“傷害樹,就不會傷害女孩了。”

當小男孩、戀愛、分手,這三個要素加到一起,這“不合年齡的成熟”簡直要萌化了一群人。

但是,評論中也出現了不一樣的聲音:

“這麼小就談戀愛,會不會不太好?”

“這小孩,也懂得有點太多了吧?”

.....

其實,大人不瞭解的是,“談戀愛”,甚至“想結婚”都只是孩子表達喜愛的方式

婚姻敏感期:“6歲男孩講述分手經歷,就像是心被撕開了。”


02

孩子在用一種單純、直接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父母、同伴的喜歡,這是孩子處於“婚姻敏感期”階段。

什麼是婚姻敏感期?

我們可以先看看這些萌娃的“經典操作”。

在媽媽生日的時候,嗯哼深情告白“你是我心裡永遠的小公主。”

也會說:“我長大了要娶媽媽,給媽媽買鑽石!”

婚姻敏感期:“6歲男孩講述分手經歷,就像是心被撕開了。”

《爸爸去哪兒》中,諾一喜歡夏天,夏天喜歡諾一,兩個人常會擁抱、牽手、玩耍。

軒軒也很喜歡夏天,一直追著夏天玩,好玩的事情都會想到夏天,希望得到“小公主”的歡心。

但是看著諾一和夏天在一起的身影,軒軒經常很失落。

......

婚姻敏感期:“6歲男孩講述分手經歷,就像是心被撕開了。”

這個階段,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說過:婚姻敏感期一般出現在4歲,有些孩子在3歲多就會進入婚姻敏感期的初始階段。

一開始,孩子會對父母產生強烈的好感,會將父母中異性一方當作自己的“結婚對象”。

也正是通過和父母的不斷“演練”,才慢慢發展到父母以外的異性。

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固執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同伴作為“結婚對象”。一旦被拒絕,就會感到很受傷。

婚姻敏感期:“6歲男孩講述分手經歷,就像是心被撕開了。”

到了5-6歲,孩子不再那麼直接、大膽地表達好感。但是,會採取各種方式去得到同伴的喜歡,“零食”“玩具”都會成為一種輔助工具。

到了學前階段,“結婚”就會變成一件羞澀的事情。這種時候,真正的性別意識才產生。

婚姻敏感期間的情感表達形式,既簡單又美好,和成人世界的婚姻觀、道德觀完全是兩回事,只是單純地表達喜歡,是人類最珍貴的情感認識。

因此,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婚姻敏感期非常重要。它是自然贈予孩子成長的助力。可以影響孩子成年以後對婚姻的看法,幫助孩子建立更好的情感觀念。

婚姻敏感期:“6歲男孩講述分手經歷,就像是心被撕開了。”


03

兒童時期是一個純粹的情感培養和情感發展的過程,讓兒童在童年順利度過婚姻的敏感期,將為孩子成人後的婚姻關係奠定基礎。

那麼,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婚姻敏感期呢?

(1)底層邏輯:父母婚姻質量

父母婚姻的質量,是把握孩子“婚姻敏感期”的底層邏輯。

好的家庭教育,就是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父母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能夠有效溝通......父母雙方的相處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持續的言傳身教。

心理學者武志紅曾經說過:

“爸爸,媽媽和孩子是情感的三角關係,爸爸和孩子、媽媽和孩子、爸爸和媽媽這三個關係同等重要;

假設這三個關係都是有愛的、和諧的,那麼孩子就會形成健康的親密關係模式,等孩子長大了,會將這種愛的模式投射到自己的感情中。”

保證良好的婚姻質量,這能夠自然而然地讓孩子認識婚姻概念,而不是強加自己的觀點,這是孩子看待婚姻的關鍵。

婚姻敏感期:“6歲男孩講述分手經歷,就像是心被撕開了。”

(2)應對態度:不否認、不嘲笑、不避諱

心理學上有個療愈方法,叫“陽性強化法”,就是通過“強化目標行為,淡化異常行為”,產生或改變目標行為。

當孩子分享“戀情”時,如果家長反應很大,孩子的感受就會被強化:家長表現出興奮,他們會認為得到了鼓勵,繼而更多地炫耀自己的“戀愛”成果;

如果父母表現出擔憂、避諱,他們會覺得自己做錯了事,可能會阻礙他們正常的人際交往。

我們可以請孩子講一講“戀情”背後的故事、“結婚”的原因、分享喜歡的感受......

和孩子交談的過程,其實是幫助兒童理清邏輯思維、建立合理的情感理念的過程。

此外,在生活中,常常能見到“表達愛意”的畫面,如:電視中的接吻鏡頭、路上行人的深情擁抱、廣告中的親密接觸......可以說,孩子們的生活難以完全切斷各種“親密表現”。

這樣的情況下,不要嘗試去低估孩子的接受程度,可以真誠地告訴孩子這是一種表達愛的方式,但也需要明確有些行為是成人的“專利”。

婚姻敏感期:“6歲男孩講述分手經歷,就像是心被撕開了。”

(3)“不喜歡教育”:你總有合適的,也有重新選擇的資本

婚姻敏感期,是孩子情感發展的試水,也是人際關係技能的實踐。

“我喜歡你”“你也喜歡我”是一種難得的緣分。被拒絕、不適合,然後產生失望、難過的情緒,這些情況都不會因為年齡而有所差別。

《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說過,如果孩子被拒絕,這種時候,作為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他喜歡的人不喜歡他,他可以重新選擇更適合自己的。

實際上,當我們告訴孩子他可以重新選擇的時候,就等於幫助孩子選擇了一條出路。這個狀態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立刻就發現:你拒絕我,不是因為我不好。

婚姻敏感期:“6歲男孩講述分手經歷,就像是心被撕開了。”

(4)正確引導:尊重別人,建立適宜的情感邊界

表達喜歡有很多方式,但都有一個前提,即尊重對方。這是保護自己家孩子,也是保護別人家孩子的行為。

《爸爸去哪兒》中嗯哼親了泡芙之後,兩個爸爸的反應,是教育婚姻敏感期中孩子的典範。

婚姻敏感期:“6歲男孩講述分手經歷,就像是心被撕開了。”

杜江看到兒子親小女生後,立馬切換到嚴肅臉,手指戳著嗯哼身上。

“你親人家,你要徵求人家的同意,知道嗎?”

又當著嗯哼的面,詢問泡芙的感受:“你生氣嗎?”

之後,態度堅決,語氣肯定地對嗯哼說:“下次不許再這樣親別人了,你親別人的話你要經過女生的同意。”

杜江反應迅速,態度堅決,直截了當地告訴嗯哼行為的不當之處,並且做出明確的規定:需要經過女生的同意。

再看劉畊宏的做法。

他把女兒抱在懷裡,溫柔地說:“如果大家都很喜歡你,你不能每個人都給他親啊! 這樣爸爸會很吃醋、很擔心。”

劉畊宏還不忘教導小泡芙,下次在遇到類似情況時要跟對方說“你想要親我,要經過我爸爸的同意。”更不忘囑咐女兒“不能讓小男生隨便親你。”

婚姻敏感期:“6歲男孩講述分手經歷,就像是心被撕開了。”

這樣有愛的教育方式,保護了孩子的童真,也教會了孩子愛與尊重

“我喜歡你,但是我也會尊重你。”這是每個父母應該告訴孩子的情感信念。無論男女,每一個父母都應該為孩子建立這樣的情感邊界。

“婚姻敏感期”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把握這個時期,既能教孩子被愛,也能教孩子如何去愛人。

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美好的,勇敢地向心儀對象表達,這一點本身就很值得鼓勵。不要以大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情感,尊重與理解才是最好的語言。

想看更多好文,請關注 青松育兒服務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