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喜歡被抱著?專家:惰性是後天養成,獨立的關鍵在於“環境”

幼兒喜歡被抱著?專家:惰性是後天養成,獨立的關鍵在於“環境”

帶孩子在小區遛彎的時候,碰到一個奶奶抱著孩子,孩子在奶奶懷裡一直哼哼唧唧、扭來扭去,不得已奶奶把孩子放在地上,孩子立刻開始邁步往前走,由於年紀小,走不穩,需要奶奶扶著,沒一會奶奶累了,就把孩子抱了起來,孩子又開始苦鬧。奶奶批評孩子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抱著你還哭,真是被慣壞了。”

每次看到類似現象,我都替孩子著急,為啥大人就是讀不懂孩子的想法呢,明明孩子已經暗示的很明顯了。

我家孩子不到5個月,剛學會坐,每次我下班回家她都特別開心,讓我陪她玩。她奶奶在旁邊說:“這孩子,纏上我就是要抱抱,一點不肯玩,你們回來,就開心的要玩玩具,肯定是認得爸爸媽媽。”

其實不是孩子和誰親就和誰玩,而是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從來沒有流露出要抱她的想法,而是想辦法建立她和玩具的連接,讓她關注周邊環境,而不是我這個人。

很多成人帶小孩,喜歡時時刻刻抱在懷裡,一是“愛”孩子,二是覺得這樣孩子比較乖。這是非常不可取的方法,會破壞孩子獨立性的建立,進而導致孩子越大越難帶。

蒙臺梭利在《有吸引力的心靈》這樣闡述獨立之於孩子的重要性:獨立,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組成部分。

幼兒喜歡被抱著?專家:惰性是後天養成,獨立的關鍵在於“環境”

“有目的之行動”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在為獨立做著準備。

在成長的過程中,年幼的孩子邁向獨立的腳步會越來越快,他們會克服一切困難,讓自己日臻完美。

促進這一切的,是源自內心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促使孩子不斷向目標前行。

帕西·納恩將這種力量稱為“有目的之行動”。

與“主觀意願”不同,“有目的之行動”是生命的一種本能,一種促進人類進化的動力。在成長過程中,孩子的許多進步都是在這種本能推動下獲得的。

孩子所有器官中,最先開始發育的就是感覺器官,它會將外界的信息準確反饋給孩子,為孩子發展個性打下基礎。

對於成人來講,眼睛能看到目所能及的一切,耳朵能聽到一切風吹草動。在感官系統共同的作用下,可以感知很大範圍內的一切。

但這些在剛出生的孩子那裡是一片空白,因為嬰兒分辨不出這些信息之間的差別。以聲音為例,剛開始,孩子們只能聽見一些雜亂的聲音。只有經過長時間的學習,他們才能準確分辨出這些聲音背後所代表的含義。

事實上,這是孩子心理發育的基本步驟:他們先將周圍的一切全都吸納進來,然後再進行區分。而剛開始的這一切,都是在“有目的之行動”的引導下進行的。

幼兒喜歡被抱著?專家:惰性是後天養成,獨立的關鍵在於“環境”

孩子追求獨立的目的是什麼

孩子追求獨立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可以從孩子的發展需求角度出發--

他們需要保護自己不斷髮展的個性,獨立恰恰能起到保護的作用。

初生嬰兒的第一個主動需求就是保護自己。克服身邊的阻礙和自己以往的依賴,是他們需要面對的第一個難題。

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是充滿活力的,運動是活力的重要表現。只有通過不斷運動,人的生理和能力才能不斷完善。

那些在成長教育中獲得自由與獨立的孩子與沒有獲得自由與獨立的孩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一個人不願意工作而只願意無所事事地享受,那麼他肯定不是天生懶惰,而是因為在孩提階段父母教育不當種下了“偷懶”的種子。

如果沒有家長幫助孩子適應環境,他們就會像無頭蒼蠅一樣,不能對周圍的工作保持長久的興趣。

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變得越來越依賴他人,不善交際,行為懶散。

如果家長能注意到這一點,及時對孩子進行引導,孩子就會對周圍的環境與事物產生興趣,並一步步地走向獨立。

幼兒喜歡被抱著?專家:惰性是後天養成,獨立的關鍵在於“環境”

“半歲”是孩子獨立的關鍵節點

“主觀意願”與“有目的之行動”帶給孩子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成長狀況。在半歲以前,主要是後者發揮作用,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前者逐漸佔據了上風。

兩者之間的臨界點在半歲左右。“半歲”在孩子走向獨立的過程中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時間節點。生理實驗證明:半歲大孩子的胃開始分泌胃酸,可以消化食物,與此同時他們開始長出牙齒,可以添加輔食,母乳不再是唯一食物。

從生理角度定義,半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擁有獨立性,至少在飲食上不再完全依賴於母親。這種獨立性會逐漸受“主觀意願”影響而變得越來越強。

與此同時,半歲以後,孩子的發音能力日漸完全,語言能力開始逐漸進入他們的大腦。直到孩子能夠自主表達自己的意願,再也不用別人猜測為止。

除了語言學習,孩子運動能力也在日漸提高。1歲左右的時候,孩子開始嘗試行走甚至奔跑。當遇到陌生人的時候,他們會羞澀地躲避。

已經被解放了的雙腳可以帶孩子去任何他們想去的地方。這時候,對於孩子來說,自由已經不是一種願望,而是現實。這一切都是孩子自然成長的結果。

幼兒喜歡被抱著?專家:惰性是後天養成,獨立的關鍵在於“環境”

環境是刺激孩子感官成長的第一要素

對於人類來說,所有的器官在生長成熟後都會第一時間發揮自己的作用,在此之前,孩子會事先學習好讓器官發揮作用的經驗能力。

學到了經驗,器官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除了生理基礎發育以外,還要從生活的環境中吸取經驗。在適應和學習中,他們會建立起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

當孩子學會了說話,掌握了行走以後,他們的獨立性就會大大增強。因為只有能夠隨意使用這些能力,他們才能自由地成長,才能一步步走向獨立。反過來,獨立也會讓環境對孩子的能力鍛鍊起到促進作用。現代心理學認為:任何個體的成長都是環境與經驗相互作用的結果,人類也是如此。

孩子具有適應環境的渴望,說明他對這個世界,對自己的未來產生了無比巨大的興趣。這個興趣反過來激勵孩子的成長。就像凱茲形容的那樣:環境是刺激孩子感官成長的第一要素。

人類的教育活動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作用,但卻不是孩子成長的全部推動力。孩子的成長還需要另一方面的支持,即適當的環境和經驗的累積。忽視了這一點,家長的教育活動會事倍功半,甚至會讓孩子的成長速度放緩。

家長要給孩子良好的教育,同時還要給他們提供良好的環境。適宜的環境可以讓孩子的自然潛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對於大部分父母來講,要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的觀念,給孩子一個自然的環境,同時讓孩子的成長順其自然。

適合孩子成長,利於他們獲得經驗的環境才是最好的。仔細觀察孩子會發現,他們總是在不斷嘗試擴大自己的行動範圍,或者說不斷擴大自己能獨立做事情的範圍。

他們會主動嘗試拿東西、穿衣服、脫衣服。這些事情我們一開始並沒有要求他們做,甚至相反,面對孩子渴望去做的衝動,很多家長會去阻止孩子,這是非常錯誤的做法。

要知道,家長阻止的不僅僅是孩子的“莽撞”,還有他們自然成長的法則以及獨立的道路。

幼兒喜歡被抱著?專家:惰性是後天養成,獨立的關鍵在於“環境”

精神上的獨立與自由

在行動上逐漸擺脫對成人的依賴走向獨立以後,孩子會進一步追求精神上的獨立。

隨著孩子不斷長大,聽從於大人們的命令對於孩子來說已經是一種難以忍受的折磨,他們渴望能夠獨立思考,獨立獲得經驗。

這個時期的孩子會變得愛問“為什麼”,會主動思考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繫,會主動去探尋答案。孩子的性格也是形成於這一階段的。

對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放開對他們的約束,讓他們按照自然規律獨立自由地成長。

總而言之,家長能夠提供給孩子最好的環境應該是適合他們活動的、對其生活和學習毫無阻礙的自由環境。

在這個環境裡,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設置更多能令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同時鼓勵他們參與一些趣味活動,培養他們的自信心,促使他們積極地從所處環境中汲取知識,獲取未來獨立的能量。

end

作者簡介:lemon青檸檬,喜歡讀書,樂於分享婚姻育兒、情感心理相關內容。人生目標是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優秀一點點。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