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0年春節了,你和老人的育兒觀念差異解決了嗎?


都2020年春節了,你和老人的育兒觀念差異解決了嗎?

過年了,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談笑風生,其樂融融,都是別人家的。自從自己帶著孩子踏進父母家的這一刻起,雞飛狗跳就成了常態。

孩子平時一個禮拜吃一塊糖,來了姥姥家,一個下午吃了一盒糖。你不讓他吃,他就去找你媽,也就是她姥姥。然後,姥姥一邊往孩子兜裡塞糖,一邊說,“咋的啊?我家糖有毒啊?吃兩塊都不行?”

——我滴親媽啊,孩子吃的那是兩塊嗎?都兩斤了,好不好?

孩子平時一天看一集動畫片,到了爺爺家,一天看了一套動畫片。你不讓他看,他就去找你老公他爸,別說你了,你老公都不敢支聲。結果,老爺子一邊攆你們出門,一邊說,“看會兒動畫片咋了?你小時候少看了啊?我看你現在也沒瞎了。”

——我滴爸爸啊,孩子一下午都沒動彈過了,我不怕他瞎,我也怕他癱瘓了啊!

都2020年春節了,你和老人的育兒觀念差異解決了嗎?

和老人的育兒觀念不同,是困擾很多父母的一個難題。自己平時工作忙,照顧不了孩子,不得不求助老人。可是,每當看到老人對孩子的所作所為,真是不敢怒不敢言。可是,心裡有擔心影響了孩子的前途。

有些年輕父母平時不和老人在一起生活,矛盾還會少一些。可是,逢年過節總是要在一起的,總不是因為這些觀念上的差異,讓孩子“六親不認”啊。

可是,大到孩子要上哪一所學校,買不買保險,小到今天出門是穿一件衣服還是兩件。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各種爭執每天都在上演,影響家庭和諧不說,嚴重的甚至影響孩子的成長。

都2020年春節了,你和老人的育兒觀念差異解決了嗎?

就比如,面對不同的說法,不同的觀點,孩子沒有自己的判斷力。孩子會想,“嗯?這個事情大人們為什麼說的不一樣呢?那我要聽誰的呢?是不是我聽了爺爺奶奶的話,爸爸媽媽會不高興?我按照爸媽說的去做,姥姥姥爺也會不高興,孩子就會很猶豫,很糾結到底應該聽誰的。”

這其實對孩子自主能力和判斷能力都會產生影響。可是,育兒觀念不同的這個問題,究竟要如何解決呢?在解決之前,我們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為什麼老人和年輕人會在育兒觀念上有差異。

育兒觀念不同,究竟是誰的問題?

生活背景不同

都2020年春節了,你和老人的育兒觀念差異解決了嗎?

像我們80、90後的父母,他們一般都生活在50、60年代,那是一個物質比較匱乏的年代。現在的社會對他們而言來說,發生的變化用翻天覆地這個詞來形容都不為過。雖然時代在變化,生活水平在提高,可是很多根深蒂固的觀念和生活習慣不是說改就能改的。

除了生活和成長背景不同以外,接受教育的程度也不一樣,這就導致了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和想法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有差異是正常的,沒有差異才奇怪呢。

如何解決差異,讓孩子健康成長呢?

我們要認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和父母在育兒觀上的差異是正常的。

都2020年春節了,你和老人的育兒觀念差異解決了嗎?

父母的方法和理念不一定是錯的,我們不一定是對的。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這都什麼年代了,你的想法早就落伍了,你就聽我的吧”,這句話太傷父母的心了“。

這種話一定不要說,這個思維也一定不要有,沒有絕對的對錯,老方法不一定就解決不了新問題。

我們要達成一個共識:大家都是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

對錯不是關鍵,我們要避免陷入在育兒問題上與父母的權力之爭。大家可能覺得權力之爭會不會說的太嚴重了,其實還真不是。


都2020年春節了,你和老人的育兒觀念差異解決了嗎?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本能地維護自己的觀點和立場,當發現別人和我們觀點不一致的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和別人爭辯、討論,證明我們是對的,別人是錯的。這是人的本能,我們是,父母也是。

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對孩子有利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我們自己的對錯。

做到前面兩點,我們再從溝通、學習、行動三方面來具體說一下如何在育兒的問題上與父母達成一致。

第一方面,溝通問題

都2020年春節了,你和老人的育兒觀念差異解決了嗎?

很多問題的產生是因為我們溝通不到位造成的,我們應該在育兒方面多與父母探討、溝通,尤其是涉及到孩子成長規劃、注意事項方面的問題。

溝通的基礎是共情。共情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我們可以理解為同理心。當我們與父母因為孩子的問題產生爭執的時候,父母經常會提到這麼一句話,我這也不是為孩子好嘛

注意了,這句話之所以會出現,父母之所以會委屈,是因為父母感覺到你沒有理解他們,沒有站在他們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他們覺得自己的付出和感受沒有得到重視和理解。

都2020年春節了,你和老人的育兒觀念差異解決了嗎?

我們在和父母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溝通技巧,先肯定他們,承認父母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這個承認不光是心理上的承認,一定要口頭表達出來。有時候我們會想,誰不是為孩子好啊,這還用說嗎?一定要說!

只有把這句話說出來,我們和父母的共識才由隱性轉為了顯性,就會促進溝通順利進行,而不是卡在誰對誰錯,卡在付出沒有得到尊重和理解的情緒問題上。

第二方面,學習問題

你知道,讓父母一代的人改變觀點其實是很難的一件事情,因為這個觀念是根深蒂固的,當我們指出他們的觀點落伍了的時候,他們會理直氣壯的說:“落伍?我這不也把你拉扯大了嗎?這不也長得很壯實,也很聰明嗎?”

都2020年春節了,你和老人的育兒觀念差異解決了嗎?

他們認為他可以帶大我們,也一樣可以帶好我們的孩子。

還有一點,現代社會發展太快了,今天新出了一個育兒觀點,明天新出了一個新科技。別說我們的父母,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說,都需要緊跟時代步伐。

我們要拉著父母一起學習,一起學習科學育兒觀,一起學習新科技,幫助父母跟上社會的發展。

這麼做其實有很大的好處。不僅可以學習最新的科學育兒知識,還可以在出現分歧的時候,有一個客觀的評判第三方。我們和父母一起學習,還為了讓父母知道我們這樣做背後的意義和依據。

兒童教育家李躍兒認為:年輕父母要喚醒爺爺奶奶對於教育的研究熱情,把孩子作為良好教育的實驗品。

都2020年春節了,你和老人的育兒觀念差異解決了嗎?

以孩子感冒為例,孩子發燒初期,我們的父母總是說給孩子吃藥,要不就會更嚴重了。而我們可能更傾向於先進行物理降溫,去做一下小兒推拿,採用這種物理治療方法,減緩孩子不舒服的同時,比起打針吃藥,對孩子的健康更有好處。

父母可能就會擔心耽誤孩子的病情,感冒會加重等,這個時候就是我們給父母科普的時間。平時多注意和父母一起看育兒頻道,聽育兒科學知識,一起學習的同時,還可以一起討論增進感情。

剛開始的時候,父母可能會表現出不喜歡聽、不同意專家的育兒意見這樣的情況,沒關係,這很正常。人們對於自己不熟悉的知識和領域都是保持著一種懷疑的態度,多聽幾次,消除這種陌生感和質疑,就父母不同意的地方,多和父母溝通,瞭解父母的想法,再針對性的解答。

都2020年春節了,你和老人的育兒觀念差異解決了嗎?

除此以外,一起讀育兒書籍也是不錯的一種方法,我們可以舉行家庭閱讀日,大家一起閱讀,這樣不僅自己可以養成閱讀的習慣,還可以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母可能會說,我不喜歡看書,這個時候你就要多想想辦法“誘導”父母去作出改變。很多爺爺奶奶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但是一聽說為孩子好,立馬就去做了。

比如,爺爺喜歡吸菸,一看見孩子,覺得對孩子不好,就會自覺地把煙滅掉等等。所以,有些時候,我們也可以用為孩子好當做一個小小的藉口,讓父母改變一些固有的壞習慣。我們要儘可能地創造學習機會,和父母一起成長。

都2020年春節了,你和老人的育兒觀念差異解決了嗎?

最後一方面,行動方面

生活中也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比如,在孩子上幼兒園這個問題上。我們可能傾向於上公立幼兒園,因為師資好,而且價格相對來說比較低。而父母就會覺得上私立好,雖然價格貴點,但是在飲食方面比較好,而且老師數量多,孩子能得到很好地照顧。

總之,各有各的道理。面對這種情況,不是說溝通和學習就能解決的,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行動來解決了。

所謂行動就是和父母、孩子一起去實地感受一下不同學校的氛圍。現在很多幼兒園都有開放日,我們可以帶著父母、孩子一起了解一下每一所幼兒園的環境、各自的情況。我們想象的和真正的實際情況會有差別,感受比說教要有用的多。

都2020年春節了,你和老人的育兒觀念差異解決了嗎?

在參觀完不同的學校後,再和父母一起討論實地考察後的結果,會更有針對性、說服性。當然我們還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問問孩子更喜歡哪一所幼兒園。和父母一起行動,不僅是為了消除分歧,討論出一個共同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得出的結果讓大家都信服,消除顧慮,畢竟看到的、感受到的要比想象的真實的多。

在育兒方面,和父母的很多分歧,我們都可以用這種辦法,讓父母切實的感受到,真實的體會到,比起我們爭論、吵架要有用的多。

育兒觀念的對錯不是重要的,關鍵是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利於他成長的好環境,這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說這是育兒觀達成一致的基礎。

我們要讓父母有參與感,多和父母一起行動,讓父母瞭解我們和他們不同做法背後的依據,消除他們的疑慮和不安。讓我們在育兒的道路上漸漸達成一致,為孩子提供和諧的有利於他成長的家庭環境,是我們和父母共同的希望,也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簽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瞭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