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必須切除嗎?

空氣清新18


提起腸息肉的事,想起我們主任前一陣總是胃脹,做了胃腸鏡,別說還真發現一個息肉,從形態學上看,考慮是腺瘤的可能,做了病理活檢,同時把腺瘤電切了。

那麼腸息肉是不是都要切除呢?

答案還真不是必須切除的,主要要看息肉的性質。

腸息肉主要分兩種,一種是炎性息肉,這種息肉的成因主要是腸粘膜受損,局部炎症反應,形成的局部增生,性質主要是炎性成分,一般這樣的息肉不需要切除,主要應用抗生素,大多數是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治癒的,就是息肉消失。在抗炎的基礎上定期複查,一般在半年左右再次複查腸鏡的。

還有一種就是腺瘤樣息肉,主要原因是腸粘膜局部的腺體的增生導致的,一般這樣的長息肉很難自愈和消失,並且有一定的比例癌病,但不是短期的就能癌變的,多數情況就算癌病需要5至10年的時間。但是為了避免癌變,一般是要切除做病理的,這樣操作基本在腸鏡下可以完成。

腸息肉可能還有一些少見的因素,比如腺瘤樣病,克隆恩氏病等可能會有多發息肉,這種情況就要治療原發病了。

所以腸息肉不一定必須切除。

“快樂的小大夫”每天為您推送健康醫學知識,分享病例,不要忘記點擊右上角關注呦!


快樂的小大夫


這段時間不少病人因為腹部隱痛伴大便不成型的情況來看病,做腸鏡發現腸道有息肉。懂得應用互聯網查詢腸息肉的還好,不懂應用網絡的,還以為長了幾顆腫瘤。這是我們國人的狀況,有錢人越來越有錢,有點問題馬上到醫療最好的醫院看病,窮人捨不得花錢看病,先是在小診所看病,實在是拖不得了,才去醫院看病,往往耽誤了治療最佳時間。


腸息肉,是正常人體腸道組織上多出來的腫物,是良性腫瘤的一種。它是長在粘膜表面凸起的腫物,一般認為與腸道的慢性炎症刺激有關。

腸息肉分為腺瘤、乳頭狀瘤、黑斑息肉病、兒童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最常見的是腺瘤。

腸息肉既然是異常的組織,腫瘤的一種,那麼是否都要切除呢?

答案是肯定的,腸道息肉建議切除,它暫時是良性的腫瘤,但終究有可能會癌變,留著是個隱患,切掉了,可以一了百了。


大家都知道,腸鏡的檢查是發現腸息肉最好的手段,同時也是切除腸息肉最好的途徑。在腸鏡發明之前,腸息肉的切除是要開刀去取的,那時候的息肉切除可能就要好好考慮利弊了。腸鏡,它可以通過顯示器看到腸道的情況,對一些病變部位可以取病理活檢,大部分息肉摘除也是順手拈來的事了。

腸道的息肉有大有小,切除息肉的方法自然不完全一樣,大部分可通過腸鏡去切除,還有一些癌變的需要手術切除治療。


有一種特殊的息肉可以像痔瘡一樣脫出肛門外,直腸息肉。這種息肉很容易與痔瘡混淆,有些人會用自己的手牽拉摘除,這是十分危險的,這樣做會引起嚴重的大出血和感染,有的甚至會因為大出血而導致死亡,同時盲目的牽拉也不可能徹底治癒息肉,還有可能刺激導致癌變。因為我們一樣曾經收治這樣的案例,導致下消化道大出血,還好送來醫院救治及時。

當做腸鏡時,醫生建議做息肉摘除和病理檢查時,一定要配合醫生,雖然大部分息肉是良性的,但還有個別是癌變的,很有必要做這些檢查。

瞭解更多健康小知識,關注李醫生告訴你。


李醫生告訴你


近日收到一個68歲的老年女性,是因為反覆出現便後出血來住院的。

早期患者一直以為是痔瘡,都是外用痔瘡膏等治療,但病情無明顯好轉。近日外塗痔瘡膏後,出現肛周疼痛,遂來我院就診。最後做了電子腸鏡檢查,結果考慮直腸多發息肉、直腸腫物性質待查。



(如下圖↓↓)可以看到,上段結腸還是一些寬基及帶蒂的息肉,但直腸的息肉已經有癌變的傾向了(病理結果未回)。


腸息肉到底要不要切?這個問題很多人問,回答的也不少,確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以上事實,卻是最好的答案。

個人以為,腸息肉還是必須切除。

所謂息肉,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現代醫學通常把生長在人體粘膜表面上的贅生物統稱為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錯構瘤、腺瘤及其他腫瘤等,息肉屬於良性腫瘤的一種,具有一定的惡變傾向。


雖然發展成惡性腫瘤的是腺瘤性腸息肉,但一般的腸息肉,生長到一定程度,也是會引起腹痛、腹脹、排便異常等症狀。與其等息肉出現症狀,還不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試想,如果身體內部就長著息肉,而且在慢慢生長,誰還能安之若素?這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心理負擔。而且不切除,就需要定期複查,定期複查腸鏡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所以,建議有腸息肉的患者,須儘早切除,做到防微杜漸。

★若本回答有幫助,請點贊支持!

胃腸肝膽外科曾醫生


大多數涉及醫學的問題,用了過於絕對的詞,答案就很可能是否定的,因為一旦絕對化,就包括了所有情況,這就不科學了。腸息肉必須切除嗎?當然不是絕對,當然要看具體情況。

腸道息肉,是非常常見的病變,有經驗的內鏡醫生,在內鏡下通過肉眼就能八九不離十判斷出來,就像多數皮膚科醫生判斷皮膚病一樣,看一眼就能診斷出來,不必每次都要藉助於影像學檢查或活檢病理。息肉這種良性病變,和癌症在外觀形態上還是不一樣的,很容易就能判斷出來。所以,多數情況下,如果發現小的息肉,內鏡醫生如果有把握認為是息肉而不是其他惡性變病,可以考慮直接摘除或燒灼處理。但經常會另安排時間擇期處理息肉,因為涉及治療的問題。

息肉有不同的類型,增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通常極少惡變,而腺瘤性息肉則被認為是癌前病變,有一定的惡變率,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腺瘤性息肉都一定會發展為癌,而且癌變也不是短時間就癌變的。總體上,腺瘤性息肉還是要儘早行內鏡下切除,並定期複查腸鏡。


腫瘤專科醫生


我們身體內部各個器官分佈得當,各個部分各司其職,又相互聯繫,彼此合作。我們每日攝入食物,必須經過的部位便是腸道。腸道是人體重要的器官所在,而腸道問題也是現代人重要的疾病問題之一,比如腸道癌,再比如腸息肉。

腸息肉是什麼?

我們常說的腸息肉是一類從腸粘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異常生長的組織。腸息肉中的“息肉”二字,並不是真正的有肉,一般裡面是不存在肉的。

腸息肉產生的原因

腸息肉之所以會產生,原因多樣,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血吸蟲病等原發疾病。此外,像是情緒、飲食、環境等原因也會引發腸息肉的產生。確切來說,有飲食結構不健康、存在一些容易引發腸息肉的原發性疾病,或是家族中有多發性腸息肉病史的人,他們更容易

患上腸息肉。

腸息肉的表現

一般腸息肉並無特別的症狀,但也會有些不良的表現,比如便血、消化不良、出血過多、貧血等。若是一般的小腸息肉,那麼表現則更加不明顯,但是小腸息肉出血可能引起嘔血。

瞭解腸息肉的存在,那麼如果患上了腸息肉必須手術切除嗎?

腸息肉必須切除嗎?

一般情況下,腸息肉建議在內鏡下切除,因為很少息肉能夠自行消退,大部分息肉卻會隨著時間而變大,也增加一份癌變的風險。

我們主張切除腸息肉,主要是因為腸息肉可能會給身體帶來的危害。

腸息肉的危害

1. 會造成患者吸收方面出現問題;

2. 可能會引起腹瀉或是排便增加、便血,還會影響患者心理,對生活造成影響;

3. 腸息肉可能會有癌變的風險。

而發生癌變的息肉主要有以下情況:多發高於單發;年齡越長,生長速度越快的,體積越大的,癌變的速度也越快;基底部寬大,或是不帶蒂的息肉更容易發生癌變。

腸息肉無法僅僅通過藥物治療痊癒,少數的息肉可以通過抗炎藥物治療的,但是大部分還是要通過手術的幫助。所以發現自身有腸息肉的人,建議切除,以免增加疾病風險。

備孕、溼氣重、腎虛、減肥、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肝病、皮膚病等等,怎麼調理最有效?

康愛多每天為您推送各種專業、趣味的健康知識,幫您識破健康謠言,走出用藥誤區!


康愛多網上藥店


作為一名胃腸外科醫生,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腸息肉是一大類疾病的統稱,只要是腸道表面的新生物,都叫做腸息肉。腸息肉包括了很多種,例如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等等。這麼多種息肉,只有腺瘤性息肉有可能會發展成為結腸癌,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只需要切除腺瘤性息肉就夠了,其他類型的息肉可以不用處理,炎症性息肉經過抗炎治療後,還有可能會自行消失。

但是,理論與實際往往存在者很大的差別,首先,從外觀上來說,你很難區分息肉的性質,到底是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還是增生性息肉,儘管經驗豐富的內鏡科醫生,從息肉的形態和生長特點,可以導致的區分息肉的性質,但是誰也不敢100%的肯定。為了明確診斷,息肉最好做一個活檢,確定息肉的性質。對於特別小的息肉,直接用活檢鉗鉗淨就可以了。

換句話來說,知道腸道里面有息肉,但是沒有切除,會增加患者的負擔,因為你的體內可能藏著一顆定時炸彈,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癌變,很多患者會覺得不舒服,擔心自己的病情。所以,以我個人的經驗,如果發現了腸道息肉,最好都儘早的切除,減輕患者的思想負擔,防止癌變。息肉越小,切除難度越低,為什麼要等到息肉變大甚至癌變在做手術切除呢?


普外科曾醫生


腸息肉最好內鏡下切除。除非很小的息肉,可以觀察一段時間,極少的炎性息肉可以自行消失。但是,絕大數息肉隨著時間會變大,癌變的風險增加。

對於一般人來說,不要存在僥倖心理。最保險的做法就是發現腸息肉後及時內鏡下切除。因為,當息肉很小的時候,一是癌變的幾率很小,另一方面內鏡下切除方便,不容易導致出血,穿孔的問題, 還有罕見情況就是以為很小的息肉,不會癌變,但恰恰就有很小的“息肉”就是腺癌,一旦遺漏,後患無窮。

腸息肉是大體的形態描述,具體的類型是需要活檢明確的。腸鏡發現息肉,最好活檢明確性質,是普通的炎性息肉,還是腺瘤。腺瘤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型腺瘤。其中,絨毛狀腺瘤癌變風險最大。一般從腺瘤到癌變的時間大概是5-10年,但是也有時間很短的。因此,當發現息肉或者腺瘤,就及時切除,會阻斷腺瘤到腺癌的變化過程。

腸息肉或者腺瘤,在比較小的時候,內鏡下切除容易,甚至多數在門診手術就可以,直接圈套電切。但是,如果活檢可疑癌變時,最好做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類似早期癌症的手術,這樣切除更加徹底。


【點擊右上角“關注”後,可查看更多胃腸疾病專業的防治知識】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腸息肉看起來沒事但是它是個很危險的因素,容易致癌,因為腸息肉主要是由各種腸道感染、長期的低纖維飲食、吸菸飲酒、還有遺傳等因素都會導致腸粘膜表面的異常增生,它按病例性質可分為炎症及腫瘤性的。



腸息肉主要好發於結腸及直腸部。炎症性的可以控制,而腺瘤性的有很大程度的惡變率,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大便帶鮮血,而且間斷性的便血,還有黏液膿血便,排便前或者後都有裡急後重感,有時便秘,排便次數增多,還有腹脹隱痛不適等症狀。根據息肉的大小以及發生的部位,還有數量的多少都會引起不同的症狀,甚至還有貧血及腸梗阻。


如何治療呢?並不一定所有的腸息肉都要切除,要根據檢查做出相應的治療對策。

1、藥物治療,出血多者首先要用止血藥物(雲南白藥、止血敏),炎症感染者可用抗生素及藥物。

2、腺瘤樣息肉及形狀比較大的(1cm以上者)息肉建議切除,防止癌變,而對於小的(小於1cm)息肉可以電灼傷去除。

所以說腸息肉還是要根據腸鏡及病理學檢查後。根據息肉大小及病例類型去治療。

關注小克,為大家普及更多健康知識,謝謝!


小克大夫


至少90%以上的結直腸癌都是由腸息肉惡變而來的,尤其是腫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被公認為是癌前的病變息肉,儘早發現並在內鏡下切除是必要的。

那麼所有的腸息肉需要切除嗎?

先來看一下腸息肉的分類:


1、增生性息肉

很常見的息肉類型,基本上不發生惡變,部分可自行消失。臨床上有人曾做腸鏡發現過息肉,但是一年後複查卻消失了,這就是增生性息肉。

2、炎症性息肉

又稱假性息肉,多於炎症性腸病有關,即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有關,直徑常在1cm以下,一般也不會發生惡變。

3、腺瘤性息肉

被認為是癌前病變,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根據研究顯示,管狀腺瘤的病變率為10%~15%,絨毛狀腺瘤的病變率為20%~40%,管狀絨毛狀腺瘤的病變率為30%~40%。


腺瘤性息肉雖說是癌前病變,但並不是所有的腺瘤性息肉均會發展為癌。

腺瘤性息肉發生癌變是跟其息肉的大小、多少、絨毛含量多少、組織學類型、腺瘤患者年齡等息息相關,

一般認為腺瘤大於50%;息肉數超過66.7%;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高於管狀腺瘤、混合性腺瘤等。

及時發現了腺瘤性息肉,其發展為癌也是需要時間的,平均時間在5~15年左右

即使發現了腺瘤性息肉,及時行內鏡下切除,並做到定期複查結腸鏡即可。


醫露


腸息肉太大才需要切除,一般用息福欣消除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