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中捧哏的臺詞是提前對好的,還是臨場發揮?

用戶51047105084


相聲臺詞幾乎沒有完全固定一成不變的,尤其當前更多相聲走進小劇場,隨著表演與觀眾互動性的增強,逗哏和捧哏的詞更不太可能固定。不過具體到有多麼不固定,這也是因時代而異,因演員而異。

八九十年代出現過很多電視晚會相聲,這些相聲一般來說還是有固定的臺詞。因為在晚會表演之前要經過一遍遍審查,組織方要求臺詞是固定的,不能在演出過程中隨便互動,任意加詞。

另外那時候即使是離開晚會到大劇場舞臺上,演員的演出臺詞也相對固定,連動作可能都是一模一樣的。據說晚年侯寶林到各地演出表演《猜謎語》,“攤雞蛋”時候的動作都要一模一樣,幾乎一分一毫都不差,按照侯寶林的說法,差一點兒觀眾就瞧著不太舒服。

而隨著2005年之後相聲小劇場的興盛,隨著演出場所的縮小,舞臺與觀眾席的拉進,演員和觀眾的互動性越來越強,在這種時候演員就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完全按照事先的臺本進行表演,總要和觀眾做一些互動,對觀眾的反應做出回應。

有些演員現在甚至到了平時不對詞,演出之前大概說說有哪些關鍵環節,接著就直接臺上見,有些臺詞真的是臺上撞出來的。比如郭德綱和于謙,兩人合作已經那麼多年,配合極為默契,郭德綱的新詞于謙可能也能接得住,因此兩人這些年已經不再一句一句對詞,但在臺上效果依然很好。

也有一種情況是忘詞。苗阜有一次表演過程中要作一首詩,結果把詞忘了,直接說那啥那啥那啥啥,結果王聲就點評說,您這詩也是包羅萬象。後來,他們就照著這樣的失誤版本演了下來。

不過不是所有人都在臺上撞詞,因為這樣表演的風險畢竟很大,而且也不太容易出彩兒,因此很多演員還是保持死綱死口嚴絲合縫的表演狀態,讓觀眾體會到相聲語言節奏的魅力。

另外,臺詞死綱死口還有一個特別直接的好處,那就是如果一個人忘了詞,另一個人能夠馬上察覺出來,好補臺往下繼續表演。



鄭捕頭


總得有個過程,按照于謙的話說,60-70%都是現掛。但很多剛入行或者現場表演經驗不足的,很難做到。為什麼郭德綱和于謙這個級別大部分都是現掛呢?

1.業務水平熟練,可以現掛。

2.現場演出,不同的觀眾有不同的喂法。

3.真心要背詞,每場一模一樣,那就成了話劇了。你今天聽過,明天不來了,說相聲不是演話劇。

逐一闡述

1.業務水平也有個過程。剛開始肯定照著說,後來熟練了,可以脫稿。郭德綱是評書出身,有大量的橋段儲備,比如殺人怎麼說,形容樣貌怎麼說,遇到打劫怎麼說。相聲的主線內容發展到哪裡,需要用到什麼,有什麼包袱,信手拈來,幾乎不用想。于謙臨場應變快,旁邊站個李詠,一樣捧,你們可以回去翻翻錄像,好像也是東方衛視的節目。于謙就囑咐李詠,想說什麼說什麼,我都能接,你說霸氣不霸氣。郭於這兩個人簡直天造地設一對,德綱得一于謙好比劉備得一臥龍。但是小演員,沒有那麼多儲備,剛開始還是按照詞說,他們上臺之前都是要對的。

尤其是新相聲,按照行話說叫壓場。一個新的相聲,要在小劇場裡先試試效果,然後反覆修改,再成為一個成熟作品。像郭德綱這種水平的,壓場也沒稿的。馬東曾經在節目裡說過,郭德綱寫相聲驚為天人。就眼睜睜看著郭德綱在一個小紙條上寫幾個主要的點,然後就找于謙簡單對下詞,就上臺去演了。幾場磨合下來,調整一下,新相聲就出來了。于謙也曾經多次在節目裡表示過,沒詞,就一個小紙條,寫了幾行字。所以你看他們兩的相聲,今天的西征夢跟昨天就不一樣,但是內容主線是一樣的。而小演員,今天昨天一個樣。

2.其實每場觀眾還有不同的喜好,第一個出來開場的演員得要一定水平。他們得要試這場觀眾的喜好,要看哪些類型的包袱響了,哪些沒響,要及時調整,也給後面上次的演員一個準備的時間。所以,完全的背詞也不現實。

3.詞真的很多,在臺上一直說30分鐘,靠背,太費腦子,主要還是主線別錯了(曹雲金和他搭檔就錯過,只能將錯就錯,後面內容改成拴娃娃繼續說),剩下的都是靠基本功。相聲並不要求像話劇一樣,你這句錯了,後面沒法演了。


溫度測試磚家


在一段相聲中,捧哏表達的是一個態度,不是相聲段子內容的主導者。

經常聽相聲的應該都能體會的到,有些逗哏演員氣場太強的時候,捧哏的似乎一場活裡說不上幾句話,就跟逗哏的經常打趣的那樣一樣,就是站在臺上聽相聲去了。

比如有一次馬三立帶著楊少華,馬三立說,你跟著我,上臺少說話。這樣也能把一個相聲表演出來。

優秀的捧哏演員掌握的是捧哏的技巧,在一個段子的關鍵部分,捧哏的要知道遞腿子,就是逗哏說話的時候關鍵的轉折地方,必須要有的一個捧哏的說的那句話,這在之前兩個人會提一下商量好了。

其它地方不是關鍵的位置捧哏的多是“嗯”“啊”“是”這類的臺詞,這還對個什麼勁兒!

捧哏演員有些帶職業病的,跟人聊天的時候愛搭茬,喜歡遞話頭,這都是跟在舞臺上用的同樣的技巧。

平時說話都要給別人捧一下的,這難道說明捧哏的跟人聊天之前都是對好臺詞的嗎?

會者不難,捧哏是個技巧活兒。提前把每句臺詞都確定好的是學員。


閒白社


事先會交流大綱,但是更多的時候靠臨場!比如於謙喝醉酒那次!人都醉成那樣了,臺詞那能記得住嗎?不能啊!對於這件事,郭德綱太有話說了!

相聲也有大綱

事情是這樣的,晚上七點半演出,郭德綱一般都是六點多到後臺,跟這些人說這場應該怎麼演,演員們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你想啊,那都六點多了,馬上演出了,能有時間再一句一句對臺詞嗎?

沒有啊!所以只是憑默契,再加上臨場發揮。不過像這些年輕的,是要提前寫寫臺詞、寫寫大綱的,這樣才不至於讓包袱落到地上。

郭德綱也是。他和于謙搭檔這麼多年了,平時都很忙,沒時間對臺詞,所以也是臨上場的時候跟于謙講講該怎麼說,你看效果如何?這麼多年,沒有掉鏈子吧?

臨場發揮是必備技能

當然除了於大爺喝醉那場。說起來那場演出了,這更能看出來,相聲演員臨場發揮多麼重要了。

中午于謙喝多了,喝到下午四點多,他那幾個徒弟把他弄到後臺,說話聽不見、喊也喊不醒,你說怎麼辦!

按照規矩,郭德綱的相聲排在二四六,一三五是其他人演出,他和于謙第二個上場,但是于謙沒醒啊!怎麼辦啊!!只能讓第一個節目的人使勁拖延時間啊!!!

郭德綱說,這給兩個孩子愁得啊!說到最後實在是沒詞了!

默契是決定性因素

看見了嗎各位?臨場發揮很重要,但是那也得在大綱規定的前提下!相聲偶然因素很多,所以才要逗哏和捧哏之間有默契啊!


入行娛樂


所有的演員都是有事先寫好的臺詞,相聲、小品、影視等都一樣。只有一種演員沒有或者很少用臺詞——老油條老江湖,比如郭德綱和于謙。

馬三立每段相聲都有劇本,都寫得很細緻,據說連動作及標點符號都會寫下來,這是一種職業習慣。舞臺經驗少的演員更是要依賴臺詞,所以緊張的時候就會出現背臺詞的現象。

即使舞臺經驗豐富的老演員,今天上臺要說的段子如果是新創作的,肯定也要多看幾遍,甚至要背。上場前都要和搭檔對詞,保證最佳表演效果。

只有郭德綱敢沒稿就上場表演,于謙呢是捧哏,逗哏都沒詞,捧哏還拿來什麼詞,隨同郭德綱一起上場就是了。

沒臺詞不等於沒準備,肯定還是要的,郭德綱自己說了,上場前都會說下主題框架,剩下的細節臺詞就靠臨時發揮了。所以郭德綱在天馬行空的說的時候,于謙都要全神貫注的聽,隨時準備好接話。

郭德綱和于謙很多返場的小段,更是不可能有劇本,基本都是現編的,或之前已經說過了的,或摘自之前某段子的一小段,等等。


岑詮


作為一個資深的相聲愛好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于謙和郭德綱老師的相聲大家一定看過不少,雖然存在這很多即興表演和砸掛,但是于謙老師和郭德綱在臺下也是要進行對詞的。從相聲效果來看,基本上每一場都能讓觀眾看得過癮,值這個票錢,所以我覺得說郭德綱和于謙在後臺簡單的對詞就上臺,完全憑藉著高超的相聲技巧逗笑觀眾,這樣說是不嚴謹的。個人認為,于謙和郭德綱老師在後臺不僅會非常認真的準備,而且要經過多次的打磨。郭德綱曾經坦言,自己有了新的段子,會讓徒弟把謙大爺請過來,然後把新寫好的段子一一講給於大爺聽,一個是為了在上臺做個鋪墊,一個是為了讓于謙老師談談不同的建議。于謙老師的地位就像是,郭德綱有提議權,而於謙老師有否定權。

當然了,郭德綱和于謙的套路並不適合所有的相聲演員,這是大師級別的相聲演員,自然就可以將相聲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因為他們加入的正是觀眾樂意接受的。但是對於郭德綱的徒弟輩分或者徒孫,那境遇就完全不同了。一段成型的相聲,不是要把詞牢記心中那麼簡單了。每一個段子,都要師父教,要求節奏、語調、語氣等等,一句句的教,最後才能上臺表演,也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

當然,臨場發揮也不是不可以,畢竟舞臺上的情況瞬息萬變,此情此景臺下也無法準備,年輕演員缺少舞臺經驗,臨場發揮可能並不會達到很好的效果。


網遊魅力達人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答案

先給答案:相聲不是脫口秀,是有臺詞的,必須提前對好。

相聲的臺詞有幾部分組成,按照自由度來分

墊話、現哏。

這些有時候現場抓哏,有些說個小笑話故事,有時候是聊幾句,一般比較隨意,不需要事先說好,當然有些需要效果的會提前說一下。還有很多套話,隨便組合,比如”四門功課....“、”小學生....“

”點“

就是一些關鍵點,關鍵的語句,必須這個說,或者從這句開始入活、開始鋪墊、開始抖包袱。這種關鍵的轉折點必須做好,比如大家最喜聞樂見的”汾河灣車禍現場“,按說於大爺意識流捧哏沒問題,但是為什麼說車禍,因為入夥、轉折、抖包袱的點都沒說,等於讓郭德綱自己出題自己猜,自然看著彆扭。

貫口

這個就是吃功夫的,死綱死口。有沒有和正經師傅正經學過就看這個,包括倒口、節奏、換氣都是有講究的,這個沒人指點,靠你聽錄音學累死也就像個票友。

到底還要不要對詞?

新相聲要,什麼時候使活,那句話怎麼對,怎麼鋪墊,什麼時候要抖包袱出效果,都是要事先說好的,不能隨便發揮。

有很多時候說不用對詞,一是因為搭檔有默契,很多話直接就接的過來。二是很多活演了多少遍了,關鍵的點都掌握好按照路數來就好了,其他的自由發揮點沒問題,也就不用每次都提前對詞了。


文開石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而是分場合,更重要的是分演員!給大家舉兩個例子:

  • 一板一眼、對臺詞

比如,參加綜藝節目,像《喜劇人》、《相聲有新人》等等這類的綜藝,又或者在《春晚》的舞臺上表演,這種類型的任何表演,都是需要事先對好臺詞的,也包括相聲中的包袱,因為這種舞臺上的時間都論秒計算,容不得犯錯,也容不得多說一句廢話!

  • 臨場發揮、靠默契

像在相聲劇場或者商演的舞臺上,相聲演員除了該記住的幾個包袱外,其他的部分臨場發揮的空間還是很大的,這方面就要靠逗捧哏之間的默契到底怎麼樣了,如郭德綱和于謙之間,搭檔數年,逗哏的一個眼神捧哏就知道該接什麼梗,捧哏的一句話逗哏就知道下面怎麼接!


學員級的相聲演員

這一類基本是沒有上臺表演的機會的,他們大部分生活都是捧逗哏之間的默契磨合、臺詞背的爛熟於心,經典段子的二次創作等,學習了這些之後還要練習舞臺節奏、控場、最後才涉及到臨場發揮問題。


就拿德雲社來說,大大小小的演員學徒五六百人,能夠在現有的八個演出隊伍中“出線”,都是經過大量的鍛鍊的,早就過了基礎的背臺詞階段,每個人都有了屬於自己的包袱,也能隨機應變的應對舞臺上各種的突發情況。所以他們在演出的時候,提前死記硬背的臺詞也會相對少些!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補充!


影視巨能聊


我覺得應該是得分人把。

一個好的相聲演員經過千錘百煉,基本就能張口就來,如果做不到只能說功夫不到家。

不過說的張口就來不能是胡搜搜,那得有個大致的方向,例如說,明天晚上要講個相聲,關於飯局的吧,提前倆人先大致的寫下該怎麼說,然後再去想幾個包袱,具體到那個包袱什麼時候丟,這都是要提前講好的,這個如果不提前做好,到講的時候沒有內容,講的包袱不夠,那就尷尬了。

捧哏也很講究,扔出來的話你得能接住了,還得起到個提醒作用,但是具體不會有稿子來說,不會像個劇本一樣,你一句什麼,我一句什麼,那就沒意思了。臨場發揮那才能讓觀者更盡興,畢竟在講劇本的時候有些東西可能是臨時的,加不進去,現場發揮出來效果也會更好。相信于謙肯定不會在那背臺詞,頂多對一下包袱。看一下大綱,

好的相聲,在講完後,一般都會有觀眾不盡興,在臺下喊在來一段,你不能說,哎呀我的臺詞背完了,沒這段啊,所有都會有臨場發揮的時候,有些時候能讓來好幾段,肚子裡沒有水,肯定是來不了,所以好的相聲演員必須具備臨場發揮的能力

以上是我個人看法,如果不是請接我的鄙視!


怪獸小木屋


首先,相聲中捧逗兩個的演員之間肯定是有臺詞的,而且兩個人基本上都要對一遍,但是沒有哪個相聲員在上場之前還要對詞,相聲學員除外。另外可能在某一次演出中,一個現掛的效果非常好,兩個演員就會把這個記下來,在以後的表演中出經常拿出來使,也就是說捧哏演員的臺詞大段的都是提前對好的,臨場發揮的臺詞不是沒有,但也不會太多。

舉個例了,我在相聲茶館後臺親眼看到一對相聲演員在上場前還有幾分鐘時才商量說哪個段了,確定下來後兩個人去換衣服,在到登臺之前兩個人就再也沒有說過一句關於這個段子的話,上臺後此二人表演的行雲流水臺下觀眾掌聲連連,這就證明這兩個演員肯定有許多爛熟於胸的段,肯本用不著對詞,確定好說哪個上臺就使,不會臨陣磨槍,而這些臺詞也肯定都是固定的。

再拿郭德綱于謙來說,于謙不說是捧哏巨匠,也可以說是捧哏演員中的佼佼者,于謙經常會在演出中說出一句不痛不癢的話來達到非常好的“笑果”,但他是臨場發揮的還是固定套路,一般是可以看出來的,如果於謙現掛郭德綱有時會先愣一下,然後再跟著往下說,還有時乾脆連自己也被逗樂了,這種情況肯定是于謙當時在臺上的神來之筆,而這種精彩的現掛兩個人也會把它補充到段子裡,再到演出時在這個節骨眼上還會拿出來使,而這時郭德綱就會應對自如了。

其實大部分傳統相聲的臺詞都差不多,尤其是入到正活之後,如何能把觀眾逗樂,這就要看相聲演員的個人魅力了,作為觀眾肯定會希望看到更多的臨場發揮也就是現掛,但是這又十分考驗相聲演員的功力,好在德雲社裡功力深厚演員不在少數。(d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